一個人才在沒有被任用之前,對他擔任什麼職務,僅僅是一種判斷,但還不是現實。為防止失誤,可采取先試用一段時間,或采用助理製,通過實踐鍛煉,並考察合格後再正式任用。
五、選賢任能,唯才是用
考察、識別、選擇人才,目的在於合理的任用他們,做到人盡其才,事得其人,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積極性和創造性,出色地完成交給他們的任務。
(一)合理安排人才
“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這是清朝詩人顧嗣一首題為《雜興》的詩。它形象地說明對人才使用,要力爭用當其才。孫中山先生說:“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本來是一個人才,如果用的不是地方,那可能變成“庸人”、“蠢才”。對於有真才實學的人,一定要注意安排得當,就像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一樣,應把他們放在重要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讓他們創造更大的價值。如果把一個人放在用非所學、用非所長的崗位上,就會變成一條蟲;反之,如果把這個人放在用之所學、用之所長的崗位上,那麼,這個人就會成為一條龍。有位廠長說得好:善於用人就是善於用人之長,我們是把“諸葛亮”留在廠部,而把“趙子龍”安排在車間的,以使他們各展其能,各創其績。
(二)大膽任用人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委任愛因斯坦(德國人)和費米等幾名意大利科學家負責研究原子能工作。研究原子能屬於高度保密的軍事領域,而他們又是美國的“敵僑”。結果,他們卓有成效地趕在德國法西斯之前研製成功了原子彈。這件事不能不說羅斯福在用人上的非凡氣魄。
人才並非完人,也有缺點,也會犯錯誤,工作中也可能失誤;當人才做出超群的成績後,可能引起嫉妒,惹起種種非議。領導者要有護才之魄,一方麵熱情幫助改進,另一方麵還要細心做非難者的思想工作。
(三)能用“度外之人”
有的領導者用人以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劃線。對自己奉承者,無才也是有才;對自己批評、指責者,有才也是無才。社會上流傳著兩句挖苦這種領導者的順口溜:“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是可惡的“任人唯親”的不正之風。北宋政治家範仲淹稱讚諸葛亮的話說:“史稱諸葛亮能用度外之人。用人者莫不欲盡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惡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之人,然後能周大事。”“能用度外之人”,就是能夠起用跟自己疏遠的人,這樣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如果自己身邊淨是一些迎合自己好惡、吹噓拍馬的人,那就容易犯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封建家長式領導作風的毛病。張聞天在《論待人接物問題》一文中寫道:“事實上,那些善於恭維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馬屁的人,正是那些最容易把事情弄壞的人。而那些能夠經常指出與批評自己缺點與錯誤的人,卻是對於事情最有幫助的人,最可寶貴的人。”現代領導者應以此為訓。
(四)不拘一格選人才
自古以來,某些年齡大的人總覺得年輕人沒有經驗,不太穩當,不敢讓他們承擔大任。但某些有作為的政治家卻不是這樣。曹操用人不講出身貴賤,不論資曆深淺,“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東吳的孫權,不顧群臣反對,重用陸遜這位當時還很年輕的儒生,率軍“火燒連營七百裏”,擊敗了劉備的70萬大軍,消除了東吳麵臨的滅頂之災。在用人上必須破除論資排輩的思想。據說,一位在我國拿二級工工資的雕刻精工,到國外卻被譽為高級教授。80年代中期,天津建成的新穎別致的蝶式立交橋,占地小、經費少、通車效率高,曾先後受到李瑞環、鄧小平的稱讚,而設計者卻是胡習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技術員。孔子曾感歎地說過,後生可畏。因此,在用人上,不能論資排輩,要敢於破格起用。
(五)要海量容才
經理要有寬大的胸懷,要像磁石吸鐵一樣,能把各類富有才華的人才,緊緊吸引在自己的周圍,為總體目標而積極奮鬥。但有的人則容不得比自己能幹的人,怕丟自己臉,奪去自己的官位。這必然使本單位人員的素質越來越低,使事業受到損失。我們應向漢劉邦學習,劉邦之所以戰勝了項羽,就在於他重用了在某方麵分別比他強的“三傑”。前麵提到的那位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由於他很善於用能力比他強的人,使得他的鋼鐵事業迅猛發展。他死後,有人在他的墓碑上寫了如下的碑文:“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而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於此。”
經理對那些同自己意見不一致或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才,也應團結重用。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人物叫楊度,曾力主君主立憲,反對資產階級革命,和孫中山針鋒相對地進行過辯論。後來他立場發生了變化,願意革命,孫中山不計前怨,團結楊度。在粉碎陳炯明叛變的鬥爭中,楊度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國古代還有許許多多海量容才的故事。舜不怕禹記殺父之仇,禪位於禹;齊桓公不忌當年一箭之仇而拜管仲為相,使齊國大治。唐太宗重用魏征更是傳誦千古的佳話。魏征早年參加瓦崗寨農民起義,後又是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謀士,曾勸太子殺掉李世民。當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上了帝位,抓住了魏征,發現魏征不僅多才,而且剛直,於是不計前仇,任魏征為諫議大夫。魏征果然克盡厥職,成為曆史上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