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思想教育領先及時化瘀解惑1(2 / 3)

三、態度及態度的引導

對於一件事,如果人們的態度相分歧,就難以形成統一意誌和一致的行動。企業領導者應通過思想教育工作,扭轉那些偏離組織要求的態度,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態度。

(一)態度及研究態度的意義

態度指個人對某一客觀對象所持的評價與行為傾向。這裏的對象包括人、物、事件、團體、製度以及代表具體事物的觀念等。態度包括三種因素:一是認知,指個體對客觀對象的了解與判斷,表現為個體在思想方麵的傾向;二是情感,指個體對客觀對象的內心體驗,表現為個體在情感方麵的傾向;三是意向,指個體對客觀對象的反應,表現為個體在行為方麵的傾向。例如,一個下級對上級的態度可包括這三個因素:他是一個正直的領導,嚴於律己;我很尊敬他,喜歡他;我願意和他接近,向他反映情況,隻要是他下達的任務,我總是樂於接受。這種態度就分別包括了認知、情感和意向三種因素。

態度有以下特征:(1)社會性,態度是在一個人與他人交往中逐步形成的;(2)穩定性,態度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孕育過程,一旦形成之後,就比較穩定而持久並在行為反應上會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3)潛在性,態度是人的一種內在心理結構,它深藏於內心之中,但一個人的態度,人們可以從他的言論、表情、行為,間接地進行分析與推測。(4)態度的核心是價值,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態度。(5)具體性,態度通常是針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或某個觀點的。

態度分以下幾類:其一,按態度的複雜程度分,有單一態度和多重態度。前者如“某甲是好學生,我很喜歡他。”後者如“他聰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歡,可是那個傲慢勁,真讓人看不慣,說起他的自私,那就更是令人不滿。”其二,按態度被意識的程度分,有自覺的態度和不自覺的態度。其三,按態度促進活動力量的大小分,有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其四,按態度與社會行為規範的關係分,有正確的態度與不正確的態度。偏見就屬於不正確的態度。

一個人的態度不僅決定著他的內在的心理活動方向和強度,而且支配、調節著池的外部行為、動作。一個人觀察什麼、注意什麼、記憶什麼、思考什麼,是與他的態度密切相關的。研究態度與開展領導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1.態度與學習效率。人們對學習內容抱有積極、好感的態度,容易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記憶效果好。而與個體願望、信念相違背的學習材料,往往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記憶效率低,甚至拒絕接受,或被歪曲。

2.態度與工作效率。工作態度好的職工比工作態度差的職工工作效率高。

3.態度與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是指對人或社會事件的認識和理解。態度一旦形成,就成為個體適應環境的習慣性反應,很可能使人抱有一種固定的看法,用老眼光看人看事。

4.態度與忍耐力。人們在遭到同樣的挫折時,有的人敢於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有的人卻一蹶不振,精神崩潰。這種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即挫折的容忍力,與個體對引起挫折的事物的態度密切相關。

5.態度與群體關係。一般來說,對人持刻薄態度的人,群體相容程度低,關係緊張,容易引起無原則的糾葛。而對人持寬容態度的人,群體相容程度高,與人相處親切、融洽。

(二)態度改變的過程

態度改變有以下四個方麵:一是態度的方向,如對人或事物喜歡或不喜歡,肯定或不肯定。二是態度的力量、強度,如對人或事物感覺強度、感情強度。三是態度的中心趨勢,這與個人的理想、品德、需要、經驗及生理、心理息息相關。態度的中心趨勢是自我行為的指南針。四是態度的明顯度,它與前三個方麵有密切聯係。態度的中心趨勢明確、強度大,態度就明朗;否則,態度就含糊。

態度改變是有規律的,一般表現為以下三個階段:(1)服從(順從),這是在表麵上轉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的階段,但認識、感情並沒有發生改變,隻是在外顯行為上與別人保持一致,內心仍持懷疑、抵製的態度。(2)同化(認同),不是被迫而是自願接受某一觀點、信念、態度、行為,使自己的態度與他人的態度相接近,但缺乏穩定性。(3)內化,內心真正相信並接受他人的觀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態度。這種徹底改變包括認知、感情、意向三個方麵。

要說明的,態度轉變並不一定必經三個階段,有些態度實際上隻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上。在三個階段停留的時間不是等同的,有的問題較長,有的問題則短。對有些問題的態度可能經過幾次反複才能進入內化階段。因此,領導者要從具體教育對象的實際水平出發,要理解、尊重他們,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根本的、原則問題的態度轉變,必須耐心細致地進行思想教育,而對非原則問題則不必強求一律。

(三)良好態度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