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動果斷不拖延
果斷行動是治愈恐懼和懶惰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則是滋生恐懼和懶惰的溫床。我們可以選擇停止不前,或者健步快行,或者跑步前進,但就是不能猶豫不決、拖拖拉拉。因為如果我們總是考慮“如果……”,那麼我們將會寸步難行。
先提個醒:果斷的人更易贏得機會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麵臨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些人可以很快地做出決定,有些人則猶豫不決,甚至到了非選擇不可的緊要關頭,也隻能簡單地用投硬幣的方法做出選擇。為什麼呢?其實就是前者具有果斷的性格,而後者缺少果斷性格。
果斷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氣質,它會讓身邊的人體驗到雷厲風行的處事作風。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追求速度與效率的完美結合。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發揮自己堅決果斷、雷厲風行的性格優勢。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能認真計劃每一天,準時去做每一件事,也因此他們比常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可以說,一個具有果斷性格的人,往往是一個讓人欽佩、羨慕並能對其產生信賴感的人。這是因為,果斷的性格往往能夠讓一個人在危難之中,迅速作出正確的抉擇,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感,使人感到希望更加明朗。作為青少年,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更優秀,未來更成功,那麼,我們就應該努力培養這一好性格。
一個星期天,某中學高一(3)班的學生林強和幾個同學一起相約去郊區劃船,但由於他們都不知道路線,很快同學們就迷路了。船順水而流,來到了一個懸崖邊停了下來。
這時,林強果斷地建議大家爬上懸崖,等待救援。於是大家迅速地跳到懸崖邊的岩石上。過了一會兒,一個激流衝來,船被激流衝下了懸崖,摔得粉碎。林強和同學們看到這一切,都慶幸自己及時脫險,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在生死攸關的千鈞一發之際,林強果斷提議,才有了同學們後來的安全。所以,當遇到事情時,總是瞻前顧後,就會在拖延中失去寶貴的機會。如果在關鍵時刻,我們能夠當機立斷,根據形勢果斷地做出自己的選擇,也許就能在混亂中尋找到一線新的希望。
當然了,果斷不是說對於一件事情貿然地作出決定。我們都說凡事要三思而後行,意思就是說要注意細節,要謹慎行事。果斷也是要在關鍵時刻沉住氣,並且快速地作出反應,這是一種智慧。那麼,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怎麼培養自己的果斷性格呢?
第一,果斷地開始,從現在就開始。
第二,充分思考,果斷決定。在作決定之前,要全麵了解整件事情的情況,然後用足夠的時間去理智地、慎重地思考。一旦有了心理準備,就要立刻果斷作出決定,並且不能輕易反悔。如果機會到來,我們更要馬上付諸行動。養成了這種迅速決斷的習慣,我們就會同時增強自信,相信自己的選擇,促成良性循環。
第三,見機行事,學會應變。當好的機會出現時,要迅速抓住時機,扭轉局麵;當壞的消息傳來,要勇敢地放棄。有時候,作出選擇確定不容易。但是,一定要迅速地決定,果斷地選擇,勇敢地放棄,然後立刻采取行動。
第四,要明白選擇沒有對錯,隻有不同的結果。無論作出怎樣的選擇,都無所謂對與錯,隻是選擇之後的結果不同。所以,我們大可以果斷地選擇、勇敢地放棄,因為每個選擇的結果都不會一無所獲。雖然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收獲,但果斷地選擇總比猶豫不決,錯失良機,然後又怨天尤人更為有利。隻有果斷地選擇,堅定不移地采取行動,才能達到我們人生的目標,才會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選擇很難,放棄也很難。但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選擇和放棄。選擇不能盲目,要選真正需要的東西;放棄也不會一無所有,而是為了追求更適合的東西。不要逃避選擇,也不要害怕放棄,隻有果斷地選擇,勇敢地放棄,人生才能得以前行。另外,一次次的選擇和放棄可以鍛煉我們的大腦,讓它更加聰明;可以磨煉我們的意誌,讓它善於堅持。
萬無一失:猶豫不決是果斷的絆腳石
有人說,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就是遇事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事實證明,如果太過放任自己猶豫不決的個性,就會嚐到不能做決斷的苦頭。在遇到事情時,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決定如何行事的隻能是自己,如果沒有快刀斬亂麻的氣魄,常會坐失良機,後悔也來不及。
比爾·蓋茨曾說過:“你不要認為那些取得輝煌成就的人有什麼過人之處,如果說他們與常人有什麼不同之處,那就是當機會來到身邊的時候,他們能立即付諸行動,絕不遲疑,這就是他們的成功秘訣。”
有個叫宋佳的高一學生,她是個優柔寡斷的人。
當她走進一家商店準備購買某個東西時,她會從這個櫃台跑到那個櫃台。她從櫃台拿起商品時,會從各方麵仔細打量,看了又看,會覺得這個顏色有些不妥,那個樣式有些差,不知道究竟要買哪一種好。結果,通常是一樣東西也買不成,空手而歸。
比如,她要買一樣保暖的衣服,不喜歡太笨重的,又不喜歡不保暖的。她想要買的是這樣一種衣服:既便於夏天,又便於冬天,既適用於高山,又適用於海濱,不僅可用於學校,又可用於平時休閑。她心中帶著這樣不現實的苛求,能從哪裏買到這樣的東西呢?萬一碰巧她買到了這樣一件衣物,她心中還是會懷疑所買的東西是否真的不錯,是否需要再回去詢問他人的意見,如果不滿意是否可以到店中調換。無論買哪一樣東西,她總要調換兩三次,最後還是感到不滿意。這樣,她浪費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毫無意義的事。
在學習中,她做題時,也總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於是造成自己的作業本上到處都是修改過的痕跡,她自然也就獲得不了高分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和宋佳一樣的青少年大有人在。有的人猶豫太久是因為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他們隻會說:“怎麼辦啊?怎麼辦啊?”他們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把希望寄托在父母或者身邊的人身上。
其實,隻要他們不再猶豫不定,就會發現車到山前必有路,事情總會有選擇的餘地。一味地抱怨,通常是因為他們寧願待在那裏,而不願意冒險前進。因為對他們而言,抱怨總是安全的,改變才會有風險。
猶豫不決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實在是一個致命的弱點。有此弱點的人,從來不會是有毅力的人。這種性格上的弱點,可以破壞我們的自信心,也可以破壞我們的判斷力,不利於我們現在的學業以及其將來的事業。
在學習和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事沒有果斷的決心與勇氣,總是優柔寡斷,猶豫再三也下不了決心,不能迅速地作出正確的決斷,那麼,我們一輩子就注定要一事無成。比方說升學選擇誌願的時候,如果我們總是猶豫不決,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就會影響我們將來發展和一生幸福。
果斷決策的能力,與我們的才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人如果沒有果斷決策的能力,那麼他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一葉孤舟,永遠漂流在狂風暴雨的汪洋大海裏,永遠達不到理想的目的地。而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果斷呢?
1.不要苛責自己
我們應該明白,即便最偉大的領導者也有猶豫不決的時候。卓越者與其他人的區別就是前者能夠找到自己內心障礙的根源,然後解決之。因此,當我們猶豫不決時,我們千萬不要給自己施加壓力,才能盡快地冷靜下來找尋到解決事情的方法。
2.相信自己的直覺
麵對學習和生活中需要選擇的事情,一旦做出了決定,我們就要滿懷信心地區實踐。即使錯一次,又有何妨?隻要我們這一次能夠果斷地做出選擇,那麼下一次的選擇就會容易得多。
3.有冒險才有收獲
有時我們變得猶豫不決,是因為我們總是擔憂所有潛在的問題,而沒有重視這些問題中隱藏的機會。因此,當一個機會來臨時,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成功上,這將使我們更果斷。
4.向朋友們傾吐
有時猶豫不決會帶著我們的思想打轉,製造出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可以與一個可信賴的朋友討論這個問題。但我們不應該要求朋友替我們做出選擇,談論將會幫助我們厘清問題,獲得一個更直觀的視角,那樣會更容易做出選擇。
5.隨時保持自信
猶豫不決大多是因為我們缺少自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擔心自己潛在的局限性,相反,我們應遵循我們的本能,如果我們能忽略我們那錯誤的焦慮,將會更容易嚐試一個新的選擇。
6.不要擔心別人
出現猶豫不決還可能是因為我們總是擔心其他人對我們決定的看法。其實,我們也可以聽從他人的建議,但是,如果我們確實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那就應該去堅持。
7.分清輕重緩急
生活中總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但我們不可能同時做每一件事,也不應該試圖這樣做。因此,我們心中有個明確的先後順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家庭、人際關係、精神生活、運動娛樂或者其他。當我們需要決定時,我們可以快速查閱我們自己製定的優先級別。也許在學校有老師要幫助我們補習功課,但如果家裏的事情更重要的話,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先回家。因為我們不可能事事都做到最好,當它們彼此衝突時,我們要給自己排個順序。
青少年朋友,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記住:決斷的全部內涵就是在兩種或者多種相差不多的行動計劃中選擇一個。但無論是何種情形,猶豫不決、舉起不定都是最糟糕的選擇。
強化訓練:克服辦事拖拉的妙招
在學習或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可能這樣告訴自己:我明天再做它,反正還來得及……說這樣的話,正是辦事拖拉、惰性的表現。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惰性。事情不急的時候,都愛往後拖一拖。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很緊張,有時緩一緩再做有助於調節緊張的神經。可是如果凡事都要“以後再做”,計劃往往落空,生活一片混亂,這不僅會影響我們的進步,還容易因此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壞,就像下麵這位同學一樣。
朱勇是初中三年級的住校生,班上同學都叫他“大懶蟲”。原來,朱勇有一個毛病,就是不管什麼事情,隻要沒到非做不可的時候就不去做。
有時候老師提前兩天布置了作業,他也會等到要交作業的前一兩個小時才去做。每天都有課後作業,但是他寧願在自習課上看漫畫書,也不願意抓緊時間把作業做完。因此,他經常因為沒能按時交作業而被老師批評。然而,他還是改不了這個壞毛病。
在生活上,朱勇很少洗衣服、洗襪子。事實上,他的衣服、襪子已經穿了好幾天,很髒了。每次要洗時,他的腦子裏都會出現這個念頭:洗什麼,湊合著穿吧,反正洗幹淨了還會髒,幹脆不洗了,周末帶回家讓媽媽洗。然後他就把空閑的時間拿來睡大覺或是上網。
漸漸地,朱勇拖拉的惡習越來越嚴重,好多事情在他的一拖再拖下變得不了了之。比如,他參加了美術班,老師要求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多練筆,他總是給自己找借口不練。因為在學習和生活上沒有絲毫的主動性,朱勇養成了懶惰的習慣。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拖拉的人。他們喜歡憧憬未來,可是未來還太遙遠,未來會怎樣,我們無法預知,更無法掌控。還有一些人總是喋喋不休地大談特談他以前錯過了多麼好的成功機會,或者說自己有什麼打算。但是他們都沒有果斷行動起來,他們的口號就是“假若……我就會……”,結果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懶惰。
所謂懶惰,就是拖拉,有事往後推,最後不能完成自己的事情或完成得不好。所謂勤奮,就是不偷懶,有事就立即做。
我們應該清楚,拖拉是一種惡習,具有這種惡習的人慢慢會成為一個隻知道抱怨和歎息的失敗者,他會將所有美好的理想和願望變成幻想,永遠生活在夢想明天的消極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