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戰勝挫折,就要從“別人會怎麼看我”這種心態中掙脫出來,樹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價值觀念,提高自信心和創造力,不因成功而自滿,趾高氣揚,忘乎所以,也不因挫折而愁眉苦臉、恐懼社交、鬱鬱寡歡。要戰勝挫折,就要敢於肯定自我。培根說:“一個人的幸運的造就主要還是在他自己的手裏,所以詩人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幸運的建築師。”
是的,我們除了自己掌握命運之舵外,還會有什麼恰當的選擇呢?一個人的成功得失主要在於自己,不管別人怎麼貶低我們,怎麼不理解我們,怎麼看不起我們,我們自己首先要肯定自己,這樣才能產生戰勝挫折的動力。要戰勝挫折,就不要畏懼失敗,保持冷靜,理智地分析導致挫折的原因和過程,從而找到較好的解決辦法,並用笑臉迎接各種挑戰。
那麼,我們具體該怎麼做呢?
第一,自我補償。最初遭到一點小挫折時,為了我們的心理能夠保持冷靜,我們可通過其他途徑達到目標,或用別的目標代替原來的目標,以其他成功來補償。如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努力學習,等下一次考出好成績來補償,文化課成績不好,可以在技能科學方麵發展。
第二,合理宣泄。如果因挫折而產生情緒時,不要將痛苦埋在心中,而要積極地向家長、老師或朋友傾訴,求得理解或幫助;還可以把心中的不滿或委屈寫在日記中或到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讓心情逐漸冷靜。
第三,轉移、升華。遇到挫折後,我們還可以將不良的情緒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使情緒穩定下來,並努力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導向其他方向,將挫折變成動力。
第四,正視、期望。要培養自己坦率地正視現實的態度,把挫折當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要知道,挫折和失敗往往是成才者的搖籃。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將隨著知識的積累、閱曆的豐富逐步走向成熟。在這些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將時刻伴我們左右,隻有敢於和善於直麵人生的挫折,冷靜地對待這些困難,才能在挫折中奮飛,在拚搏中成功。
克製自己:用冷處理挑戰壞脾氣
我們青少年處於多夢的年齡階段,這個時候我們的情緒往往變化無常,有時候,常常會因為各種事脾氣暴躁,特別是對一些不順心或自己看不慣的事,常常容易生氣或慪氣,有時還會和別人爭吵,說出一些使人難堪的話,這樣不僅會影響與老師、同學和家人的關係,也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下麵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壞脾氣女孩的故事吧。
小傑是某中學初一一班的學生,她是家裏的獨生女,父母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還不錯,爺爺奶奶、父母對她視若掌上明珠,幾乎對她百依百順,加之,她從小體弱多病,稍有不順從就會抽搐,所以家人都盡量滿足她的要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她說一不二的壞脾氣。
在學校裏,由於老師和同學都知道她有抽搐的毛病,所以也都讓著她,不和她一般見識,這就更助長了她的壞脾氣。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小傑發起脾氣來可以說是地動山搖,特別是升入中學之後,隻要稍有不順心的事,她就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總會拿哪個人或哪件東西出出氣。
比如,在上課時,她頻頻舉手回答問題,老師提問她時,她就眉飛色舞;老師把機會給了別的同學,她就瞪眼睛,責怪老師偏心;就連同學無意中朝她笑了笑,也會惹得她的白眼和斥責:“笑什麼笑?有病啊?”
總之,在同學和老師的眼裏,小傑就是一個大家都不願招惹,也惹不起的女孩……
心理學上認為:亂發脾氣的人通常是缺乏自控能力、意誌力薄弱。這樣的青少年做事喜歡隨自己的性子來,不考慮後果,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要怎樣就怎樣,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向周圍的人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如此下去,對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不利的。
要想改掉壞脾氣,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正確地認識壞脾氣的危害。生活中,總要同其他人進行接觸和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好感、友情、讚賞、合作;否則,就會感到寂寞、孤獨,生活缺乏生氣,做事寸步難行。認識了壞脾氣的危害,就會從內心產生改掉壞脾氣的要求。
其次,我們要加強思想修養,隻有自己心中經常想到別人,尊重別人的需要、利益、個性和人格,才會對別人寬容、體貼和友愛。隻有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才不至於意氣用事,才能遇事心平氣和,三思而行。
最後,要有改掉壞脾氣的決心和毅力,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做到以上三點,壞脾氣是一定可以改掉的。
另外,我們還要學習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做憤怒的奴隸,學著冷靜處理生活中的不如意。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學著冷處理自己的壞脾氣呢?
一是情境轉移法。遇到使自己產生憤怒情緒的事,可以選擇暫時躲一躲,也可以出去走走,登山、聽音樂或者找好朋友聊天,幹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心情就會好起來。
二是理智製怒法。在自己壞脾氣要發作時,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為什麼生氣?值不值得生氣?生氣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我們可以反複地默念一句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三是情感宣泄法。我們可以把心中的不滿講出來,那樣會發現自己心情會爽快一些;也可以轉移目標,出去運動一下,如跳繩、打沙袋等;還可以找個空曠地方唱支歌或喊幾聲。
我們應該明白,壞脾氣不是一天形成的,改掉壞脾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一定要有改掉壞脾氣的決心和毅力,當我們能冷靜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時,我們的壞脾氣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變。
把握自己:告別衝動,三思而後行
親愛的朋友,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進入青春期後,情緒特點常常表現為以激情為主,易衝動、易爆發,並難以控製自己。當取得好成績時,自己會感到喜悅、興奮;當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時,自己又會感到惋惜、悲傷;當願望沒有達到時,自己會憤怒、失望;當和陌生人接觸時,自己又會感到局促不安等。
研究證實,我們在青春期容易出現多種情緒特征,是因為進入青春期後,我們身體的內分泌係統發育迅速,日益成熟,激活了皮下中樞神經活動的強度。如果皮下中樞神經活動過於興奮,就會把興奮擴散到整個大腦皮層,以致使大腦皮層的調節功發生一時的不平衡。這時,我們就容易失去理智,失去意誌的控製,表現出情緒的衝動和爆發,就像下麵故事的主人公一樣。
天津市某中學初二學生王小波,今年16歲,他在家中是獨生子,長這麼大以來他一直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最近,小波突然發現自己脾氣變得暴躁起來,有時因衝動還與其他同學吵架,事後仔細想想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沒必要小題大做。
在家裏他也經常與父母慪氣,有時父母批評他幾句,他就暴跳如雷、大動肝火,把父母氣得直跺腳,但是也無可奈何。小波為自己的脾氣感到很苦惱,他知道自己不對,可是事情一旦發生了,他又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
有一天,同桌借了小波的筆記本抄寫筆記,但是因不小心把筆記本弄皺了,小波很生氣,雖然同桌誠懇地向他道歉了,但是小波還是當眾把同桌罵了一頓,這一舉動嚴重影響了他們之間的友誼,而且,小波的形象在其他同學眼中也大打折扣。小波因此事內疚了好久,他真的搞不懂自己現在怎麼會這麼衝動。
在我們多彩的情緒世界裏,衝動是最無力的情緒,也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上麵故事中的小波就是因為情緒衝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
通常來說,我們青少年的衝動具體表現為: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悲慟萬分,痛不欲生;眉飛色舞,絮絮不休;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氣急敗壞,昏厥欲死;大動幹戈,拳腳相加……
青少年率性而為,愛衝動是必然的現象。但是,由於我們正處在青春期,自己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不平衡,人格的發展還不成熟,往往容易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我們要嚴加防範,告別衝動,三思而後行。
實踐證明,調節自己情緒最好的辦法是先把自己認為惱火的事擱在一邊。等自己冷靜下來後,再去處理它們。其實,一個人的情商高低,是體現在自身情緒控製的成敗上。控製自己衝動的情緒不隻是簡單的抑製,而應該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