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謙虛獲得好人緣
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這是前人傳承下來的精神。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們青少年應該注重培養自己謙虛的美德,這樣才能包容萬物,才能不斷地用知識填充自己,豐富自己。
不驕不傲:謙虛是人生第一美德
謙虛是一種美德,自大為一種罪惡,人生在世一定要謙虛而不謙卑,自信而不自大。“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廣為流傳的話隻怕連三歲的小孩子都能夠倒背如流。翻開曆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仁人誌士、文人墨客,都是由於謙虛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們的名字載入史冊,被後人永遠留念。
著名的大發明家諾貝爾,可以說是功德無數,他一生給人們留下了數百項重大發明,他把自己的所有遺產都捐獻了出來。後人用這筆錢創立諾貝爾獎,這不僅讓他名垂青史,更成為惠及全人類的偉大義舉。
按理說,像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是應該給自己寫一部像樣的傳記傳世的。世界上很多人都熱衷於給自己樹碑立傳,諾貝爾給人們留下了這麼多偉大的發明,為人類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他完全有理由讓後人來歌頌他的豐功偉績。
諾貝爾的哥哥認為,弟弟一輩子為了發明創造,也沒有成家,沒有享受過一天輕鬆的生活,應該寫一部傳記留給後人,讓人們記住他。他強迫弟弟停下手頭的工作給自己寫傳記。諾貝爾拗不過哥哥,隻好給自己寫傳記。
在自己的傳記中,諾貝爾寫道:“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主要美德:保護指甲幹淨,從不累及別人。主要過失:沒有家室,脾氣壞,消化弱。僅僅有一個願望:不要被別人活埋。最大的罪惡:不精神。生平主要事跡:無。”
這就是偉大的諾貝爾給我們留下的傳記。
令我們難以想象的是,為我們留下眾多發明的諾貝爾竟然認為自己沒有什麼事跡,他認為自己和平常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相比諾貝爾,那些熱衷於給自己樹碑立傳的人,該是多麼汗顏和無地自容啊!
謙虛是一種美德,它有巨大的感召力,能夠吸引人,提升自己的品格。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人際交往中願意和態度謙虛的人溝通,而疏遠驕傲自大、盛氣淩人的人。所以,作為青少年,我們一定要向謙虛的人學習,正確地看待和審視自己,這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謙虛做人,就是不招搖,不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凡事都做到心中有數,自己有本事也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拿出來,即使成功也不驕傲。謙虛的人,會被人們認同和喜愛。作為青少年,我們該怎麼做一個謙虛的人呢?
首先,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一方麵,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地位和力量,不要驕傲自大;另一方麵,要善於把自己放到大環境中去評價,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所以要保持謙虛的心態。
其次,要保持一顆坦蕩的心,既不因自身的長處而驕傲,不因自身的短處而氣餒,也不因別人的優點而忌妒,不因別人的不足而嘲笑。有些人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就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做事很專橫,總是輕視別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是很不好的,因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最後,要培養自己永不滿足的精神。輕狂自大的人往往滿足於眼前的成績,沒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很容易失去自我。要知道,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即使窮盡畢生精力也隻能掬起一朵浪花,但在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人生會變得更加充實,自身價值會得到不斷提升。
謙虛的人,因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為想得遠,所以不妄;因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為行得正,所以不懼。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去做一個謙虛的人,並讓謙虛成為自己性格中優秀的部分。
惡果剖析:自負是自己挖的陷阱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隨時保持自信,但如果過分地自信,就是自負了。
自負是過於自信或過高地評估自己的能力,是一種不切實際、自高自大的心理表現,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人言談舉止狂傲自私,瞧不起人。自負,對於還不是很成熟的我們來說,是很常見的狀況。雖然,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我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但是,過於自負,也容易造成驕傲自滿,目光短淺。這種不正常的性格表現將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成長,就像下麵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
鍾晴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人長得漂亮,有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能歌善舞,素質發展非常全麵。在學校她是個受歡迎的學生,回到家裏,父母也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寵愛有加。
有這樣能幹的學生,班主任十分高興,一直都很重用她,凡事都讓她管,漸漸地她越來越自命不凡,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新學期要重新成立班委會,班主任征求她的意見,她說這個“太笨”,那個“不會說話”,不是搖頭就是撇嘴,意思十分露骨:全班除了她沒人能當班幹部!也許正是她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同學們的不滿,班幹部競選時,她以11票之差落選了。鍾晴急得哭了,以拒絕吃飯表示對競選結果的不滿。
上麵故事中的鍾晴就是因為受到老師和家人的表揚,取得了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飄飄然,感覺天下唯獨自己行,這樣的後果隻能讓身邊的同學越來越討厭她,並最終落得被大家孤立的結果。
美國一位哲學家曾說過:“自負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可見,自負對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般說來,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數表現在獨生子女或是家庭條件較好的青少年身上。這些青少年,總會在自我陶醉中度過每一天,他們一般看不到他人的優點,總會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會顧及他人,更不會關心他人,對人不夠熱情,好像每個人都該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形單影隻,不但會給自己造成負麵影響,還會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
那麼,我們的自負心理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首先,對自己有片麵的認識。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往往掩蓋自己的缺點,誇大自己的優點。事實證明,如果我們隻看到自己的優點,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往往容易產生自負的個性。
其次,生活過於順利。有關研究表明,在生活中遭受過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會產生自負的心理。但是,我們青少年從小就生活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老師、父母的寵愛、誇讚和表揚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真了不起”、“我就是最棒的”,這樣就很容易形成自傲、自負的性格。
自負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弱點。心理學認為,自負大多是由於我們對自己認知的過分膨脹。目空一切、心高氣傲、自以為是的人,常常會被自己過分膨脹的自信衝昏頭腦。“虛胖的自信”就是自高自大,它不但欺騙了自己,還常常會傷害別人。因此,克服自負心理,已成為我們刻不容緩的事。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負心理,讓自己謙虛一些呢?
第一,要提高自我認識。我們青少年要全麵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要認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千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應該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別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也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不能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第二,要善於接受他人的批評。有人曾這樣說:“接受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虛心接受批評,尤其是成長中的年輕人。”
一般來說,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是最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意見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為了改變我們的自負心理,我們可以在做事時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見和看法,這樣通過別人的友好提醒,很快就會改變我們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心理。
第三,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一般都目空一切,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這是自戀的表現,對身心健康極不利。要想徹底地克服這種不好的心理,我們必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尊老愛幼,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還要取他人所長補自己之短,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努力克服自負,讓自己變得謙虛。
第四,要保持謙虛的傳統美德。有自負心理的我們要憑一顆謙虛的心與別人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這是我們個人自覺成長的開始。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我們可以有豪氣萬丈,但絕不能過分自負,就算自己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穀。
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我們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俗話說,“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無知有兩種表現,一是盲從,二是狂妄。所以,自負有時會表現為狂妄自大。因此,我們每一位青少年都應該明白,自負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隻有克服自負的弱點,讓自己保持謙虛的性格,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
那麼,從現在起,青少年朋友,讓我們一起做個謙虛的人吧!
不越雷池:別把驕傲當成習慣
驕傲心理是指高估自己、低估別人而引發的一種傲慢自負的心理。這樣的青少年往往虛榮心較強,隻愛聽表揚、誇獎的話,不能挨批評,不愛接受別人的意見。在競賽活動中,隻能贏,不能輸,稍有挫折,就容易失去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