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寬容撐起一片天(1 / 3)

第八章 寬容撐起一片天

寬容不僅是一種修養、雅量、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具有容人之量是一種超脫,是自我性格力量的解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也是人類個性完善的體現。當我們具有了寬容的好性格,便能獲得人生中的喜悅。

成長點撥:做人要有寬容的胸懷

我國傳統儒家思想推崇“仁恕”之道,其中“仁”包含有“仁者愛人”的深邃含義,而“恕”則告訴我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到“立人”和“達人”呢?答案之一就是寬容。

古語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寬容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修養,它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博大的胸懷,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有寬容的胸懷,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性格更完美,生活更陽光。

那麼,寬容究竟是什麼呢?著名荷蘭籍作家房龍就曾引用大英百科全書中的解釋來說明:“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念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對於我們來說,在生活中的寬容就是要原諒可容之言、饒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

在美國一個市場裏,有個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因此,引起其他攤販的忌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個中國婦人隻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掉。

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

中國婦人笑著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越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怎麼舍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了?”

從此以後,那些垃圾便不再出現了。

其實寬容在有的時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學問,因為一些堅持,也許就會造成永遠的傷害。寬容地看待他人,就一定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越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愛精神的人,也必是寬容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於己,也不苛求於人。所以,與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寬容的人必多人緣、多快樂,自然也就多長壽了。

寬容是德。它饒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了多少人。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我們會發現其實生活是簡單而美好的。

實踐表明: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寬容是一種“營養素”,它能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從心理學角度講,我們要想學會寬容應從以下幾方麵做起。

首先,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自己就是不苛求自己。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當幻想與理想的天平發生傾斜時,有的青少年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他們過高地期待自己,不切合實際地苛求環境,都會傷害自己,造成失望乃至絕望。這就要求我們青少年必須確立合理的需要和理想,把理想和要求鎖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始終保持著健康向上的情緒和心態。

其次,要學會寬容他人。寬容他人就是不苛求他人。在生活中,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大失所望。事實上,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身的個性與特點,強人所難本身就是一種認知方麵的錯誤。他人是無法按照我們的個人意願來行為處世的。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過程中正確把握自己,既不強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更不把他人的評價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再次,要學會傾聽。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會滿足對方自尊心的需求,贏得對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很多誤會、矛盾都是沒聽人家把話說完而造成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要學會傾聽,讓人家解釋。

最後,要學習忘記。人難免做錯事,當他人做了傷害我們的事情後,要學會忘記,讓春風重新沐浴心靈;然後是多看別人的優點,使交往變得簡單。與人交往要容忍同學、朋友的小缺點。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害怕別人的指責,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批評、指責別人,而應該試著真誠地讚揚和欣賞別人。

科學表明,一個人如果整天懷有報複心理,不寬容他人,總是苛求別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人生百態,不可能每個人都順心如意,無名火與萎靡、頹廢常相伴而生,寬容是脫離煩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法寶,是人與人心靈相通的橋梁。

事實上,寬容是通向健康的坦途,它不僅會給我們帶來平靜和安定,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事業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作為青少年,我們要選擇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心態和周圍人相處,這樣,我們的家庭、友誼和學業才能穩固和長久!

處世法則:寬容是交往的潤滑劑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同一片藍天下,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在和他人相處時,難免會發生磕碰和摩擦。譬如同學間的誤會,朋友間的糾葛,鄰裏間的紛爭,和父母間的爭吵等。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有了矛盾,重要的是麵對現實,化解矛盾。若隻是一味斤斤計較,便會自尋煩惱,製造痛苦,徒傷感情,甚而結成冤仇。而要想切斷這痛苦的源頭,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寬容。

現代生活中,我們大多數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主導成員。因此,我們在過度溺愛的環境下,會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判斷是非的標準也是根據自身的利益,這種不良的表現都是缺乏寬容、同情和尊重的心理。這些過於偏激的思想和行為,都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及人際交往,它會嚴重地影響我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朱紅的故事吧!

朱紅是一個脾氣暴躁、容易生氣的人,她朋友很少,時常會感到孤獨寂寞。有一次課間操解散後,她被同班的一個同學踩了一腳,那個同學趕緊向朱紅道歉,他點頭、彎腰,連聲說:“對不起,真的很抱歉。踩疼沒有?”說著,還從口袋裏拿出一包餐巾紙遞給朱紅。

可朱紅沒有理會他誠懇的道歉,反而說:“你眼睛瞎了嗎?這麼大一個人站在你麵前,你也要來踩,你有病啊!”

罵完後,朱紅又瞪了他一眼,便憤憤地準備離去,這時她發現周圍的同學都愣住了,踩著她腳的那位同學被罵得滿臉通紅,朱紅聽到有一位同學小聲說了句:“犯得著這麼生氣嗎?隻不過踩了一下腳,並且人家馬上賠禮道歉了。沒勁,走!”

朱紅愣在那裏,看著大家一個一個地從自己身邊離開。

故事中,朱紅之所以沒有多少朋友,就是因為她脾氣暴躁,容易生氣,不懂得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寬容來處世。大量的事實證明,寬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如果我們能寬容別人,別人才能寬容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

法國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必能贏得眾人的好感和信任。一個人胸懷寬廣,人際關係就會很融洽。人際關係處理得好,就能從中獲得內心的喜樂和滿足,就像下麵的肖月一樣。

肖月是個相貌普通、身材一般的女孩子,她的家境不算特別富裕,但她的學習成績很好,她的朋友很多。在生活中,她懂得用寬容的方式與人相處,因此一直生活得很快樂。

因為寬容,她不去計較生活中的小事。被人誤解了,她一笑了之,她說:“事情終會弄明白的……曆史上有那麼多的冤假錯案,我這什麼也算不上。再說即使誤會我的人不明白,一定會有其他人明白。”因而她仍然熱情地幫助誤會她的人。

在學生會裏,她不在乎做多做少,別人做事少了,她不抱怨,也不挑剔,而是盡可能地自己多做點,即使有人說她愛表現,她也一笑了之。同學們都願意和她相處。

但她的寬容並不是沒有原則的,比如她對待自己的學習就很嚴格,因而她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個性品質,它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對待他人寬容意味著克製和忍讓。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不順心的事,別人有時卻感到很合適;我們認為事情這樣辦可能會更好些,別人卻認為那樣做不好。因而在不涉及原則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克製和忍讓,放棄一些主動權,這本身就是一種寬容。寬容還意味著平靜地接受一切苦難和挫折,不加抱怨地麵對一切,用真誠的友情化解敵意,用不屈的意誌克服困難,用堅強的毅力忍受痛苦,用微笑去迎接生活。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青少年要立足於當今社會並取得很好的人際關係,首先就要學會寬容地對待身邊的人,它不僅能健全自己的人格,還能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是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矛盾,同學之間難免有被人誤解、忌妒和被人背後議論的事情發生。如果別人惹到了自己,我們耿耿於懷,往往就會引來“以牙還牙”式的惡性循環;反之,如果我們能原諒別人,禮讓別人,“投之以桃”的話,則別人遲早會禮尚往來、報之以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