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播種善良的種子(2 / 3)

愛心提示: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作為青少年,我們都應該明白,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不管他是怎樣的英雄豪傑,有著多大本事,一旦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就會感到力量單薄。相反,如果他有著身邊人的支持和幫助,那麼他便能夠振作精神,從而更加努力地奔向成功。所以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別人也同樣需要我們的幫助,

幫助別人,就是助人。助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尊重。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能否保持他人的尊嚴,也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其實,也在無形中幫助了自己,因為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到更多的快樂。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朋和王新是兩個釣魚高手,一次,他們相約一起到魚塘釣魚。

他們兩人各憑自己的本事,一展身手,沒過多久,各自都大有收獲。在魚池附近忽然來了10多名遊客。這些遊客看到這兩位高手輕輕鬆鬆就把魚釣了上來,不免有幾分羨慕,於是有人去附近買了釣竿來試試自己的運氣怎樣。但他們不管怎麼釣都沒有釣上來一條魚。

張朋是一個比較孤僻的人,他不愛搭理別人,喜歡獨自享受釣魚的樂趣;而另一位高手王新,卻是個熱心、豪放、愛幫助別人的人。

當王新看到遊客釣不到魚時,就說:“別著急,我來教你們釣魚。”遊客很高興,紛紛表示要付學費,王新說:“這樣吧,如果你們學會了我傳授的訣竅,並釣到一大堆魚時,每10尾就分給我一尾,不滿10尾就不必給我。”遊客表示同意。

王新教完這一群人,又到另一群人中傳授釣魚術。一天下來,王新把時間都用於指導垂釣者,不僅獲得了滿滿一大籮筐的魚,而且還認識了一大群新朋友

而同來的另一位釣魚高手張朋,卻沒享受到這種服務人們的樂趣。當大家圍著王新學釣魚時,他就更顯得孤單落寞了。他悶釣了一整天,檢視竹簍裏的魚,收獲卻遠沒有王新的多。

事實上,當我們幫助別人獲得成功時,自然也會得到一定的回饋。幫助別人,就會快樂自己。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美德,在社會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一個處於困境的人如果有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那他就會重新振作。

如果每個人都去幫助別人,那麼就會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就會變得安寧和諧,富有凝聚力。隻有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的人,才會有幸福和快樂的感覺。幫助別人,既能使自己感到一種興奮,也能使人樹立起高尚的形象,受到人們的尊敬,這是一舉幾得的好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和同學、朋友、老師等相處時,難免會遇到別人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但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呢?

首先,看重朋友之間的情誼,忽視自己一時的得失。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喜歡主動吃虧,但是在朋友關係中,我們要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要學會舍棄眼前小利,不能以“爭”的姿態界定雙方的關係。

古往今來,許多英雄人物都是善於吃虧的人,他們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是把目光瞄準未來的目標,比如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就是有名的例子。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對一些細小的得失要善於難得糊塗。

其次,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發自內心地為身邊的人做些什麼,哪怕是最小的事情,一個擁抱,一個笑容,一句親切的話語,都會讓對方體會到我們的溫情和關愛。

當周圍的人遇到困難時,要在財務和情感上給予必要的幫助,在時,要用溝通表達關愛,通常一條問候的短信可以溝通彼此的感情,一句關心的話語可以使感情更為融洽;在節日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份小小的禮物來表達自己的友情與珍惜。

同時,在幫助他人時,要表達自己的真誠和關切。對別人的幫助要真誠,不要給人以“有目的”的感覺。我們的關心是發自內心的,這樣才能使別人愉快地接受,我們才會得到心靈的滿足和愉悅。

最後,還要學會為別人設想。幫助別人必須以不危及別人的自尊為前提,不然可能會收到相反的效果。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再提供幫助,我們才能恰到好處地幫助別人,而不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總之,喜歡幫助他人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養成愛幫助人的習慣時,我們就會和善良的性格結緣。

走出困惑:讓青春期暴力無處可遁

現在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朋友的暴力傾向很嚴重,他們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同學間愛打鬧,偶爾用拳腳擊打同學本來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某中學初三學生夏偉,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因學習刻苦,受過學校表彰。可是,這個1.78米的優秀學生,也有自己的難處,就是同桌劉洋總是和他過不去,經常幹擾他的學習。

期中考試過後,夏偉在周記中向老師提出換座位的要求。一周後,夏偉換離座位,不再和劉洋同桌。可僅過了一天,血案就發生了。第二天下午放學後,劉洋和兩個同學一起在校門口毆打夏偉。劉洋還拿出尖刀,對著夏偉的左胸部猛刺一刀,致使夏偉心髒被刺穿而身亡。

檢方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對劉洋提起公訴,庭審後,受害者的父親說,疑犯沒有對犯罪事實提出異議。但令他憤怒的是,他從劉洋臉上看不到一絲懺悔。

看完這個案例,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青少年是怎麼了?為什麼都喜歡用一些不可思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劉洋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性格扭曲的暴力現象。相關調查顯示,具有這類行為的孩子,男多於女,獨生子女多於非獨生子女,並且以年齡小的孩子居多。

研究認為,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如果不及早教育,其行為可能愈演愈烈,如果任其發展到成年,這種行為就可能轉化為犯罪,會對其以後的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那麼,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怎麼讓自己遠離這種不正當的行為呢?

第一,正確地選擇朋友。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告訴我們要交誌同道合、真誠、正直、有理想、有抱負的朋友,交這樣的朋友能使我們在學習和做人方麵得到提高。

第二,正確地選擇書籍。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困惑和挫折,要成功勢必要跨越很多障礙。我們可以選擇閱讀一些思想陽光、上進的書籍,如世界名著、各種勵誌書籍等,這樣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保持平靜,打開我們的視野。

第三,遠離一切不良的影視和書籍。現代生活中,有很多影視和書籍的內容都不利於我們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我們應該遠離這些不良因素。多看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書籍和影視作品。

第四,當我們自己遇到威脅或者暴力時,首先要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壓正,千萬不要輕易向惡勢力低頭。在麵對於自己有危害行為的人時,要大聲地提醒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行為,會受到法律嚴厲的製裁,會因此付出應有的代價,在能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聲呼喊求救。

第五,如果自己受到傷害,一定要及時向家長、老師、警察申訴報案。不要給不法分子留下“這個小孩好欺負”的印象,如果一味縱容他們,最終隻會導致自己頻頻受害,陷入可怕的夢魘之中。

總之,我們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和睦相處,不傷害他人利益,不以大欺小,不以眾欺寡,不沒事鬧事,要與人為善,養成舉止文明、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團結互助的好品德和好習慣。

點滴做起:時刻保持一顆孝心

朋友,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呢?你是否留意過父母的白頭發呢?當你在為自己慶賀生日時,你是否想到過讓你降生的母親呢?你是否想要真誠地給孕育你生命的母親一聲祝福呢?也許你從來就沒有想起過,是嗎?

我們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尊敬老人、孝敬長輩,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種種“不孝之舉”令人吃驚。

一名初一年級的男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由母親來整理。某日,母親生病臥床,要他獨自去樓下的快餐店解決吃飯問題,一聽母親這樣說,該男生竟對著病床上的母親大發脾氣。

一名初三年級的男生,明知下崗的父親僅僅依靠修理自行車獲得微薄的收入,花錢仍然大手大腳,他經常向父親索取零花錢,除了出入遊戲機房,他每天放學後還在校門口買上五串羊肉串,吃得滿嘴流油。而當疲憊的父親要他打一盆洗臉水、取一條毛巾時,他要麼以“正在做作業”為由懶得動手,要麼嘟嘟囔囔,對父親沒有好臉色。

一名高一年級的女生曾在日記中透露,自從年邁的奶奶住進她家之後,她從未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給奶奶吃;而疼愛她的奶奶幾次為她買了零食,反被她譏之為“太次”、“老土”,並把零食扔進了垃圾桶……

上述這些“不孝之舉”屢見不鮮,但還有更讓人震驚、讓人難以接受的“不孝之舉”不時見諸報端,如辱罵父母、虐待老人……父母坐在一起,聊起各自孩子的日常表現,最感失望的往往不是成績不理想,而是孩子對父母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孝順,這成為不少父母的最大憂慮。

一位15歲男孩的母親說:“我簡直難以想象,孩子長大了,對父母的態度竟會變得如此惡劣!好像讀了初中之後,他再也沒有客客氣氣地跟我們說過話。我們那時候,哪敢這樣對待父母啊!”

另一位16歲女孩的母親說:“我已不指望年老的時候把她當作我生活的依靠了,我隻擔心她的未來。因為不懂尊重父母的人,必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是的,正如這個母親說的:一個不懂尊重父母的人,必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為一個連養育自己的長輩都不愛、不敬的人,怎麼可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對長輩沒有尊敬之情,又怎麼去關愛、孝敬長輩呢?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形成善良的性格。

因此,青少年朋友,我們應該明白,尊敬老人、孝敬長輩,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對親人一種感恩的表現,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孝敬長輩、尊重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