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莫讓大腦生了鏽 ——思維好習慣(1 / 3)

第二章 莫讓大腦生了鏽 ——思維好習慣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擁有智慧,會動腦思考。就像生活習慣一樣,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習慣,且會伴隨終生,可以說思維決定人生。讓我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吧,它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無限的精彩。

勤於思考:讓你的大腦動起來

古人說:“學源於思。”意思是說,學問是從思考中得來的。對於青少年來說,要成為創新型人才,關鍵是要從小養成勤於思考的思維習慣。綜觀世界上那些有傑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於思考。

世界巨富比爾·蓋茨從小顯露出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停地思考。當母親叫他吃飯時,比爾·蓋茨置若罔聞,甚至整日躺在他的臥室裏不出來。當母親問他幹什麼的時候,比爾·蓋茨總是說:“我正在思考!”有時他還責問家人:“難道你們從不思考嗎?”比爾·蓋茨的頭腦似乎時刻都在高速地運轉。直到現在,微軟公司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和大多數人談話就像從噴泉中飲水,而和比爾·蓋茨談話卻像從救火的水龍頭中飲水,讓人根本應付不過來,他會提出無窮無盡的問題。”

這就是比爾·蓋茨取得巨大成就的秘訣之一。的確,思考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我們的頭腦更加靈活。對我們青少年來說,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出很多新的方法,將知識記得更牢固。

勤於思考可以防止“死讀書”,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勤於思考還可以幫助我們不斷解開疑團,激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我們青少年不但要勤於思考,還要掌握一些思考方法,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化。

1.獨立思考

有位偉大的發明家曾經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可見,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很重要。那麼我們要如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呢?下麵介紹一些小秘訣。

一是放慢思維速度。傳統常規的教育讓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思維的速度越快越好,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快就意味著浮躁、心急,思考反而會變得膚淺。反之,遇到問題時,如果我們能沉下心來深思熟慮,就會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自然就不會人雲亦雲了。

二是用自己的話講知識。經常用自己的話把一段時間學到的知識講出來,可以講給父母或同學聽,講得越通俗簡單越好。把課本的話變成自己的話,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長期堅持下來,我們就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是在學習中要養成邊看邊想的習慣。比如,書上常常是先有定理,再從頭推演出來。我們預習或者複習的時候,就可以倒過來想一想:為了得出定理,首先需要解決哪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新問題,又需要解決哪個問題?以此類推,步步追根,最後引出證明這個定理的方法,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定理證法的關鍵。而這個過程恰恰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

2.創造性思考

我們要有意識地養成追根究底的習慣,凡事多問個為什麼。同時要自己努力尋找答案,不是坐著等待別人來告訴自己答案。要學會不斷地探索謎底,鑽研問題。

3.多角度思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頭腦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強一些,那就要求自己解決問題時培養多角度思考的習慣。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思維太過單一,看到了這一麵,卻看不到那一麵,往往顧此失彼,自然就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了。

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我們都要記住:讓自己的大腦動起來吧!

敢於質疑:權威也會犯錯誤

青少年朋友,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具備灑脫氣質的人,往往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美好感覺?而灑脫氣質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也就是敢於質疑。

古人雲:“學貴多疑。”不疑不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多疑好問,通過思考解決了問題,就獲得了知識,就增長了學問。

質疑就是對於各種問題都要持懷疑的態度並進行思考。喜歡質疑的人總是能取得成就的。愛因斯坦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對自己學過的知識都加以批判性地接受,都抱著質疑的態度。正是由於這一點,他才想出“牛頓萬有引力的規律在地球上是如此,出了地球就不是如此”的問題。

學會質疑,就是要有不人雲亦雲、盲目隨從的判斷能力。學習知識要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世界巨富比爾·蓋茨就是這樣的。

比爾·蓋茨在學生時代好動,喜歡獨立思考,敢於質疑。課堂上,一旦覺得老師講的知識有紕漏,比爾·蓋茨就毫不猶豫地指出來。

有一次,他和物理老師格雷·馬蒂諾展開過一場激烈的論戰,爭論的是關於氣體膨脹的問題。物理老師氣急敗壞地說:“你以為你是誰?”

“我?我認為你錯了,徹底錯了!”比爾·蓋茨據理力爭,堅持己見。

辯論一直延續了一個星期。老師帶著比爾·蓋茨又是查資料,又是做實驗,幾乎把自己的“家底兒”全抖出來了,才讓這個“難纏”的比爾·蓋茨心悅誠服地點了頭。

這就是不迷信老師,敢於質疑老師的求學態度。也正是因為這種敢於質疑的態度,為他之後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如果他不敢質疑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那麼,他很可能不會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當然,這世上少不了權威,因為人們需要導師、顧問與教練。尊重各個領域的權威是理所當然的,但迷信權威不可取,因為這種心態會扼殺創新精神。有句名言說:“當一位傑出的老科學家說什麼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

19世紀末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洛德·開爾文,是一位極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學家,但晚年他卻宣稱:“X射線將會被證明是一種欺騙”,“無線電沒有前途”。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強烈反對使用交流電,甚至要求完全禁止使用。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竭力反對玻爾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學統計解釋。他也曾斷言“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能從原子中獲得能量”。核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艾·盧瑟福也曾說過:“誰企圖研究從原子轉換中獲得能量,那他是在幹一件荒唐的事。”

1970年,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基本粒子可歸納為三種誇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丁肇中卻對此表示懷疑,想進行相關方麵的實驗。他的這一想法遭到美國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1974年,丁肇中等科學家最終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誇克。

很多著名的企業家兼技術專家犯錯誤的例子也不少。

於20世紀60年代建立小型計算機王國的美國數字設備公司創始人奧爾森,晚年卻認為“個人計算機是不該出現的怪胎”。以太網的發明人梅特卡夫曾打賭“互聯網在2000年前會出現癱瘓”。而事實呢?現在的互聯網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權威也會犯錯誤。所有的事實都不是絕對的事實,它總是相對而言的,所以,說出“絕對”二字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就已經錯了。權威也會犯錯誤,青少年朋友們千萬不要被權威束縛了頭腦,創新往往就是從懷疑權威開始的。

迷信權威、迷信知識會使我們的思維變得懶惰而遲鈍。況且,有很多事實都能證明權威也會出錯的,所以,我們要勇敢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學會質疑也就是要學會在思維時,盡可能多地給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則……”之類的問題,這樣才能強迫自己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別人未想過的問題。

質疑是一種冷靜的自我反省,是對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結論采取批判的態度並不斷加以完善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教育,也是我們青少年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青少年朋友們,還唯“權威”是從嗎?還一味地相信書本和老師嗎?那就太落伍了。大膽地質疑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培養的好習慣!

火眼金睛:打開智慧的天窗

《名偵探柯南》是很多青少年朋友很喜歡的一部動畫片,主人公柯南那敏銳的觀察力常常讓我們佩服不已。對於青少年來說,善於觀察真的非常重要。

科學研究發現,不善於觀察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而觀察力較強的人,學習成績、思維能力、智力水平等往往都高人一等。所以,有人將觀察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

觀察是聰明的眼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材。你想讓自己擁有像柯南一樣敏銳的觀察力嗎?那就要好好學習下麵的方法了。

1.做個有心人

有位著名的哲學家認為,培養觀察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萬物中尋找若幹事物,觀察到“異中之同”以及“同中之異”。

我們青少年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隻有用充滿愛的眼光去觀察,才會有所得。正如日本的鬆下幸之助所說的那樣:“我們如果能虛心地接受並觀察呈現在眼前的所有事物,必定可以掌握時機,獲得靈感。”

例如在寫作文的時候,有的同學看了很多範文,記憶很多的詞彙,但寫起作文來還是吃力,寫出的文章生硬蒼白,描寫不夠細致。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還愁沒有素材嗎?作家韓寒為什麼能寫出那麼優秀的文章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善於觀察一切。我們青少年不妨學習這種精神。

2.明確觀察目的

一個人觀察目的越明確,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越深入,觀察的效果就越好。

正如有位哲學家所說:“觀察並不是漫不經心的掃描,而是一種受觀念支配的尋找證據的活動。”目標明確,才能產生激情,並積極主動地去行動。如果是走馬觀花,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觀察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邊觀察邊思考

觀察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知道事物是這樣的,而且必須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的,也就是要思考其中的緣由。

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個10歲的小女孩,在做乘數是5的數學題中觀察到:任意一個末尾是偶數的數,隻要把這個數折半,在其末尾加零,就是這個數乘5的積。

如果麵對一個末尾是奇數的數時,乘5的積又是多少呢?隻需將這個末尾是奇數的數減1後折半,將折半後的數末尾加0,加0後所得的數再加5,就是這個數與5的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