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架起人際彩虹橋 ——交際好習慣
培養良好的交際習慣,就如同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了一座友好的彩虹橋。在這座橋上,你需要鋪上更多名為尊重、禮節、真誠和信任等的七彩寶石,這樣一來,你在人際交往中將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側耳傾聽:請張開你的耳朵
有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卻隻給我們一個嘴巴,意思是要我們多聽少說。”這句話真切地告訴我們一個與人交往的法寶,那就是傾聽。
也許你會說,這算什麼法寶啊!這的確是一個法寶,有心理學方麵的研究證明,越是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人,人際關係越是融洽。
從某種角度來講,傾聽比話語更有力量。這種力量源於你對對方的尊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傾聽本身就是對對方談話的一種褒獎方式,耐心傾聽等於向對方傳輸“你是一個願意傾聽他講話的人”的信息。對方一旦得到了這種暗示,就會很自然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
一位著名學者曾說:“成功的交談一點兒秘密也沒有……專心致誌地聽人講話這是最重要的。什麼也比不上注意聽對談話人恭維了。”
就人性的本質來看,我們每個人當然更為關心自己。每個人都喜歡講述自己的事情,喜歡聽到與己有關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想使人喜歡我們,歡迎我們,那就請在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時,別忘了用耳朵去聽一聽。可能有人會說:“聽別人說話還不簡單?”事實是,真正的傾聽一點也不簡單。這需要我們用心地聽,耐心地聽。
1.輔以肢體語言
有些時候,我們的舌頭或許能夠說謊,但我們的行動絕對騙不了人。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的意識和感覺像打電報似的發送出去,他們自己甚至也不知道。因此,大家都是在聆聽及觀看“完整的人”。
所以,真正的傾聽要我們積極地用肢體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關注。這些積極的肢體語言包括交談過程中要保持麵帶微笑,千萬不要顯出心不在焉或很不耐煩的樣子。
我們還要常常看對方的眼睛,盡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視著對方,但不要自始至終盯著對方,同時也可以不時地說“好的”、“明白了”、“請繼續吧”、“對”等語言來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
倘若對對方所談到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可以先點點頭,然後再簡單地表明一下自己的態度,最後再說“請繼續說下去!”“這件事你認為怎麼樣呢?”“還有其他想法嗎?”這樣會使對方談興更濃。
傾聽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不妨稍微前傾,這會鼓勵對方談下去。千萬不要做看表、修指甲、打哈欠等無關動作以免影響對方講話時的心情。人人都希望自己講話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否則,他還有什麼興趣講話呢?
2.不要急於下結論
在傾聽的過程中,不宜過早做出結論或判斷。當我們對某一事件下了結論時,就會產生對該事的判斷,這時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就會發生作用,導致自己不再認真傾聽他人的話語了。
況且,當我們未聽完對方的全部話語就下了結論,這時所得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結論。這不僅影響雙方相互交往,還可能會傷害到對方。因此,我們要等到說話者完整地傳遞了信息之後,再做出判斷。
3.體會對方的情緒
其實,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學會理解他人的情緒,還必須感受和體驗他人的情緒。在別人高興的時候可以與他分享快樂,在別人痛苦、失落的時候同樣要與他分擔痛苦和失落,這種用心與人交往的表現必然會贏得他人的好感。
4.不輕易打斷講話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讓我把話說完,好不好?”“你先聽我說完,好嗎?”不難感覺到,這樣說話的人心裏肯定不舒服,覺得受到了傷害。如果我們是好的聽眾,那麼就要改正中途插話的毛病。
即使我們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或者我們隻是想強調一些細枝末節,想修正對方話中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或者想說完一句剛剛沒說完的話,或者我們感到不耐煩,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打斷對方談話的理由。
這時,不妨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等到對方的講話告一段落時,再表明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我們既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還能讓對方體會到我們對他的尊重,何樂而不為呢?
5.聽出弦外之音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驗,就是許多話不便或者不能直說,往往會通過暗示來表達。別人也一樣,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聽出弦外之音,表示你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比如你正在和你的朋友聊天,忽然來了新客,朋友對你說:“這個朋友是我多年不見的同學,好久沒有和他見麵了。”這時,你就應該聽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他是想你應該離開或回避了,免得你朋友想與新客細談,又怕怠慢你,左右為難。
記住,一個善解人意、知趣的人是有修養、有知識的人,在社交活動中當然受歡迎了。如果你還是很難去傾聽,那麼,請抱著學習的態度對待傾聽。人們為什麼都喜歡聽權威人物講話呢?就是因為能學到東西。因此,把每次傾聽都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樣你就能保持一個積極的態度了。
從現在開始傾聽,讓傾聽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吧!不管是自己的家人,還是老師、同學或朋友。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講話,這往往比任何道理都更具說服力。不必再抱怨自己不善言辭,隻要懂得了傾聽,這比說什麼精巧的言詞都更能贏得他人的心。
學會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如果現在你擁有六個蘋果,你會獨自把它們吃完,還是願意把其中的五個給他人分享呢?也許你會問,這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而且區別大得很。
如果你獨自享用,你也就隻能吃這六個蘋果而已。如果你與他人分享,看似你現在吃虧,但實際上你卻能得到他人的友情,當他們有東西時,也自會與你分享,你就可能得到另外五種不同的水果,五種不同的味道,這樣還吃虧嗎?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隻烏鴉得到了一大塊肉,於是許多烏鴉聞味而來,圍著這隻富有的烏鴉。這麼一大塊肉,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吞下去,它也不能落在地上,從容不迫地把這塊肉啄碎。因為那樣的話,別的烏鴉就會猛撲過來,搶走肉。所以,為了保衛嘴裏的肉,這隻烏鴉一直飛一直飛,終於它筋疲力盡了,隻見它搖晃了一下,叼著的肉突然掉了。
所有的烏鴉都猛撲上去,開始了一場爭奪戰。在這場混戰中,一隻非常機靈的烏鴉搶到了那塊肉。同樣,為了獨享這塊肉,它立即展翅飛走。其餘的烏鴉緊隨其後。那隻被追趕得筋疲力盡的烏鴉也跟著飛,但已明顯地落在大家後麵了。
結果,第二隻烏鴉也像第一隻一樣,被追得筋疲力盡,落到了一棵樹上,最終失去了那塊肉,於是又是一場混戰……
大家聽完後肯定覺得這些烏鴉笨死了,但我們在這裏想告訴大家的是這些自私,不懂得分享的烏鴉,最終的結果是自己永遠享受不到那塊肉。
人性的自私和狹隘是分享的主要障礙之一。隻想自己的人就會像故事中的烏鴉一樣,並不能如願以償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由此看來,懂得與人分享才是一種大智慧。與人分享並不意味著自己失去什麼,相反會收獲友情、知識和快樂。
學會分享吧,當你主動與別人分享本屬於自己獨有的一份東西時,當你提出對雙方同樣有利的建議並付諸行動時,常常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從而為雙方進一步交往打下基礎。而那些隻習慣於獨自享受、自私的人是很難得到人們歡迎的。
1.分享有形的東西
拿出自己的東西,糖果、玩具、衣服、照片什麼都可以,跟你的玩伴、同學一起去分享,你會覺得這些東西更有價值,更值得你去擁有,就像花園裏漂亮的花朵,如果開在深山裏就沒人知道它有多燦爛了。
2.分享成功
喜愛籃球運動的同學,大多很崇拜“籃球飛人”邁克爾·喬丹。喬丹在結束自己的籃球生涯的時候說過一段話;“在別人看來,我站在籃球世界的頂端,每當聽到這樣的讚美,我都感到惶恐。我所取得的任何成績都是和隊友們以及教練一起努力的結果,還有讚助商和每一個支持鼓勵我們的球迷們,榮譽屬於你們每一個人,我隻是幸運地作為代表,一次次地領取獎杯。”
也正如他所說的,喬丹在每一場比賽時都和隊友團結一致,去爭取勝利,取勝之後他總是和隊友、教練擁抱,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實。
可以說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會有默默支持他的人,幫助他的人。就說我們吧,假設你在奧數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你的成功不僅僅來源於自己的努力,還有老師的教誨,父母的支持,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當你取得成績的時候,不要忘了與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感謝所有曾幫助自己的人。
3.分享快樂
有位哲人曾說:“一分憂愁與人分享之後你將得到1/2的憂愁,一分快樂與人分享之後你將得到雙倍的快樂。”
與人分享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放大自己快樂的過程。是的,沒有人願意聽無休止的抱怨,但是,沒有人不願意與人分享成功與快樂。當我們把我們的快樂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時,收獲到的就是雙倍的快樂。
樂於分享快樂的人,一定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因為大家知道,隻要他到來,就會給人帶來好的消息與笑聲。試想,這樣的人,誰不願意與他交往呢?反過來,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與人分享快樂或是成功的消息,那麼他本人也必定是寂寞的。
4.分享知識和方法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表現得有點自私,害怕與別人分享自己好的學習方法或經驗,害怕別人進步超過自己。但是大家想過嗎?越是這樣,我們越沒有強大的競爭力,因而無法獲得更大的進步。
就像分享蘋果一樣,如果我們把一個好的機會拿來與人分享,那麼收獲到的成功同樣也是兩倍,這樣的事情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當我們發現了一種更好的解題方法,當我們找到了另一種更好的複習資料,我們都可以拿來與同學一同分享。這樣的分享,並不會使我們失去什麼,反而會促進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使我們更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