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另眼看世界 ——創造性思維(2 / 3)

許多人抱怨自己沒有創意,不懂得創新,原因可能就在於缺少一個夢想。樹立一個夢想,竭盡全力去追求它、實現它,那麼,創意的火花就會不斷地閃現,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絕處逢生:創新就要敢於冒險

創新就是敢於冒險。一個人若總是安於現狀,墨守成規,碰到事情總要瞻前顧後,然後依照他人的做法“依葫蘆畫瓢”,就談不上創造。

事實上,善於創新者,都是敢於冒險、勇於破除傳統的人,所以,他們往往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然而,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著喜愛安逸的惰性,比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許多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滿懷壯誌,而最後卻一事無成,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在安逸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待久了,漸漸地失去了鬥誌,致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也漸漸地遲鈍,失去敏銳性,創新的勇氣被漸漸消磨了。

任何創新都是有風險的,都有可能不成功的概率。如果拒絕冒險,雖然能獲得一時的安逸,但代價往往是喪失自己成功的機會,甚至會失去生命。

1994年5月,一艘美國核動力潛水艇在波羅的海執行巡邏任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製的潛水艇急速下沉,艇內的23名船員被沉入海底43米處。

海水壓力太大了,他們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強大的壓力也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內,用不了多久,就會因缺氧而死。

20多條人命都掌握在自己手裏,船長感到壓力倍增。但他還是鎮靜地發動大家動腦筋,想辦法。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艇內氧氣越來越少,卻還是沒有人想出什麼逃生的好辦法,甚至有人絕望了。

這時船長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魚雷可以從發射管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發射管發射出去呢?當聽到船長的設想後,船員們嚇得目瞪口呆,把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發射管發射出去,這能行嗎?也太危險了吧!

這時候,船長鎮靜地說:“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製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達海麵。”

“可是這樣做安全嗎?”一名船員膽戰心驚地問。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毅力和勇氣了!膽小的在後麵,膽大的先上!但有一點,每個人在被發射前,必須排空肺部的空氣,再屏氣半分鍾,否則,在發射過程中人的肺部就會因劇烈擴張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魚不小心躥到海麵上內髒爆炸一樣。”

幾分鍾後,大家衡量了一下眼前的形勢,決定冒險一試。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呢?沒錯,艇內所有人都成功逃生了。

把活人當作魚雷發射出去,這個做法真是前所未有,夠大膽,也夠危險了。按照常規手段逃生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船長獨辟蹊徑,用發射魚雷的方法將船員一個個發射到水麵上,卻成功地挽救了船上所有人的生命。可以說,是船長的創新思維救了大家。

由此可見,創新有時候需要冒險精神,需要魄力。有限度地承擔風險,無非就是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成功了,就有了新的出路。就算失敗了,也會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避免這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啊!

其實,許多表麵上看來不可能的事情,隻要有膽量去做,並且付出自己的努力,就可能會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一位喜劇大師曾在他的自傳中寫道:“要記住,曆史上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由於戰勝了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是需要人們不斷開拓創新的時代,也是需要人們付出冒險精神的時代。隻有敢於探索、敢於嚐試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激情人生。

敢於冒險還意味著要不斷地嚐試,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改革弧光燈的實驗中為了使實驗達到滿意的效果,需要尋找一種能經住熱度2000度燃燒1000小時以上的燈絲。愛迪生開始了艱苦的尋找過程。他先後做了1600多種不同的實驗,試用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後來經過不斷地嚐試,愛迪生最終獲得了成功。

可見,要創新就需要敢於冒險,嚐試更多的東西。“幸運喜歡光臨勇敢的人,冒險是表現在人身上的一種勇氣和魄力”。請相信這句話,讓冒險精神為自己助跑吧!

迷上創新:選擇自己喜歡的事

有一句名言:“不要被教條所限,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創新進程中,做自己喜歡做的、想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使自己工作起來充滿快樂和靈感,事半功倍。

有研究表明,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人們都會產生強烈的積極的意念,總是要做得更好一些;而對討厭的事情,則避之唯恐不及。解決一個很感興趣的問題時,靈感會源源不斷地湧現;而從事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時,靈感幾乎為零。

專家的實驗也證實:當人們想象愉快的事情時,大腦中印象的操作要靈活許多。印象的操作增加了,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也必然會提高,這樣好點子自然就多了!

在重慶有一位中學生,現在已經擁有了三項發明成果:“多功能安全插座及插頭”、“電熱抱枕”和“可調折疊式觀察車身前部輪胎的後視鏡”。

據說,他的“可調折疊式觀察車身前部輪胎的後視鏡”的發明靈感,來源於他回農村老家時的經曆。

原來,他經常與父母一起回農村老家,由於鄉村道路很窄,開車時由於視線不佳,難以判斷前輪和路沿之間的距離以及車輛右側和對麵來車之間的距離,因此經常造成車輛剮蹭或側翻。於是,他研究了很久,終於研究出了這項發明。

他為什麼能有這麼多發明呢?是他天資出眾嗎?是父母的支持嗎?恰恰相反,這位同學並不出眾,但是他好學好問、很有想法和創造性,他喜歡琢磨別人平時不注意的地方、容易忽略的身邊的小東西。他的家境也並不富裕,父母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所以對他的發明並不支持,他為此還哭過很多次。

那麼,他為什麼有了現在的成就呢?就是因為他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發明家,超過愛迪生”。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他要自己去打工賺錢,或者依靠學校的補助和參加比賽的獎金去搞科研。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優秀的品質:堅韌、不輕易放棄、不怕挫折、創新。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創新也一樣,當然,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不是胡作非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對於青少年來說,就是要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對創新的興趣。當一個人迷上了學習、迷上了創新的時候,就是這個人展現才智的時候。

拉直問號:動作之中有智慧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由此可見,動手能力是幫助人們理解掌握抽象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人們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好方法。思維學家稱此為“動作思維”,意思就是以實際動作為支柱而進行的思維。這種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動手實際操作,一邊操作一邊思考。“邊動作,邊思考”是動作思維的特點。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在實踐操作中“試”出來的,而很少是空想得到的。在動手操作中人們不僅可以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還可以在親身實踐中總結甚至創新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愛迪生是舉世無雙的大發明家,他的所有發明都是在有了想法之後,靠實驗變成現實的。他不僅自己如此做,還用行動給自己的助手上了一堂課:

有一次,愛迪生的實驗需要計算一隻燈泡的容積,於是,他把這隻燈泡交給了他的助手阿普頓,讓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係的畢業生,數學水平是相當高的。他拿著這隻梨形的燈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意找來皮尺,上下量尺寸,畫出了燈泡的剖麵圖、立體圖,並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這項複雜的分析計算工作真是使他忙得不亦樂乎!

在分析計算中,一個小時過去了,可問題還沒有解決。阿普頓很著急,這時又跑來了急等著要數據的愛迪生。

“算出來沒有?”愛迪生問道。

“正算到一半。”阿普頓頭也不抬地邊計算邊慌忙回答,語氣中似乎含有一些委屈。

“才算到一半?”愛迪生十分詫異,看著忙得滿頭大汗的助手,他迷惑不解。走近一看,在阿普頓的麵前,擺著好幾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算式紙。

愛迪生忍不住笑了,對阿普頓說:“何必這麼複雜呢?你把水裝滿在這隻燈泡裏,再將燈泡裏的水倒在量杯裏,量杯量出來的水的體積,不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燈泡的容積嗎?”

“哦!”阿普頓恍然大悟。他連忙跑進實驗室,僅經過了兩個裝水的動作,不到幾分鍾,就把燈泡的容積準確無誤地求出來了。在把結果交給愛迪生的時候,他難為情地笑了。

看到這裏,大家會不由得讚歎:愛迪生不愧是科學研究的巨人,創造發明的巨人啊!人們有時會遇到一些需要動作思維解決的問題,這時如果用其他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就如同走進了自找麻煩的“死胡同”。

事實上,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是分不開的,任何想法和創意都需要在行動之後才有變成現實的可能。否則想法就永遠隻能是想法,根本談不上創新了。

現在大家知道動作思維的好處了吧?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大家都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多實踐,多勞動,慢慢地大家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了!

保駕護航:創新需要個性品質

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往往會決定他的思維和做事方式。良好的個性品質,可以激發、催化人的創新能力,例如自信、勇敢、勤奮、進取之心、好奇心、頑強的毅力、甘冒風險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等。

在那些傑出的創新型人才身上,幾乎無一例外地可以找出上述個性品質的一項或幾項,性格越是鮮明優秀,創新的風格也越引人注目,創新的成就越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