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當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時,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新簡化之旅:
將蘋果公司的產品數量從350個砍到10個;
將AppleⅡ(蘋果Ⅱ型電腦)的風扇從電腦上取消;推出iPhone移動電話時,將鍵盤從智能手機的麵板上取消,置入觸摸屏中;
在出品“雪豹”操作係統時,將操作係統的一部分代碼徹底刪除;
在製作公司網站時,他又將主頁上的信息刪減得隻剩下一件產品……
可以說,蘋果追求簡單的過程,實際上成為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清除雜蕪,簡單處事——這就是創新。
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用喬布斯的話說:“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努力讓你的想法變得清晰明了,讓它變得簡單。但是,到最後,你會發現它值得你去做。因為一旦你做到了簡單,你就能搬動大山。”
大家是否從中得到啟發了呢?創新真的很簡單,那就是:“簡單點兒,再簡單點兒!”
智慧手術:將頭腦打開一毫米
愛因斯坦認為:“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就是對大腦無限潛能的認識。”人的大腦潛能是無限的,很多學者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隻使用了3%,也有研究認為使用了5%,還有研究認為使用了9%,但有一點已達成共識,人類大腦90%以上都是處於休眠狀態。即使是愛因斯坦,他的大腦也隻使用了1/3,剩下的2/3仍處於休眠狀態。
從中,人們也知道了一個事實——大腦還有那麼多的能量,這就說明人們的思維、智慧有很大的開發空間,隻要開發出來,自己也能變成很聰明的人。
那要如何開發呢?沒錯,那就是要努力把自己的腦袋多“打開”一毫米。這個說法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間生產牙膏的公司,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營業額蒸蒸日上。記錄顯示,前10年每年的營業增長率為10%至20%,令董事部雀躍萬分。
不過,業績進入第11年、第12年及第13年時,則停滯下來,每個月維持同樣的數字。董事部對此三年業績表現感到不滿,便召開全國經理級高層會議,以商討對策。
會議中,有名年輕經理站起來,揚了揚手中的一張紙對董事部說:“我有個建議,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五萬元!”
總裁聽了很生氣說:“我每個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紅包獎勵。現在叫你來開會討論,你還要另外要求五萬元。是否太過分了?”
“總裁先生,請別誤會。若我的建議行不通,您可以將它丟棄,一毛錢也不必付。”年輕的經理解釋說。
“好!”總裁接過那張紙後,閱畢,馬上簽了一張五萬元支票給那位年輕經理。你知道那張紙上寫的是什麼嗎?其實,那張紙上隻有一句話:將現有的牙膏開口擴大一毫米。
總裁馬上下令更換新的包裝。試想,每次每個消費者多用一點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倍呢?這個決定,使該公司第14年的營業額增加了32%。
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會引起意料不到的變化,這就是智慧的力量。很多時候,人生也是如此,當自己的一切都和別人相差無幾時,唯一可以勝出的也許就是智慧了。
那麼,智慧從哪裏來呢?無疑就是要靠努力開發自己的大腦,學會另類思考,學會變通。在別人習慣於舊有的思維模式而走不出一條新路時,如果自己能打破它,善於把自己的腦袋“打開”一毫米,換個思維考慮問題,也許就把握住了成功的機會。
“打開一毫米”還意味著要敢於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或新創意,千萬別將腦袋密封。有時候,也許僅是一個新的創見,就能讓自己從中獲得不少啟示,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路路暢通:換條路去羅馬
一個人要想有所創新,隻靠一些老想法,老套路,按照前人的路數去走是很難成功的。例如解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用這種方法解不開,那就要換一種解法——最終的目的是得出正確的結果,至於到底用哪一種方法就無關緊要了。正如西方那句諺語:“條條道路通羅馬。”此路不通就要換彼路。
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以下簡稱加州)出現了一股淘金熱,吸引了無數的美國人去碰運氣。17歲的男孩亞默爾是美國的一個貧窮農家的孩子,他也卷入了這股發財致富的熱潮,他雖然窮得買不起船票,但卻不怕辛勞,跟著大篷車風餐露宿奔向加州。
到了加州,亞默爾發現那裏氣候幹燥,水源奇缺,尋找金礦的人最難熬的就是沒水喝。他們一邊尋找金礦,一邊發著牢騷:“要是哪個給我一壺水,我給他一枚金幣。”
“哪個要是給我一杯水,我給他兩枚金幣。”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一片抱怨聲中,亞默爾有了主意,為什麼一定要淘金呢?賣水不就是更好的發財之路嗎?於是,亞默爾很快退出了淘金者隊伍,把手中的鐵鍬換了一個方向,由挖黃金變成了找水源。一鏟又一鏟,他終於挖出了水源,經過細沙過濾,變成了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賣給淘金者。幾年以後,很多淘金者兩手空空地回到家鄉,而亞默爾卻靠賣水成了一個富翁。
地下有黃金,地上也有“黃金”。亞默爾看到了這“地上的黃金”,及時調整了思維,繼而富甲一方。顯然,如果亞默爾是一位淘金好手,充其量隻能算利用了別人的發現;而他敏感地在“水”上打主意,其智慧與創新則屬他本人的“專利”。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就是他永遠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不是一成不變,亦步亦趨地走別人的老路。亞默爾的不凡,就是因為他善於變通,不執著於很多人已嚐試過的失敗的事物上,而是在同一種情況下轉換思維尋求機遇。所以,學會變通,會幫助人們走向成功。
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是如此。以高考為例,考上理想中的大學固然可喜,但也有人會落榜,落榜了怎麼辦?很多人選擇了複讀,這是一條路。其實,除了這條路,還有很多條路可走。例如可以一邊就業一邊參加自學考試,還可以選擇其他高校;或者參加一些職業培訓,為就業打好基礎。
有一位先哲曾經說過:“當一扇門向你關閉之際,另一扇門將向你打開。”當自己從事某一方麵的發展,而無法取得成功之際,完全沒有必要走進死胡同而不轉彎。改變一下自己,換一條路,或許能把其他方麵的潛能表現出來,讓生命之舟駛向另一個成功的彼岸。
探訪不同的小徑,或許會意外地發現一片美麗、開闊的風景,獲得意外的精彩和美好。在充滿不定性的環境中,需要的不隻是朝著既定的方向執著努力,有時還需要在隨機應變中尋求其他的路。
隨機應變:以善變應萬變
變化是當前時代明顯的標誌,所有的事物都在飛速地發展,特別是各種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家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不斷地增加知識,不斷地成長身體……無論大家是害怕變化還是喜歡變化,變化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始終在變。坦白地說,隻有變化才能有出路。”
美國軍方曾委托著名的心理學家研發一套心理測試係統,用來挑選飛行員。結果卻是,通過測試的飛行員,訓練時成績表現都很優秀。可是一上戰場,就被擊落,死亡率非常高。
心理學家在檢討問題時,發現那些身經百戰打不死的飛行員,多半是由退役的老飛行員挑選出來的。他非常納悶,為什麼專業精密的心理測試,卻比不上老飛行員的直覺呢?問題出在哪兒呢?
心理學家向一位老飛行員請教。老飛行員說:“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幾個小夥子看看?”
第一個年輕人推門進來。“小夥子,如果敵人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你怎麼辦?”老飛行員問出第一個問題。
“把飛機飛到更高的高度。”第一個年輕人自信地回答。
“你怎麼知道的?”老飛行員又問。
“作戰手冊上寫的,這是標準答案啊!”第一個人走出去後,進來第二個人。老飛行員問了同樣的問題。“呃,找片雲堆,躲進去。”第二個人回答。
“如果沒有雲呢?”老飛行員驚奇地問。
“向下俯衝,跟他們拚了!”第二個人也自信地回答。
“作戰手冊你都沒看?”老飛行員問。
“我看了。但太厚,有些記不清。”第二個人不好意思地說。
等第二個人走出門,老飛行員轉過身來問心理學家:“先生,如果是你決定,你要挑哪一個?”
“您的意見呢?”心理學家反問。
“我會把第一個刷掉,選第二個。”老飛行員笑著說。
“為什麼?”心理學家吃驚地問。
“沒錯,第一個答的是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知道標準答案,敵人不知道嗎?所以敵軍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波,引誘你把飛機拉高,然後真正的火網就在高處等著你。這樣一來,飛機被擊落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二個小夥子雖然有點搞笑,但是,越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反而越好。”
真是一席話驚醒夢中人。心理學家也一直認為,改變是自我再造之旅,唯有通過改變,人們才得以不斷進步。達爾文也認為:“幸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物種,而是最聰明的物種,也就是最能夠因應變化而做調適的物種。”
人們每天行走的道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也不斷地在“變”。單調的路麵顏色會使長時間高速行車的司機感到枯燥,產生疲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設計出一種彩色路,把不同的色彩摻進瀝青材料,使路麵的顏色起了變化。彩色路還是一種信號路,它能告訴司機:紅色——前麵有交叉口或居民點;藍色——附近有學校,注意小學生穿行馬路;黃色——不準開快車……彩色路不僅對提醒安全行車十分有效,還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人們還把道路做出方格、斜條、圓圈等好多圖案。粗糙的路麵加強了防滑作用,對於每小時跑一百多千米的汽車而言,就成了十分安全的“保險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