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遠大的人生目標,卻不願意為此而努力學習,注定是一種悲哀。如果隻空懷大誌,而不願為目標的實現付出辛勤的勞動,那“目標”永遠是空中樓閣。隻有把目標和行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擁抱成功。目標和行動是改變人生的砝碼,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具有什麼條件,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隻要專心致誌,勤奮刻苦,好學多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自然會越來越接近成功。
4.不斷學習可以提高自信
人生的失敗多半是敗給了悲觀的自己。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良好的心態和信心,一個缺乏自信的人,極可能一事無成。自信會使不可能變為可能。我們通過學習,不斷地積累知識,就會在遇到問題時有備無患,輕鬆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大幅度提升自信,在今後麵對各種複雜問題時才會做到遊刃有餘。
選擇了學習,就等於選擇了改變,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年輕時,學是為了理想;中年時,學是為了補充;老年時,學則是一種意境。活到老學到老,是學習的大意境。
勤學好問:虛心向他人求教
學問學問,“學”和“問”是相輔相成的,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學會提問,能夠虛心地向他人求教。
很多人有一個通病,就是氣盛,恃才傲物,總以為自己是鴻鵠,別人都是燕雀,眼光總是高高在上,根本不把周圍的一切放在眼裏。
事實上,有這類想法的人是錯誤的。想進入一扇門,必須將自己的頭低得比門框更低;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下腰,做好攀登的準備,也就是要虛心向別人求教。
有人曾問過蘇格拉底這樣一個問題:“據說您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您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蘇格拉底微笑著答道:“三尺!”
“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之間的高度隻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
蘇格拉底仍保持著微笑,對他說:“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想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就必須懂得低頭呀!”
在我國也有這樣一句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穗子裏空空如也的稗子,才會顯得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可見,不論什麼時候,人都要虛心求教。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汲取到各種有益身心的營養,並在它們的滋養下最終成為棟梁之材。
青少年更要“虛心求教”。隻要能夠虛心地、真誠地去請教他人,他人也必然會很願意幫助你,而且請教的次數越多,獲得的知識也就越多。
張強和柳軍是兩名五年級的學生,他們要寫一篇題為《落花生》的作文,班主任安排他們與一位種植落花生的農民伯伯見麵,時間是每人五分鍾。
張強見了農民伯伯,問了“花生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土裏”“花生好不好吃”之類的問題之後,就開始玩農民伯伯頭上戴的那頂草帽,還玩農民伯伯插在腰間的煙袋,說跟紀曉嵐的那個煙袋差不多!農民伯伯呢,回答了張強提出的兩個問題,也不再主動開口。五分鍾很快過去了。
柳軍見了農民伯伯,則向他提出了十幾個關於花生的問題。農民伯伯對柳軍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寫《落花生》這篇作文的時候,張強想破了頭才寫出這樣一句話:“花生是長在地裏的,苗兒在地上,花生果長在土裏,農民伯伯說,花生果好吃極了。”
而柳軍的作文則寫得有聲有色,從花生的選種、播種到花生成長期的管理,還有花生秧及果實的用途、經濟價值等,都講述得清清楚楚。
因此,班主任的結論是張強不善於請教,所以關於花生的知識獲得不多,作文就寫得不好;柳軍善於請教,關於花生的知識掌握得較透徹,作文就寫得生動到位。
小學生如此,其他人也應如此。當自己缺少知識,他人擁有知識時,自己不主動去請教問題,他人怎麼會主動向自己傳授知識呢?
那麼,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該如何發現問題並進行提問呢?
在預習功課的時候,先要自己思考預習時發現的問題,然後再在書中找尋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答案,可以記錄下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注意聽老師的講解,從中找尋答案。
在課堂上發現問題,要及時記錄,下課後立即問老師,如果認為有必要在課堂上打斷老師進行提問,也可以這樣做,但是,必須是這個問題特別重要才行。
在課後做功課時發現問題,可以和同學們討論,也可以找家長幫忙解決。
在我們提問題時要掌握一些方法。在依據上提問、在核心詞上提問、在標點上提問、在題目上提問等方法都可以比較好地對學習知識起到幫助的作用。
有句話是:“好問的人,隻做了五分鍾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可見,“勤學好問”是任何時候都不變的求知真理。從現在起,大家一起努力做“勤學好問”的人吧!
分秒必爭:勤奮的人懂得珍惜時間
時間,是一首無聲的歌;時間,是一縷無痕的風;時間,是一張單程的車票。向前看,仿佛時間悠悠無邊;猛回首,方知生命揮手瞬間。
時間常常不知不覺地從人們身邊溜走,它是看不見、買不到、摸不著、留不住的。人們雖然不能控製它,但卻可以好好地利用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情。勤奮地工作,用短暫的一生去創造美好的世界。
下麵一起來看看一則寓言。
一年春天的某個早晨,太陽剛剛升起,喜鵲就來到了貓頭鷹的家門口,歡快地叫著:“貓頭鷹先生,快起來,借著早晨明媚的陽光,練習我們的捕食本領,不要再睡懶覺了。”
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身體一動不動地蜷曲在窩裏,懶懶地說了聲:“是誰呀?這麼早就上這來吵鬧,我還沒有睡醒呢,什麼時候練不行?我還得再睡一會兒。”
喜鵲聽了這話隻好獨自鍛煉去了。
到中午,喜鵲又來了,一看貓頭鷹雖然醒了,但還是躺著,喜鵲剛要說話,貓頭鷹就搶著說:“天還長著呢,練什麼呢,不著急,趁早還是休息的好。”
喜鵲說:“已經不早了,都到中午了,你該鍛煉捕食了。”
可是貓頭鷹還是不動。太陽落山之前,喜鵲飛到貓頭鷹家,看見貓頭鷹剛剛起床。就對它說:“天要黑了,我要休息了,你怎麼才洗臉啊。”
貓頭鷹說:“因為我現在餓了,所以我才決定開始捕食。”
喜鵲說:“這麼晚了你還能捕到什麼食?”
這時,天已經黑下來了,貓頭鷹拍打著翅膀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累得筋疲力盡,什麼食物也沒捕到,肚子餓得“咕咕”叫,它也“哇哇”地亂叫,聲音非常難聽。
從此,人們如果晚上聽到貓頭鷹難聽的叫聲,就知道它今天又沒有珍惜時間,到晚上餓得亂叫!
當然,這是個小小的寓言故事,可是這則寓言卻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珍惜時間。
古人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由於善於利用時間,勤奮刻苦,才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鐳元素的發現者居裏夫人,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她將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科學事業上。最終發現了兩種元素——釙和鐳,一生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
是什麼使她有如此大的成就?正是她那視時間如生命般的精神。無論是學習還是吃飯,無論是做家務還是做實驗,居裏夫人總是抓緊著每一分每一秒,生怕時間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的確,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科學的人,怎麼不會成功呢?
發明家愛迪生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他對時間的珍惜。他常對助手說:“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青少年正值求學的好時光,應好好地愛惜時間,勤奮讀書,不可貪懶。
青少年時期的時間特別寶貴。這個階段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記憶力最強。大家要充分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去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