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信詐騙犯罪立體防控體係的構建蔡國芹趙增田(3 / 3)

(三)建立金融轉賬支付潛在風險的提示製度

為提高儲戶本人的金融風險防範能力,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當建立統一、規範的轉賬支付風險提示製度。即在儲戶進行轉賬或彙款支付時,對可能的詐騙或“釣魚彙款”的金融風險進行預先提示,告誡儲戶須謹慎支付。目前,各大銀行已經在其營業大廳以公告的方式做了此方麵的風險提示。但筆者認為,還應當將這一做法擴展到櫃台辦理的口頭提示以及櫃員機或網上銀行支付時進行自動提示。儲戶在知曉風險後進行支付的,其風險則由儲戶本人承擔。

(四)擴大典型案例的社會警示教育麵

當前的電信詐騙並不完全是因為被害人的貪戀錢財動機所致;相反,根據犯罪人編造的假象或謊言而出於幫助親朋好友“化解危機”的本意,恰恰是一種友誼和愛心的表現。之所以受騙,更多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在不明確真相之前,匆忙地將自己的善意誤入至犯罪人精心設計的圈套之中。據公安部門的粗略統計,許多專注於本職工作的高級知識分子、離退休人員、居家的中老年婦女因與外界接觸頻率不高、自我警惕性較弱,往往成為上當受騙率較高的被害人群。因此,公開披露常見的電信詐騙手法,是提高公眾識別斂財犯罪計謀、自覺抵製電信詐騙受害的重要途徑。有些地方公安機關在總結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經驗基礎上,將典型的犯罪案例向公眾進行網絡或傳單式的宣講,收到了較好的社會防範效果,明顯降低的此類犯罪的發案率。不過,僅僅依靠公安部門對社會進行案例警示,雖然權威但教育麵卻是有限的。筆者認為,公安機關和法製宣傳部門可以不定期地聯合基層組織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生活小區的物業管理部門、學校教育機構以及社會誌願者進行典型案例宣講,以進一步擴大警示教育的社會受益麵。與此同時,經常被冒名的財稅、海關、車管等部門,也應主動向社會公開其正規的辦事流程,以減少公眾偏聽偏信的盲從。

(五)對電信業務和銀行業務管理不善者科以相應的法律責任

當確立銀行儲戶和電話實名製以及風險提示製度後,落實有關業務部門的管理責任就極為重要。如果電信和銀行業務部門在承辦業務時不能按程序履行其審查職責或者沒按規定進行明確風險提示,給犯罪分子以管理漏洞的,應當規定其對儲戶或用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六)加強對電信增值業務的技術監管

對利用公共電信平台提供聲訊服務的運營商應當規範其服務行為,當公眾使用其增值業務時應當事先進行服務資費提醒,隻有當使用者表示確認後才能開始計算服務費用。如果使用者因不能接受而即時退出,則不發生任何服務費用。不按規定設置消費提醒的,公共電信部門不得收取任何費用。電信部門與信息提供商進行收費分成的,按電信詐騙的共犯論處,由司法部門給予相應處罰。同樣,當移動信息服務提供商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下載服務時,也應當對每一個消費者設置認可資費的技術網頁,以讓消費者在正式確認後明白消費。

(七)實行網絡通信工具注冊實名製,技術屏蔽詐騙信息關鍵詞

針對當前犯罪分子利用QQ、飛信、MSN等網絡聊天工具任意發布詐騙信息的猖獗勢頭,可以逐漸推行注冊實名製,至少其個人身份信息應當備份給網絡管理機構進行存檔審查。當注冊用戶利用其賬號從事違法犯罪行為時,既方便於網絡監管,也有助於司法機關追究責任。另外,在還沒有全麵落實網絡注冊實名製的情況下,可以要求網絡運營商利用技術手段,對未經審核的“中獎”、“退稅”、“洗錢”、“貸款”等信息發布,進行關鍵詞屏蔽。對多次違規者,則可以作封號處理。

(八)加強網絡監控,提高電話改號違規行為的技術應對能力

基於電話用戶的實名製,國家應當規定禁止利用網絡電話“改號”通話。對於改號偽裝的虛擬主叫電話號碼,電信部門應當加強技術應對。如果有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阻截,則可以防止犯罪分子大行其道。因此,電信部門有必要對虛擬主叫電話號碼進行通信限製,並對其戶主進行身份信息進一步審查。涉嫌違法犯罪的,應及時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注:

①基本手法是讓被害人提供銀行卡號直接通過銀行ATM機轉賬獲取稅款。當被害人到銀行ATM機後,犯罪分子稱自助退稅係統隻支持英文界麵,讓被害人按照犯罪分子電話提示操作,然後趁機劃走被害人賬戶上的錢款。

②馬勇:《電話“改號軟件”網上瘋賣成詐騙工具》,http://news.QQ.com(金羊網羊城晚報)(2010年5月1日訪問)。

③即聲稱貸款必須先付保證金或者部分利息,並要求你自己辦理一張銀行卡,先打一筆錢“企業驗資款”在賬戶上,證明企業的還款能力,然後開通電話查詢功能供他查詢。而實際上犯罪分子利用新辦銀行卡的初始密碼就把錢轉走了。

④當用戶主動聯係後,犯罪人即以分別扮演“銀行”、“警方”、“銀聯管理中心”層層設下圈套,指使被害人將款項“安全轉移”到犯罪分子事先用假身份證開設的詐騙賬戶。

⑤類似這樣的電話騙局還有冒充學校老師的,以孩子在學校期間突發疾病等意外情況為由讓家長去銀行彙錢。

⑥其主要過程是:先盜取他人QQ賬號,利用事先處理好的QQ主人的圖像與QQ好友進行視頻聊天,使主人誤以為自己在與好友聊天,然後趁機誆騙被害人在其指定的網站上進行購物,或以做生意需調貨、周轉、急用等方式向事主借錢,要求被害人將錢轉入其提供的賬號。

⑦基本手法為:先盜取他人QQ賬號,通過好友會話、QQ個人資料等各種手段誘導用戶撥打特定聲訊服務電話,從中獲取高額的信息服務費,以達到詐騙錢財的目的。

⑧即冒充騰訊公司發布虛假的中獎消息,利用不存在的高額獎品、獎金誘導不知情的用戶向其彙款。如“恭喜:您的QQ號碼已被後台係統抽取為今日幸運用戶,請與在線客服QQ:×××××××××聯係”。一旦中獎人撥打兌獎熱線電話,則以先交納個人所得稅、公證費、轉賬手續費等為借口,詐騙錢財。

⑨即在QQ群的對話框內假稱某公司或某基金提供股市內幕消息,索要“谘詢費”、“會員費”、“手續費”等進行詐騙。

⑩類似的信息還有:“恭喜您飛信賬號已被飛信網絡有限公司係統抽取為飛信2008年10月1日國慶在線幸運用戶,您將獲得由總公司本公司送出驚喜獎金5.8萬元,以及三星Q30筆記本電腦一台,幸運用戶請先登陸FEIXIN18.CN。領取獎金及獎品活動谘詢熱線:089888155951,您的幸運驗證碼:6108,飛信係統信息提示。”

王崢:《電信詐騙受害者中老年女性居多》,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txxw/news/2009/1216/2020795.shtml(來源:南方都市報)(2010年5月2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