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的中國探險之路
早在15世紀,由於西班牙葡萄商人從與印度及中國的新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所以歐洲,尤其是英國人對拓展對東方的貿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們決定從西北或東北的航行中,找出前往亞洲的航路。
他們首先考慮的航線是北極海,當時探險家們已經知道挪威北端並沒有結冰,而且俄羅斯的漁民也會越過諾爾康角往東航行,到達鄂畢河流域。
有關西北的航路,1497年時,意大利的航海家長卡波托便曾經沿著芬蘭海岸,向英國方向航行。然而經過冰海沿西北航路到中國的希望太渺茫。3年之後,亞爾兄弟乘坐西班牙船,順著美國大陸沿岸北上,航向遙無止盡的的冰海。
為探訪未知的世界,1551年,倫敦設立了1個探險公司,成為當時尋找東北航路的活動中心。當時,休·維洛比被任命為第一批探險隊長,副隊長是查西拉。
查西拉指揮的船隻到達斯堪的那維亞北端的波羅的海後,他們遇見了蘇格蘭商人,商人們認為他們尋找東北航路前往中國,是一種瘋狂的行為,因而勸告他們不要再繼續探險。但是,查西拉卻沒有理會商人們的警告,繼續啟程向東航去。
時逢夏天,白天愈來愈長,後來甚至黑夜也沒有了。最後,查西拉終於到了今天的阿幹折斯克,也就是白海北杜味納河河口。
查西拉在這裏遇到了俄羅斯皇帝伊凡四世的使者,使者邀請他前往1400公裏遠的莫斯科。他接受邀請,到莫斯科謁見了伊凡四世。1554年夏天,也就是他從英國出發一年多以後,查西拉帶著伊凡四世希望與英國打開貿易網的的親筆函,平安地返回了英國。
拓開與俄羅斯的貿易網後,英國在波斯和俄羅斯之間,建立了一個姆斯柯比公司,同時由此公司繼續尋找東北航線。
進入伊莉莎白女王時代後,目標轉為尋找前往中國的海路,進行西北航線探險。
1576年,英國人馬丁·夫洛比瑟根據麥開脫於1569年繪製的世界地圖,認為隻有向西方航行,才可能有通向中國的海路。為尋找西北航線,他率領由兩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從英國出發,先在格陵蘭登陸,然後繼續往西航行,最後終於在巴芬島發現了夫洛比瑟灣。
探險家們以為前麵的陸地就是亞洲,接近新陸地沿岸時,許多體格很小的人類,劃著皮革製獨木舟,看到這些外來的船隻顯得非常吃驚。其實,這些有著蒙古人臉形的人類,就是愛斯基摩人。然而,夫洛比瑟卻誤將他們當成中國人。為了證明他發現中國,便將一個愛斯基摩人和他的小船,一並帶回英國。此外,夫洛比瑟又在巴芬島發現並采集了可能是金礦石的黑色岩石。
夫洛比瑟帶著他的戰利品和探險隊返回倫敦時,各界掀起了熱烈的反應。
然而,被帶回英國的愛斯基摩人不久便因水土不服而死亡。唯有從巴芬島帶回國的黑色岩石,成了眾人研究的焦點。由於這種岩石放在火裏會發出金色的火焰,所以被誤以為是金礦石,吸引了倫敦很多商人及女王的興趣。伊莉莎白女王甚至成立一個中國公司,並聘請了很多挖掘金礦石的工人,再度以夫洛比瑟為北極探險隊的隊長,前往北極“掘金”。
1577年,夫洛比瑟二度在格陵蘭登陸,在獲得女工的批準下,他將登陸地區命名為西英格蘭,同時和愛斯基摩人建立友好關係。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金礦石,於是又前往巴芬島,收集了200噸的岩石,然後啟程返國。
英國人的最後一次的巴芬島航行,目的是要將加拿大所屬的北極地區劃為英國的殖民地。15艘船浩浩蕩蕩地從倫敦啟航,船上裝滿了前去挖取金礦石的礦工,建造房子及建設殖民地的人員和各種用具。
但是,當船隊進入夫洛比瑟灣時,卻遭遇暴風雨的襲擊,烈風將冰山吹往船隊,龐大隊伍除艘船外,其餘全部葬身於冰山之中。
在巴芬島建設殖民地的計劃破滅了,夫洛比瑟隻好率領殘餘人馬返回英國。而英國本土卻有想不到的消息在等待著他,原來,他從巴芬島所帶回的岩石並非金礦石,而是硫酸鐵礦,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樣一來,夫洛比瑟發現西北航路,以及有關到達中國國土的報告,便再也無人肯相信了。
8年後,為了繪製西英格蘭、芬蘭島沿岸的地圖,一些英國船員組織探險隊,由約翰·大衛斯帶領,三度航向北極。大衛斯詳細地勘探了格陵蘭沿岸淺灣後,決定往北航行,進入巴芬灣海域。但是,由於不斷漂流而來的冰山實在太多了,使得大衛斯的船隊根本無法前進,最後,他們隻好放棄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
1780年左右,荷蘭的海員及商人也加入了尋求中國財富的潮流中,他們從陸路及海路尋找前來中國的道路,成為英國人的主要競爭對手。其實,荷蘭人的目的隻是希望能夠找到和俄羅斯交易的東北航路。
1596年,荷蘭的北極探險隊最重要的人物是威廉·巴倫支,他們從阿姆斯特丹出發,繞過新地島北端,進入喀拉海峽,在茫茫海洋中朝東方航行,最後發現了現在的斯瓦爾巴群島中最大的酉斯匹茲卑爾根島。
當巴倫支的船隊接近新地島時,船被冰封住,漸漸地,船身周圍的冰壓愈來愈大,船身漸被提高,最後終於將船給壓壞了。荷蘭船員們隻好放棄船支,沿著新地島海岸尋找避難場所。
沒有了船支,歐洲的探險家巴倫支和他的隊員們,初次被迫在北極度過冬天。在這個遙遠的地方,麵對酷寒的氣候,隊員們使用殘破的船支,建造過冬的房子,同時將船上所有可供利用的裝備,如床鋪、燈等,都搬進了新建的房子。
冬天,氣候十分寒冷,連床單也結了冰,酒也冰凍了,北極熊體內能當做燈油的脂肪量很少,從油燈中冒出來的煙,往往又會熏得小屋內連呼吸都困難。由於沒有柴火取暖,夜裏上床以前,一定要用加熱過的石頭代替溫水袋,放在腳部才能入睡。
隊員們在困境中同心協力,終於捱過了嚴冬。他們知道,要獲得外力的援助希望實在不大,想返回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到喀拉半島去,然後再設法渡過。
6月中旬,天氣逐漸暖和,隊員們把殘破的船重新整頓一番,將剩下的食物及日用品都裝在上麵,重新踏上了征程。
海上的浮冰融化了,他們奮力劃船前進,遇到風就把機張起來,被冰阻擾時,就拖著船在冰上行走,最後,這些荷蘭人克服險境,完成最艱辛的長途旅行,到達喀拉半島。這時巴倫支隊長已因體力不支而去世。
巴倫支探險隊的失敗,使原本在東方的海上勢力超過西班牙的荷蘭人放棄了尋找西北航路前來中國的欲望。從此英國負起北方航線的重擔,英國的亨利·哈得遜和威廉·巴芬也因此成了北極航路的發現者,在北極探險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得遜1607年便到達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西方,即北緯80度23分處。後來,他更獲得倫敦實業家的支持,為爭取加拿大北極圈內的領土權而遠征。
1610年,哈得遜乘坐發現號進入“有很大旋渦的海”——哈得遜灣。起先他以為將不難找到前往中國的道路,但是船卻被冰所封鎖,他的探險隊隻好在那兒過冬。
不幸的是因為部下叛亂,哈得遜獨自一個被拋棄在北極島上,沒有任何食物和武器,一代偉大的探險家,隻得含恨而終。不過,北極探險並沒有因此而終止,叛變後的部下仍然駕駛著發現號,繼續哈得遜灣的探險。
1616年,英國另一位優秀的航海家威廉·巴芬,指揮50噸重的船,經過格陵蘭西北部,穿過麥爾維灣的冰群,到達現在美國的航空基地所在地杜裏。然後,又在危險的海域,發現了瓊斯海峽和蘭卡斯特海峽。在這裏,巴芬突然發覺指南針有很大的變化,經研究後才獲知了地球磁北極的存在。巴芬於1619年8月返回英國。這次的探險是19世紀以前所有探險中範圍最廣收獲最大的一次。
當英國和荷蘭的探險家在北極海活動時,俄羅斯人也越過廣大的西伯利亞,向東擴展勢力。尤其是彼得大帝即位後,更積極努力於亞洲殖民地的建立。到了17世紀後期,俄羅斯的勢力便到達了太平洋上的堪察加半島。
1725年,彼得大帝為繪製地圖,又派出大規模的探險隊,探險整個西伯利亞的北部海岸地區。彼得大帝將這一項重任,交給丹麥人維特斯·白令。首先他要白令帶領25位隊員,從歐洲越過亞洲大陸到太平洋沿岸的鄂霍次克,進行長達1000公裏以上的“內陸調查”;在第二次出航時他又命令白令繞過堪察加半島,“在美洲大陸的海岸登陸”。
越過俄羅斯境內四大河時,最大的困擾是物資的輸送困難。然而白令和隊員在周密的計劃和合作下並沒有屈服。夏天,西伯利亞是一片潮濕的草原,但是一旦進入初冬,便有無數的大風雪不斷來襲。不過,他們仍然設法到達了太平洋岸的鄂霍次克。從此,他們唯一的任務便是等待,等待彼得大帝將環繞堪察加半島的船隻送來。
1727年夏天,白令等了將近一年,終於獲得了一艘船,他們立刻進行堪察加半島的探險。一直到第二年他們才又獲得另一艘船。
探險隊繞過堪察加半島,航行到安那地爾灣,並通過命名為聖羅林斯的島嶼,進入白令海。但是,夏天已經進入尾聲,為避免碰上結冰期,白令隻好下令返回鄂霍次克。
第二年夏天,他們進行第三次的探險,但是成果並不理想。5年後,白令才結束探險,返回聖彼得堡。
1734年他又組織大規模的探險隊,到達鄂霍次克。這次他等待了6年,才乘著聖彼得號,從堪察加半島前往白令海探險。最後,他們終於看到阿拉斯加的聖艾裏亞斯山,並在美國西北部海岸登陸。
在這關鍵時刻,白令和隊員卻都患了嚴重的壞血病,白令擔心無法在那裏渡過冬天,便決定立刻回國。不幸的是,他們的船在經過白令島時,遭到暴風雨的襲擊,致使18世紀最偉大的北極探險家在1741年客死異地。白令雖然不幸逝世,但他卻出色地完成彼得大帝交給他的探險任務。
1744年,俄羅斯人為了和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交易,使依循著白令探險隊的航行聯絡線,登陸美洲大陸,並往南深入舊金山,最後,甚至將阿拉斯加並入俄羅斯帝國的領土。
與此同時,英國人也在北極的加拿大內陸和部分海岸進行大規模的探險。19世紀初期是北極探險的黃金時代。當時,英國政府對英國海軍寄予三大期望,希望他們能環繞世界、探險加拿大北極沿岸,並在美洲北方尋找新領土。
英國政府在北極探險的目的,主要是擔心俄羅斯帝國對北極的野心一旦得逞,英國的海權範圍必定愈來愈小。
更讓英國人擔心的是,自從白令在阿拉斯加登陸以後,俄羅斯的貿易商及獵人,便陸續地湧向阿拉斯加,1784年還在阿拉斯加的科達克島建立第一個白人殖民地,接著又設立貿易公司,獨占了整個阿拉斯加的貿易。
俄羅斯人的舉動,引起了英國人的強烈不安。1818年,英國國會決定對尋找西北航路,和有關到達北極點的計劃,給予財政上的援助。同年5月,英國海軍立刻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北極探險隊,並分為兩組,第一組的目的是盡可能到達北極點,第二組的目的,則是通過大衛斯海峽,尋找西北航行路線的入口。
海軍中校約翰·羅斯擔任第二組的隊長,副隊長則是後來成為北極探險隊主要人物的年輕海軍軍官愛德華·巴裏上尉。
1818年8月底,巴裏和羅斯乘著伊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駛入蘭卡斯特海峽。當時的人都認為蘭卡斯特海峽是前往北極的最佳路線。但是,伊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在海峽中航行了一天,羅斯突然命令停止前進。
原來,羅斯發現前麵有一連串的陸地和山脈從北向南方延伸,可是副船長巴裏和其他的隊員,卻除了安靜的海麵以外,什麼也沒有看見。然而,羅斯卻堅持看到了山脈和陸地,並且為了向英國海軍部長表示敬意,他特別將這座山脈命名為柯洛加山,接著便命令依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返回英國。
對於羅斯的中途而返,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羅斯的柯洛加山脈故事,隻是一種回國的借口而已。這種蓄意不良的謠言不但破壞了羅斯的名譽,同時也使得海軍部長無法向政府交待。因此,英國海軍又組織了第二次的探險隊,前往蘭卡斯特海峽確認柯洛加山脈的存在。
第二支探險隊愛德華·巴裏為隊長,率領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於5月11從英國啟航。
此次航海,巴裏的赫拉克號和克立巴號開啟了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航路的海域,對於西北航路的發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考察船到達蘭卡斯特海峽時,船員們從瞻望台報告,前麵沒有任何山脈。此時,他們是位於西經83度12分,距離海峽沿岸僅數公裏,較前羅斯所到達的地點更為深入,但是仍然看不到山脈的存在,證實柯洛加山脈純屬幻想。
三個月後,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進入今天稱為巴羅海峽的寬廣海域時,被巨大的流冰所封鎖,隻有往西才有能夠勉強前進。
9月初,探險隊通過麥爾維海峽,到達西經110度線。根據英國國會於1818年通過的法律,所有的船員都可以獲得五百英磅的獎金,但是,他們絲毫不覺得喜悅,因為站在赫克拉號瞭望台上的巴裏,發現前麵盡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船隻拋錯了。
他們隻好在哈涅岬東部等待冰雪融解。然而,氣溫卻一直繼續下降,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隻好進入海灣過冬。
巴裏和他的探險隊員在那兒度過了三個多月的漫長的冬日,幸運的是所有的船員都很健康,精神狀態都很好,為了不讓他們患思鄉病,隊長巴裏十分嚴格地指揮隊員們工作和訓練,過著有規律的生活,同時到了夜晚便舉行舞會,每隔兩星期舉行一次競技比賽。
1821年8月,巴裏很想突破被冰封鎖的行程,但是流冰仍然有15米厚,並且互相重疊,根本不可能完成通過西北航路的計劃。他們隻好回國待命。
1824年,巴裏又回到了北極,他這次航海的目的,是要調查巴芬島周圍的海域。他在那裏度過了兩個冬天,然而冰麵卻擴展到巴芬島南端來,夏天的海麵則遍布濃霧和無盡的暴風,致使巴裏這一次的探險,又以失敗告終。
1821年,英國國會曾通過快議,決定獎賞最先到達北極點的人。因此,原本積極探險西北航路的英國海軍,便計劃將目標指向北極點,同時將探險酉北航路有重要功勞的巴裏,視為最佳人選。
1827年春末,巴裏再次率領28位探險隊員,駕駛曾經在西北航路探險中活躍一時的赫克拉號,前往斯匹茲卑爾根群島。到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的托倫貝爾格灣,他們便下船,改成在冰上步行。他們拖著兩艘小船,繼續在冰群上往北前進,遲到有水的地方,就劃著小船通過。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行進,巴裏探險隊終於在1827年7月26日到達北緯82度45分的地方,距離北極點隻有800公裏。然而,這時候隊員們的疲勞也到達了頂點,他們隻好再次撤回英國,此後的半個世紀,再也沒有人到達巴裏到達的地點。
為了前往中國,從遠古時代開始,西北航路的發現便是探險家們的夢想。但是由於北極殘酷的自然環境的製約,以至於經過了4個世紀,西北航路仍然未被發現,使得北極探險家們的長期夢想,一直拖延到近代的20世紀才變成現實。莫斯科探險
1553年5月的一個晴朗的清晨,許多情緒激動的市民自發地聚集在英格蘭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港灣。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港內巨大的船隊上。領航的幾艘小船上,站滿了身著藍色海軍製服的海員,隨後三艘風帆高聳的大型船隻緩緩前進,船身之間以堅實的繞繩緊結著,甲板上,扶手旁同樣立滿製服整齊的水兵。
船隊逐漸駛近格林威治宮殿,水手們紛紛回到崗位,放開索具,升起船帆,三隻船齊鳴禮炮。
官員們走出宮殿觀禮,岸邊群眾愈來愈多,歡呼聲與炮聲相應和。
禮儀結束,三隻船加快速度,沿河往外海航行,送行的群眾們更加拚命地揮手歡呼,直到船隻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為止。
船上的每一名士兵、軍官無不感到光榮之至。但是,對船隊的指揮官理查·張思勒而言,聲聲歡呼卻如山重般的軍令。祖國海岸漸漸消失在地平線上,心情沉重的張思勒,腦海又浮出現留在岸上的兩個孩子,太太已經不在人世,現在他又單獨前往海外航行,萬一不能安全回返祖國,孩子的前途實在令人牽卦。張思勒心裏明白這次出海的意義非比尋常,為了達成任務,為了兩個孩子,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凱旋歸來。
張思勒和司令官沙·修、維路比爵士這次出航的使命是“往東方開拓東北航線”。船隊航程預計越過挪威北上,與酷寒未知的海域搏鬥,然後沿亞洲大陸最北的海岸東行,可能的話再順著中國的卡達伊海岸南下,到東印度群島。前方究竟有怎樣的凶險竟況,有多少艱難險阻,船員們無法預知,但盡管如此,他們仍對開發東北航路抱持極大的期望。
當時,唯一的東方航線是繞過非洲南端,再經過印度洋。而這條航線則一直由首先發現者,葡萄牙人長期使用英國商人企圖拓展與東方的貿易,由於得不到葡萄牙許可,不但無法獲得東方的香料,也無法開拓新市場出口本國的紡織貿易商品。所以,英國人對此次東北航線開拓懷著深切的期望,希望借東北航線的開辟,使東方的奇珍異寶滾滾而來,英國經濟得以突飛猛進。巴斯提雅諾是東北航線探險船隊的讚助者,也是指揮的靈魂人物,創辦倫敦冒險商人公司並親自任職社長這次的航海,此次遠航的三艘大船目都由他投資建造,而且,船長及指揮官張思勒所攜帶的國王委任書也是由他經手辦理,委任書上記著:“朕確信這次航海能成功,還不如說……
“在到達強大的中國前,請代為致意世界東北部各國的王公和君主……”。
出發前維路比和張思勒曾被再三囑咐:“無論如何,船隊務必結伴同行。”他們沿著挪威海岸向北前進,到達勒伯納群島之前,他們完全依命令行事,可是途中遭遇濃霧侵襲,甚至伸手不見五指,船隊因此而離散。
張思勒與船隊失去聯係後,隻好獨自前進了數周。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的心情很沉重、黯然、悲哀”,如果當時他知道這是與船長維路比的永別,對他的打擊可能更大。
維路比和船員在迷失後的幾個月,都漂泊於酷寒荒涼的海岸附近,船上的情況愈來愈遭,大部分船員都得了壞血病,極有可能導致全體死亡。
張思勒的船繼續往東北航行,不久便進入一片沒有黑夜的海域,太陽不分晝夜的懸照著,他們進入了北極圈。
繞過挪威北端,海岸開始向南婉蜒,接著便進入一個大海灣(白海)。
灣內有一個樹落,張恩勒命令全部人員登陸。張思勒剛剛進入村落,四周就出現許多原始居民,並跪下不斷的親吻他的腳。原來這些原始居民從來沒見過這麼龐大的船,心裏很害怕,才有此一舉動。張思勒溫和的表示希望會見他們的酋長,沒過多久,酋長來了。
從酋長口中得知,這裏是庫姆洛(今阿幹折港附近)。
“我們這個小市鎮地處皇帝伊凡四世所統治的廣大莫斯科公國的國境上。”酋長接著說明。
這個莫斯科大公國,就是後來的俄羅斯帝國。庫姆洛也是剛剛臣服於伊凡皇帝不久,他們第一代皇帝支配下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