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的中國探險之路(2 / 3)

張思勒希望和庫姆洛的居民進行交易,但是在沒有得到伊凡皇帝的準許前,這是不可能的。張思勒便表示希望晉謁皇帝,住民們隨即派使者前往莫斯科宮殿,幾天後,使者帶回了伊凡皇帝的親筆函。

張思勒和其手下穿著羊毛皮製成的衣服,在言語不通,脾氣又暴躁的官員和住民們帶領下,乘坐在重本做成的雪車上,開始了陸地旅行。全程有1100公裏,經過的地麵全為冰雪所覆蓋,冰凍的雪地很滑。一路通過不少陰暗的密林,凍結的川流,是一次驚險的旅程。

不久,一行人到達目的地俄羅斯帝國首都莫斯科。這裏的景象與張恩勒想像中的美好光景完全相反。

一市區比倫敦大,但完全是一幅鄉村景致,區內毫無秩序,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造建築,在居留期間,他曾看過許多燒毀的房屋,這是必然的現象。

市民大部分為貧苦階級,每天不停的抽煙,喝伏特加酒,生活潦倒不堪,毫無意義。張思勒對一路上排滿爛醉如泥、倒臥街頭的酒鬼,覺得不可思議。

這些醉臥雪地的酒鬼其下場大都是被凍死,張思勒曾看到過幾次野狗爭食那些腐臭的屍體。

然而,皇宮生活豪華奢侈,與一般平民的寒酸,的確是天壤之別。

伊凡雷帝在市區內的宮殿稱為克裏姆林宮,四周由城牆圍著。張思勒曾下意識的論斷:“宮內一定不怎麼清潔!”但是,一走入宮殿正門,卻目眩於它的宏偉華麗。

皇帝安坐純金製的禦座上,周圍森立了100多位身著長袍的大臣,長袍上垂滿了金質的飾物。皇帝的穿著最為華麗,他的長袍綴滿了珠王,純金的手杖上閃爍著一顆碩大的寶石,一行人看得眼花繚亂。

張思勒完全被這種奢華壯麗的排場震懾住,但仍不忘謹慎的捧呈英王愛德華六世的親筆函,伊凡皇帝看過信後表示歡迎他們到來,並設晚宴款待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們。

晚宴的場麵就如同一般宮庭中所見地奢華。金製的餐具器皿,香噴噴的烤肉不斷由仆役們端出,一杯杯的蜜酒,香甜醇厚,每道菜都經過精心調配和特別的處理。

張思勒被視為皇帝的貴賓,接受隆重的禮遇。幾個星期來,他充分的觀察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並實際體驗各種當地的奇異風俗。其中有一項是他們信仰的“東方正教”,此教承繼了基督教的正宗傳統。

新教徒的張思勒對東方正教的印象是“如此嚴重的迷信,前所未聞。”他認為俄羅斯人把聖像當偶像般膜拜是極為幼稚的行為。

成群的教徒跪下,前南唱著“上帝!請憐憫我們吧!”張恩勒認為他們的祈禱聲像鵝叫,但最令他覺得失望的是,那些主教們的態度傲慢、無知、多為文盲。雖然如此,人們對教會仍持深切誠摯的尊敬,全國1/3的財富更掌握在教會手裏;

教會的怪異行為令張恩勒自思不解,此外,他也強烈感到皇帝的絕對權威。

1200年,蒙古人曾在此成立“欽察汗國”。西歐各國正當曆經二世紀的文藝複興時代時,莫斯科大公國的人民則正在殘忍的蒙古人虐政下飽受蹂躪。這段期間,大城市和小的村鎮全被焚毀,幾萬人遭受屠殺,僥幸生存者也無從謀生,更逞論提高生活水準。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終於擊退蒙古人,成為獨立國。但是,或由於長期的戰爭,莫斯科大公國在科技、政治、藝術、學問上始終追趕不上西歐諸國。

蒙古人在俄羅斯文明留下深刻、唯一的痕跡,就是政治的教訓。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充分的領悟這次教訓。他自封為帝,登上俄國第一任皇位。他使用武力鞏固政權,建立秘密警察製度、捕殺貴族、奪取國內貴族階層的權力。實行恐怖統治,甚至派軍隊到每一個市鎮、村莊,刺殺反對他的人。

他又建立農奴製,頒布一係列法全,使農戶緊緊依縛在工地上。統治全俄後,他把注意力轉移至其祖父之敵蒙古人身上,以裏海為根據地,趕走蒙古人,把俄國南端的國境拓展至窩瓦河下遊盆地。

伊凡皇帝之權力基礎,在於他擁有對龐大俄羅斯軍隊的絕對指揮權。所有士兵除了皇帝頒賜的東西外,一無所有,對皇帝是絕對的忠誠。

張思勒非常欽佩俄羅斯軍隊鋼鐵般的紀律與效忠的決心,他記錄道:“這些軍隊是由高度耐寒的人民所組成,在冰寒地凍的戰場上,他們滿足寒冷的食物。不理會大風雪的襲擊。睡覺時,脫去外套,把裸露的背對著小火,橫著身子就地而眠。在寒冷的水中,混入些許牛奶,他們居然認為是最佳的飲料。”

張思勒所帶來的手織品,很快地便找到買主,他認為將來很可能與這個國家有長久固定的貿易往來,因此他要求一些俄羅斯人提供貨品讓他帶回國。

貨品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亞麻、大麻、臘、糖蜜、鹽、油,最具價值的是皮毛類,計有銀狐、海狸、海豹,最貴重的是水貂、黑貂、灰貂等等。

張思勒對與莫斯科大公國貿易的可能性深具信心,伊凡皇帝也為將來能與英國建立友好關係而感到高興,因為伊凡皇帝要繼續對蒙古人作戰,在軍用裝備上急需得到西歐國家的支持,而英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同盟者。

1554年,張思勒回國時,帶著伊凡皇帝致英國當政者一封“歡迎英國人”的親筆函。函中說明“將來英國商人再訪俄時,準許享有貿易上寬大的特權。”

在張思勒屠俄期間,登基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對他的航海成果完全滿意,而且馬上頒給倫敦冒險商人公司特許狀,促其立即派遣商人前往俄國,勿喪失良機。

英國商人認為俄國是一個極大的新市場,而且,這個新市場將可由英國獨占。

從此,英國與俄國開始了積極的通商往來。第二年,張思勒再次訪俄,輕易的賣完了英國商品,而且受到克裏姆林宮盛大的歡迎。冒險商人公司所主持的莫斯科公司也得到了皇帝頒發的公開特許狀,也就是說英國的公司可以在俄國領土自由買賣,不受任何限製。

然而,張思勒卻沒能再度親自將這個好消息帶回英國。因為探險船隊在回航的途中,於蘇格蘭外海,遭遇暴風雨襲擊,張思勒和大部分船員均葬身海底。

安東尼·詹肯生繼張思勒之後成為駐俄貿易使節。他因為曾經前往小亞細亞、北非等地旅行,所以旅遊經驗豐富。與前任張思勒相同,他同時也任莫斯科公司代理人及伊莉莎白女王派往俄羅斯的特派大使。

詹肯生在1557年12月到達庫姆洛,改乘馬拖雪車,由護衛隊隨行,前往莫斯科。他們每走64公裏就要換乘一次馬,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目的地。

詹肯生抵達莫斯科時,正逢皇帝舉行盛大豪華的聖誕宴會,他因此被邀請到席參加。

在宴會席中,皇帝又邀請詹肯生參加數天後將要舉行的聖誕節第十二夜“水的祝福祭典”。祭典儀式是從莫斯科市內最大的教堂開始,路上排滿一長列的人群,直延伸至莫斯科河岸。主教們領著隊伍,手持著聖像和木造的大十字架,皇帝和全國各地的領主跟隨在主教後麵,緩緩行進。

隊伍籠罩在蠟燭光中,沿著彎彎曲曲的市區馬路前進,走向河岸。抵達河邊的第一項儀式就是在凍結的河麵上打開一個大洞,然後由總主教謹慎的從凍洞中舀出“祝福的河水”,並將河水撒在皇帝和領主們身上。

“祭典的尾聲,大家都把孩童和病人丟下水,再很快的拖上岸,然後替那些潛入水中的韃靼人洗禮。”

詹肯生後來才知道,這種強迫性的洗禮是使異教徒改變信仰的最有效方法。

蒙古人紛紛被趕入河中,有些被淹死,幸存者則拚命遊上岸。岸邊的俄國神父,向他們揮動十字架,然後他們就成為正式的教徒。這就是俄國改變異教徒信仰的方式。

詹肯生在俄國期間還注意到許多怪異的習俗。他覺得有很多習俗都是合理,不可理喻的。例如:俄國人認為,女人在一周內沒被鞭打一次的婚姻不會幸福,而女人自己也承認,她們不會愛上不打妻子的男人。

事實上,在俄國,女性是毫無人權和安全保障的,丈夫若要再婚,隻需趕走原有的太太,或用鞭子將她打死就可以,這在法律上是被許可的。

1558年4月,詹肯生得到皇帝的許可,前往俄國南部阿斯特拉罕地區旅行,由於此地時有土匪出沒,所以他帶了衛兵,沿南瓦河而下。

一行人到達窩瓦河口,詹肯生有生以來首次親眼目睹蒙古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極為驚訝。

蒙古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遊牧為生,很瞧不起那些載培農物的人們,並認為基督徒的身體之所以衰弱是因為:“隻吃小麥等雜糧的穗製成的麵包。”蒙古人常生食馬肉,喝發酵的馬乳。

阿斯特拉罕地的蒙古人生活,與都市生活可謂南轅北轍。由於伊凡雷帝的軍隊,4年前才討平此地,戰爭的痕跡仍曆曆在目。阿斯特拉罕彌漫著死亡的陰影,饑餓、疾病使無數人死亡,腐屍堆積如山。約有10萬人喪失生命,幸存者生活悲慘,多數淪為奴隸被出售。

詹肯生記載:“一片麵包就可買到幾個蒙古小孩。”

詹肯生一行人仍不放棄前往中國的希望,於是乘船橫越裏海東行,跟隨隊商前進,企圖訪視布拉格的蒙古汗國。然而,離開裏海走了約1300公裏的詹肯生,卻被當地的可汗驅逐出境,悵然的回到莫斯科,向伊凡皇帝辭行後,便返回英國。

在英格蘭,自從年輕的女王伊莉莎白即位以來,國內仍呈繁榮態勢,女王對於莫斯科公司的支持熱度有增無減。1566年,詹肯生受女王的祝福,二度赴莫斯科。這次他與俄國簽妥協定,約於獨占了俄國的貿易市場。

詹肯生完成使命,伊凡皇帝不但同意英商獨占通商權利,並答應拒絕他國商人的貨品,但是唯一的交換條件,就是簽定一項密約。因為伊凡皇帝已經感覺到國內存在著的敵人,威脅了他的生命。

密約寫道:“朕若迫不得已退位,希望英國能給予庇護”。伊莉莎白女王欣然同意提供伊凡皇帝流亡之所。但卻拒絕了在伊凡皇帝與蒙古作戰期間向俄國提供接助的請求。

然而女王的回信,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傳送到伊凡皇帝手中。這時,女王又下達命令,禁止英國人民使用毛皮,而當時毛皮是俄國最主要的輸出品,女王的本意是,希望能保護國內的羊毛工業,但是,伊凡皇帝卻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

為了報複,伊凡皇帝取消了過去給予莫斯科公司的通商特權,使英商陷於困境。英國蒙受嚴重的損失,雖然前後派出數位大使努力爭取,亦告無效。

最後,傑勒·郝斯爵士以大使身分前往拜見伊凡皇帝時,以臨危不懼的英勇氣概折服了這位統治者。傑勒晉見伊凡皇帝時,拒絕脫帽,伊凡皇帝生氣的說:

“曾經有一個人拒絕脫帽,他所得到的懲罰是,把帽子釘在他頭上。”麵對這種威脅,傑勒仍不為所動地回答道:“天下最偉大的女王派我來出使,女王在帽子上從不配麵紗,也不會對世界上任何的君主脫帽。我是這種女王的代理人,所以我絕不脫帽。”

伊凡皇帝對他這種不懼強權的精神很佩服,於是對周圍的領主們說:

“我從未見過像他這樣能對自己的君王絕對忠誠,又具有臨危不亂勇氣的忠臣,你們都應以他為榜樣。”又有一次,傑勒不聽勸告,拒絕爬上禦座中的樓梯,於是被兩位大臣左右挾持,拖出門外。

派遣到莫斯科的英國使節人數,至伊凡皇帝晚年減至最少。而皇帝年紀愈大,行動愈狂肆,恣意的殘殺迫害。

一直到1584年,伊凡皇帝死後,才保持了幾年的和平,但是,當可多諾夫皇帝崩逝後,俄國又發生血腥的內戰,進入了極度的混亂。

貴族之間彼篡奪帝位,因此陰謀、暗殺、內亂迭起,史稱“動亂時期”,1613年,米海爾·羅曼諾夫登基後,動亂才宣告結束。

羅曼諾夫王朝一直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國才結束持續了300年的君主專製政體。

米海爾皇帝在位期間,西歐各國的旅客、商人又大批重新造訪俄國。這個時期,俄國自動地請求與世界各國通商,因此許多國家包括英國都派了使者前來。

一位名叫亞當·歐裏雅斯的學者,曾隨使節團三度前往俄國。他的目的是想調查俄國人的風俗習慣並記錄下來,他同時還搜集了不少具有價值的資料。

1634年,歐裏雅斯第一次來到俄國時,曾騎馬路過北方的某個村莊,不幸的是他遭到了一大群蜜蜂的攻擊,馬匹受驚,發狂的來回奔馳,騎在馬上的人驚惶失措。幾天後他才曉得,原來那個村子的居民不歡迎陌生人,所以故意招惹蜜蜂,借以攻擊他們,想使他們知難而退。

根據歐裏雅斯的報告,“俄羅斯人身體高大。精力充沛,膚色白似歐洲人”。至於俄羅斯女人“體格適中,臉型尚可,可是常愛在臉上塗上一層厚厚的粉,好像貼了一片肉。如果她們不這樣亂抹,麵貌仍算姣好……”

和張思勒在俄時相同,莫斯科市區經常起火,原因絕大多數是抽煙不慎。在歐裏雅斯訪俄的初期,市區剛頒布禁煙令,他看見俄國人個個悶悶不樂,可能就是不滿此項規定吧!依歐裏雅斯的觀察,俄國北部的居民是“一群愛打架的家夥”。

歐裏雅斯對俄國人民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很氣憤。俄國禁止人民出國旅行,違反者馬上處死。俄皇為使人民安份的過奴隸生活,而不讓他們知道外國的各種自由製度。

“一般而言,俄人對學問的研究工作漠不關心。的確,全國國民的生活在專製的約束下,是不會有心情去關心別的事。他們對外國人沒有一點興趣,更不會有學習外國人長處的興趣。”

事實上,由於俄國禁止人民不習他國語文、文化,因此對於外來訪客,俄國人民一般都抱以懷疑態度,抱待一種戒備心理。

1616~1663年,駐俄的奧地利大使奧古斯都男爵,很不滿地說:“在俄國,和平期間的外交官和戰爭期間的俘虜的生活毫無差別。”奧古斯都住在莫斯科時等於被軟禁。

“他們對科學一無所知,也不關心祖先留傳下來值得紀念的曆史事跡。”而且鄙視外國的思想,但是,因為俄國本身對科技的研究不夠,因此想要完成更高深複雜的工作,一定得由西歐等國輸入技術。

於是,俄國召聘了許多外國專家,其中包括一名英籍醫師撒纓·可林斯。他於1661年到達莫斯科,職務是皇帝的專用禦醫,他對俄國人最深的印象是:“俄國人畏懼學問,像畏懼怪物或鬼船一般。”他在這種落後的社會度過了9年的時間。當然,這隻是幾個歐洲人的個人見解。

今天的俄國,提到“西伯利亞”便使人想到陰狠殘毒的勞動集中營,和在其中慘死的數不清的政治犯。撒纓醫師居俄期間,尚未有公開的西伯利亞集中營。俄人稱呼此地為“希密露”,和現今“西伯利亞”之意迥然不同,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名稱。

對大多數的俄人來說,希密露是中國長城可到達之廣大未知領域,雖然危機四伏,而許多財富寶藏正埋在這個邊境地域。

俄國的潛在市場是廣闊的,但隻靠英商單薄的力量是難以挖掘的。想要征服西伯利亞,需要具有能適應這種土地的壯健體格以及富有旺盛精力的人方能成功。波斯探險

當哥薩克人橫越西伯利亞,進行快速的攻擊時,歐洲一些探險家和商人,也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打開了位於西南亞,由裏海和波斯灣所圍繞著的波斯王國,即今日的伊朗的大門。

這是一塊由險惡的山嶽、陡窄的峽穀、高峻的高原和灼熱的沙漠所構成的不毛之地,和西伯利亞相同,波斯也是個杳無人跡的秘境。

1500~1600年間,波斯對歐洲的旅客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因為它正好位於東西兩大洋的十字路口。隻要一想到將來可能有的貿易盛況,歐洲商人就感到興奮,再者說這個國家完全是塊未知的世界,充滿了神秘的誘惑力。

1500年以前,波斯在歐洲人頭腦中還隻是一片空白。而後幾百年間,回教徒獨占了東方貿易,又封鎖波斯至地中海間的商隊路線,不準他國進入。

回教徒把印度和東方的寶石、香料運到地中海市場經由的陸路和海路,都是以波斯為中心點。

波斯本土生產生絲、顏料、葡萄酒、香料,也是細致美麗的圖畫和繡了玫瑰、鬱金香、百合花的絹織品等各種奢侈品的產地。因此,波斯在歐洲人眼裏一直是一個神秘的東方黃金屋。

然而由於回教徒的勢力,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歐洲人不敢輕易的到東方冒險、旅行。

1500年起,葡萄牙人逐漸打開波斯的門戶。葡萄牙人通過新發現的非洲南端海路,進入波斯灣。1515年占領了荷莫茲港做為戰略根據地。

對葡萄牙人而言,得到控製波斯灣出入的港口權,就等於打開了財富和香料的寶庫,也是踏入東方各國的起點。

葡萄牙人的舉動增加了歐洲商人進入波斯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想,既然葡萄牙人可以從南方避過回教徒的攻擊,那他們也可以用同樣的迂回方式采經北部路線,而且應該有相同的效果才對。

最先效法葡萄牙人的是英國商人。1561年,莫斯科公司的董事認為在俄國的商業基礎已相當穩固,於是派了一批人員前往波斯尋找新市場,這批受命前往波斯的先驅就是由安東尼·詹肯生所率領的船隊。

1558年,安東尼·詹肯生先沿窩瓦河尋找中國,然後由莫斯科到布拉格。他這次的任務是印證“和俄國盛產亞麻一樣,波斯有豐富的生絲”的傳言,並且激發波斯人對發展貿易的欲望。

由於俄皇的好意,詹肯生從莫斯科經由陸路到阿斯特拉罕,並乘船到裏海南岸。然而船隊去陣海上遭到了暴風的襲擊,並且觸礁,7天後,船長決定不再前進,而轉至西岸登陸。詹肯生隻好另雇隊商經陸路向南前進。

詹肯生首先到達了波斯小國夏馬哈的首都西路邦,領主是阿布多拉·卡恩。領主住在華麗的帳幕裏,地上鋪著金銀線繡成的地毯,侍臣圍繞在四周,從這兒就可看出東方的富裕。

領主得知詹肯生已經到達本國,便熱情地召了他。詹肯生描述領主的模樣“身上穿著絲織品做的長袍,上麵針織著金絲,還有很多美麗的飾物,戴著金耳環,王冠上鑲著兩顆美麗的紅寶石。”

領主視其為貴賓,招待他住了幾星期,每餐都準備堆積如山的好菜,有時菜肴的數目竟達290種之多。領主喜歡喝咖啡,這種飲料在歐洲是價錢昂貴的上等飲料。

詹肯生覺得這種豪華的生活雖然很舒適,但過於奢侈。尤其是後宮那些眾多的妃妾,全歸阿布多拉·卡恩所有。而這種一夫多妻製對王宮是很危險的,因為,妻妾太多了,造成孩子過多。

詹肯生還洞悉到,由於兄弟姐妹非同母所生,所以彼此之間很難產生感情,有時還容易滋生仇恨和殘殺。事實上,這種事情在波斯王宮中是常見的,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把要繼承王位的男孩留在後宮,讓他獨自學習指揮軍隊、治理國家的方法。

結束了在夏馬哈的訪問,詹肯生接著往南方波斯首都貴士文出發。走了480公裏才到達目的地。沿途他碰到許多遊牧民族,這些民族常年住在山上,並在河穀中移動放牧,他們僅有的財產就是家畜群和破舊的帳篷,和那些生活豪奢的領主比起來,他們真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貴士文的宮殿生活比阿布多拉的更為豪華,波斯國王塔夫馬斯布態度並不友善。他起初並不肯接受伊莉莎白女王讓詹肯生轉交給他的委任書,後來勉強收下卻又以疑惑的口氣問詹肯生:“你信奉哪一種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