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的中國探險之路(3 / 3)

詹肯生回答:“我是基督教徒。”這個回教的國王馬上非常生氣的說:

“你居然不信回教,我從來沒有和異教徒交往過。”然後命令詹肯生立即離開宮殿,並吩咐大臣把他所走過的地方,用新的沙子蓋上。”

雖然傳言國王要砍下詹肯生的頭,送給土耳其王當禮物,但詹肯生堅決不離開貴士文。是終還是阿布多拉出麵和解,才使波斯國王改變主意並應允英國人在本國內進行貿易活動。所以,1562年年底,詹肯生買進了很多絹布、綿織,還有美麗的顏料和貴重的寶石等高級商品,高高興興地回莫斯科。

以後20年,莫斯科公司又分別派了使節團六次前往波斯,但沒有一個人有比詹肯生更突出的表現,反而有許多人喪生異域。在往波斯的途中,有裏海強烈的暴風雨、海盜,還有南方盛行的傳染病,這對歐洲旅客是一項艱難的考驗。所以,1581年,英國人改由中東開辟了另一條新的路線。

1581年底,英國商人約翰·紐貝利首先橫越現在敘利亞的伊拉克沙漠到達幼發拉底河,然後沿河南下至波斯灣,再沿波斯灣的東岸往下走,到達荷莫茲港。他在這個地方住了6個星期,研究當地交易習慣,並到附近旅行,搜集相關資料。然後回到英國提出報告,說明波斯各地的特產以及交易的情形。

可是,由於這支路線必須穿越沙漠,因此後來就沒有人願意再走。波斯再度成為英國人的探險目標,則是1598年後的事。這次組織探險隊前往波斯的並不是商人,而是被稱為“紳士”的英國貴族,以雪利家族為主,由安東尼爵士和羅勃爵士兩兄弟領隊,共有28名隊員。他們參加此次活動的目的並非貿易探研,而純粹是追求一種刺激和浪漫。這些英國紳士先抵達巴格達,然後越過劄格洛斯山,準備到波斯首都貴士文晉見皇帝。

當他們一行人到達貴士文時,正逢波斯的新統治者阿帕斯一世遠征住在北方的好戰民族凱旋歸來。皇帝舉行了盛大而壯觀的凱旋典禮,隊員約翰·邦威爾曾描述當時的情形:

“凱旋軍的前鋒有1200多名騎兵,每人手持的槍尖上都懸著人頭,那些人頭用繩子穿過耳朵掛著。國王手執槍帶領著司令官和2萬多名部下成半圓形前進,他的個子雖然不高,但是體格健壯,膚色黝黑。”

典禮結束後,雪利兄弟代表探險隊拜見了皇帝,並說明自己是英國的騎士,盼望能為皇帝服務,接著又呈上了寶石和酒杯等貢物。皇帝在高興之餘,也回送了他們40匹馬,其中2匹馬的鞍上鎮了很多紅寶石、土耳其玉,另外的38匹馬也配備有完整的裝束。

英國探險隊的隊員,大部分隻停留了幾個月就返回歐洲,隻有雪利兄弟留下繼續其探險。1599年,阿帕斯一世命安東尼·雪利以大使身份到歐洲訪問,希望能讓波斯與英國結盟以對抗共同敵人土耳其。不幸,這項計劃完全失敗,安東尼不肯再回返波斯,而留在波斯當人質的弟弟羅勃則處於很不利的地位。他寫了封信給安東尼,信上說他自己完全沒有一點可能逃出波斯國的希望。然而,實際情形沒有想像的這麼糟,因為羅勃認識了波斯公主泰麗莎,不久兩人結婚,皇帝從此重視羅勃的各項建議,甚至啟用他的軍事作戰計劃,重新改編軍隊,使用歐式的戰術,使得士兵的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為了感謝羅勃·雪利的協助,波斯皇帝又派他為大使。1609~1627年間,羅勃夫妻不停地到歐洲各國宮廷訪問,並向各國表示希望能建立軍事同盟,可惜任務並未完成。於是羅勃回返波斯,繼續效忠阿帕斯一世。慢慢地,波斯成為羅勃的第二故鄉,更和皇帝結成密友。然而,忠心耿耿的羅勃並沒有獲得好的下場。

1628年,已經年邁的羅勃雪利被帕斯一世公開逐出境,理由是他已年老力衰,毫無利用價值了。就這樣,為波斯王國竭盡忠誠的羅勃·雪利就從此被流放國外。氣憤悲傷不已的他,在過度傷心的情況下,不到一個月便去世了。

阿帕斯一世天性殘酷,常做出許多令人戰栗的行為。他對待羅勃·雪利的態度和他對親生孩子的殘酷比起來還算客氣。他看到自己的大兒子很受民眾愛戴,便心生嫉恨,下令將其殺死,並取回其首級以為證據。他的第二個兒子病死,而第三、第四個兒子後來也都不幸因為觸怒了父親全被處死。

雖然阿帕斯是個很殘忍的父親,但卻是極為精明而又肯求進步的君主,隻要是利於政治的事,他毫不馬虎。當了皇帝後,他馬上進行架橋、修路等工程,借以開拓連結偏僻孤立的地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波斯北部的“石頭地毯”道路。

然而,阿帕斯一世留給子孫後代的產業,卻隻有伊斯法罕城。此城位於波斯少有的河流畔,位在王國的中心,公元1760年,成為波斯的首都。此城完全按照皇帝命令的形式重新改建,成為東方最美的都市之一。波斯人以他們的新都為榮,並自詡“伊斯法罕占了全世界的一半”。

伊斯法罕城正中央有美麗的林蔭大道,道旁不僅有茂盛的綠樹,還有很多小花園。噴泉在陽光中噴出晶瑩清涼的泉水。另外,城內還有由波斯人開設的數百個攤位,這些攤位出售有香料、印度鑽和阿拉伯製細密精巧的金屬加工品,另外,也有波斯原產的各種上品,充滿了濃厚的異國情調。賣花和水果的攤位,使中央廣場看起來像座花園,四周的空氣中彌漫著桃、杏、抽子、玫瑰、紫丁香、風信子和茉莉的芬芳香味。

在中央廣場“莎爾美”旁邊,有兩幢巍峨壯麗的建築物。一幢是伊斯法罕大回教寺院——魯道夫茲拉寺,巨大的拱形屋頂,由藍、綠石頭鋪設而成,牆上嵌有一點一點的碎金。正對麵的是全部以昂貴的大理石為材料建成的威嚴的皇宮,牆上均以雪白的石膏、象牙和黑檀木裝飾,每個房間都掛著奇美的畫,地上鋪著柔軟的波斯地毯,家具全都用金鍍過,整幢建築物在陽光下顯得金壁輝煌。

1627年,在波斯旅行的英國青年托瑪斯·哈巴特爵士曾慕名前去參觀伊斯法罕皇宮,他震驚於那種懾人的美,甚至不知如何來讚美。這位年輕人在5年前曾經把葡萄牙人趕離荷莫茲,而在波斯灣岸建立了英國的據點。所以當托瑪斯訪問波斯時,是乘船在荷莫茲港北邊的阿貝士登陸。托瑪斯也是一位“紳士兼冒險家”,他帶著美麗的夢想和滿腔熱忱來到波斯,並特地前往裏海,以便有更多機會來觀察波斯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令托瑪斯印象最深刻的是波斯貴族階級優雅的生活內容和有禮的態度。這些貴族們隻生活在他們的天地中,對波斯以外的事一點也不關心。偶爾,他們會和托瑪斯聊聊歐洲,但不外乎隻想知道歐洲哪國有美女、好酒、駿馬和名劍等等。托瑪斯認為,他們完全沉溺在波斯美酒和鴉片中,此外,詩歌成了他們最重要的慰藉,他們對詩歌是充滿著喜悅的。

但是,並非所有去過波斯旅行的人都像托瑪斯一樣對它具有好感。1600年中期,法國商人約翰·夏丹,就寫下了他對波斯的惡劣印象:“不僅奢侈、放縱、好色,更自以為是的不追求真理,再加上迷醉於文學,使得波斯人墮落。”

另一位英國人約翰·福利耶在1600年中期訪問過波斯後,認為彼斯惡劣的氣候是產生風濕、麻痹和周期性熱病的主要原因,同時認為波斯人居然相信到公共浴室洗澡可以把所犯的罪洗掉的思想,荒誕不經。福利耶對費瑟王“隱藏在洞穴深處像暴君”尤其無法產生好感。其實,費瑟王隻是沿襲阿帕斯一世後代每個皇帝的習性,一點也沒有進取心。他在後宮以欺負妃妾為樂,把看不順眼的人捉來,挖出眼珠,是極暴虐無道的一位皇帝。盡管波斯王荒淫殘酷,但在1600年訪問波斯的歐洲人,多半對這個國家保存有如玫瑰色般柔和的印象。

17世紀末期,有很多國家的商人定居波斯,有些人以波斯為中心,定期的往印度旅行,他們對波斯人的生活習慣有深刻的印象,並異口同聲的稱讚波斯,認為此國是東方最優秀而文明開發最早的國家。

歐洲人對波斯的興趣在1600年末開始減弱,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勢力快速萎縮,而英國、法國和荷蘭商人則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到印度和遠東地區。

1700年初,波斯國內不斷有動亂發生,外國人想進入波斯是件不可能的事,歐洲人也不再關心波斯。1722年,東方的阿富汗族突然侵入波斯,那特爾王經14年的堅決抵抗,才趕走了阿富汗人,結束了這場動亂。接著國內又發生叛變,叛徒卡加爾族想推翻那特爾王,而引來一場激戰。

莫斯科公司選擇此非常時期,派了一位英國商人約那斯·漢威前往波斯,希望他能重新打開通往波斯的舊北方路線。不幸,漢威途中遭遇強盜劫掠,身上財物全被洗劫一空,後來又被卡加爾族俘虜,關在後宮,度過了一段痛苦而絕望的可怕時期。雖然後來獲釋,安返英國,但他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1700年末期,波斯的和平顯然無望,卡加爾族殺死了那特爾皇帝,建立了新的統治權。此時,一度極為繁忙的波斯絹布貿易已難以恢複舊觀,那些尋找東方香料和財寶的歐洲商人,也不再寄望於波斯。

曾努力開拓往波斯路線的英國商人,這時也已不再關心波斯,隻有在1800年的武力外交,才拉回了英國人對“東方門戶”的注意。歐亞探險

18世紀末期,英國人一直打著印度的主意,從而忽略了波斯。

英國商人已經擁有了印度的財富,而位於亞州角落的波斯提不起他的興趣而且當時波斯國內正處於一片政局混亂動蕩不安的處境。後來由於局勢有所好轉,從而阻礙了英國人對印度的侵略,而此時,英國人才注意到波斯。

古代的波斯被稱為“東方門戶”,到了19世紀竟然威脅到英國。

俄國皇帝開始打波斯主意的時候是在為尋找通向印度道路的時候當薩哥克軍隊已經證服了波斯領土喬治亞州時,英國人才知道。

英國意識到隻要我國一占領波斯就嚴重威脅到自己在印度的努力彼此開始利用各種機會,企圖在俄國之前把勢力因擴展到波斯。

東印度公司派軍官約翰·馬肯作為使節帶著大批禮物到波斯去。他於1800年底到達波斯的新首都德黑蘭。在這裏人們對他都心懷戒備。因為歐洲人想拜見皇帝的事情,在波斯久未發生,所以大家以疑惑的眼光打量他。讓波斯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馬肯的穿著和200年前的英國人完全不同。

於是人們要求馬肯穿著英國訪客的服飾去會見皇帝。

馬肯答應了波斯人的要求,穿上了訪客的服飾。他在皇帝麵前說的頭頭是道,不但贏得法度·阿裏的信賴,也使法度·阿裏了解了與英國合作將可獲得較多的利益。

皇帝講述,如果我俄國侵占波斯,將會給波斯帶來嚴重的損失,而又進一步強調英國將會給波斯帶來的益處要求波斯與英國改善關係並且建議,由英國軍隊來教導波斯軍隊現代化的作戰方法。

為了加強與波斯的關係,在以後10年間馬肯和另一位使節福特,布裏基斯曾多次訪問波斯。

英國軍隊被派到波斯以後,對波斯軍隊進行正規的軍事訓練,但波斯軍隊仍然抵抗不了俄國軍隊。因為他沒有先進的軍事設備而且軍隊紀律混亂而且阿裏皇帝也不重視軍隊的作戰方式。

幸好,從1828年開始,俄軍暫時不再攻擊波斯,因為俄國獲得了裏海東南國使館已經在德黑蘭有了很高的地位,使得英國駐波斯使館無法與之抗衡。

由於和波斯牽扯著利害關係,歐洲商人、旅客又開始對波斯發生興趣,許多人陸續到波斯參觀旅行。但是戰爭已把這座城市蹂躪的麵目全非,野狗的哀嚎取代了往日的歡歌笑語。爛的臭氣熏天的動物屍體散布在狹小髒亂的路邊。男人們的生活零亂不堪女人們也仍舊如此。

曾經有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書《阿裏巴巴》形象深動的揭露了波斯當時的狀況。這本書在波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覺的《阿裏巴巴》是對波斯的一個極大的侮辱,也有人認為《阿裏巴巴》是波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在19世紀初期擔任英國駐波斯大使的太太西露夫人,曾經形容了這位殘酷皇帝的暴行。她說,隻要哪個城市惹惱了皇帝,就必須交出人的眼睛以示懲罰。眼睛放在大盤子上送到宮中,皇帝當著群臣的麵用鑲著寶石的劍數著盤中的眼睛,真是慘不忍睹。有一次,某個州由於隱藏了競爭皇位的王子,使皇帝大怒,就罰這個州交出7萬人以上的眼睛。

19世紀的時候,波斯的皇宮貴族過荒淫的生活,每個皇帝都有數百個孩子,這些孩子為了爭奪皇位都明爭暗鬥競爭激烈。皇帝總和各地送來的美女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不顧人民的生活疾苦。波斯的國民過著貧苦的生活。在19世紀後半期,從1848~1896年在位的那西爾·烏丁時期,這位皇帝很精明,他不願意和英國或俄國任何一方合作,反而想辦法使兩國互相猜疑,都認為對方已經與波斯建交。這樣一來,兩國都盡量奉承波斯,給予特權、援助、貸款,還有鐵路、電信設備等大禮物以獲取波斯對自己的信任。由於英國和俄國對波斯皇帝都顯示完全信任,也希望贏得皇帝的信賴,所以在波斯王宮內,互相勾心鬥角,競爭的很激烈。

這場外交戰,不過是英國與俄國在西南亞爭奪霸權的一次交鋒而已。這隻是一種“角力決鬥”式的糾纏戰,並沒有發展成血腥的武力戰。英、俄兩國為了爭奪這個戰略要地,一直以經濟、軍事的各種供給來攻擊或反擊對方。

19世紀初期,英國,以測量印度西北之地理情況做為借口開始對阿富汗做實地調查,使行動公開進行。實際上,英國的真正月的,是為了保障印度安全,想確實了解印度以北的民族分布和地理背景。

首先到阿富汗的英國探險家是克裏斯提和保廷格,他們扮成馬販,於1810年從阿富汗的東邊橫越至西邊,曾在阿富汗的最大都市赫拉特稍做停留,然後製成阿富汗的各處人口的簡易目測圖。接著25年間,又有幾組英國測量隊進入阿富汗,甚至深入了與喀什米爾交界的興都庫什山深處。

這些探險家、測量技師的努力,奠定了1839年英國人侵阿富汗勝利的基礎是阿富汗被人侵的前兆。這次的軍事行動,是為了謠傳阿富汗皇帝羅斯德·穆罕默德想與俄國結盟,所采取之報複行動。英國唯恐謠傳成為事實,馬上由東印度公司派出軍隊入侵阿富汗,協迫羅斯德皇帝打消此意。英軍的進擊相當迅速,但阿富汗尚未集結部隊前,占領了首都喀布爾,並強迫羅斯德皇帝與英國締結條約。

英軍人侵幾年後,法國探險家J·P·費立葉途徑阿富汗,他發現阿富汗人對英國心存恨意。1845年,費上葉從波斯出發,打算經阿富汗往印度,沒想到他被阿富汗的地方長官耶爾·穆罕默德誤認為英國人,隨即逮捕了他。關在牢中的費立葉有生命的危險隨時都有被殺的可能。

幸好,後來耶爾發現他並非英國人,就釋放了他,也同意他出發。費立葉恢複自由後,馬上開始行程,在炎熱的沙漠上行進生存環境非常惡劣。

在他東進的行程中,總有土匪和一些滿懷敵意的部落襲擊他騷擾他,甚至就連他雇用的向導都背叛了他。而他之所以未被殺,主要是因為阿富汗人信奉回教,根據回教律法,人必須很愉快地招待客人,即使你並沒有邀請他。可是,並非所有的阿富汗人遵守款待客人的規定,費立葉在馬富達巴德小國停留沒多久,這裏的人就把他關了起來,並奪走了他的手槍,三個星期不給他任何食物。不但被拷打,還被迫簽了一張“出售”武器的文件證明。後來在阿富汗東南方的小城堪達哈又被軟禁起來,這個時候,霍亂正在堪達哈流行,當地居民認為是政府當局窩藏了異教徒,觸怒了阿拉,所以散布傳染病來懲罰他們,於是,很多人拿了武器準備向宮殿進攻。這時,長年服務在法國陸軍而有很豐富作戰經驗的費立葉,設法說服了地方首長,然後率領宮殿中的部隊,把入侵的暴徒擊退,把自己卓越的指揮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雖然費立葉擊退了叛軍,但這裏的人們仍然不歡迎他,被追回赫拉特。由於一無所得,費立葉在失望之餘,發覺阿富汗人交往的唯一方法是“以武力壓迫或用利益勾引”。俄國就是以武力而降伏了裏海以東、西伯利亞以南、和廣大沙漠區內的回教徒。這些回教徒和阿富汗人都是遊牧民族,可是19世紀中期卻無法抵抗大批來襲的俄軍。俄國在這些地區拓展勢力,完全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且以冷酷無情的方式進行。他們先在1840年派出了幾支遠征探測隊,到裏海、堿海和錫爾河北岸的廣大地區進行勘測,然後再南下至錫爾河兩岸各地,以及阿富汗北麵國境上的幾個都市。等探測隊摸清了阿富汗的路線後,武力部隊就開始南下占領這些地區。

俄軍於1864年入侵塔什幹,次年侵占了布哈拉也而後又相繼入侵比瓦城和康城。除了今天在土耳其斯坦區,堿海和波斯以北的地區外,其它地方於1880年也被侵占了到1884年也被領了所有的地方。

這些事態急速的發展,嚴重的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俄國因為這是毫無前兆的就出現在喀什米爾、阿富汗和波斯的大門口。於是英國開始往印度西部進行探測工作,並對阿富汗宣戰。1880年,阿富汗被英國戰領了,而俄國則掌握了阿富汗以北地區的統治權,雖然英國從此獲得了暫時的安全,可是沒有完成印度和波斯西北廣大地區的詳細地圖,仍舊無法真正安心。

1870年,佛瑞得利克·苟得史密德爵士開始探險,英國探險的新局麵又開始了。他和隊員探查過波斯、阿富汗和今巴基斯坦之一部分信息俾路支地區(沿阿拉俾海的小國),以後的40年,又有很多英國探險家在這王國不斷的進出,雖然進行緩慢,可是確實填滿了地圖上的空白。

哈奇·西基斯的貢獻是最大的他從1893年到1910年,曾六度往返波斯和俾路支,每次探險都加深了他對波斯的感情。他寫有一本有關此國的著作,書中洋溢著異國的浪漫情調,不論對花草、樹木、潺潺的流水或那美麗的波斯式庭園,他都深愛有加。書中描寫:“野鳥鳴囀,水聲淙淙,夾雜著玫瑰的芳香溢於空氣中,使我們這些旅居異鄉的人感受到人間樂園的歡愉,”

但是也有人反對書中所描述的浪漫景象有一位英國旅客轉達了一位外交官所說的話:“接受歐洲文明的能力,比土耳其還糟糕,根本就是一副未開發國家的形象。”其實,波斯真的很需要現代化改革,可是英國和俄國對此事一點也不認真。隻有皇帝那西爾才有辦法利用這兩個國家的競爭而居中獲利,他毫不客氣的接納雙方提供的貸款,但是不表明自己的立場,使得兩國焦躁不安。

很不幸,1896年那西爾皇帝被人暗殺,於是人民群眾要求政治改革,繼任的穆沙法德·烏丁隻好讓步,頒布了憲法。

得到勢力的國內改革派,主張趕走英國和俄國的勢力,但是僅以波斯微弱的兵力,根本無力抵抗英俄,1907年,兩國更加強了對波斯的壓迫。

兩國簽署協定,分波斯三區,北方包含了幾個主要都市的地區,屬俄國勢力範圍,中間是中立區,南方包含了新油田的區域,被英國占領。

英俄終於協商同意“把波斯還給波斯人”,但是,由於波斯的地位富有極高的占略價值,又蘊藏大量石油,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止之前,蘇俄和歐洲各列強國仍舊在爭奪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