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兩種解釋各有利弊,但不管利也好、弊也好,看上去更像是托詞,而不像真理。
新古典主義或許還會說,我們並不真正需要完全競爭得到實現,隻要工資具有充分彈性,就能出清勞動力市場,就能實現充分就業。是否真的如此呢?
在新古典的理論中,工資是由勞動者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或者說工資等於邊際產品乘價格。當失業出現時,邊際生產力基本上沒有變化,而在邊際生產力沒有變化的前提下,要求勞動者降低工資,這在理論上是不嚴謹的。新古典理論如果要求工資有向下的彈性,首先要說明勞動者的邊際生產力下降了,否則工資怎能下降?新古典欲堅持理論的一貫,另外也還有一種可能,即邊際產品價格的下降,邊際產品價格降低在理論上說也可以降低工資。在這一點上,新凱恩斯主義比新古典主義高明,他們更強調價格剛性而不隻是工資剛性來解釋周期性失業或經濟波動。但是,在新古典的理論框架中,價格又如何能不剛性呢?根據新古典的價格理論,商品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利潤為零。要降低商品價格,就必須降低邊際成本,而在新古典的價格理論中,邊際成本一般是遞增的,因此,要降低商品價格,要使商品價格有下行的彈性,邊際成本必須是遞減的,或者說,邊際生產力必須遞增。這是與新古典的價格理論扞格不入的。
從新古典的理論中,人們推不出價格為什麼應該有充分的彈性。令新古典主義更難堪的是,在新古典的理論中,人們也很難說明價格為什麼不是剛性的。一種理論,即不能一貫地有效地說明價格彈性又不能說明價格非剛性,卻一味地要求價格要有充分的彈性,以此來說明市場是可以連續出清的,從而抒解其在理論上的困境,這也許太蠻橫了吧!
在實證的方麵,功能性失業一般總伴隨著價格剛性,所以經濟學家們總是試圖尋找價格剛性與失業的內在聯係,尤其是工資剛性與失業的必然聯係,並力圖說明工資剛性的客觀性。我們前麵已經提到經濟學家們對工資剛性的多種解釋,其中不乏精巧之處,但大多過於瑣細,且缺乏理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其實,我們隻要從個人利得最大化、私有產權、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這些本質規定中,就可以推出價格剛性。在自由競爭條件下,企業隻能獲取一般的具有平均化趨向的利潤,企業商品價格的下降,在終極意義上,主要取決於生產率的提高。當經濟危機或大量失業到來時,除非同時伴隨有生產率的普遍提高,否則商品價格難於下降,或者說商品價格隻能是剛性的。為什麼呢?因為此時商品降價,將危及企業利潤,甚至使企業虧本,這對於謀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家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值此,企業家首要考慮的是減產、停產,而不是降價。除非商品不易保存,除非減產停產帶來的損失比降價更大,除非為了償付到期的債務隻得賤賣商品……通常情況下企業家總是慢慢地消化庫存,裁汰員工,減產停產,卻不會輕易降價。這也是和我們觀察到的價格剛性、失業驟增的經濟現實相吻合的。在勞動工資方麵,當經濟危機或大量失業出現時,如果不存在勞動生產率的驟然下降,要降低工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不僅因為降低工資在理論上不能自圓其說,從社會經濟倫理上考慮,勞動者沒有降低勞動生產率卻要降低勞動者工資,也是有悖常理的。更重要的還在於,勞動者同樣要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會組織起來,與企業主談判、請願示威、罷工罷市,阻製企業降低工資。因此,當經濟危機或周期性波動來臨時,囿於個人利得最大化、私有產權、人與人之間對立等諸多因素的規範,企業較容易解雇員工,很難能降低工資。
無論是理論分析還是經濟的實際運行,我們都能看到,在經濟危機或周期性波動中,非自願失業和價格剛性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必然性。也許新古典經濟學家們還會喋喋不休地聒噪:暫且不管理論是不是嚴謹一貫,也不管理論是否自相矛盾,隻要讓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就能出清市場,就能實現充分就業。其他學派的經濟學家也在隨聲附和:“凱恩斯沒有令人滿意地說明,在價格充分彈性的條件下,由於總需求衝擊的原因,市場經濟不能自動達到均衡。”這時市場需求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是企業不會理會這種需求增加,它隻是在銷售積壓商品,同時還會削減生產或停止生產,因為它生產越多虧本就越多。而生產的減少或停止,必然會帶來投資的減少,這將使經濟進一步衰退。降低工資也不能扭轉這種頹勢,反而會加劇這種衰退。因為周期性波動主要是總需求不足,而工資的普遍降低,隻能使總需求進一步萎縮,從而加劇衰退。所以說,即使完全按照新古典的處方,也不能出清市場,不能實現充分就業,當然也不能自動達到均衡。這也從反麵證明,價格剛性不是失業的原因。
我們還要說一下供求規律的作用。新古典經濟學一直強調,隻要價格有充分彈性,在供求規律的作用下,就能出清市場,實現均衡。供求規律是一個原始的、較為粗疏的理論,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當某種商品市場的供求出現失衡,一般而言,這種商品價格的漲跌會使供求實現均衡。但往往還須視具體情況而定。當供給大於需求,如果這種供給的增加是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此時降價以促進需求使供求恢複均衡是較為普遍的情況;如果這種供大於求是因為生產的盲目增加或需求的驟然減少,這時恢複均衡的做法往往不是降價,而是減產或停產。更重要的在於,這裏恢複的均衡是局部均衡,當周期性波動出現時,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是總有效需求的不足,這種總供求的失衡更不是降價所能解決的。理由如上一自然段所述。
一般而言,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價格是可以有彈性的,但價格彈性不是無限的,更不是主觀臆想的。新古典主義真正想說的是,價格隻要有。但是,向下的價格彈性,主要決定於生產力的提高,並在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中,才會實現;價格下降的幅度,取決於生產力提高的程度和企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價格下降的底線,以不危及企業的利潤為限。
新古典主義如果要求價格有向下的彈性,就必須說明生產力提高了,否則這種要求隻能是主觀武斷的。工資的下降另有其特殊性,我們在前麵論證工資決定時,就曾談到工資的確定有一個曆史前提,即特定曆史時期所形成的勞動者的生存條件,這個生存條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得以改善,一般是不可逆的,這為工資的下降設置了限閾;失業條件下,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如果此時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加劇,會壓低工資,如果由於工會組織的有力和社會福利的完善,將阻止工資的下降;決定工資下降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勞動生產力的下降,在新古典的理論中,邊際生產力是遞減的,這似乎為降低工資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在現實經濟中,勞動生產力是遞增的,否則不能說明人類整體的物質進步。因此,要降低工資,隻有摧毀工會組織和撤消社會福利,或能起一點作用,但這樣做既殘忍又無可能,而且未必能從總體上降低失業水平。
更主要的還在於,價格向下的無限彈性,意味著企業可能是零利潤甚至是負利潤,“這怎麼可以!”資本家怒吼道。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利潤,沒有了利潤,誰還會再去組織生產,雇傭工人,誰還會去開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資本家集體要罷工了。這非但不會減少失業,隻會加劇失業。
總之,新古典主義既不能從自身的學理規範引伸出價格彈性的必然,又不能對普遍存在的失業現象作出合理的理論解釋,卻一味要求價格要有充分的彈性,並幻想價格充分彈性就能出清市場,就能實現充分就業,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