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經濟周期(1)(1 / 3)

自市場經濟的大發展以來,經濟周期就一直困擾著人類,危機、蕭條、複蘇、高漲,周而複始的運行,人們難於通曉其中奧妙,尤其當經濟危機來臨,麵對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失業人口的驟然增加,人們卻不知就裏、措置失當。誠然,關於經濟周期的理論已經不少,但正如羅斯巴德所說:“周期發生在經濟世界中,所以一個有效的周期理論必須與普通經濟學的理論相結合。然而,這兩種理論的結合,即使是嚐試性的結合,也顯然隻是一種例外,它並不是經濟學中的常規。近20年來,經濟學已經被很糟糕地分割成一係列互不關涉的部分——各個領域之間沒有任何聯係。”這段話寫於近50年前,至今仍不算過時。在當下我們身處的這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中,具有統一性地說明經濟周期,仍是經濟學家的當務之急。

一、傳統周期理論的簡單回顧

1929年毀滅性的世界經濟危機,震撼了世界,動搖了資本主義的根基,使傳統的主流經濟學聲名掃地。當時的國際聯盟有一個計劃,試圖找出危機的原因和挽救方法,這個計劃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的資助。作為這個計劃的一部分,有了哈伯勒的《繁榮與蕭條》這本書,書中介紹了截至當時的一些流行的周期理論,現今看來,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哈伯勒把周期理論劃分為幾個大類: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論;消費不足論;心理理論等。在每個大類下,又有一些區別。

一、純貨幣理論

霍特裏是這一理論最堅定的闡釋者,他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純貨幣現象”,經濟活動之所以會有變化,繁榮與蕭條所以會此起彼伏,市麵所以轉好轉壞,“貨幣流動”是唯一的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當以貨幣計算的商品需求增長時,商業即趨於活躍,生產將提高,價格將上漲。當需求減退時,商業即趨於呆滯,生產將萎縮,價格將下跌。這種貨幣流動的增長或減退,是漸進的、累積性的,它們的交替發生,使經濟呈現周期現象。如果貨幣供給能取之不盡,繁榮期間就可以延長,蕭條就可以永久防止。由此看來,經濟崩潰之所以反複出現,歸根結底,是由於金本位製。

二、投資過度論

這種理論的中心論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或資本品工業,與生產消費品的工業相比,有了過度的發展。這種現象是在高漲時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嚴重失調的症狀。據說是,資本品工業有了比較過度的發展,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相較,超過了實際局勢所能長期忍受的程度。因此,促使繁榮趨於崩潰的原因,是生產結構實際上的失調。但是,是什麼原因導致資本品工業的投資過度,這一理論又可區分為三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米塞斯、馬克路普、羅賓斯等,他們強調貨幣因素在周期中的作用,他們認為,由於利率機製和價格機製的作用,會出現貨幣信用的擴張;而這種信貸的擴大,首先是資本品工業的投資,次後會延伸到消費品工業,形成普遍的繁榮;但是,信貸的擴張不可能無限製地持續,一旦信貸擴張停止或信貸收縮,就將引致危機和衰退。另一派著重從為新投資提供機會的那些環境——如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開辟等,來說明周期。這一派的主要學者是卡斯耳、漢森、斯庇索夫和魏克賽爾,庇古和熊彼特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他們相近。其主要觀點是,新發明、新技術、新市場會引起新需求的增加,首當其衝的是資本品工業的新發展,其後消費品工業也會有一定的發展,然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趕不上資本品工業的發展,從而出現失衡,導致危機。再有一派別開生麵,用派生需求加速與擴大原則來說明由製成品需求變動引起的投資過度,阿夫坦利翁、比克達克、克拉克、庫茲涅茨、庇古、哈羅德等經濟學家持有這一觀點。這一派認為,消費品需求的細微變動,都可以轉化為更高階段的那些商品需求的猛烈變動;這種變動猛烈程度的加強,會貫串到一切生產階段,距離消費領域最遙遠的那些生產階段波動得最猛烈。根據這一加速或擴大原則,製成品需求的增加,自然會引起那些更高階段生產的更為快速的增加,同理,製成品需求的減少,也會引起更高階段生產的更為猛烈的減退,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側麵來解釋周期現象。

三、消費不足論

消費不足論具有悠久的曆史,勞德代爾、馬爾薩斯、西斯蒙第是這一理論的早期代表,以後霍布森、福斯特、卡欽斯、萊得勒等人又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消費不足論的中心論點是儲蓄過多,這一方麵會促使消費品需求降低,因為儲蓄起來的資金沒有用於消費;另一方麵,在一般情況下,儲蓄總是用於生產性投資的,其最終目的是增進供作最後消費的商品的生產。結果是消費品需求降低了,而供給則有所增加,市場的平衡被打破,經濟體係就要遭遇困難,出現危機。

哈伯勒對這一理論的評價不高,認為與前麵所述的理論比起來,科學水平要低,它隻是關係到危機與蕭條的理論,而不是關係到整個周期的理論。

四、心理理論

在對周期進行解釋時,強調心理預期的特定作用,作此思考的經濟學家有拉文頓、庇古、陶西格等。所謂心理理論家,跟別的理論家相比,他們比較著重的,或認為具有較大獨立影響作用的,是“心理”因素,而不是“非心理”因素。心理理論家認為,樂觀心理或悲觀心理是擴張過程或收縮過程中的一個助成因素,這當然不是說,周期完全是由心理因素決定的,也不是否定其他經濟因素對周期的決定作用。因此心理理論和其他的周期理論有相容性,起著互相補充互相加強的作用。

五、收獲論

把農業情況變動與工業波動聯係起來,以氣候的變化、農作物的豐歉、甚至太陽黑子來說明周期,傑文斯父子和穆爾等作如此想,但隨著農業在經濟比重中的下降和世界貿易的發展,這一理論早已勢微。

無論如何必須提到凱恩斯的周期理論,一則因為凱恩斯理論對經濟學帶來了一次革命,為學究氣愈來愈濃厚的經濟學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一則因為凱恩斯的政策建議第一次使經濟理論與經濟實踐有了如此緊密的結合,不論其成敗都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遺產。凱恩斯主要以消費傾向、貨幣之靈活偏好、資本之邊際效率來論證周期,其中又特別擇出資本之邊際效率,以資本之邊際效率之變動來說明周期的變化,而人們對資本之邊際效率的未來預期,在這裏又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資本之邊際效率突然崩潰,危機就到來了;蕭條期之所以較長,其一取決於固定資產的壽命和人口增長率的相互關係,其二受積壓商品的倉儲費的影響;更讓人為難的是,在蕭條中,資本之邊際效率相當低,消費傾向亦在縮減,人們的信心難於恢複,指望私人投資的增加來扭轉局麵,似不可能,應增強政府幹預投資的力量;當複蘇開始,資本邊際效率的提高及人們對資本邊際效率的樂觀預期,將把經濟推向高漲。另則,資本之邊際效率在特定意義上與利率有此消彼長的關係,因此,降低利率是保持資本邊際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麵。

盧卡斯在他的理性預期基礎上建立了貨幣經濟周期理論。他用未被預期到的貨幣衝擊來說明經濟周期,其一般的路徑是:一次意外的貨幣衝擊使價格總水平上漲,但各種商品的相對價格水平沒有變化;廠商由於不了解市場的全部情況,誤把自己產品的價格上漲看作是相對價格的提高,是對他的產品的需求增加的信號;在此情況下,廠商自然會增加供給。當所有廠商都這樣行動時,實際產量就會超出正常水平。貨幣衝擊產生的這種影響雖然在長期中會消失,但在短期中會引起經濟波動。在這裏,貨幣因素是波動的初始根源,貨幣供給的衝擊引起整體經濟的波動,波動的傳導機製是信息障礙。如果貨幣衝擊是意料之內的,則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此時不存在信息障礙,經濟當事人就不會產生錯覺。這樣就可以回到理性預期學派的本源上來,隻要有完全的理性預期,就不會有失衡,不會有經濟波動。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也許要算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巴羅、霍爾、普洛塞等。他們主要以內生的技術進步來說明經濟周期:假設存在正的技術衝擊,這種衝擊增加產量,提高勞動需求和實際工資;經濟當事人——勞動者或生產者必須判斷這一衝擊有多少是暫時性的,有多少是永久性的;經濟當事人麵臨一個信號篩選的問題。假定一種極端的情況,勞動者估計這一衝擊是暫時的,現時的實際工資相對於未來是高的,勞動者為了利用這一時機,將推遲對閑暇的享受,提供更多的勞動,於是產量和就業量均上升。假定另一種極端情況,勞動者估計這一衝擊是永久性的,這對他們的勞動供給可能不發生影響;但生產者將進行新的資本投資以便在將來增加生產。技術衝擊是序列相關的,這造成了產量波動的持續性。它鼓勵生產者不僅在衝擊開始時,而且在初始衝擊過後的一段時間裏進行新的資本投資。資本的擴大需要一定時日,因此產量在初始衝擊的相當長的時間中增長,並且在一係列序列相關的衝擊後的一段長時間中繼續增長,直到衝擊消失。如果不存在對於技術的進一步衝擊,生產者會發現,同保持穩定狀態的增長所需要的資本相比,他們持有了太多的資本。此時,最優計劃將促使他們減慢投資速度,直到資本折舊使經濟恢複到穩定增長的路徑。在這一過程中,產量和就業會同資本一起波動。可見,跨時閑暇替代特別是新資本形成需要一定時日成為波動的傳導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