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進步來說明周期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我們在“投資過度論”的某一學派中,已經看到了它的身影,隻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來得更精巧,更有學究氣,也正因為如此,它背離了周期理論的現實傳統,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並不實際。技術進步是一個泛化的經濟現象,它存在於經濟現實的各個時期,我們要為每一次經濟周期尋找它的技術進步背景,也許不算難事;但是要為每一次技術進步布置周期現象,卻是絕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些大的技術進步,也不能為之找到一一對應的周期關係;更令人迷惑難解的是,技術進步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用新古典的話來說,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但在危機與蕭條中,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的損失和破壞,二者相差十萬八千裏,叫人如何相信單用技術進步能說明周期。
到目前為止,在所有的周期理論中,凱恩斯的周期理論仍然算是最全麵、最現實的,凱恩斯以總有效需求不足來概括周期,這既包括了投資過度論又包括了消費不足論;他以流動性陷阱和利率為影響周期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把“純貨幣理論”囊括了進來;他以消費傾向、貨幣之靈活偏好、資本之預期收益來說明周期,我們恍然又進入了“心理預期理論”的領域……人們會指責到:在現實中,凱恩斯理論曾經把西方發達國家引入了“滯脹”,這誠以有之;但在凱恩斯理論的主導時期,卻未出現過大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也是事實。即使在這一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各國政府應對危機的手段,仍主要是從凱恩斯理論的武庫中摭拾出來的。在理論上,對凱恩斯理論最有力的指責是凱恩斯理論沒有堅實的微觀基礎,這確實擊中了要害;但放眼其他的周期理論,又有多少是有堅實的微觀基礎的呢?我們為凱恩斯的周期理論辯解,並非我們完全認同凱恩斯的周期理論,而是認為他的理論在周期理論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倘若我們要另外開辟道路,這裏也可以作為一個出發點。
幻化多變的周期現象與紛紜眾說的周期理論,並沒有使我們對經濟周期的認識深化了多少,從表麵上看,每一種理論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在更為宏大的背景下,它們隻是一些耀眼的光斑,使人們看不清經濟周期的真麵目。在這一次的世界經濟危機中,我們又得到了新的印證,危機沒有預警、危機猝不及防、危機的波及麵之深之巨……過往的周期理論都無法給出圓滿的解答。倘若我們把眼光稍微放寬一點,放眼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卻看不到經濟周期的蹤影,盡管以上周期理論所涉及的決定因素在計劃經濟中大都存在,為何卻沒有引致經濟周期呢?這是發人深省的。
前麵我們曾經說到,周期理論是最貼近經濟現實的,但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抽象出一個統一的、一貫的、具有高度統攝力的周期理論。在下麵的小節中,我們試圖從肯定的方麵作出新的努力。
三、新的經濟周期理論
為經濟周期尋找一個既有統一的微觀基礎,又能涵攝諸多周期理論的學說,這是可能的嗎?哈伯勒曾經說過:麵對經濟周期,“隻單單強調一種原因已經越來越令人難於置信了,這種說法應該受到懷疑。”這似乎也成了經濟學界的一個共識,認為應該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因素來探討經濟周期。然而,紛繁雜亂的周期理論己經令人無所適從,新一輪的經濟危機確又讓眾多的周期理論黯然失色,我們是從過去的周期理論中東挑西揀,找一個多少有點說服力的理論呢?還是建立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新理論?看來應該是後者。
我們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危機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構性的經濟危機,一種是本質性的經濟危機。為了以示區別,對這兩種危機略作界定。
結構性的經濟危機是指經濟體係結構性的失衡所導致的經濟危機,它有以下一些特征:一、它是經濟局部的失衡,但這種失衡足以對經濟整體構成大的衝擊,從而使經濟體係發生震蕩。比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和二十世紀末“互聯網泡沫”所引致的危機。二、這種危機在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都有可能發生。三、相對而言,這種危機對經濟整體的危害較小,持續的時間也較短。四、這種危機一般沒有明顯的周期現象。
本質性的經濟危機是指由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決定的經濟危機,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它是整體性的經濟波動。二、它主要表現為總需求不足。三、它是以私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所特有的。四、它的破壞力更大,持續的時間較長。五、它是周期性的,但它的周期表現在市場經濟的早期較為暴烈,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中較為和緩。
以上兩種經濟危機有時互相攪和在一起,起著互相聯係、互相增強的作用;本質性的經濟危機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結構的危機,而結構性危機有時也由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所決定。但是,我們把它們加以區分的目的是明確的:人們時常把它們混淆在一起,影響我們對周期性危機的本質性的探討。這是我們必須防止的。
在作了以上的區分之後,讀者們應該明了,對經濟周期的探討,我們的重點將放在本質性的經濟危機上,或者換句話說,理解經濟周期,主要在於理解本質性的經濟危機。結構性的經濟危機,人們較易理解;而人們莫衷一是、多有歧義的是對本質性經濟危機的理解。
本質性的經濟危機是指由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決定的,說到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就是我們在第一編中所闡明的那四個基本關係,即社會分工、產權私有、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個人利得最大化。這四個基本經濟關係,是如何決定經濟周期的呢?
市場經濟的發展、壯大並成為經濟的主體形式,是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資本起著主導的作用。資本家建立商埠,開辟市場,建設工廠,融資集資,進行原始積累,發起工業革命,開展世界貿易……在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同時,使市場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各個經濟體之間,相互關聯、彼此依存、普遍對立、互為製衡,形成了廣為聯係的經濟網絡。當然,資本家主觀上並沒想拯救世界,造福人類,他想的隻是自身利得的最大化,亞當·斯密指出這種個人利益的追逐能帶來普遍的社會利益,這隻說對了一方麵;另一方麵,這種對個人利益的追逐,即使在經濟領域,也會產生巨大的災難。在對經濟周期的分析中,我們亦能看到這種對立性。
資本家把資本的觸角伸向城市、伸向鄉村、伸向海洋、伸向新大陸、伸向世界各地……無孔不入,無往不利;資本在自身的運作、周轉中不斷增殖,形成日愈龐大的聚積在個人手中的社會財富。在每一次經濟周期中,資本家都盡可能把積累的資本投向有利可圖的領域,這種衝動是無法遏製的,這一過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繁榮或高漲階段;但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或階段,經濟的高漲不是沒有限閾的,當充分就業已趨實現,市場需求已經飽和,再也難找到新的投資項目時,或累積的資本、或閑散的遊資、或銀行的儲蓄,既不能用於消費,也不能用於投資,危機就將到來,而危機到來時,企業倒閉、銀行關門、失業驟增……會進一步加重危機或加速衰退;在隨後的蕭條階段,人們仍被籠罩在衰退的陰影中,不複再有擴大的生產和新的投資,隻能是慢慢銷售庫存積壓商品,使供給與需求維持在低水平上,所以蕭條階段顯得特別漫長;當積壓商品銷售殆盡,閑置的廠房設備逐漸啟用,陸續招募失業的工人,市場回暖,倒閉的企業恢複生產,經濟便進入複蘇階段;當經濟複歸正常,人們對未來又有了新的憧憬,資本仍在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新一輪的經濟高漲又開始了。
我們對經濟周期的描述,如此平淡,如此簡陋,如此缺乏專業水準,人們會啞然失笑:這就是新的周期理論嗎?且慢,容我們再作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