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他是站在凳子上畫,所以心情也比較緊張,畫得也非常吃力,當他畫完以後,他才發現自己身上的內衣都打濕了。
這次的畫像是比較成功的,神像的輪廓幾乎和原畫一模一樣。齊白石快樂地從凳子上跳下來,他的同學看到這幅畫高興地要齊白石再畫一張送給自己。
齊白石重新爬上板凳,再次勾描,很快就又畫好了一幅。
同學對齊白石豎起大拇指說:“齊阿芝同學,你簡直可以當畫匠呢!”
齊白石體驗到一種從來沒有的滿足感,他從此對畫畫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並與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齊白石能畫畫的消息在學堂的同學中很快被傳開了,很多同學都來請他畫畫,於是,他的小夥伴們就成了他的作品的第一批觀賞者和欣賞者。
從這之後,齊白石常常撕了寫字本,把它裁開,半張紙半張紙地畫。在反複地描著畫畫時,齊白石掌握了畫畫的技巧,將不同的人物形象深深地記到了腦中。他不再畫門上的神像了,而是開始畫自己見到的東西。
他最先畫的是自己的村莊星鬥塘中常見到的一位釣魚老大爺。這個老大爺給齊白石的印象很深,閉著眼睛,他就能想到大爺那慈祥的神態。他照著自己心裏的模樣對老大爺畫了起來,可是畫來畫去,他畫出的大爺總是不能使他自己滿意。
為了畫得像、畫得好,齊白石決定再多觀察大爺幾次。第二天一大早,齊白石就去小河邊找這位釣魚老大爺,哪想到,齊白石去得太早了,那位大爺還沒有來呢,齊白石隻好失望地回家了。
回家後,齊白石總是想著這件事,於是他在家等了一會兒,又再次去了河邊。
這次,釣魚的大爺總算出現了,齊白石躡手躡腳地走到大爺的旁邊,悄悄地觀察起大爺的一舉一動。
釣魚大爺一手扶著魚竿一手拿著煙袋,正聚精會神地盯著魚竿和水麵,根本就沒有發現身旁的齊白石。
齊白石仔細地記下了釣魚大爺的眼睛、鼻子和神態,看完後就悄悄地轉身跑了。他一邊跑一邊回憶大爺的形象,生怕大爺的樣子沒有記清。沒跑幾步,他突然又想起了什麼,自言自語地小聲說:“噢,對了,還沒有看清他的耳朵呢!”
他停下來,轉過身,又重新悄悄跑過去用心地觀察了一次。
回到家,齊白石立即躲在屋裏畫了起來,他憑著自己大腦裏記下的大爺的麵貌,終於把老大爺成功地畫了出來。
齊白石拿著這幅畫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一會兒覺得像,一會兒又覺得不像,他有些不自信了,就把這畫拿去給同學看。
同學一見到齊白石的畫,高興地大叫起來:“呀!這不是釣魚的老大爺嗎?齊阿芝同學,你真是畫得太像了,太像了!”
“像或者不像”是孩子們對一張畫的好壞的最高評判標準。因為在他們這個年齡,還有什麼比說“畫得像極了”更高的讚譽呢?
齊白石從畫第一幅神像的成功,到畫第一幅人像的成功,更誘發了他畫畫的激情與興趣。
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同學向他索畫,也讓他應接不暇,這也成了他畫畫的推動力,促使他不斷地去畫。
每天,除了習字背書,他的全部業餘時間,都被畫畫占去了。
同學們見他畫人物畫得那麼好,就建議他再畫其他的東西。接著,他又畫了花卉、草木、飛禽、走獸、蟲魚等等,凡是眼睛裏看見過的東西,齊白石都把它們畫了出來,尤其是牛、馬、豬、羊、雞、鴨、魚、蝦、螃蟹、青蛙、麻雀、喜鵲、蝴蝶、蜻蜓等眼前常見的東西是齊白石最愛畫,也畫得最多的。
隨著齊白石畫畫的興趣越來越濃,他寫字本上的描紅紙,也越撕越少,他總是剛換上一本新的描紅紙,沒有幾天就又用完了,外祖父看見他的本子用得那麼快,剛開始還以為是他用來寫字了,後來發現了齊白石作畫的秘密,很是生氣。
外祖父對齊白石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你看你!一天隻顧著玩,不幹正事,描紅紙白費了多少?”
學堂的學生,都是怕老師的,齊白石平日是非常聽話的孩子,從來沒有挨過外祖父的批評,但因為浪費了本子,被外祖父嚴厲地批評了一頓。
從那以後,齊白石不再撕寫字本畫畫了,而是到處去找包皮紙一類的東西,在上麵偷偷地畫。因為這個時候,他的畫癮已是很大了,讓他戒掉畫畫的興趣,他是不會同意的。
輟學期間的勤奮自學
秋天到了,田裏的稻子一片金黃,眼看就要收割了。這時,齊白石正在學《論語》。按照當時農村學堂的規矩,到了秋收的季節,學堂是要放假的,恰好這個時候齊白石又生病了,齊家父母就讓他在家休息一段時間。
那一年年底,齊白石的母親又生了三弟,齊家的收成也不好,幾乎窮得沒有糧食吃了,而齊白石的祖父也生病了。為了多掙錢,齊白石的爸爸齊貰政到外邊幹零活去了,家裏人手不夠用,周氏等到齊白石病好了,就對他說:“現在你長大了,家裏這麼忙,就先不要上學了,等糊住了嘴再說吧!”
這樣,讀書不到一年的齊白石就輟學了。
此時的齊白石已經不是一個光會吃飯不會做事的閑漢了,他在家幫著挑水、種菜、掃地、放牛,閑時就帶著自己的兩個弟弟。他最主要的工作是上山砍柴,砍了柴,不僅自己家裏有柴燒了,還可以賣錢,補貼家用。
齊白石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砍柴。鄰居的小夥伴,和他歲數差不多的,一起去山上的有很多,不久,他們便成了很好的朋友。在他和小夥伴砍柴的時候,他又找到了一本祖父記賬的舊賬簿,把賬簿拆開,在這本賬簿的背麵繼續偷偷畫畫。
齊白石也沒有忘記讀書,他牢記著外祖父的話,讀書是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的,也是能夠做到的。所以,就算是他在幫著家裏做事的時候,雖然一天到晚忙得非常辛苦,他也要抽出時間,把外祖父教過自己的幾本書,從頭到尾,一遍一遍地溫習。
輪到齊白石出去放牛的日子,他的身上都帶著一兩本書,等牛在山上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看書。
放牛回來,吃了晚飯以後,齊白石又坐在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家裏沒有錢買油,他找一些樹枝來燒,就坐在柴火前麵念書。
在學堂念書的時候,齊白石的《論語》還沒有讀完,回家後,他用空閑時間自己學習《論語》,有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就趁放牛的時候,繞道到外祖父那邊去向他請教。
一天,齊白石上山放牛,正好遇到外公。他急忙從牛背上跳下來,取下掛在牛角的書本,把牛拴到樹幹上,快步走到外公麵前,深深的向外公鞠了一躬說:“外公好!”
周雨若笑吟吟地握著外孫的手說:“好好好!”他看著齊白石手中的書,關切地說:“阿芝啊,看你放牛都帶著書,不忘讀書,外公真高興啊……”
不等外公說完,齊白石連忙說:“是的,外公,我正讀著《論語》呢,隻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看不明白,所以特意畫了記號,今天專門趁放牛的機會繞道過來詢問您。”說著,齊白石拿出書,把自己畫的記號一一指給外公看。
周雨若和外孫在一旁的石頭上坐了下來,開始看齊白石指出的不懂之處。他反複地為齊白石講解每一個記號的含義、要點,同時,也把每篇文章的大概提示講給外孫。
在講解的過程中,周雨若還強調了自己對這些文章的看法和見解,並告訴外孫,不管看什麼書,都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能因為別人告訴你文章的中心是什麼自己就認為是什麼。
外公的一番講解令齊白石茅塞頓開。他靜靜地聽著,不時地點頭、提問。
外公把書中的知識講完了,突然又想起了什麼似的,對外孫說:“對了,你現在還畫畫嗎?”
齊白石知道外公是不讚成自己畫畫的,他有些緊張地低下了頭,但他又不願意欺騙外祖父,便不好意思地回答:“嗯,我還經常畫,我已經改不了這個習慣了。”
齊白石的回答讓周雨若大吃一驚,他接著問:“啊!你這麼大的興趣?”停了一下,他又若有所思地說:“不過,練練也好,以後如果你能夠做個畫匠也是不錯的。”
周雨若繼續說:“聽說過宋代人王冕嗎?他也是個窮孩子,放牛的,同你一樣,也喜歡畫畫,並且天天畫,天天畫,最後成為了一代畫師。”
齊白石激動地抬起頭來,他聚精會神地聽著外公的話,眼睛裏放出驚喜異樣的神采。他沒有想到一向不支持他畫畫的外公也會這樣讚成自己畫畫,還為他講了一個窮畫家的故事,這令他多麼開心啊!
回家後,他更加用心地畫畫和學習了,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他居然把整整一部《論語》學完了。
有一天,在上山砍柴時,齊白石隻顧著看書,忘記了砍柴,到天黑回家時,柴還沒砍滿一擔。吃完晚飯,他又照例爬在凳子上寫字,祖母叫住他說:“阿芝!你父親是我的獨生子,沒有哥哥弟弟,你母親生了你,我有了長孫了,真把你看作夜明珠和無價寶似的。以為我們家,從此田裏地裏你父親有了好幫手!現在你能砍柴了,家裏等著燒用,你卻天天隻管讀書,俗語說得好‘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裏煮?’明天要是沒有了米吃,阿芝,你看怎麼辦呢?難道說,你捧了一本書或是拿著一支筆,就能飽了肚子嗎!唉!可惜你生下來的時候,走錯了人家!”
齊白石聽了祖母的話,知道她是因為家裏貧窮,希望這個長孫能夠多出些力氣,幫助些家用,怕他隻想著讀書,把家務耽誤了。
以後,齊白石上山雖還是帶著書去,但總是把書掛在牛犄角上,等撿夠了糞和砍足了一擔柴之後,再取下書來讀。
除了讀書之外,齊白石還堅持每天寫字,描紅紙寫完了,祖父又給他買了幾本黃表紙訂成的寫字本子,以及一本木版印的大楷字帖,教他臨摹。有了這些東西,齊白石總會抽空寫上一頁或半頁。
齊白石從小體弱多病,每天不僅要幫著家裏幹活,還要不停地學習。他的祖母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就為他專門買了一個小銅鈴,用紅頭繩係在脖子上,說是能幫助他逢凶化吉。以後,每次他出門,母親隻要聽見銅鈴的響聲,就知道是他回來了。
母親和祖母對齊白石的疼愛伴隨著他成長,他也在這忙碌的日子中漸漸地長大了。
1874年3月9日,11歲的齊白石迎娶了同鄉比他大1歲的女孩陳春君為妻。
在舊社會,中國有一種早婚風俗,就是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時候,隻要經過兩家父母的同意,就能讓這兩個孩子結婚。拜堂以後,女孩就住在男孩家裏,幫著男孩家做事。這種先進門的兒媳婦,叫作童養媳。但由於這時男孩和女孩子的年紀都太小,暫時還不能住在一起,家裏要等他們都成年了,才會重新找一個合適的日子,讓他們正式結婚。
齊白石就這樣,還是懵懵懂懂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個女孩的丈夫。而齊家也像是了卻了一件大事,因為他們畢竟又為自己的子孫新添了一房媳婦,這在農村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子孫的延續,家族的興旺都與此息息相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