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貨價公平合理不做虧心生意(1 / 3)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上寫道:“貪賈三分,廉賈五分。”意思是,看重利的商人貪心大,信譽差,交易少,所以得利就少;廉價賣貨的商人則不然,薄利多銷,信譽高,交易繁,反而得利多。

在市場上,同種、同質、同功能的商品,誰家的價陷低,準家的門前就熙熙攘攘,生意興隆;反之,哪家的價格高,哪家的門前就冷冷清清,營業蕭條。

一、企業須賺錢,也要想到他人利益

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企業通過製造產品所創造的價值,一部分要向國家繳納稅金,另一部分留給企業,用於勞動報酬、擴大再生產、集體福利,還有一部分應轉移給流通部門的產品經銷者。出售價應公平合理,這才能不斷發展生產、擴大流通,才能增加國家積累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若是產品定價過低,甚至收不回成本,企業就不能繼續生產,更談不到擴大再生產;反之,如果產品定價過高,消費者負擔過重,大家買不起,產品賣不出去,也會影響企業的再生產。不論是產品的生產者還是經銷者,都不能做虧心買賣,如果漫天要價,牟取暴利,囤積居奇,欺行霸市,投機倒把,唯利是圖,那就違反了社會主義經營的道德原則,甚至觸犯了有關政策、法規。

俗話說:“一分利常能吃利,三分利反要吃本。”有經驗的企業家總是千方百計降低產品成本,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據報載,上海二輕係統針對部分產品銷路不暢的價格症結,有一年,首先對25種產品降價減利250萬元,結果銷路暢開。上海光明皮鞋廠的摸壓童皮鞋是有20餘年曆史的老產品,由於價廉物美,一直暢銷不衰。但是該皮鞋基價低,隨著工料費的提高,成本相應上升,每雙鞋的利潤下降到僅一角錢。該產品的產量要占全廠總產量的60%,但利潤卻不到總利潤的10%。是小利生產?還是幹脆不幹?工廠從穩定價格,滿足消費者需要出發,決心在薄利多銷上下功夫。通過挖掘潛力,產量增加20%,全廠實現連續多年增產增收,四年內利潤增了3倍。降價減利,看似“失”,然而薄利多銷,反而是“得”,這就是銷售辯證法。即使是“熱銷”名牌產品也不例外,華生電扇總廠在不斷推出新產品的同時,曾毅然降低售價,結果在強手如林的電扇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華生牌始終占優勢。在國產洗衣機市場上出類拔萃的水仙牌洗衣機,不僅在花色品種上處於領先地位,而且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使水仙牌洗衣機更受歡迎。該企業在有33萬人參加投票的“購物意向”中,所獲票數獨占鼇頭。

在資本主義社會,有些久盛不衰的企業,他們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微利經營。下麵向讀者摘錄兩個典型例子。

據《競爭成功之道》一書載,日本人吉田忠雄於40年代末創辦“YKK”拉鏈公司,到70年代中期,其YKK拉鏈在日本市場占有率達90%,在世界市場占35%。若問其訣竅何在?吉田說:“積50年之經驗,就是奉行‘善的循環’哲學。不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就不會有自己企業的繁榮。”所謂“善的循環”哲學,按吉田的解釋就是:“我一貫主張辦企業必須賺錢,多多益善。但是利潤不可獨吞。我將利潤分成三部分,1/3(以質量較好的產品並以低廉的價格)交給消費者大眾;1/3交給銷售我們公司產品的經銷商及代理商;1/3用在自己的工廠。要“控製利潤,多方受益,如果我們播種善的種子,予人以益,那麼,善還會循環歸給我們。善在我們之間不停地循環運轉,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實惠。即從善出發,把好處既留給別人也留給自己;別人得了好處,最終對自己也會帶來好處。善就是這樣循環往複,不斷運轉,使大家都得到實惠。”

據《新民晚報》刊登的題為《顧客檢查物價有獎》的文章介紹,我國一位去法國留學的青年到巴黎不久,就聽到一些“老”留學生介紹,要買電器用品,最好到“德爾坻”。這家公司不僅品種全,而且價格公道。對於收入不多的留學人員,後一條尤為重要,因為在巴黎各家商店的同一商品的價格差別有10倍之火,不注意就要吃虧。

該青年回國前半個月,路過這家公司,殷勤的售貨員主動向他介紹了一種索尼立體聲話筒的優點並試驗之後,他花了340法郎買了下來,回住所試用十分滿意。

數天之後,無意中在另一大商店中發現該索尼話筒際價隻有250法郎,覺得“德爾坻”的價格公道並不可信。

回國前整理行裝時,發現“德爾坻”發票上另附有一張條,上寫著:“如果您在一個月之內,發現在其他商店中,同一商品的價格比我們還低,就請將該店名稱、地址、標價寫在下麵寄給我們,我們核實後,當即寄上差額並致謝——價格控製組。”此時離回國僅隻一周,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按要求填上後寄了出去。

5天後,他收到了一張90法郎的補差支票,一封由經理署名的信,對幫助他們公司檢查物價的顧客表示感謝,並附上一張卡片,上麵寫著“經理先生十分高興您為我們控製價格做了貢獻,請憑此卡至‘德爾坻’17個店的任何一個店中去領一瓶香檳酒作為獎品。”

笑容可掬的女秘書在給香檳酒時再三向這位留學生道謝,瓶帖上“Karty”商標耀然在目,並印著一行字:“專送給那些發現有比我們商品價恪還低的顧客們。”

二、製定價格應考慮的因素

企業製定產品價格基本依據是產品的價值,因產品的價格是其價值的貨幣表現。由於價格涉及複雜的經濟關係,在製定價格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一)產品方麵的因素

1.產品成本狀況:(1)成本水平和成本結構;(2)產品盈虧平衡點;(3)原材料費用情況及原材料價格變動趨勢;(4)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情況;(5)應承擔的環境保護費;(6)企業自有資金比重及貸款利息負擔情況;(7)生產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的可能性。

2.產品性質和功能狀況:(1)是生產資料還是消費資料;(2)是標準品、特殊品,還是選購品;(3)產品差別化程度;(4)是處於產品壽命周期哪一階段的產品;(5)有無特殊功能;(6)有無代用品,與代用品相比功能如何;(7)有無許可證限製。

3.產品特點:(1)產品的彈性大小;(2)產品有無季節性;(3)產品在同類產品中的地位,商標知名度情況;(4)是耐久性產品還是易耗性產品;(5)能否較長時間保存;(6)在產品係列或產品結構中的地位。

(二)企業方麵的因素

1.企業地位;(1)該企業在同行業企業中的地位,產值、產量所占的比重,具不具有壟斷地位,對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影響力等;(2)企業的設備情況和技術水平;(3)企業的威望和名聲;(4)企業經營者和人員狀況。

2.企業戰略方針:(1)企業的經營戰略。經營戰略的主攻方向是什麼,要擴大哪種產品的生產,壓縮哪種產品的生產;(2)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的重點是什麼,以價格競爭為主,還是以非價格競爭為主;(3)產品價格策略。不同的價格策略對產品價格的形成和價格的水平具有不同的作用;(4)企業的利潤目標;(5)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目標。

(三)市場方麵的因素

1.市場的需求情況:(1)市場的需求量;(2)商品的供給量;(3)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購買習慣、購買單位、購買頻度、購買動機;(4)需求的廣度和深度;(5)不同地區的購買力水平;(6)消費者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7)市場需求結構及其變化情況。

2.競爭的情況:(1)整個市場的競爭情況;(2)同類產品的競爭情況;(3)代用品的價格情況;(4)競爭對手的價格策略;(5)新的競爭對手進入的可能性和進入的時間;(6)國際市場的競爭情況;(7)技術壟斷的情況;(8)研究開發的競爭情況。

(四)市場營銷製度方麵的因素

1.銷售渠道的情況:(1)各種銷售渠道的流通費用情況;(2)各流通環節的利潤分成比例;(3)各企業與銷售業的關係和彼此間的信用程度;(4)折讓製度的情況;(5)企業對銷售業者的指導情況;(6)本企業的銷售網情況。

2.銷售條件和銷售方法:(1)付款方式;(2)銷售方式:賒銷、分期付款、現金交易的情況;(3)運費由誰負擔;(4)商品有無際準價格牌。

(五)社會方麵的因素

1.政府有關價格方麵的法律、政策和規定。如國家的計劃價格與保護價格,這對某些產品的價格起著重要影響和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