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是企業的行政首腦,要從事大量的有關對外關係的活動。經理通過成功的貿易談判,然後簽訂平等互惠的合同,這是企業進銷兩旺的前提條件。
一、貿易談判的程序
談判前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除了對市場形勢、產品銷售情況、競爭情況、消費需求情況、地理位置、政治形勢、運輸條件等外,對談判對手應做如下的調查:
1.經濟狀況。如果對方是買方,要了解其經濟狀況與財務狀況,判斷其購買能力、可能付款的期限和付款的方式。
2.守信程度。這是談判的前提,如果對方一向不守信用,就沒有必要談判。
3.談判對手要求期限,例如,“明天你交不出訂金,這個商品就要賣給別人。”最後期限的壓力常常迫使人們不得不立即作出決定。
4.談判的作風、模式。如有強硬型、軟弱型、合作型等區分。通過了解對方談判的風格,可采取相應的對策。
貿易談判過程一般經曆下述四個階段:
1.詢盤。指交易的一方欲出售或購買某項商品,以口頭或書麵形式,向交易另一方詢問買賣該商品的各項交易條件。詢盤是雙方正式洽商的先導,可以互相了解供求情況,促進交易談判。
2.發盤。指一方向交易的另一方提出買賣商品的各種交易條件,並表示願意按照這些交易條件訂立合同。發盤分實盤和虛盤,前者是有約束力的,發盤人一旦發出實盤並一經受盤人接受,就不得對發盤內容變更,並必須同受盤人訂立合同,否則將承擔違約的法律責任;後者無約束力,發盤人如果發出一項虛盤,不受必須訂立合同和承擔法律責任的約束。
3.還盤。指交易一方在接到另一方的一項發盤後,對原發盤的交易條件提出不同的意見,以進一步洽商交易。
4.接受。即交易的一方在接到另一方的發盤或還盤後,表示同意。接受在法律上稱為承諾,一項要約(發盤)經受約人有效地承諾(接受),合同才能成立。
二、貿易談判的策略
談判不是“你敗我勝”的一場爭鬥,成功的談判每一方都是勝者。即:談判應是基於雙方(或多方)的需要,尋求共同最大利益的過程。但決不能說談判可以不動腦子、不講策略,否則,就會吃虧、上當。行家們曾深有體會地說:貿易談判是不流血,但是流餞的戰爭。丁建忠同誌總結了以下九種談判策略:
(一)攻心戰。指從心理與情感的角度使分歧解決,從而達成協議。如通過禮貌、熱情、周到待客,使其感到被尊重而接受自己的條件;通過宴請來緩解緊張氣氛,減除心理上的戒備或對立情緒;向對方表示“為難”來影響其態度的改變。
(二)蘑菇戰。人們常講“軟磨硬泡”,這其中反映談判的耐心、耐性和韌性的精神。如利用“指示、規定、上級或其他的第三者”作擋箭牌來向對方要條件,減少自己讓步的幅度和次數。
(三)影子戰。指以虛為主,製造一些符合邏輯的假象,迷惑對手,使其接受自己的條件。具體有“稻草人”、“空城計”、“欲擒故縱”、“聲東擊西”等策略,如買方向賣方顯示有關的資料,使對方感到買方已有其他賣主在洽談,使賣方感到有“競爭者”,迫使對方重新考慮自己的態度、打算。
(四)強攻戰。指在談判中以絕不退讓的強硬立場迫使對方讓步的策略。如買方給出150萬美元的還價,賣方要價180萬美元,賣方說:“你的還價很有意義,但我無權做這麼大的讓步”。當然,運用這一策略,應注意留有變通的餘地,要稍做讓步,以促成談判。
(五)蠶食戰。指以小積大、步步逼近,逐漸達到預期談判效果的策略。買方或賣方“如牙膏一樣,不擠不出牙膏”。“壓”對方,要善於說理,要育耐心和安排足夠的時間,不能急躁;如果被對方“壓”,讓步要小,而且越讓越小。有時變得很“小氣”,在讓步條件上,斤斤計較,雞毛蒜皮也不放過。
(六)擒將戰。在買賣雙方談判中,許多事態的發展取決於主談人。通過與主談人或其重要助手的緊張談判,激烈的爭鬥,實現優越條件。具體有激將法、寵將法、感將法、告將法等策略。
(七)運動戰。當一種渠道不通時,自然要尋求第二個渠道。在進行第一項談判時,同時準備預防的措施,談判不限於在一個陣地。俗論說:“貨比三家”,可以把同類產品的賣方或所需此類產品的買方邀來,同時展開幾攤的談判,將得到的條件進行對比,擇優簽約。
(八)外圍戰。為了保證全局的談判效果,談判者應先清除談判主題的外圍障礙。如,作為買方,要分析賣方設的“陷阱”、報價的“虛頭”,力求“虛頭”、“水分”盡可能少點,然後再還價談判。
(九)決勝戰。“決勝”係指“建立合同的成敗”。談判到了一定關頭,無論從雙方的情緒、上級的要求、交易本身的意義、雙方已達到的條件,均使談判要進行最後的交鋒,以決定成交與否。如為了解決雙方最後的分歧,一方在影響自己全局利益不大的前提下,做些讓步,或雙方折衷調和以平擔分歧的份量,最後達成協議。
貿易談判中的戰略戰術不能紙上談兵、死搬硬套,應隨著談判的課題、對象不同而變化,對各種招數和套路要不斷地重新配合,力求談判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貿易談判的30條技巧
要想使談判取得滿意的結果,必須充分發揮談判者的聰明才智,要講究談判的藝術、技巧。下麵所列,可供經理談判時參考。
1.氣氛友善。談判氣氛如何,對談判成敗影響甚大。氣氛不能是冷淡的、對立的、緊張的,而應通過自己的形象、舉止、語言和適宜的環境,創造一種真誠的、平靜的、和諧的、積極的、友好的氣氛,以求談判順利進行。
2.想著對方。如果自己是賣方,不能隻考慮自身利益,而必須設身處地為顧客著想。任何產品必須對顧客有什麼利益、好處,才能誘發顧客掏錢購買。
3.從容不迫。平心靜氣、不慌不忙,遇有難以對付的對手和棘手難辦的談判,既要有魄力又要有魅力。一次,對外經濟貿易部吳儀部長去美國洽談貿易,美國女代表卡拉·希爾斯仗著財大氣粗,開場白就來者不善:“我們是在和小偷談判。”吳儀針鋒相對地頂了回去:“我們是在和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裏的展品,有多少是從中國搶來的。”
4.語速適宜。商談中,講話應站在聽者的立場,用對方能完全理解的表達方式才行。據說,每分鍾說120字的速度較適宜。太快了,對方聽不清、聽不懂。
5.察顏觀色。在談判中,精心觀察對手舉止、動作、眼神、言談、話音,從中判斷其個性、心理、風格、意圖,以便針鋒相對地采取談判的策略、方法。
6.切勿冒失。價格、條件等話題,在對方還沒開口之前,最好不要先提出來,應以雜談的方式進行商談,誘導對方暢所欲言,從中探尋對方對產品的看法、購買的意向。
7.留有餘地。向對方提出的條件要高,目標定得高,收獲便比較多,也便於在談判中給自己留些妥協的餘地。
8.善於質疑。盡量誘導對方滔滔不絕地吐露出你想知道的事情,如友好的提問:曾經使用過嗎?有否不滿意的地方?有購買的必要嗎?購買能力如何?發問要適時,使對方在泰然心境下一一予以回答。
9.善解其難。若對方有意購買,然後探詢其購買有否問題或障礙。碰上對方存有難題,應主動提供解決的方法。但要分清對方的實際難題與非份要求。能切實幫助對方解難,這是商談成功與否的關鍵。
10.縮短距離。雙方距離近些,可使彼此關係融洽起來,從而有利於商談的順暢進行。從麵對麵的座位,移向和對方並排坐,這可促進雙方減少分歧而達到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