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作為的經理,應把企業的一切力量集中於產品上,使產品質量高、性能好、價格低,不僅在本地區、在全國暢銷,而且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勝過眾多的強手,逐漸提高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
一、國際市場的特點
(一)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區別
1.結構複雜。在國際市場上,國別構成複雜,各國的地理位置、生產力發展水平、自然及資源條件、人口狀況、經濟結構、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社會製度、貨幣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各國市場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商品市場的類型也是複雜的,既有開放性市場,又有封閉性市場。前者又分兩類,一類是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商品交易所、拍賣市場、招標處;另一類是一次性短期商業合同為基礎的商品市場。
2.競爭激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商品大多供過於求;二是參加競爭的廠商不僅為數眾多,而且競爭能力很強;三是技術革命迅速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四是競爭範圍不斷擴大,競爭不僅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波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五是競爭方式日益複雜,除了價格競爭外,還采取商品品質、性能、品種花樣競爭,售後服務、結算方式、購銷方式的競爭;六是競爭組織趨向壟斷,跨國公司迅速擴大,區域性經濟集團不斷增多。
3.行情多變。國際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不僅受價值規律的調節,而且受國家政局、對內對外政策、國內資源、技術水平、工資水平、消費水平以及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等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因此,國際間的商品買賣,價格競爭十分複雜,行情是瞬息萬變的。
(二)國際市場發展的特點
1.國際市場容量迅速擴大。世界貿易額直線上升,其原因,一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促進生產發展;二是國際分工深化,促使國際交換進一步發展。
2.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其表現為:一是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漸下降。二是產品更新換代加快,新產品大量出現。三是技術貿易發展迅速,世界技術貿易額從1965年至90年代初,平均不到5年就翻一番。四是勞務貿易地位明顯提高,目前,國際勞務貿易已由原來的國際運輸、旅遊、保險、僑彙、利息、股金和非商業性收支等,擴展到信息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和商業性服務等。生產性服務包括為生產者提供信息服務、數據服務、計劃編製和生產結構改組服務、管理技術和培訓服務、財務審計服務、工程谘詢服務等。商業性服務包括市場調查、廣告宣傳、商業信息服務、可行性研究、編製招標文件、提供銷售服務等。
3.世界貿易額占有率不平衡。工業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比重卻逐漸下降。
4.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除經常采用的單邊進口和單邊出口這種經營方式外,還廣泛采用下列貿易方式:
(1)包銷方式,即出口者與國外包銷者通過協議,出口者承諾將某種(類)出口商品,在某一時間和某一地區的經營權利單獨給予包銷者。同時,出口者向包銷者提出某些要求,以作為交換的條件。
(2)代理方式,是指委托人授權代理人,代表他向第三者招攬生意、簽訂合同或辦理與交易有關的各項事宜。按委托人授權的大小,代理可分為總代理、獨家代理和一般代理。
(3)寄售方式,是指寄售人(即貨主)將待售的商品先運列國外,托人代為銷售的一種貿易方式。代銷人在當地市場銷售,所得貨款由代銷人在扣除傭金和有關費用之後,通過銀行彙交給寄售人。
(4)展賣,是指一種展銷結合、以銷為主的貿易方式,包括各種專業性或綜合性的國際博覽會,各種類型的展覽會或展賣會等。
(5)招標和投標,大型項目按照固定規格招標,請各方投標,如果投中就簽訂合同。
(6)拍賣,指在規定的時間與場所,把現貨逐件通過由買者公開競爭的方法,賣給出價最高的購買者的一種銷售方式。
(7)商品交易所,是指在一定時間和地點,按一定規章買賣特定商品的一種有組織的市場,它是國際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場所。由於商品交易所的買賣是以期貨交易為主(有的交易所高達95%以上),所以又稱期貨交易市場。
(8)補償貿易,這是一種進出口相結合的貿易方式,通常是由買方在信貸的基礎上,進口機器、設備、技術、科技或勞務,不用現彙支付,而以進口的機器、設備、技術、科技或勞務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產品和勞務的價款分期償還信貸資金。
(9)租賃貿易,這種方式是出租人在保留所有權的前提下,把某種設備出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內使用,承租人按合同規定分期付給出租人一定的租金。
(10)多邊貿易,又稱多角貿易,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為使相互間的貿易收支在整體上獲得平衡,通過協議在多邊結算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貿易。興起多邊貿易是由於兩國貿易出現不平衡,外彙收支上有困難,隻好拉進第三國或更多的國家達成協議,建立三國或多國貿易,才能使彼此間的進出口基本平衡。
5.貿易保護主義仍在發展。近20多年來,各國紛紛采取“獎出限入”的各種措施。其中主要有:被保護的商品範圍不斷擴大,目前已從傳統工業品、農產品發展為高技術產品和勞務,即許多國家對某些產品的進口加以限製。在關稅上,擴大了征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的範圍。非關稅壁壘的作用顯著加強。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是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受害者。
6.跨國公司影響日益擴大。跨國公司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加深的產物。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影響日益加深,已成為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主要力量,並在國際市場上處於顯著的壟斷地位。一位日本貿易專家曾經把跨國公司生動地比喻為三把利劍:一是衝破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利劍;二是加強競爭能力的利劍;三是搜集商業、政治、科技信息的利劍。
7.貿易集團化、區域化的發展。近幾十年來,各種類型的貿易集團和經濟一體化組織在世界範圍內陸續出現。這些集團或組織,大多對內采取優惠政策,促進相互貿易的發展,對外則實行一些限製性措施。由於建立經濟集團的目的是為了對付外部的競爭,從而具有排他性,歧視性,必然使集團之間、區域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二、國際市場調查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國際市場經營環境調研
1.政治環境——該國(地區)的基本政治情況(政治製度、政局、政見、外交政策、社會是否安定等);貿易政策法令(進出口限製、關稅政策、租稅政策、配額製、海關手續、各種財政保護和行政保護措施等),外彙管理情況;國有化政策等。
2.法律環境——該國(地區)的各種民法、經濟法和商法的主要內容以及司法程序;與國際貿易和進出口業務有關的具體法規(如商標法、專利法、合同法、票據法、商檢法、仲裁條款及其程序);解決國際爭端的司法途徑;保護工業產權等因素。
3.經濟環境——該國(地區)的經濟結構、物質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等。具體可分析以下指標: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平均收入、進出口貿易額、進出口商品結構、國際收支、外國投資情況、通貨膨脹率、貿易信用、財政金融和交通運輸情況等。
4.社會文化環境——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語言分布及特點、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社會階層、家庭形式、職業、技術和經濟水平、審美觀念等。
(二)商品供求調研
1.商品需求情況——需求的形式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購買能力;二是購買欲望。一般來說,消費資料需求的波動幅度小於生產資料。在生產資料中,機器設備需求的波動幅度大於原料。在消費資料中,對高級消費品的需求受價格的影響,其伸縮性很大,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則相對穩定。
2.商品供給情況——在調查中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商品生產周期。周期長,不能很快適應需求的變化;周期短,則能較快地適應需求的變化。二是商品生產的季節性,受生產的季節性影響的商品,其供給就不能迅速適應需求的變化。三是商品生產的壟斷程度。壟斷程度越高,其供給越能適應需求變化。四是商品的生產技術條件。生產技術條件好,可大大增加產量,可促使替代商品的出現,可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自然條件,突破季節性的限製。五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如補貼、減免稅、投資優惠、國家購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