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曼小姐毫無道理的,或者說在根本不了解華特的情況下——不了解他的性格、習慣、對工作的態度,也不了解他的雇員——猛烈攻擊華特,含沙射影地誹謗他讓勝利衝昏了頭腦——讓供打馬球的接種馬和遊泳池破壞了他的理想主義的激情,擠掉了他的工作,還有許多更無根據的嘩眾取寵的謬論。
我為華特工作,與他共事已經有三年,所以我也許能夠澄清耶曼小姐對他的種種歪曲。他這個人幹工作比製片廠裏的任何人都更勤奮。他早上八時到廠,至於什麼時間離廠隻有天曉得,晚上和假日他都回到廠裏。他所有的社交活動、體育運動、家庭、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都服從於他的工作。
華特在三年裏使職工人數及拍片費用增加了一倍。他主張在工作時間開設編劇課和美術課,每個故事一開始他就親自抓製片,這些事實都與耶曼小姐把他說成隻是拍手旁觀的提法不相符。
與他共事的人都是憑自己的本事幹活的藝術家,但若沒有華特的靈感和調節的力量,沒有他堅持不懈地提高影片質量的頑強決心,沒有他善於更好地發揮雇員的特長的能力,這些藝術家作為個人也許顯得很出色,而影片則可能成為大雜燴。
我還可以一直講下去,但我隻是想說明耶曼小姐是在完全不顧事實的情況下發了一通牢騷。我很高興能指出耶曼小姐的錯誤。我的意見隻是部分反映了製片廠裏的雇員的主要感受。
華特的畫家
製片廠裏的畫家一致認為那封信就是迪士尼自己寫的。四天後,又刊登了另一封信:
耶曼小姐,真丟臉!你竟敢寫文章批評華特的影片?其實,你怎麼能那麼蠻不講理,居然認為華特的動畫片不是盡善盡美的呢?你什麼情況都不了解嗎?你不知道寫文章不熱情讚揚華特先生是有點褻瀆嗎?
我隻能說我很吃驚:我好像著了魔一樣,又產生了這個老問題: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你在新聞工作中暫時不順心的時候並不孤單。你還有打字機和你在一起。哎呀,天哪!
假如今後你看到一部華特的動畫片有一點點“毛病”,你就每天上百次地對自己重複說:“這部影片一定好,它是華特的動畫片。”假如你能聽從這個簡單的勸告,你就會發現很容易變得讚成在星期五的報紙上發表長篇大論的那個“華特的畫家”的觀點。
華特以前的畫家
迪士尼對第一封信沒有什麼明顯的反應,但第二封信卻使他大發雷霆。盡管他堅持這封信是伊沃克斯寫的,但大多數職員都認為真正的作者是阿瑟·巴比特。大家都認為他在拍攝《白雪公主》期間受到過不公的對待,所以他要報複。
最後,到了1937年末,經過近4年艱苦嚐試、試驗以及在藝術和資金方麵的危機後,影片的攝製工作似乎已接近尾聲。同時,迪士尼最初與藝術家聯合會達成的發行協議也快到期了。
為了繼續做好安排,藝術家聯合會通知迪士尼說,他們希望他簽約出讓今後由電視放映他的全部影片的權利。雖然當時迪士尼對電視一無所知,甚至從未聽說過,但他堅持他長期固守的立場:保有他所有影片的版權。
因為達不成協議,迪士尼與藝術家聯合會的關係就中止了。隨後,迪士尼就接受了瑞柯製片廠提出的條件,包括提高所有短片的預付金,並保證不必預看樣片,發行《白雪公主》。
雖然這家製片廠名聲欠佳,是大製片廠中管理最差的,迪士尼還是和他們成交了,因為他別無選擇。不過,失去了藝術家聯合會的資金支持,對《白雪公主》的最後攝製工作是個威脅,由此,也影響了製片廠的整個計劃。
要找一個新的發行商的壓力使迪士尼變得更加緊張,但無論如何,他決定繼續拍攝尚未完成的《白雪公主》,並且要拍攝成功,以回敬那些在報紙上奚落、誹謗他的對手。
期間,羅伊出於對他弟弟更加嚴重的神經狀態的擔心,已從他第一次精神崩潰的情況中得到了啟發。他連續幾周時間試圖把迪士尼從製片廠日常的壓力下解脫出來。羅伊終於從《三頭小豬》在全世界連續獲得成功中找到了出路。當時這部影片在蘇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三等獎。
果然,迪士尼得知獲獎的消息之後,精神為之一振,並且答應和全家人一起去歐洲旅行。
在歐洲各國,迪士尼所到之處都受到盛大歡迎,人們向他歡呼,好像他是皇帝似的。大家對他的奉承是減輕迪士尼神經緊張的有效緩衝劑。他臉上的抽搐似乎一夜之間就消失了,煙也抽得少了,頭發也不脫落了,他常給觀眾留下的那副彬彬有禮的笑容一下子又出現在他的臉上。
他們每到一地,迪士尼的名字都會以大寫字母出現在電影院門口的廣告欄上,以歡迎他的到來。
歐洲的新聞界宣稱,迪士尼是自查爾斯·卓別林以來最偉大的美國電影製片人。國際電影界、文學界、宗教界、科學界及政界的知名人士都期待著能有幸與他見麵。
在英國,迪士尼與皇族一起用餐,還單獨會見了韋爾斯;在羅馬,他得到教皇和墨索裏尼的單獨會見;在巴黎,國際聯盟授予他一個特殊的獎章,而迪士尼則是用米老鼠的聲音接受的。
3個月後,重新振作起來的迪士尼回到好萊塢,準備要他的工作人員拚命幹上10周,努力完成《白雪公主》的拍攝工作。
《白雪公主》是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的故事是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講的是美麗的白雪公主遭到後母的妒忌,趁國王不在家,狠心的王後命令獵人把白雪公主帶到森林去殺掉,但獵人不忍心,告訴白雪公主逃往森林。
白雪公主在森林裏得到居住在那裏的7個小矮人的救助,從此就和7個小矮人生活在一起。
可是,王後有一隻魔鏡,她通過鏡子得知白雪公主沒有死,於是一再加害,終於奪去了白雪公主的性命。後來一位英俊的王子來到森林,見到死去的白雪公主,立即愛上了她。愛情的力量使他救活了白雪公主,兩人便結為伉儷。而凶殘的王後最終也受到應有的懲罰。
迪士尼覺得這個故事頌揚真善美、鞭打假惡醜,而且故事曲折,不僅有趣,還有抒情與浪漫的情調,這一切都是一部好的動畫片所必需的要素。
一天晚上,迪士尼在製片廠等著吃飯回來的畫家們。他讓大家圍成一個半圓圈。然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講出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迪士尼花了兩個小時來完成他的表演。當他演到故事的最後高潮,白雪公主被王子吻醒時,在場的畫家眼裏都滿是熱淚。
迪士尼宣布這就是他們將要攝製的第一部卡通長片,並且馬上開始製作。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不少人心存疑慮。因為他們從來也沒有拍攝過動畫長篇,而且拍攝這樣的長篇動畫,將耗費大量的資金,甚至會導致公司的倒閉。
至1934年下半年,迪士尼已把原來的故事草擬成一個劇情大綱。白雪公主的外形是按一位14歲的女孩兒的模樣描繪的,王子則以一位18歲的男孩做模特兒。皇後是貴婦和大壞狼的混合體,她美麗而邪惡、成熟,曲線突出。當她調製毒藥時就露出她的猙獰麵容,魔液使她變成了一個老巫婆。她的言行俗氣而誇大,有點荒謬感。
7個小矮人各不相同,每個小矮人都有一個容易辨認又討人喜歡的特征和個性。迪士尼發現要確定7個小矮人的形象很不容易。他於是按照他們的特點先定出名字來,列出了一張單子:“快樂”“瞌睡蟲”“博士”“羞羞”“神經”“怪人”和“耳朵”。在每個名字後麵他又加上詳細闡述。
在拍攝《白雪公主》的過程中遇到一個技術問題。原來拍攝的動畫片都是平麵的,這在8分鍾的影片中還看得過去,而在80分鍾的長片中就顯得單調了。
迪士尼解決的辦法是“多平麵攝影”,也就是設置好幾層畫麵,利用攝影機的焦點去串通各層畫麵,這樣就產生了和拍真人一樣的效果。後來這一技術為迪士尼贏來一項奧斯卡金像獎。
《白雪公主》工作小組仍在不間斷地研究故事裏的角色和故事,“神經”被改為“噴嚏”,而第七名不夠聰明的小矮人“耳朵”則被命名為“笨瓜”。
在幾次會議中,編劇人和卡通畫家都紛紛提出了各種意見,但總是以迪士尼的聲音為主,他指出了演出對話和動作的要領,還提示了攝影的角度。他也把他的親身經驗提供給影片當作內容。
有一次在野外露營,四周的鼾聲使他無法入睡,這些鼾聲最後就變成了電影裏小矮人的鼾聲了。
1936年,迪士尼集中了手下所有傑出的人才來攝製《白雪公主》。他親自監督和指導每一階段的工作,征求大家的意見並參加觀看試片等一係列的工作。
拍攝完畢後,《白雪公主》的製作費用超出了原計劃的3倍,花了將近200萬美元。很多人都認為這部片子一定會使迪士尼“破產”,稱之為“迪士尼蠢事”。聯美公司對這部卡通長片也不感興趣。
但是,迪士尼兄弟的好朋友,美國最大的電影院“無線電城音樂廳”的經理凡·舒莫斯對這部影片卻很有信心。他是付出最高的租金來放《米老鼠》和《胡鬧交響樂隊》的人。他每次到好萊塢時,一定會去迪士尼製片廠一趟。
他看過《白雪公主》毛片後,說:“這一定會成功,我的音樂廳一定要放映。”
美洲銀行的一位名叫約瑟夫·羅森堡的董事是個米老鼠迷,迪士尼製片廠所需的巨額款項就是通過他得到的。
剛開始,約瑟夫·羅森堡心中也沒有底,而且他的朋友以及美洲銀行的董事會都在向他施加壓力,並全力勸阻他不要再給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借貸。
但是,當他看完了《白雪公主》的樣片後,說道:“好極了!這是一部特別好的影片,我對它滿懷信心。我願意向董事會提議借錢給你們拍完它。”
迪士尼和聯藝公司的合約在《白雪公主》快完成的時候到期了,聯藝公司堅持要享有把卡通影片租給電視放映的權利,迪士尼堅決不答應。
這時候,RKO公司向他們提出了較好的合約。迪士尼於是和RKO公司簽訂了合約,由他們來發行《白雪公主》。
1937年12月21日,由200萬張圖畫組成、長達83分鍾的《白雪公主》在洛杉磯國泰環形劇院首映。這是動畫片第一次像故事片那樣單獨放映。影片大獲成功,當電影結束時,觀眾起立歡呼,掌聲經久不息。
《白雪公主》在3個星期內打破了無線電城音樂廳票房的最高紀錄。7個小矮人,尤其是“笨瓜”立刻成為大眾喜愛的偶像。電影中的歌曲,尤其是《嘿喲!我們上工去》和《工作中吹口哨》更是每家電台都在廣播。
《白雪公主》發行6個月就幫助迪士尼兄弟還清了所有的債務,第一次發行就賺了800萬美元。這極為難得,因為當時電影票價隻有2角3分錢;而大部分觀眾都是小孩,每次隻收1角錢。
另外,在《白雪公主》拍完時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為了對全體職員的辛勤勞動表示謝意,迪士尼在加利福尼亞北部的納科湖畔舉辦了一個免費的周末答謝招待會,邀請所有參加拍片工作的雇員去與迪士尼夫婦及他們的兩個孩子一起過周末。
按照迪士尼的設想,這是兩天聚會,安排的活動有徒步旅行、遊泳、烤肉和做禮拜。
實際上,當時的活動更像古羅馬人的一種宗教節日活動。經過了近4年高度緊張的工作,多數是單身的青年男女們——職員的平均年齡為26歲——想放鬆一下。
在這次聚會中,迪士尼特別規定員工們是不許喝酒的,可是,在聚會開始後不久,這條規定就被完全置之不理。
大家在一起喝酒、吃肉,在明月下縱情歡樂。到了午夜,那些模特兒、著墨工、上色工、秘書,還有私人助理都急切地奔忙於動畫畫家的一個小小帳篷和小木屋之中。到黎明時,大部分人結伴赤身裸體地跳進湖裏遊泳,結束了這一夜的狂歡。
可想而知,迪士尼氣壞了。星期六一大早,迪士尼什麼話也沒說,收拾好行李,帶著莉蓮和兩個孩子開車回到洛杉磯。
他再也不提納科湖畔的事情,也沒有人敢在他麵前談起。迪士尼認為,他的職員們的這種表現是不可饒恕的,並準備開除幾十個人。要不是羅伊說服了迪士尼,使他認識到當時有三部新故事片正處於不同的攝製階段,廠裏少一個動畫畫家都不行,很可能就會發生大批解雇的事件。
迪士尼不知道羅伊已經了解到這樣的情況:職員們已經私下決定,哪怕有一個人由於在納科湖發生的事情被解雇的話,他們就要全體辭職。
還有,由於好感情用事,迪士尼看不到他的工作人員在那個周末的表現具有更加深刻的含意。
這些人把他們的職業生涯開始的四年都耗費在那件最困難的工作上,已經幹得筋疲力盡,由於個人得不到承認而感到心灰意冷,又為迪士尼隻獎賞他喜歡的人的不公平的薪水結構感到憤怒。
而且由於在一個靠社交娛樂和縱欲繁榮興旺的城市裏要受到製片廠的教區行為準則的限製,這種憤怒的情緒變得更加強烈了。雖然迪士尼的雇員表示抗議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是獨特的,但背後的情緒卻並非如此。
發售投資股票
《白雪公主》使迪士尼獲得了一座帶有7個小金像的金像獎。
迪士尼每年都去參加金像獎的頒獎典禮,並且通常都會帶回來一個獎,但他總覺得參加這些公開的場合很不舒服。成名之後,迪士尼到公共場所總是被人認出來,他不喜歡這樣。
《白雪公主》的成功,很明白地指出短片仍應繼續攝製,但長片應成為創作動力的中心,這就是迪士尼應走的新的方向。
迪士尼繼續擴大他的公司,赫伯龍製片廠繼續擴建,甚至延伸到了對麵的街上。迪士尼兄弟又以10萬美元買了一塊51英畝的地,位於博班克好景街,準備建一座新的製片廠。他們繼續吸收更多的藝術家,希望將來能夠同時攝製幾部卡通長片。
1936年的除夕,迪士尼和莉蓮的第二個女兒休倫·瑪出生。迪士尼雖然成為一個成功的製片家,但他很少和好萊塢的人打交道。有時候,他和莉蓮到製片廠去和同事以及他們的太太打羽毛球;有時候,他們就請了親戚和製片廠朋友,在家裏舉行宴會。
1938年元旦,是迪士尼家伊利亞斯和弗洛拉的金婚紀念日,他們的兒子都聚在一起為他們慶祝。在此之前不久,迪士尼和羅伊在好萊塢靠近羅伊住的地方買下了一幢平房。他們一個勁地說南加州的氣候好,終於說服了父母,把他們從波特蘭的小公寓裏接來了。他們越來越關心他們的父母。
可是在老迪士尼夫婦搬入新房不到一個月,也就是1938年11月26日,母親因爐子漏氣窒息而死。迪士尼為此遺恨終生,因為她是死在羅伊和自己為他們買的房子裏的。
這時,赫伯特和妻子、女兒都住在洛杉磯,仍在郵局工作。雷蒙德已從堪薩斯市搬到西邊來經營一家保險公司。露絲則和她的丈夫、兒子仍住在波特蘭。
由於《白雪公主》的成功,發行商們要求迪士尼製片廠再繼續拍一些以7個小矮人為主角的影片。可是迪士尼不願意總是做重複性的工作,他希望每一部影片在風格上都能有所不同。他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拍攝新片。
第一部是《木偶奇遇記》。這是一個以木偶和歹徒為題材的故事,是羅蘭西尼1880年寫成的。迪士尼企圖把它拍得比《白雪公主》更好一些。
攝製過程一如既往,先由迪士尼說出他的構想和情節,然後征詢大家的意見。雖然裏麵有許多冒險的情節,但這個故事缺少了《白雪公主》裏麵的許多吸引人的角色,而且木偶本身更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他的動作必須簡單、呆板、麵無表情,而不能像正常小孩子那樣靈活掌握。
影片攝製了6個月後,困難越來越大,迪士尼不得不暫停影片的攝製,另找一個年輕的設計師把木偶修改得更近似一個男孩子,而且把他的長條形改得比較圓一點,然後才又重新開始攝製。
迪士尼重讀原著,發現原著中有一個不大起眼的小角色,那是一隻螞蚌。它曾經勸匹諾曹不要太任性,卻被匹諾曹給踩死了。迪士尼決定給這個角色起名叫做蛐蛐,讓它來做匹諾曹的良心代言人,讓這個木偶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心靈的小男孩。
蛐蛐的出現,使影片麵目一新。匹諾曹由木偶變成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獲得一顆人的心靈的過程,於是小木偶匹諾曹終於變得討人喜歡了。
和《木偶奇遇記》同時拍攝的還有另外兩部長片,一部是《幻想曲》,再一部是《小鹿斑比》。
《幻想曲》拍攝完畢後,光是用於音響上的費用就超過了40萬美元,而總的費用則到達了220萬美元。
這時的舊製片廠再也容納不下同時拍攝3部長片和定期發行短片的工作任務,因而《小鹿斑比》工作小組隻有先搬到一處租來的地方工作。而其他一些劇本的研究編寫組、宣傳組、工程組、漫畫組以及訓練組,則都遷到另一地方去了。
1939年8月,新製片廠落成,公司的一些部門開始遷入;到當年的聖誕節時,整個公司的大部分都已搬入,隻有個別部門等到來年春天才能搬完。
為了早日把《木偶奇遇記》搬上銀幕,迪士尼把他認為最有才華的畫家組成了一個攝製小組,最後又出人意料地增加了他的老合作人烏布。
烏布是1940年初在拍攝工作開始前返回的,迪士尼讓他負責管理廠裏的技術研究部門。
烏布接下這個職位後一直幹了3年,直至無法再繼續工作。烏布設法改進多層次的製作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把繪好的圖拍攝成許多層次,形成立體感。這種技術對《木偶奇遇記》栩栩如生的風格非常重要。
1940年2月,《木偶奇遇記》終於上映了,總耗資在300萬美元以上,在已攝製的動畫片中是開支最高的。這部影片在紐約首映時,迪士尼雇了11個侏儒裝扮成木偶皮諾曹的樣子,要他們在戲院大門罩的頂上蹦蹦跳跳以吸引觀眾。
午飯時有人給他們送去食物和飲料,其中還有酒。對此,迪士尼卻並不知曉。到了15時,情況變得不可收拾。一群看熱鬧的人見到11個侏儒在百老彙大門頂上大聲喧鬧,嘻嘻哈哈地玩擲骰子賭博,覺得特別可笑。
最後警察從梯子爬上去把他們裝在警車裏帶走了。迪士尼決定在其他城市再也不搞這樣的慶祝活動了。
由於影片成本費太高,《木偶奇遇記》並未能像《白雪公主》那樣立竿見影。再加上1000多名職員,計劃要拍的短片,同時在拍的兩部大型故事片以及新廠開業,所有這些因素導致迪士尼製片廠再次陷入財政混亂的困境之中。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迪士尼製片公司的興旺也隨之而告一段落。迪士尼製片廠45%收入是來自海外的。由於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波蘭和捷克被卷入戰爭,當然不可能再購買來自美國的動畫片了,這使得迪士尼製片廠蒙受了極大損失。
在美國國內,雖然戰爭還遠在歐洲,但美國政府也加緊了戰備,年輕人紛紛入伍,生活節奏加快了,人們沒有閑暇時間到電影院去觀看動畫片,這也導致迪士尼製片廠的收入下降。
經過一係列的挫折,迪士尼意識到他應該收斂一下製作卡通長片的野心了,於是他開始以比較實際的成本拍攝另外兩部影片。但隻有一部《小飛象》為他盈利8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