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虛張聲勢(2 / 3)

=18446744073709551615(粒)

人們估計,全世界兩千年也難以生產這麼多麥子!

與這十分相似的,還有另一個印度的古老傳說:在世界中心貝拿勒斯(在印度北部)的聖廟裏,一塊黃銅板上插著三根寶石針。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在其中一根針上從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這就是所謂梵塔。

不論白天黑夜,總有一個僧侶在按照下麵的法則移動這些金片:一次隻移動一片,不管在哪根針上,小片必須在大片上麵。當所有的金片都從梵天穿好的那根針上移到另外一根針上時,世界就將在一聲霹靂中消滅,梵塔、廟宇和眾生都將同歸於盡。

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信,如果考慮一下把64片金片,由一根針上移到另一根針上,並且始終保持上小下大的順序,一共需要移動多少次,那麼,不難發現,不管把哪一片移到另一根針上,移動的次數都要比移動上麵一片增加一倍。這樣,移動第1片隻需1次,第2片則需2次,第3片需4次,第64片需2的63次方次。全部次數為:18446744073709551615次,這和“麥粒問題”的計算結果是完全相同的!假如每秒鍾移動一次,共需要多長時間呢?一年大約有31556926秒,計算表明,移完這些金片需要5800多億年!

它們割了多少草

小青蟲在它的新房子裏快樂地貼牆紙。

突然,小青蟲背後響起一聲大喊:“不許動,轉過身。”

小青蟲轉過頭一看,原來是昆蟲城正被通緝的強盜——甲蟲。

“你,你想幹什麼?”小青蟲害怕地問。

甲蟲拍拍肚皮:“快去給我拿好吃的來。”

小青蟲向廚房走去,心裏想:應該想法抓住這個壞蛋。

小青蟲拿著食物放到甲蟲麵前的時候,它一眼看到那瓶用來貼牆紙的糨糊。

小青蟲有了一個好主意,它說:“甲蟲先生,你不想看看我漂亮的牆紙嗎?”

小青蟲在一張牆紙的背麵很快塗上糨糊,然後爬上梯子,貼在牆上。

甲蟲往牆上看了一眼,那牆紙好看極了。

“甲蟲先生,你不想過來看得仔細一點嗎?”小青蟲假裝熱情地說。

甲蟲來了興趣,它爬過去。

小青蟲飛快地揭起牆紙一角往甲蟲身上粘去。

甲蟲被粘到了牆上,它用力掙紮起來。

小青蟲從梯子上爬下來,馬上給昆蟲城警察局打電話。

不一會兒,警察趕來了,甲蟲被抓住了。昆蟲城居民稱讚小青蟲真聰明。

有一天,小青蟲正在家看電視,進來三位小夥伴,它們是小蚱蜢、小金鈴子、小蟋蟀。

小青蟲問它們有什麼事,小蚱蜢說:“今年一年,我們三位約定比賽割草。我和小金鈴子共割草330千克;小金鈴子和小蟋蟀共割草300千克;小蟋蟀和我共割草270千克。我們算不出各自割了多少草,你能幫忙算一下嗎?”

小青蟲點點頭,找來紙和筆,默默算起來。不一會兒,它就算出了答案:

小蚱蜢、小金鈴子、小蟋蟀共割草450千克:

(330+300+270)÷2=450(千克)

小蚱蜢割草:450-300=150(千克)

小金鈴子割草:450-270=180(千克)

小蟋蟀割草:450-330=120(千克)

需要幾天時間

短尾巴猴皮皮最喜歡讀武俠書,對書中所描繪的劫富濟貧的俠客十分敬慕。

這年,山裏鬧饑荒,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一些凶猛強壯的動物,依仗自己的尖牙利爪,強搶食物,儲藏起來,慢慢享用。許多小動物,像小白兔、小鬆鼠、小梅花鹿等等,沒有吃的,都餓得哇哇亂叫。

皮皮見此情景,很同情。它決心學武俠書中那些俠客,劫富濟貧。

主意打定,皮皮第一個“劫富”的目標是老虎家。

深夜,萬籟俱寂。皮皮悄悄溜到老虎家,在儲藏室拿了許多食物。臨離開時,皮皮還在老虎家院門上貼上一張寫有“大俠客”三個字的紙條。

然後,它逐個去小動物家,在它們家門口放上它們各自喜歡吃的食物。

接下來的幾天,皮皮又依次光顧了獅子家、大灰狼家……它們家的門上呢,也無一例外地貼上一張“大俠客”的紙條。

山大王黑熊接到一個個失竊報告,十分生氣,下令一定要破案。

這天夜晚,皮皮正在小山羊家門口放食物,被山大王黑熊派出的暗探發現了,抓進了王宮。

山大王黑熊親自審問,皮皮死不承認它就是“大俠客”,還說送給小山羊家的食物是自己家節省下來的。山大王黑熊見問不出什麼,吩咐先把皮皮關起來再說。

皮皮的好朋友小熊憨憨聽說這事,趕來探望皮皮。

皮皮見了好朋友十分高興,把自己做的事告訴了它。

小熊憨憨很為皮皮驕傲,可它很擔心皮皮的處境。

皮皮低頭思考了一會兒,問小熊憨憨能不能幫它忙。

小熊憨憨一口答應。

於是,皮皮要小熊憨憨晚上也去做一回“大俠客”。

當晚,小熊憨憨照皮皮說的去做。山大王黑熊以為抓錯了皮皮。第二天,皮皮就被放了出來。

這以後呀,小熊憨憨更加崇拜皮皮,碰到什麼都愛去問它。

一次,小熊憨憨有一道題不會做,去問皮皮。經皮皮一分析,它明白了。

這道題是這樣的:有一種昆蟲,由幼蟲長成成蟲,身子每天長大1倍,15天能長到40毫米長。問長到5毫米時需要多少天?

皮皮告訴小熊,可以這樣想:第15天時這條蟲的長度比第14天時長大1倍,就是它的2倍,那麼第14天時的長度就是40÷2=20(毫米),同樣道理可以推得第13天時的長度是20÷2=10(毫米),第12天時的長度是10÷2=5(毫米)。

杯子裏的互質數

從前,在匈牙利,有一個叫埃杜斯的數學家。他聽人說,有個叫波沙的12歲的男孩,非常聰明,特別能解數學題。埃杜斯就想,應該去考考他,看看這個小孩是不是真的像別人說的那麼聰明。

埃杜斯就找到了波沙的家,見到了小波沙。波沙家的人熱情款待了他。他向波沙提了一個問題:“從1、2、3直到100,隨便取出51個數,至少有兩個數是互質的,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什麼是互質數呢?比如說,2和7,它們之間除了1以外沒有公約數,我們稱它們為“互質數”。

波沙想了一會兒,就知道這個題該怎麼解了。隻見他把爸爸、媽媽和埃杜斯先生麵前的杯子都拿到自己的麵前,說:“先生,比如說這幾隻杯子是50個。我把1和2這兩個數放進第一個杯子,把3和4這兩個數放進第二個杯子,這樣兩個兩個地往杯子裏放,最後把99和100兩個數放進第50個杯子,我這樣放可以吧?”

埃杜斯先生點點頭。

小波沙又說:“因為你剛才說,要從裏麵挑出51個數,所以至少有一隻杯子裏的數全被我挑走,而連續兩個自然數,當然就會互質了!”

埃杜斯先生問:“你為什麼這麼說兩個連續的自然數會互質呢?”

波沙說:“兩個相鄰的自然數,一個是a,一個是b,它們如果不互質,那麼它們倆就必然有大於1的公約數c,那c一定是b-a的約數。可是b-a又等於1,不可能有大於1的約數。既然不可能,那就說明兩個相鄰的自然數一定是互質的!”

埃杜斯先生感歎地說:“你答得真好啊!”

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隻小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裏,它趴在井底哭了起來。

一隻青蛙爬過來,怪聲怪氣地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有用,這井壁太高了,掉到這裏,就隻能在這兒生活了。我已經在這裏過了好多年啦!”

小蝸牛望著又老又醜的青蛙,心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可不願意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裏!”

想到這兒,蝸牛對青蛙說:“青蛙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裏,我一定要爬上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

“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著這麼重的殼,怎麼能爬上去呢?”

“我不怕!隻要我每天爬一段,總能爬上去!”

第二天,小蝸牛吃得飽飽的,喝足了水,就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地爬呀!爬呀!一直爬到天黑,終於爬了5米。蝸牛高興極了,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晚上我就能爬上去了。”想著想著,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第三天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青蛙大叔正呼呼大睡呢!蝸牛心裏一驚:“我怎麼離井底這麼近?”原來,它睡著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了4米。小蝸牛歎了一口氣,它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它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它又滑下了4米。爬呀爬……

小朋友你能給小蝸牛一點信心嗎?告訴蝸牛,它前後用幾天時間就能爬上井台呢?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乘法口訣。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

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關於九九歌的記載。最初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所以取名九九歌。

大約在公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才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