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一叫公明儀的人,他自誇自己的琴技非同尋常,以為他彈出的琴聲能打動牛。於是他便走到一頭正在低頭吃草的老牛麵前,揮指連彈了幾下琴。琴聲不但沒有打動老牛,而且連老牛身上的牛虻都嚇不走。事後,這便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宋書》

狂人治病

從前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境內有一股泉水叫“狂泉”。這個國家的人喝了這水沒有不發狂的。隻有國君是打井取水吃,他沒有發狂。

這個國家的人已經都狂了,反而認為國君沒狂是發了狂。於是共同商量,一起捉住國君,為他診病,用火燒、銀針刺,強迫他吃藥,什麼辦法都用了,但國君就是沒有發狂。國君受不住痛苦,隻好到狂泉那裏舀水喝下去,喝完便狂了。那一國的君臣都顛狂了,大家這才高高興興。《金樓子》

富者乞羊

楚地有個富人,養了九十九隻羊,希望有一百隻。他為此曾經多次尋求鄉鄰的熟人。他的窮鄰居隻養了一隻羊,富人見了,很高興,便把窮鄰居找來,說:“你看,我隻差一隻羊就有一百隻了,你幫個忙,把羊送給我吧!”《北史》

王皓失馬

文宣皇帝有一個臣子名叫王皓,生性膽小怕事。有一天,他騎著一匹棗紅馬,跟隨文宣皇帝北征。天氣很冷,有天早晨起來,馬身上蒙了一層霜,因而認不出自己的馬了。他逢人便說他的馬丟了,害得虞侯到處為他尋找,也沒找到。一會兒,太陽出來了,馬身上的霜全都融化了。他驚喜的發現他的馬還拴在帳幕前,於是又說:“我的馬又回來了。”《法苑珠林》

猴子撈月

樹林裏有一口井,很多猴子每天都到井邊喝水。有一天,有一隻猴子到了一棵尼俱律樹下,看到樹下有口井。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獼猴頭兒見了,對那些同伴說:“月亮今天掉到了井中,我們應當共同努力把它撈出來,不然以後每個夜晚都是漆黑漆黑的,多不方便啊。”其它的猴子一起問:“怎麼才能救出月亮呢?”那隻猴子說:“我知道救出月亮的方法,我捉住樹枝,你們捉住我的尾巴,一個連一個,就可以撈出月亮了。”其它的猴子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一個抓住一個,掛成一長串。就快接近水麵時,連在一起的猴子太重,樹枝弱小,樹枝突然折斷,所有的猴子都掉進了井裏。

夫婦妒影

有一對夫婦想喝酒,便一起到酒壇裏去舀酒,他們突然看見了壇中有人影。於是互相懷疑、妒嫉,以至打起架來。他們的鄰居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便把酒壇打碎了,酒流盡了,根本沒有一個人影兒。這時,夫婦兩人才化幹戈為玉帛。他們知道自己嫉妒的是影子,心裏很羞愧。羅隱

天雞

古時候有一個人深諳雞的生活習性。他養的雞,冠子和爪子都不突出,羽毛的色彩也不鮮明,看起來平凡得很,但和別的雞搏鬥時,卻是雞中無敵的強者。它報曉也在別的公雞的前頭,所以人們稱它為“天雞”。

這個人臨死時,把他的養雞秘術傳授給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卻違反了父親養雞的方法:不是羽毛美麗、嘴爪鋒利的,就不飼養。因此,他兒子養的雞不再是早晨啼鳴最早、遇敵勇猛善鬥的雞,而隻是高冠昂首、飲水啄食的雞。王安石

神童仲永

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家裏世世代代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種田人。仲永長到五歲,從來沒見過筆墨紙硯。一天,他忽然哭著要筆墨紙硯。他父親感到奇怪,就向鄰居借來給他,他馬上寫了四句詩,還加上了題目。很多有學識的人看了方仲永寫的詩,都認為他是天才。從此以後,指定任何事物,要他寫詩,他馬上就能寫出,字句文采都很高雅精練。他得到了“神童”的美譽。

從此以後,大家對方仲永的父親也很尊敬,待他像上賓一樣。有錢人家請仲永寫了詩,常拿出錢賞賜他。他的父親把他當作“搖錢樹”,每天帶著他拜東家、訪西家,卻不讓他好好學習。

我聽到神童方仲永的事已經很久了,很想見見他。明道年間,我隨父親還鄉。在舅父家見到了仲永,這時他已有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詩才很平凡,沒有什麼特色。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再到舅父家去問仲永的情況,大家說仲永的才智已盡,完全跟普通人一樣了。

我認為仲永是一個天賦特別高的人。他從先天獲得的智慧比普通人要多得多,為什麼後來卻變成一個普通人了呢?因為他後來沒有很好地學習。就算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好好學習更多的知識,也會變成極普通的人。任何想成材的人,天賦極高固然好,在後天惟一的途徑是勤奮、好學。隻有這樣才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沈括

弄巧成拙

有一個強盜想打劫一個老實人,老實人也不是好欺負的,兩人狠打惡鬥了起來。誰知那強盜事先滿口含水,當正打得起勁的時候,強盜忽然朝這人的臉上噴水。這人大吃一驚,此時強盜的刀尖已戳進了他的胸膛。

後來有位壯士又碰上了那個強盜,壯士已經知道那個強盜噴水的花招,早有防備。當雙方正惡鬥時,那強盜又玩弄這套把戲,可是水剛一出口,壯士的長槍已經刺穿了他的脖子。

僥幸得勝,那就應該考慮換另外一種方法去製勝了,老玩那一套,是沒有好結果的。蘇軾

盲人問太陽

有一個剛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從來沒有看見過太陽。盲人問別人:“太陽是什麼樣子的?”那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他敲敲銅盤,聽見了銅盤的聲音。有一天,他聽見了鍾聲,就以為這是太陽了。

盲人又問另一個人:“太陽是什麼樣子的?”那個人告訴他:“太陽的光像蠟燭。”他摸摸蠟燭,摸到了它的形狀。後來,有一天他摸到了一支短笛,也以為是太陽。

三位老翁

有三位老翁坐在一起聊天。有人問他們的年齡,一人說道:“我的年齡已無法記清楚了,隻記得少年時候跟盤古有過來往。”另一個人說道:“原先每遇到海水變桑田時我就留下一塊竹片表示一個數字,近來我留下的竹片已堆滿了十間房子。”剩下的一人說道:“平時吃蟠桃,桃核都扔在昆侖山下。現在堆積的桃核已跟昆侖山一樣高了”。

健忘的人

齊國有一個人記性特別不好,經常丟三忘四。他的妻子很替他擔憂,便對他說:“聽說艾子嘻笑詼諧,富於智慧,能治好一般人難以治好的病,何不去向他請教?”那人說道:“我這就去。”於是便騎著馬,挾著弓箭往艾子家趕去。走了不到三十裏,因肚裏脹得急,就下馬解起大便來。他把箭插入地裏,把馬拴在樹上。解完大便,他向左邊看看,瞧見了那支箭,說道:“多麼危險啊!這支冷箭是哪兒射過來的,差點兒射中了我!”他又向右邊看看,瞧見了那匹馬,很興奮地說:“雖說白白地嚇了一場,卻得到了一匹馬。”他牽著馬的韁繩,準備騎著馬轉回去,忽然踏著自己剛才解下的大便,氣得跺腳道:“踏著了狗糞,把我的鞋子弄髒了,真是可惜!”說完便趕著馬轉頭向回家的路上走去。一會兒就到了家。他在門外來回地走著,說道:“這是什麼人住的地方?難道就是艾夫子所住的房子嗎?他的妻子恰好看見了他,知道他又把自己的住處忘了,就罵了他一頓。他感到非常委屈和十分困惑,對他妻子說:“我跟你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怎麼一見麵就罵我?”

虎與小兒

有個少婦要去河邊洗衣服,便把她的孩子放在河岸上。這時,有一隻老虎從山上跑了下來。婦人見了,慌忙潛到水裏進行躲避,兩個小孩還是照樣在沙灘上嘻笑玩樂,就像沒有看見老虎似的。老虎久久地注視著他們,最後甚至於用腦袋去觸摸他們,希望他們多少表示出一點害怕的樣子,可是兩個孩子像發癡似的竟一點也不感到驚訝,老虎終於走開了。

噬犬

艾子早飯吃得比他家狗還快,抹嘴,便出門去閑逛了。他看到鄰居擔著家裏養的兩條狗向西邊走去。艾子喊住他問道:“你把狗挑到哪去?”鄰居說道:“把它們賣給屠坊。”艾子說道:“這是會叫的看門狗呀!為什麼要殺掉?”鄰居指著狗罵道:“這兩隻畜生,昨天晚上,盜賊進我家偷東西,它們畏縮後退,肚子吃得飽飽的,閉著口不叫一聲。今天打開大門以後,它們又不擇對象地亂叫,而且還肆無忌憚地咬人,它們咬傷我的親戚。我真恨不得親手把它們大卸十八塊呢?”艾子拍手叫道:“是應該殺掉。”《艾子雜說》

營丘士

營丘有一個讀書人自恃讀了一點書,以為知識淵博,自視清高,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還時常招惹是非,好管閑事。

有一天,他假裝向艾子請教:“凡是大車的下麵和駱駝的頸項上都掛上鈴子,這是什麼緣故?”艾子說:“車子和駱駝這類運輸工具又大又多,晚上行走,在窄路上相遇,往往不容易回避。因此,借助於鈴子的響聲使對方能夠聽到,及早回避。”營丘的那位讀書人說道:“佛塔的頂端也有大大小小的鈴子,難道說佛塔也會在夜間行走,需要對方回避嗎?”艾子說道:“你不通曉事物的道理,竟然達到這樣的地步!通常鳥鵲都是憑借較高的處所築巢,糞便散落滿地,所以塔上設有鈴子,原是用來驅趕鳥鵲的。這怎麼能用車子和駱駝來作比較呢?”營丘的那位讀書人說道:“打獵用的鷹和鷂子的尾巴上,也掛著小鈴子,哪裏會有鳥鵲在鷹和鷂子的尾巴上築巢的事情呢?”艾子大笑道:“你不通事理,真是到了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步!鷹和鷂這樣的鳥類捕捉小動物,或者飛入山林裏的時候,係在腳上的絲帶子有時偶然被樹木的枝椏所掛住。這樣,當他們振動翅膀的時候,人們就可憑著鈴聲去尋找它們。怎麼能說這是防備鳥鵲在它們的尾巴上築巢呢?”營丘的那位讀書人又說道:“我曾見到送葬時走在前麵引路的挽郎,總是一邊搖著鈴子,一邊唱著挽歌,雖說當時不懂得這是什麼道理,可現在卻知道了這是擔心被樹木的枝椏所絆住,以便讓別人尋找。但不了解係在挽郎腳上的帶子是用皮子做的,還是用絲線編的?”艾子生氣地回答道:“挽郎是給死者引路的人。因為死者生前喜歡在跟人談話時故意刁難別人,一直得不到快樂,搖鈴子是讓那些死者快樂。懂了嗎,小子?”

蛤蟆夜哭

艾子出海遊曆,晚上船停泊在一個島嶼邊。深夜時,聽見水底下有哭聲,又像是有人在說話。艾子從睡夢中醒來,專心致誌諦聽起來。

一個說:“昨天龍王下了命令,水中動物凡是有尾巴的一律斬首。我是烏龜,有尾巴,一定會遭到殺害,我是沒辦法才哭啊。可是,你是蛤蟆,沒有尾巴,為什麼也在哭呢?”

又聽見另一個說:“你說得沒錯,我現在是沒有尾巴,但是,我害怕龍王會追究到我幼年蝌蚪時代,那時候我是有尾巴的啊!”

愚父子

齊國有一個有錢人,他有兩個不通事理的兒子,而那個有錢人也不教育他們。

有一天,艾子對他們的父親說:“您的兒子雖然都長得一表人才,但對世事一點都不通曉。將來怎麼繼承你辛辛苦苦攢下的家產呢?”他們的父親很生氣:“我的孩子,聰明而富有才幹,難道還會不通世事麼?”艾子說道:“不必用別的事情來作試驗,隻要問一下您的兒子,他們吃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如果他們懂得這一點,我願意承擔起胡言亂語的罪責。”父親便把他的兒子喊來詢問。他的兒子嘻嘻地笑著說道:“這個都不知道,那他一定是個飯桶。大米不就是從米袋裏拿出來的嘛!”他們的父親聽了,唉聲歎氣,連臉色都變了,說道:“你們真是愚蠢到了極點啊!那米不是從田裏來的嗎?”

艾子搖了搖頭,邊走邊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啊!”陶宗儀

寒號鳥

山上有一種鳥很懶惰,沒有自己的鳥巢。它生有一對大翅膀,卻不會飛。每當天氣暖熱的時候,它身上長滿了色彩絢麗的羽毛,非常好看。它就得意洋洋地誇叫道:“鳳凰比不上我!鳳凰比不上我!”

等到冬天,天氣變冷。它身上的羽毛就掉光了。在寒風凜冽、雪花紛飛中,它不停地顫抖,不住地淒厲叫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大家把這種鳥叫做“寒號鳥”。虞韶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調皮,不愛讀書,經常逃學去玩耍。

有一次,他扔掉書本,從書房裏逃到外麵去玩耍。在路上,看見一個老婆婆在使勁兒地磨一根鐵棒。

李白問她:“老婆婆,你磨鐵棒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想把它磨成針?”

李白吃驚地問:“鐵捧怎能磨成針?”

老婆婆看看李白,說:“孩子,你應該清楚,鐵棒雖大,但我天天磨,慢慢地還怕它磨不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這一席話,馬上想到自己,不由得慚愧起來,飛快跑回書房,專心讀起書來。曾敏行

農夫識牛

宋朝有一個官員名叫馬知節,他花重金買下了一幅唐朝著名畫家戴胄畫的《鬥牛圖》。

一天,他叫人把這幅畫拿到廳前曬一曬。

一個到他家來交租的農夫看了這幅畫,不由暗暗發笑。

馬知節問他:“你笑什麼?”

那農夫不緊不慢地說:“我是個種田人,不懂得畫,可是對牛卻很熟悉。兩牛互相鬥角時,總是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後腿之間的,而這幅鬥牛圖上,兩條牛都豎起尾巴相鬥,畫得很不真實啊!”

馬知節聽後大受啟發,覺得這個農夫見多識廣。宋濂

借梯子

古時候,有一個讀書人性格很內向,說話處事都慢條斯理的。有一天,他家裏救火缺少梯子,他父親叫他趕快到朋友家去借。

他把衣帽穿戴整齊,很從容地到朋友家去了。

他見到朋友,先作揖行禮,然後登堂入座,寒暄一番。朋友和他好久未見麵了,客氣地擺上酒宴,請他吃酒。他端起酒杯慢慢地喝著,還不時地回敬主人。酒喝完了,朋友問:“您今天到我家來想必有什麼事吧?”

他慢條斯理地說:“家門不幸,大火聚災,烈火熊熊,其勢甚猛,要想登高滅火,可惜沒長翅膀。家人望著房屋號哭,聲音悲慘,不忍聞聽。您家裏的梯子,可否借我一用?”

朋友拉起他就往院外走,扛著梯子,一邊跑一邊罵:“你小子算完了,家中發生那麼急的事,你不著急倒喝起酒來。”等到他們趕到的時候,房屋已經燒得差不多了。

捕雁

太湖水深草密的地方,經常有雁群鑽入,棲息過夜。因為怕有人來傷害它們,就派一隻雁兒警戒守夜,環繞四周來回巡視。一有動靜就大聲呼叫,群雁聽到叫聲立刻飛上天空逃走。

湖邊的人熟悉了它們的這種情況,就點著火把來捉它們。警戒的雁兒一見火光,便嘎嘎地大叫,群雁立刻驚飛起來。這時,人們馬上把火把浸入水中熄滅,群雁一看什麼動靜也沒有,便又都飛回去睡覺。

這樣反複了三、四次,群雁一次次被叫聲驚起,醒來又發現沒有什麼動靜,便以為擔任警戒的雁在哄騙它們,於是大家氣得一起來啄它。警戒的雁被啄以後,看見火光也不敢再叫了。這時候,人們把網輕輕地向群雁撒去,熟睡著的雁兒根本就沒有料到大禍已經臨頭,最後它們全被捉住了。

燒屋滅鼠

有一戶人家不知道為什麼,老鼠成群結隊往他家裏跑,把他家糟蹋得不成樣子。

他花錢買來貓,但因養貓不得法,貓兒不捕鼠。

他又設置了捕鼠夾,但是老鼠碰也不去碰它。他又安放了毒鼠藥,可是老鼠不去吃。

他雖然對老鼠恨之入骨,可對它們毫無辦法。

他左思右想,認為要想把老鼠消滅掉,隻有燒屋子了。他說到做到,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屋燒了。

貓懼老鼠

衛國有一個姓束的人,世上所有的東西,他都不愛,他隻喜歡養貓。貓是捕食老鼠的,他養了一百多隻貓,不僅把他家的老鼠捕光了,而且把左鄰右居的老鼠也撲盡了。貓沒有吃的,餓了就叫,束家索性每天買肉來喂它們。貓生子,子生孫,一代又一代,後代因為改吃肉的緣故,竟然不曉得世上還有老鼠。隻會餓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飽了,便懶懶散散舒舒服服地過日子。

城南有一個讀書人,家裏老鼠鬧得很厲害。老鼠成群結隊地跑出來,有一隻掉到甕裏去了。這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束家,借了一隻貓送回去。這貓看到老鼠兩隻耳朵豎立著,漆黑的眼睛突露出來,長著棕紅色的毛,還吱吱地叫個不停,心想這真是個怪物。貓隻是沿著甕邊走,不敢跳下去捉鼠。這個人氣惱了,把貓推進了甕。貓十分害怕,對著老鼠大叫。過了好一會兒,老鼠不怕貓了,就放肆地啃起貓的腳來。那貓嚇得渾身發抖,縱身一跳,逃出甕子,飛奔而去。劉基

九頭鳥

古時候,天上飛著一種奇怪的鳥,叫九頭鳥。這種鳥有九個頭。

看見食物,九個頭都爭著啄食,互相爭吵,互不相讓,你啄我,我啄你,把整個身體都啄得出血,羽毛紛紛脫落。結果,食物都沒吃進嘴,九個頭都變得焦頭爛額。

海上的水鳥看見這情形,嘲笑道:“你們隻要想你們九張嘴吃的東西都進入到一個肚子裏,那麼你們就不會再爭吵了。”

遊湖

鬱離子和一位朋友乘船到鄱陽湖去遊玩。

湖水清澈。陽光普照,沒風沒浪,水麵平靜得像一麵鏡子,水裏遊動的魚蝦也看得清清楚楚。

這位朋友很高興地對鬱離子說:“這裏太美了!假如我能在這兒生活一輩子,我死也無憾。”

不一會兒,山邊出現一堆烏雲,很快就把整個天空遮住了。狂風呼嘯,大樹都被吹彎了腰。傾盆大雨,大浪滔天,雷聲震撼著大地。船兒在湖裏像搖籃般被顛簸搖蕩。鬱離子的朋友嚇得魂飛魄散趴在艙底,連眼睛也不敢睜開。他哀號著:“這兒太危險了,簡直恐怖極了,我就是死也不死在這呀!”

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深諳羽宮之道,也彈得一手好琴。他用一塊好桐木製作了一把琴,他準備獻給皇帝。

主管祭祀和樂器的官命令一位高級樂師來鑒別。

那樂師看了琴以後說:“這琴,年代不古老,不是好琴!”

朝廷便把琴還給了工之僑。

工之僑抱琴回到家裏,請油漆工在琴上畫一些斷斷續續的紋路,又請刻字工在琴上刻了一些古代器皿上的文字,然後把它用匣子裝著,埋在地下。

過了整整一年,再把琴挖出來,拿到市上去賣。

一個有權勢的人看中了這琴,用一百兩銀子買了它,再去獻給皇帝。

皇帝命令宮廷樂師鑒定一下,樂師都說:“這琴是世上稀有的珍寶。”

工之僑得知這個情況,忍不住替他的桐木琴感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