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主隻好自己燒香拜神:

“狐狸仙人開恩放過我女兒吧!我以後一定好好供奉你,絕不會再請人降服你。”

想不到,這一拜,姑娘竟從屋裏走出來,對父親說:

“那好啊,以後我就在你家長住了。”

財主一聽,知道狐狸精附在女兒身上了,就趁機說:

“那太好了,但不知您最忌怕什麼?我以後也好特別注意些以免冒犯了您。”

女兒說:

“十年前,北山有位農夫曾狠狠地打過我,至今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財主聽得此言,暗暗記在心裏。第二天,財主派仆人去北山打聽那位農夫的下落。

仆人去了兩日,回來說:

“我已尋訪到那位農夫,他的確在十年前打過一隻狐狸:那天,他正在地裏幹活,妻子提罐來送午飯,他讓妻子把粥罐放在地頭,自己鋤完了這片地再吃飯。

等他幹完活後,來到地頭,看到一隻狐狸把頭伸進罐裏正吃得津津有味。他氣壞了,掄起鋤頭就打,狐狸一驚,拔腿就跑,不想罐套在頭上甩不下來,農夫一鋤頭打下去,罐碎了,狐狸嚇得一溜煙逃進山裏。”

財主把那位農夫請到家裏,將事情原原本本地講給他聽,請他幫忙除妖。農夫同意了,按從前的裝束打扮好,然後,走進財主女兒的閨房,大聲罵道:

“十年前我沒有打死你,讓你溜走了,想不到你又到這裏來害人,看我怎麼收拾你。”說著,揮舞著鋤頭向財主女兒的頭上砍去,隻聽那姑娘大喊一聲,昏倒在床上。過了一會兒,慢慢睜開雙眼,神誌恢複了正常。

智女脫險

從前,村子裏有一位農村姑娘,她從小聰明過人,後來長大了,嫁到外地去了。

一次,她的母親生病了,老人十分想念女兒,家裏人就托人捎信給姑娘,讓她抽空兒回來看望母親。

姑娘得知母親生病的消息,心急如焚,決定連夜向娘家探視母親。家裏人怎麼勸說,也沒攔住她。她知道正值農忙季節,丈夫脫不開身,所以,執意不讓丈夫送,自己一個人上路了。

剛出村不久,天就黑了下來,月亮的光也是淡淡的。姑娘心中焦急,更加快了速度。走著走著,她感覺到身後有腳步聲。

姑娘走得更急,那腳步聲也在加快速度,姑娘心中有點兒害怕,她停下來,回頭一看,遠遠的,一個男人的身影正向她尾隨過來。姑娘心想:

“這一定是個歹徒,我得想個辦法對付他。”

姑娘看了看周圍,路邊不遠處有一片樹叢,有一座墳就在樹叢邊上。她有了主意,於是,急急地往樹叢那邊走,一邊走,一邊把身上佩戴的絲條解下來掛在脖子上,把頭上的飾物取下來,藏進懷裏,然後把發髻扯開,散亂著頭發,等那個男人過來。

那個不懷好意的男人追到姑娘身邊,姑娘猛地一回頭,和那人打了一個照麵,那人“啊”地一聲嚇得昏了過去,跌坐在地上。原來他看到姑娘裝扮的怪樣子,以為是墳地裏的吊死鬼,這才嚇得昏死過去。

姑娘看那人昏迷不醒,趁機匆匆趕路,待到了娘家時,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渾身沒有一點力氣了。

娘家人看到姑娘這副模樣,嚇了一跳,忙安頓姑娘坐下,問她出了什麼事。姑娘緩過氣來,將事情原原本本說給大家聽,全家人都誇她膽大心細,聰明機智。

第二天,姑娘的娘家人聽了別人議論,回家來告訴姑娘:“全村都已經傳開了,昨晚鄰村有一個年輕人走夜路遇鬼,被鬼魂迷住了,如今神誌不清滿嘴胡言亂語。”

姑娘聽了,暗自好笑,幾天後,聽說那年輕人死了。

清廉的公孫儀

公孫儀是魯國的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

身為宰相,職高權重,當然會有人曲顏附庸刻意獻媚,但公孫儀非常剛正廉潔,他有著非常清醒的頭腦,對於那些有目的結交他的人,他都保持堅定的立場。

魯國中的人時常為了謀求個人的一些利益討好他,紛紛買了魚來送給他。可是,每次有人送魚來,都被他擋在了門外,來人最後不得已,隻好再把魚帶回去。

公孫儀的弟弟把哥哥的舉動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有一天,他忍不住問哥哥:

“兄長,我真弄不懂,你不是很喜歡吃魚嗎?人家既然誠心誠意送給你,你為什麼不收呢?”

公孫儀笑了,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說:

“是啊,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能收他們送來的魚呢。”

弟弟更不解了:

“那為什麼?”

公孫儀說:

“你細想一下,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欠了人家一份人情,欠了人家的人情就要為人家辦事。人家就是因為有難辦的事、不合章法的事,才會舍棄錢財來托這個人情。我收人家的禮,為人家辦不該辦的事,豈不是徇私枉法?”

弟弟雖然也點頭稱是,但總覺得兄長說得未免過於嚴重,於是,不在乎地說:

“兄長實在是把事情看得過於大了,其實不過是一點兒小事,吃人家送的魚未必能和徇私枉法聯係在一起,再說,親朋好友托人說情也是人之常情,算不了什麼。”

公孫儀板起麵孔,十分嚴肅地說:

“別的沒什麼,可那樣我以後就吃不成魚了。”

弟弟想了想,還是不懂,問道:

“這是為什麼?”

公孫儀認真地說:“

如果把魚收下,就難免要替人家辦違法犯紀的事,就有被罷職的危險,罷了職就不會有人再送魚給我了。現在我還有能力自己買魚吃,同時沒有後顧之憂,你說那一個更合算呢?”

捕蛇人的苦衷

永州城外的野地裏,有一種蛇十分珍稀,這種蛇的外表並不特別,也隻是黑色的蛇皮上有些白色的花紋,但珍貴的是它的劇毒和用它製成的具有特殊功效的蛇藥。

凡這種蛇經過的地方,花草樹木都會因受毒而枯死。人如果被它咬傷,根本無藥可治,隻能眼睜睜等死。可是,如果能夠捉到這種蛇,並將其曬幹,製成蛇藥,卻可以治許多疑難病症。

為此,皇帝曾下旨,普告永州百姓:

凡能捕到此種毒蛇者,可以以此頂替租稅。

每年,禦醫都要奉聖旨到永州來征收這種毒蛇。永州的百姓也確有很多人開始以捕蛇為業。

姓蔣的一家已經有三代人捕蛇。蔣先生的祖父是第一代從事捕蛇工作的,他用大半生的時間捕蛇,最後終於死在毒蛇的口裏;他的父親也是一輩子從事這種工作,結果也死在捕蛇上了;蔣先生自己也已經人到中年,捕了二十多年的蛇,經曆了無數次的危險,多少次差一點也死在毒蛇的口下。

蔣先生每當與人談起捕蛇的事,話語中便充滿了悲哀和痛苦。

有一次,有人問他:

“既然你如此憎惡這項工作,又何必要繼續做呢?幹脆換個別的工作去做,寧可重新恢複稅賦,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蔣先生連連搖頭,哀傷地流下眼淚,痛苦地回答:

“我如果不做這項工作,就更活不下去了。你們不了解這兒的情況才會這樣想。我們家三代人,幾十年生活在這裏,這裏百姓的境況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的生活眼看著一天比一天艱難,每家每年地裏和家裏的所有收入統統交給官府作為租稅,有時還不夠,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原來的鄉親鄰居如今死的死、逃的逃,已經沒有幾家安生地住在這裏了。和他們相比,我雖然每年要冒兩次險,但總還可以過上溫飽的日子,也就很知足了。”

明眼與明言

鄭武公想吞滅胡國已很久了,但胡國對他也一直提防並製定了嚴密的防範措施,鄭武公隻好從長計議。

鄭武公先是與胡國君結下兒女親家,將女兒下嫁胡國君之子,博得胡國君的信任。

過了一段時間,又故意張揚操練以待出征之像,並有意征詢臣子們的意見:

“我若出征,先出兵何地?”

一位叫關其思的大夫直言道:

“當然是先取胡國。”

武公聞言,勃然大怒,命手下人將其斬首,並揚言:

“胡國與我國已結秦晉之好,焉可大動幹戈?日後如果再有人敢言攻打胡國者,定斬不赦!”

此事驚動四方,傳到胡國,胡國君從此對武公更加信任,不再如往日一般防衛。

不久,鄭武公估計胡國已毫無防範,便趁機攻打,一舉攻占了胡國。

曾經被鄭武公殺死的關其思大夫的親友對他的言行甚為不解,因此,特向一位賢人請教。

那位賢人先講了一個故事:

“宋國有一位大財主,家財萬貫。有一天,他家的後院牆因連日被大雨衝刷而坍塌了一片。

雨過天晴,財主和兒子正在頹牆邊查看,一鄰居路過,插言道:

“此牆如不盡快修複,很可能會招賊。”

剛巧,那天夜裏,財主家果真來了賊,偷走了不少東西。事後,那位財主對兒子說:

“怎麼會如此湊巧?說不定偷東西的,正是那位鄰居也說不定。”

關其思的親友聽了賢人的故事,仍不得要領,說道:

“還望賢人明示。”

賢人沉吟著說:

“兩件事說明的是同樣的道理。關其思因看透了武公蓄謀已久要攻打胡國,所以,在問訊之下,坦率直言,遭殺身之禍;那位鄰居也是因此而反遭疑忌。

由此可見,眼睛能看明白的事,嘴裏不一定要真切地說出來。”

毛筆先生

毛筆先生的功績在於:自從世上有了他之後,所有的事都可以見諸史冊。因此可見其功績的確是不同凡響。

這一天,毛筆先生來到了秦國,拜會了秦始皇。秦始皇是位胸懷大誌、要一統天下的君主,當然十分高興把自己的業績都記錄下來,以便使自己的豐功偉績能流傳千古,所以,非常賞識毛筆先生。

毛筆先生進宮後,便開始日夜忙碌,整理秦王朝的所有史實、秦始皇的政策法規及各種學說和理論。除此之外,還要逐一記錄下朝廷每天的公事、國內外有價值的消息和傳聞,還要起草朝廷下發的公文,總之,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秦始皇看到毛筆先生如此勤勉,且朝廷上上下下諸事都離不了他,便十分器重他。

毛筆先生不但在朝廷上受到重視,在民間同樣受到歡迎,做生意的請他記帳,百姓們請他代寫書信,幾乎沒有什麼人從沒求過他。

後來,秦始皇為了方便,幹脆讓毛筆先生住進宮裏,每天伴他左右。這樣,秦始皇在處理朝政時,毛筆先生守在旁邊就可以隨叫隨到。晚上,秦始皇有時還要批閱大量的奏章。這時候,是不允許有人在旁幹擾的,隻有毛筆先生垂立案旁,隨時聽候吩咐。

如此繁重的事務,使毛筆先生感到十分疲憊,有時,他甚至連胳膊都抬不起來了,腿也有時覺得很沉重,但他為了盡心工作,一直咬牙堅持著。

時間一天天、一年年地過去了,毛筆先生也越來越衰老了。但他仍沒向秦始皇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希望在有生之年多為朝廷盡力。

有一天,秦始皇在召見群臣時,突然想到要把這次公布的重要措施記錄下來,於是,讓人去請毛筆先生。毛筆先生上朝後,脫帽致意,秦始皇發現毛筆先生已經衰老不堪:頭發稀疏,牙齒鬆動,步履蹣跚。

秦始皇搖搖頭,說:

“你看來是不中用了。”

毛筆先生連忙跪拜道:

“臣一生為朝廷盡忠,任勞任怨,臣還要竭盡餘力報效國家。”

秦始皇揮手讓他下去,讓他告老還鄉,毛筆先生不久便在鄉下憂鬱而死。

悔之晚矣

叔孫氏很信任他手下一位叫豎牛的臣子。叔孫氏因國事繁忙,所以很多事情都全權由豎牛處理。

豎牛心術不正,全憑陽奉陰違、阿諛奉承來博得叔孫氏的寵信,但內心裏卻藏著他自己的陰謀詭計。

叔孫氏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丙,二兒子叫壬。豎牛圖謀一一將他倆除掉,然後就可以伺機行事,以圖大謀。

一天,豎牛帶著壬去魯王府上應差。豎牛有意在魯王麵前誇讚壬如何聰慧、懂事,魯王也很喜歡壬,便送一個玉佩給壬。

壬將玉佩帶回家後,愛惜地珍藏起來,不敢輕易佩戴。豎牛知道壬想戴玉佩,又恐父親責怪,便佯裝已代壬請求過叔孫氏,告訴壬:

“你盡管佩戴好了,我已告之你父,你父應允你佩戴玉佩了。”

壬聽了豎牛的話,很高興,急忙找出玉佩戴上。

一天,豎牛裝作無意中提及壬公子如何討魯王喜歡,叔孫氏忙問:

“國君不識我兒,如何談得上喜歡不喜歡呢?”

豎牛故意說:

“上次您派我去魯王府,壬一定要跟上,我隻好帶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