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見了公子壬很喜歡,還送他一個玉佩呢。”

叔孫氏大驚,急喚壬出來見他,果然脖子上戴一玉佩,心中大怒:

“如此無規矩的兒子,要他必惹禍患。”一氣之下,把壬殺了。

除去一位公子,豎牛又開始設計陷害公子丙。叔孫氏曾為大兒子丙鑄過一口大鍾,預備兒子長大成人之後用。

丙每看到大鍾,便好奇地想敲敲看,想聽聽是怎樣的鍾聲,豎牛又佯裝代丙請示過父親,允他敲鍾。叔孫氏聽見鍾聲,氣得將丙逐出國都。

一年後,叔孫氏回心轉意要豎牛接公子丙回家,豎牛假說丙執氣不歸。叔孫氏盛怒之下派人殺了丙。

叔孫氏喪子心痛,一厥不振而久病不起,豎牛趁機擄其財寶逃往齊國。叔孫氏得知此訊,跺足捶胸,悔之晚矣。

獵人救象

從前,在廣東有一個好獵手,他的箭術非常好,可以說百發百中。

有一次,獵人又帶著弓箭進了大森林。中午時分,他躺在一塊大石旁睡著了。

睡夢中,他感到有點不對勁,睜開眼睛一看,吃了一驚,原來一頭大象用鼻子把他卷了起來。他使勁想掙脫,但他哪有大象的力氣大,隻好聽天由命了,心裏想:

“不知要遭到什麼樣的殘害。”

正想著,卻見大象已經把他帶到一棵大樹底下,將他輕輕放到樹下。這位領頭的大象,仰天長嘯,無數隻大象紛紛向他靠攏,並不像要傷害他的樣子。

獵人不解地看看這頭象,又看看那頭象,不知它們要做什麼。

忽然,領頭的象趴在他的身邊,眼睛看看樹上,又看看他,這樣反複幾次,獵人似乎懂了,象是讓他爬上樹去。

獵人踏著大象的背,爬到樹上。站在樹頂端的樹幹上,獵人仍不知象要自己做什麼。

突然,遠處一聲獅子的吼叫聲傳來,所有的大象都嚇得趴在地上,渾身發抖,用乞求的眼神望著樹上的獵人。

獵人明白了。他拿出弓箭,對準凶猛的獅子射了過去。獅子被射中,倒在地上死了。

大象們從地上站起來,圍著他歡快地跳躍,把長長的鼻子伸向天空,表示著它們的喜悅和對獵人的謝意。

獵人也很高興,他拍拍這頭象的鼻子,拍拍那頭象的大腿。這時,那頭領頭的象用鼻子扯他的衣服,然後自己趴在地上,讓他騎上自己的背。

獵人照象的意思做了,大象把他帶到密林深處的一個地方,用鼻子掘開厚厚的落葉,下麵露出一個深坑,深坑裏全是脫落的象牙。

原來大象是要用象牙來答謝獵人,獵人明白了,就用繩子捆了幾根。然後大象把獵人和象牙馱到山下,與他告別。獵人回到家之後,見到人就講:

“大象是很懂義氣的動物。”

太陽近長安遠

晉明帝小時候很聰慧,常常對周圍很多事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且總是喜歡刨根問底,不弄明白絕不肯罷休。

晉明帝的父親元帝非常喜歡他,一有空閑就和他閑談娛樂,有時候,明帝說出的話竟讓元帝常常感到吃驚,並從中得到啟示。

有一次,元帝把明帝抱在膝頭上,又和他聊起天來。這時,侍從來報,告之元帝長安有人來稟報。元帝命來人速速報告長安方麵的情況,來人跪拜之後,失聲痛哭。

明帝在一邊,很懂事地聽來人向父王稟報,事後,明帝問父王:

“那人為何啼哭?”

元帝說:

“因為他心裏難過。”

明帝追問道:

“是什麼事情讓他這樣難過?”

元帝隻好將來人講述的晉朝東渡慘敗的事情說給明帝聽。明帝聽說了長安的情況,似乎聽明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元帝為了轉移話題,故意對明帝說:

“孩子,你說說看,長安遠不遠?”

明帝說:

“我沒有去過,我想一定很遠。”

元帝接著問:

“那太陽遠不遠?”

明帝答道:

“當然遠了。”

元帝又問:

“那麼,你說太陽和長安哪一個更遠?”

明帝毫不猶豫地說:

“當然是太陽更遠了”。

明帝的回答使元帝很吃驚,元帝於是問道:

“為什麼說太陽更遠呢?”

“長安有人來過,太陽那兒卻根本沒見到有什麼人來過呢。”

第二天,元帝為了讓文武百官知道兒子的聰明智慧,有意在午宴時差人把明帝帶來。當著眾人的麵元帝問明帝:

“太陽和長安哪個更遠些?”

明帝毫不猶疑地答道:

“太陽就在頭上,當然近些,而長安卻怎麼也看不到當然就遠呀。”

李離殉法

李離在春秋時代主管晉國刑罰。他執法一向清正廉潔,秉公行事,從不徇私情,深受人們愛戴。

有一次,李離在處理一樁案子時,發現以前處理的一個案子中存在疑點,李離認真查閱了那件案子的所有卷宗,又重新進行了周密調查,確認那件案子自己的判決有誤,錯殺了無辜。

李離心情十分沉重,他決定立即向國君稟報此事,以求處罰自己的過失。

李離讓家裏人將自己捆綁後,送到晉文公的府上。晉文公聞訊,急忙將他讓到廳堂,親自為他解下身上的繩索,對他說:

“愛卿如此清正嚴明,實在讓人敬佩,我赦你無罪,不要再為這件事情自責了。”

李離長跪不起,對晉文公說:

“是我錯判了別人,使人死於非命,我豈能心安理得,殺人償命,我該以自己的命來給無辜者抵償。”

晉文公連忙勸阻道:

“即使真是判了錯案,你也不是故意的,再說,一個案子要經過很多人的手進行調查、處理,怎麼能讓你一人來承擔這一罪責呢?”

“還有,處罰是要有區別的,像你這樣的官職怎麼能與平民百姓一樣處置呢?”

李離見晉文公如此為自己開脫,心中明白,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原諒自己,相反,心情更加沉痛地對晉文公說:

“大王如此厚愛,臣下感激不盡,然而,越是這樣,臣越無法原諒自己。我身為執法官員,應該最清楚法之尊嚴。倘若我對他人嚴格執法,而對自己的罪責不負責任,將何以服人口、服人心?”

晉文公說:

“那麼,你要我如何處罰你呢?”

李離說:

“雖說判一個案子還要很多人經手負責,但出了問題總該由最高職責的人承擔責任。所以,我請求大王將我處死,以正國法。”

晉文公聽罷,反詰道:

“如此說來一切錯事都要歸罪於我這個最高職權者了?”

李離不想再多說,猛地拔出劍來,自刎身亡。

楚王葬馬

楚莊王愛馬成癖,他的馬有特殊的待遇,全都養在裝飾豪華的大廳堂裏,把精細的佳肴作為草料給馬吃。最令人驚詫的是,還要用錦緞做的袍子給馬當衣服披上。用柔軟的床墊鋪在地上給馬晚上睡覺用。

這樣養馬,當然絕不會養出馳騁疆場的駿馬,養出的馬不僅什麼活都不能做,而且常常夭亡。

一次,楚莊王養的一匹愛馬肥得有些走不動路,整天垂頭搭腦,沒用多久,就死了。

楚莊王難過極了,一定要厚葬這匹馬。他首先下令,讓手下的人去安排最好的木匠為馬做棺槨,然後又向文武百官下令,要求所有的文武官員都要為馬哀悼守靈,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要求按安葬大夫一樣的規格來安葬死馬。

命令剛一下達,朝堂之中一片嘩然,莊王見狀,大怒,嚴厲聲稱:

“我的主意已定,哪個敢出麵勸說,殺無赦!”

眾大臣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出聲,全都斂聲低頭悄悄離去。

此時,一個叫優孟的卻突然闖進宮中,見了莊王,一句話沒說,先叩頭,泣不成聲。

莊王很奇怪,忙令他站起來說話。優孟起立,邊擦眼淚,邊對莊王說:

“大王,聽說您最珍愛的一匹馬死了,這太不幸了!這匹尊貴的馬死了,大王怎麼可以隻按大夫的規格安葬呢,這太不合適了。”

楚莊王問道:

“那麼,你認為應該怎樣安葬才合適呢?”

優孟說:

“這匹馬是大王最珍愛的,自然應該按君王的葬禮規格安葬。而且,不僅文武百官要去致哀,全國的百姓都應該為馬致哀。送葬時,要用最好的軍樂和儀仗隊開路,同時,要齊國、趙國、韓國、魏國等國家的使節也參與送葬和守靈。如此,‘大王愛馬重於愛人’便會傳遍四方,普天下的人都將知道。”

莊王聽出話中的含義,半晌無語,最後,抬起頭問道:

“那麼你認為如何處置為妥?”

“把肉分給將士們吃了,改善一下生活不是很好嗎?”

妄語害人

從前,有一個姓張的人,對人從不談實話,即使對父母親也是如此,再加上性情狡詐陰險,村裏人都管他叫“鬼火”意思是他的話就像晚上墳地裏的鬼火一樣,朦朦朧朧不可捉摸,讓人無從相信。

不了解他的人,有時問路或做事向他請教,一定會被他的謊話騙得很苦。上當的人實在不少,所以凡是認識他的人,沒有誰會相信他,他的人緣自然也很差。

有一天,“鬼火”和父親到外鄉去走親戚,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下來了,他們隻好趕夜路回家了。

“鬼火”和他的父親出了村子不遠,便迷了路,不知該往哪邊走。借著月光看見前邊不遠處有幾個人坐在田埂上說話,“鬼火”走上前向那幾個人打聽路:

“請問諸位,往張莊怎麼走才對?”

那幾個人用手一指:

“往北一直走,兩個時辰就到了。”

“鬼火”和父親接照那些人的指點,一直往北走去,走了差不多有兩個時辰的時候,發現前麵根本沒有村莊的影子,完全是一片莊稼地。

正在猶豫不決,迎麵走過來兩個人,於是,趕緊向這兩個人打聽:

“請問,往張莊怎麼走才對?”

那兩個人往左邊路上一指,說:

“往這邊走,不太遠了。”

父子倆又按這兩個人的指點往左邊的路上走去。沒走多遠,便陷進了泥沼,兩個人慌了手腳,拚命往外掙紮,結果越陷越深,急得父子二人大叫:

“救命啊!救命啊!”

這時,父子二人隱隱約約聽到身邊有人在笑,卻看不見人影。

“哈哈,讓你也嚐嚐謊話騙人的滋味。”

後來,人們在村外的沼澤地裏撿到了張家父子的鞋和帽子,大家說:

“一定是被姓張的騙過的人,死後變成鬼來報複的。”

傲慢失禮

越石父在一戶人家做奴仆,一次偶然與晏子相識,晏子知道了越石父的情況後很同情,就親自去把他從那家贖出來,然後與自己坐在一輛馬車上回府。到了家門口,晏子什麼也沒說,抬腿下車,正準備走進屋子,聽到越石父說:

“我走了。”

晏子停步,留住越石父,不解地說:

“你這人怎能這樣?我們素昧生平,我卻寧可破費銀兩贖你出來,讓你免受奴役之苦,你現在竟然想不辭而別,豈不太過份了!”

越石父一臉的不滿,回答說:

“先生有所不知,我有自己的想法。過去被迫無奈給人家做奴隸,並不真正在乎自己在人麵前受到怎樣的待遇,所以無所謂。而你卻不一樣,你是一個有頭腦的人,你既然肯贖我出來,一定有你的想法和對我的認識,你卻同樣輕視和慢待我,我當然會非常在意。”

“先生,剛才從主人家出來時,我就已經很注意你的態度。你讓我上車,卻連讓座位的話也沒說,下車的時候,你頭也不回,連個招呼也不打,對此,我很有想法,可見你還是拿我當奴仆一樣對待。既然同樣是做奴仆,我又何必一定在你府上呢?”

“恕我直言,一個真正有氣度、有胸襟的人是不會因為有恩於人就對人趾高氣揚、傲慢無禮的。而一個受人恩惠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會失去尊嚴、卑躬屈膝的。”

越石父的一席話重重地震撼了晏子。晏子再不敢輕慢,連連施禮道歉,並十分誠懇地說:

“當初認識你,雖然覺得你不同於一般奴仆,沒想到你會有如此深刻的思想,真是多有得罪!希望你能接受我的歉意,接受我的挽留,給我一個改過的機會。”

隨後,晏子吩咐家人,打掃廳堂,為越石父擺酒設宴,接風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