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蘇代勸誡孟嚐君
孟嚐君出了名地喜歡招賢納士,家裏門客雲集,一次孟嚐君要到秦國去,門客們知道了紛紛趕來勸阻,但他就是不聽。
被勸得煩了,孟嚐君竟動起怒來,把門客們統統轟出去,避門謝客。
門客們深知孟嚐君的脾氣,也拗他不過,但一個個心裏都非常焦急,因為秦國當時雄踞一方,地勢險惡,乃是虎狼之地,恐怕孟嚐君此去凶多吉少。
門客中有一位叫蘇代的,決定去勸誡孟嚐君,眾門客搖搖頭:
“他不會見你的,何必自討沒趣?”
蘇代轉念一想,有了主意。
蘇代到得孟嚐君府上,叩門求見孟嚐君。孟嚐君聽說又是門客來訪,拒之不見。
蘇代又叩門請求仆人轉告孟嚐君,不是為去秦國之事而來。孟嚐君讓仆人回話:
“陽間的事沒有我不知道的,莫非為陰間的事而來?還是請回吧。”
蘇代讓人傳話說:
“正是為了陰間的事情而來訪。”
孟嚐君無奈,隻好請蘇代進府。待蘇代落座後,孟嚐君向道:
“你到底要說什麼事?”
蘇代說:
“昨天我從城外回家時已經很晚了,路過一片樹林時,看到月光下有兩個人在談話。走近一看,原來並不是如我們一樣的陽世之人,而是一個木頭做的偶像,一個泥巴做的偶像。
木偶對泥偶說:
‘我們現在站在這裏可以有說有笑,如果天氣不好,下起連綿的大雨,洪水猛漲,你的泥身一被雨水打濕就不成樣子了。’
泥偶不願意聽這樣不吉利的話,瞪了木偶一眼說:
‘我遇到狂風暴雨的摧殘,最多化成泥巴,你卻可能被洪水衝得無影無蹤,豈不更慘?’”
蘇代隨之話題一轉,對孟嚐君說:
“先生可知秦國方麵的形勢?先生若去秦國,凶險如木偶赴洪水。望先生三思而後行。”
孟嚐君思之再三,終於放棄了去秦國的想法。
以德報怨
從前一個叫宋就的魏國大夫,被派往靠近楚國的小縣裏任縣令。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村民又照例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苗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秧。
魏國的村民發現自己的瓜秧被踩壞了許多,氣得火冒三丈,他們紛紛地跑到縣令宋就那裏述說楚國村民的行徑,請縣令給他們作主,他們也要去踩楚國村民種的瓜秧。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後對他們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秧。”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裏聽得進去,紛紛嚷道:
“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複,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後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收獲。”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宋就說:
“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隻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後來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有感觸,於是,主動與魏國和好,並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讚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縣民。
不死的奧秘
晉國有一位範先生,他的公子子華雖然沒有什麼官位,但生性豪爽俠義,專門喜歡結交和供養四方到此的遊俠和食客。人們都很仰慕他,敬重他,就連晉國的國君都非常喜歡和器重他。因為有這樣的殊榮,他有時就很拔扈,他喜歡的人就厚待,並封為上客,他討厭的人就慢待,毫不放在眼裏。他以養士為榮為樂,整天讓他們相互鬥勇鬥智,卻從來不顧食客們的感受。
一次,子華的兩個食客外出,途經在一位叫商丘開的人家借宿休息。兩人閑談中流露出對子華的敬畏,說他可以決人生死,定人窮富。商丘開是位貧寒之人,無意中聽到這樣的議論,決心去投奔子華。
商丘開年事已高,其貌不揚,且衣著襤褸,子華雖收留了他,但並沒十分看重他。子華的食客們更沒把商丘開放在眼裏,常常故意拿他取笑。商丘開卻很有涵養,從不生氣。
一次,子華的門客們來到一處高台,眾人拿商丘開開玩笑,說假如他從高台上跳下去,可賞他黃金百兩。商丘開沒有猶豫,輕鬆地從高台上跳了下去,毫無損傷。眾人都以為是出於僥幸。
又有一次,有人又開玩笑對商丘開說:
“這水裏有一盒珠寶,你敢跳下去,珠寶就歸你。”
商丘開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撈起了一盒珠寶。大家對他開始刮目相看。
一天,子華家倉庫失火,商丘開衝進火海,搶救出所有的綢緞,自己卻毫發未損,眾人以為他會法術,從此,拿他當神人一般。
經過這幾件事後,眾門客對商丘開倍加敬重,並請教他的法術是如何學到的,能否教授給他們。商丘開很誠懇地告訴眾人:
“其實,我什麼法術也不懂,我不過是聽說子華先生可以決人生死,所以自從投奔到他這裏後,便不再考慮生死。每次做事,毫無雜念,反而從容無事,如果現在重做一次,恐怕就很難做到了。”
眾門客點頭稱是,再不輕易嘲弄輕視別人了。
食客與貓頭鷹
春申君是楚國人,他喜歡收養食客,因為無論什麼人都來者不拒,所以也有一些行為不端的人投奔到門下也被收留。
春申君的朋友勸他:
“先生,收養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用?說不定還會養虎為患,給您招災惹禍呢,還是讓他們走吧。”
春申君卻說:
“人家既然來投奔我,就是仰慕敬重我的為人,怎麼能趕走他們呢?我一向行俠仗義,怎麼好做出這等無情無義之事呢?”
朋友見無法說服他,隻好罷了。
春申君對那些無賴門客十分關照,供給他們最好的衣物和食品,希望他們能從此一心一意在他門下改邪歸正,忠心不二,日後需要他們效力時能義不容辭。
春申君如此對待無賴食客,那些品行端正、有才智的人便不再到他門下來投奔他了。他自己卻並不知道這些,自以為自己很賢明,很仁義。
有一天,春申君聽說楚國的太子養了一隻貓頭鷹,覺得挺有趣。特別是聽說太子為了使貓頭鷹變成一隻溫順的鳥,常常用梧桐樹的果實喂它,便前去拜訪。
春申君見到太子後,問道:
“聽說您養了一隻貓頭鷹,還給它吃梧桐樹的果實,是這樣嗎?”
太子說:
“是啊,我挺喜歡貓頭鷹的樣子,但我不喜歡它叫的聲音,我想叫聲也許和食物有關係,就喂它梧桐樹的果實,希望它會發出鳳凰一樣的叫聲。”
春申君說:
“我看不會的,貓頭鷹就是貓頭鷹,喂什麼吃也不會改變叫聲的。”
太子沒理睬春申君,照舊喂貓頭鷹梧桐的果實。
春申君把這件事與朋友朱英說了,覺得太子這樣做太可笑。朱英卻說:
“太子養貓頭鷹與你養無賴食客有什麼兩樣?你對自己做的事也要清醒點,否則悔之晚矣。”
春申君不以為然。不幸的是,春申君被李園殺害後,沒有一個食客肯為他報仇。
法術
從前有一個姓刁的人,日子過得挺寬裕,但他既沒有祖上留下的家產,身上也沒有什麼特長,而且也沒有體力去給人家幫工,村裏人感到很奇怪。
鄰居們常有人問他:
“你靠的是什麼本事才過得這麼舒服又輕鬆呢?”
他拍拍腦袋,說:
“智慧。”
鄰居們不信,反問道:
“智慧還能當錢花嗎?你一定是在騙我們。”
他卻說:
“我說的全是實話,你們不相信也沒有亦法。”
這位姓刁的隔一段時間就出門一次,過一段時間回來,便會帶回一些錢財和物品。誰也不知道他究竟是用什麼辦法賺來的。
他的一個鄰居,有一次去外地辦事。這一天,走到一個高高的門樓附近,發現有一群人在圍觀什麼。
他擠進入群一看,原來是那個姓刁的站在人群中。他向周圍的人打聽:
“這人在幹什麼?”
那個人告訴他:
“這個人會法術,很靈驗的,我以前見識過,你不妨看看。”
這位鄰居一聽,心裏很好奇,就站在人群中準備看個究竟。隻聽姓刁的說:
“你們可以隨便讓我辨別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的身份。現在,你們提吧。”
人群中有人說:
“我們這群人中有一位是貴婦人,你能認得出來嗎?”
隻見姓刁的念念有詞,兩眼仰望天空,右手向前一指,說道:
“這太容易了,貴婦人頭頂處一定有雲氣飄浮,你們且看,那就是了。”
大家為看雲氣,自然將眼光投向貴婦人頭頂。姓刁的便指著那人道:
“這位便是了。”
眾人驚佩不已,紛紛賞他錢以示敬意,連他的鄰居也認為姓刁的真了不起。善良的人們往往會被這種很簡單的小把戲所騙。
小病不醫成大患
從前,浦陽地方有一個叫鄭仲辨的人。他高大威猛、身體矯健,從來未患過任何疾病。
有一天,鄭仲辨早上一起床,無意中發現左手的大拇指上出現一個米粒大小的紅點,紅點稍稍有些突出皮膚,但是,並沒有什麼感覺。盡管如此,因為從沒生過病,他還是挺在意的。
剛巧有一位朋友登門拜訪,席間,鄭仲辨伸出左手給這位朋友看,詢問這大拇指上的紅點會不會有大礙。
那位朋友看了一眼,笑了:
“這算什麼呀,沒關係,放心吧。”
過了幾天,鄭仲辨發現左手拇指上的小紅點有點大起來,像銅錢那般大小了,他又有點擔心,便去請教鄰居,鄰居看了看,不以為然地說:
“這麼點小紅包算不了什麼,不必害怕。”
又過了幾天,鄭仲辨左手拇指上的紅包又長了許多,已經像手掌那麼大了,腫得又紅又熱,稍一碰,便針紮般疼痛。隨著這個腫塊的增長,全身都感到不舒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