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任用公孫鞅變法秦國走向富強嗎?(2 / 3)

劉邦稱帝十二年,怕異姓王造反,殺馬宣誓。可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後來造反篡權的竟是他的妻子呂後和呂氏子弟。

漢武帝“尊儒”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嗎?

劉邦去世後,朝政完全落在呂後手裏。呂後執政不久便病世了。呂後一死,齊王劉肥夥同齊哀王劉襄、周勃等人發動宮庭政變,殺死了呂氏子弟,擁立代王劉恒為帝,劉恒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漢文帝。繼漢文帝之後的是漢景帝劉啟。劉啟在位期間國家出現了一派富裕景象。公元前141年春,景帝病逝,享年47歲,在位16年。

景帝死後,皇太子劉徹繼位,這便是我國曆史上被稱為一代雄主的漢武帝。這時的漢朝最為繁榮和昌盛。武帝繼位時年剛16歲,他一登上帝位,就立誌要做一番事業。他下詔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廣川(在今河北省棗莊縣境內)人,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他對漢武帝說:“諸子百家的學說妨礙皇帝的絕對權威,隻有儒家學說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統一。”

漢武帝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於是,下令在政府裏設置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麵又設置了50名弟子,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後代。從那時候起,儒家學說幾乎完全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整個的思想文化領域。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在思想上統治了人民。

[我還想知道]

後來,各個王朝的統治者又不斷對儒家學說作了補充和發展,使它更適合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漢武帝最初啟用董仲舒時遭到了祖母竇氏的反對,直至公元前235年,竇太後死後,董仲舒才再被重用。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嗎?

漢武帝初年,漢朝日趨強盛。為了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漢武帝下詔,招募精明能幹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聯絡月氏國。

月氏國在匈奴的西邊,要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所以沒人有膽量來承擔這一使命。這時宮中郎張騫勇敢的報名應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派匈奴降將堂邑父給他做翻譯。他們又應征了100多人,從隴西(今甘肅省)出發前往西域,隊伍隨身還攜帶了大量的行裝和禮物。

幾經輾轉,張騫一行人終於曆經10年找到了月氏國。但這時的月氏國的情形與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月氏國自國王被匈奴殺害後,大臣們擁國王的夫人做了王,生活十分安樂,如今已不願再回到幾千裏之外的故鄉去對付匈奴。

當張騫等人重新回到首都長安時,13年已經過去。張騫拜見漢武帝後,談了月氏國不肯出兵的原因,還詳細談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漢武帝聽得入了迷。為了表彰張騫的卓越貢獻,漢武帝拜他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漢朝將匈奴趕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暢。此後,張騫和他的隨從幾次出使西域,到過36個國家,為溝通西域和漢朝的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

後來,人們習慣把張騫開通的漢朝到西域的道路稱為“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為的是軍事目的,但預期的目的沒完成,卻為漢朝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漢朝的威名也遠播四海。

[我還想知道]

張騫出使西域途中,曾兩次被匈奴逮捕。並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有了後代。

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了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作物,還將西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傳到了漢朝,同時,也將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打井、煉鐵的方法和絲綢帶進了西域。

司馬遷是受父親遺命而著作《史記》嗎?

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掌管天文、曆法和曆史文獻的太史令司馬淡,立誌繼孔子《春秋》之後修一部通史。但他沒有寫成就病世了。臨終前,他把兒子司馬遷叫到病榻前,把未完成的心願交給兒子去完成。司馬遷含淚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司馬淡死後,司馬遷沒有立即開始寫作。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得以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圖書和檔案資料。在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正式開始了著述《史記》的浩繁工作。這時他已步入中年了。

為了盡早完成這部史書,司馬遷夜以繼日地忘我寫作,幾乎斷絕了一切往來應酬。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以全部身心投入《史記》著述時,一場大禍從天而降,那就是“李陵事件”,使司馬遷被關進大牢,判了死刑。此時,是司馬遷正式開始寫作《史記》的第六個年頭。

司馬遷為了能夠繼續編寫《史記》,為了用自己的著述辯善惡是非,以有益於天下,決計接受宮刑保全性命。

到公元前91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曆史巨著時,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

司馬遷幾乎用盡了畢生精力,在廣泛占有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考辨,融會貫通,寫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而把曆史學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在中國史學史上樹立了一塊不朽的豐碑。

[我還想知道]

司馬遷早在10歲時就在儒學大師董仲舒的門下學過《公羊春秋》,20歲時已離開家鄉到各地考察遊曆,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曆史著作,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劉秀是鎮壓赤眉軍而成為東漢第一個皇帝的嗎?

漢室子弟劉秀在昆陽大戰中消滅王莽主力,名聲就越來越大了。暫時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劉秀兄弟勢力強大起來,會威脅自己的皇帝寶座,於是找了個借口把劉秀的哥哥劉縯殺了。

王莽的新朝政權被推翻以後,公元25年,劉秀在鄗城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

而定都長安的更始帝卻以為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著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20萬人進攻長安,推翻了更始帝。

但赤眉軍進入長安後,因糧草不足,很快陷入困境。這時,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劉秀派大將鄧禹一路打來,最終使赤眉軍被迫投降。

劉秀鎮壓了赤眉軍後,又消滅了割據隴右和蜀地的兩個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麵,統一了中國。劉秀把洛陽定為都城。因為洛陽在長安的東邊,所以曆史上稱劉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又叫後漢。劉秀是東漢第一個皇帝,史稱漢光武帝。

光武帝深知王莽的覆滅是因為沒有看到人民的力量,所以,在治國之道上極力實行中興政策,避免戰爭,安養民眾。曆史上把漢光武帝統治的時期稱為“光武中興”。

中元二年二月,劉秀逝世,終年63歲。

[我還想知道]

光武帝去世的當天,他兒子劉莊繼位,後世稱之為明帝,年號永平。

明帝劉莊信仰佛教,並用佛學來統治人民。

漢末黃巾起義是由於經驗不足而失敗的嗎?

東漢末年,朝中各派係力量爭權逐利,社會動落不安,人們生活十分艱苦。從漢和帝劉肇繼位起各地又接連不斷地鬧水災、旱災、蝗災,人們無路可走,隻好起來反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黃巾大起義。

黃巾大起義是張角領導的。張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信奉中黃太一之神,以道家秘作《太平清領書》作為經典,宣傳“黃天太平”思想,認為隻有到了太平的時代,人們才能不愁吃穿,過無憂無慮的日子。太平道的這種思想使張角的信徒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到了幾十萬人,遍及八個洲。

張角把八個州的信徒組織成為三十六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領去領導,叫做渠帥。三十六個渠帥都聽張角統一指揮。張角預定在這一年的三月五日,八個州同時發動起義。張角還叫人在首都洛陽地方州郡官府的門上,用白土寫上“甲子”二字,標明這些官府衙門到時候都將改變主人,借以鼓舞人心。

起義軍用黃巾裹頭,作為“黃天”的標誌,因此被稱為黃巾軍。張角自己稱為天公將軍,他的兩個弟弟張寶和張梁稱為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兄弟三個人共同指揮起義軍的戰鬥。

起義軍每打到一個地方,就焚燒當地官府衙門,攻打豪強地主的塢堡,捕殺為非作惡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長官和大地主嚇得紛紛逃竄。十幾天工夫,封建統治的秩序就被打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