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任用公孫鞅變法秦國走向富強嗎?(3 / 3)

東漢朝廷十分驚慌,派重兵守住洛陽和附近的關口,又派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雋為右中郎將,率領四萬多名精兵鎮壓黃巾起義軍。黃巾起義軍奮力抵抗,但終因經驗不足被鎮壓。

黃巾軍的主力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了。但是各地黃巾軍仍然在戰鬥,沉重地打擊了東漢朝廷的統治。在黃巾軍影響下的各地各族農民起義軍,也紛紛起來跟地主階級鬥爭。直到漢靈帝的兒子獻帝劉協的時候,農民起義的浪潮還沒有平息下去。

[我還想知道]

張角在戰局十分緊張的時候,得病死了。張角的兩個弟弟也在激戰中犧牲。

在鎮壓黃巾軍的戰役中,東漢宮軍的北中朗將盧植和工中朗將董卓率領的軍隊被張角兄弟打敗。

曹操率兵大敗青州黃巾軍而成為一支獨立的勢力嗎?

黃巾起義失敗後,任騎都尉的曹操因鎮壓黃巾軍有功,被封為濟南相(相當於濟南的郡守),於是曹操到濟南上任去了。

董卓進洛陽的時候,曹操正擔任洛陽典軍校尉一職。董卓想拉曹操入夥,曹操未從,隨後改換衣服,更換姓名,帶著幾名隨從,騎著快馬,從洛陽跑了出來。

曹操離開洛陽後,沒日沒夜地跑了500多裏,一直跑到了陳留。在陳留曹操招募了5000名義兵,開始有了自己的一支隊伍。

公元190年,曹操帶兵參加了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軍,討伐董卓。

此時,青州的黃巾軍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殺死了兗州刺史劉岱。可是黃巾軍沒有把兗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劉岱死後,兗州就群龍無首了。消息傳到濮陽,東郡太守曹操便派出謀士陳宮去說服兗州官員。

這樣,曹操不費一兵一卒,輕易地當上了兗州牧。

曹操深知,若想稱霸四方,最重要的是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的軍事隊伍,於是,曹操以軍事進攻為主,以誘降為輔,使青州黃巾軍放下武器投降了。曹操從這支農民軍中挑選出青壯年30萬人,稱為“青州軍”。從此,青州兵就成為了曹軍的骨幹。

從東郡太守到兗州牧,從將多兵少到收編了30萬青州兵,曹操已成為一支獨立的勢力,而且也漸漸敢於和袁紹較量了。

[我還想知道]

公元196年,曹操把逃難洛陽的漢獻帝迎到許城(今河南許昌)。於是,許城成了東漢臨時的都城,稱為許都。

曹操在許都給漢獻帝建立了宮殿,讓獻帝上朝理政。曹操自封為大將軍,開始用漢獻帝的名義向各地州郡豪強發號施令。

曹操的父親曹嵩本來姓夏侯,叫夏侯嵩,後來過繼給大宦官、中常侍曹騰做養子,才改姓曹。

赤壁之戰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嗎?

公元200年2月,袁紹統率10萬大軍從鄴城出發,準備進攻許昌。途中與曹軍在官渡展開激戰,袁紹被擊敗,不久氣急病死。曹軍在官渡一戰後,統一了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直逼荊州。占領荊州後,一鼓作氣打敗劉備,占領了軍事要地江陵。

劉備從江陵撤退至夏口時,遇到了孫權的謀士魯肅。魯肅向劉備坦誠地說明了來意,希望孫、劉兩家能夠聯合抗曹,這正符合了諸葛亮在隆中同劉備講的對策。劉備當即決定派諸葛亮為代表,同魯肅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麵見孫權共商聯盟破曹之計。

孫權撥3萬人馬,任命周瑜為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與劉備的兩萬軍隊結成聯軍,協同作戰。

曹操的軍隊在長江北岸赤壁一帶紮營,與孫劉聯軍隔江相對峙。由於曹軍不善水戰,因此用鐵鏈把戰船聯結在一起,鋪上木板,使船保持平穩,減輕了風浪顛簸,暈船人數大減。

周瑜與諸葛亮見曹軍把戰船首尾相連,便決定采用火燒連環船之計破曹。為使計劃順利實施,東吳派大將黃蓋去曹營詐降,贏得了曹操的信任,並約定了投降的暗號標誌、時間和地點。

曹操在迎接黃蓋的降船時,感覺其中有詐,立即派巡邏船去製止來船,但已經晚了。黃蓋用刀一揮,前船立即發火,風助火勢,火趁風威,船如箭發,煙焰衝天,20條火船,一齊撞入曹軍水寨,曹營所有船隻猛然著火,烈焰騰空,燒得滿江通紅。

火燒連營使曹軍20多萬人馬,損失慘重。曹操見敗局已定,隻好收拾殘兵敗將,逃回許昌。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曹軍大敗,為曹劉孫三家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

[我還想知道]

赤壁水戰,周瑜指揮有方,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敗強的著名戰例,不愧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

為了騙取曹方信任,黃蓋甘願承受皮肉痛苦,偽裝與周瑜計謀不合,受到嚴厲懲罰,被打得全身皮開肉綻,然後投奔曹營詐降,執行所謂“苦肉計”。

司馬氏篡權預示三國鼎立局麵即將結束嗎?

赤壁水戰後,吳王孫權於公元229年4月稱帝,他堅持和蜀國聯盟繼續北伐。

蜀主劉備去世後,其子劉禪繼位,軍師諸葛亮為完成劉備統一中原的遺願六出祁山,終因勞累過度死在戰營內。曹操於公元220年正月,在洛陽病故,10月,曹操之子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魏國,稱號魏文帝,並把都城從鄴城遷到了洛陽。

曹丕去世後,他的兒子曹叡繼承了帝位,即魏明帝。

魏明帝統治時期,中央政權已經形成曹氏和司馬氏兩派。曹氏的勢力以曹爽為代表。司馬氏勢力以司馬懿為代表,司馬氏勢力是在對蜀作戰過程中培植壯大起來的。

曹叡因荒淫無度,身體極為虛弱。他立了8歲的曹芳為太子,拜曹操庶子曹宇為大將軍輔佐曹芳。同時還讓夏侯獻、曹爽、曹肇和秦郎一起操掌朝政。

司馬派對此很有意見。他們趁曹宇不在場逼曹叡下詔書,免去了曹宇、夏侯獻、曹肇、秦郎的職務,不準他們留在宮中,隻留下軟弱而無能的曹爽為大將軍,同時發出詔書,命令司馬懿火速趕回洛陽。

司馬懿趕回洛陽時,曹叡已奄奄一息了,他臨終前把太子曹芳托付給司馬懿和曹爽。就這樣在曹叡死後,朝中大權落在了司馬懿和曹爽手中。曹爽怕司馬懿造反,就任他為太傅(太傅地位極高,但無實權)。

司馬懿為迷惑曹爽,稱病不上朝,呆在家裏,卻天天派人去打聽曹爽他們的情況。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祀父親,曹爽兄弟也都陪同前往。

司馬懿探聽曹爽兄弟都去了,馬上發動兵變,殺戮了曹氏的家族和黨羽,史稱“高平陵事變。”

事變發生不久,司馬懿就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昭做丞相時廢掉了曹芳,把曹叡的堂弟、年方14歲的曹髦迎來洛陽做了皇帝。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了曹操的孫子曹奐做後帝,改年號為景元元年。至此,司馬昭篡權活動的重大步驟已經完成,曹魏政權名存實亡,而三國鼎立的局麵也快要結束了。

[我還想知道]

魏明帝沒有兒子,就從曹氏家庭中抱了兩個孩子,一個是齊王曹芳,另一個是秦王曹詢。

曹爽是大將軍曹真的兒子、曹操的侄孫。

司馬炎接受曹奐讓位建立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獨特位置的王朝——晉朝嗎?

司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認為朝廷局勢已經穩定,決心大舉進攻蜀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三路大軍滅了蜀漢。隨後將蜀主劉禪接到了洛陽。到洛陽後,司馬昭怕劉禪有反心,便設宴試探,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隻有劉禪咧著嘴看得挺有勁,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

司馬昭看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相信他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殺害他。

公元265年,臘月17日,曹操的後代曹奐被迫讓位於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炎當了皇帝後,改國號為晉,建立了晉朝。

[我還想知道]

一天,司馬昭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嗬嗬地回答:“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公元317年,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稱帝,成為東晉的第一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