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治國有方出現了“元嘉治世”的繁榮景象嗎?
名將劉裕滅了東晉後,改國號為宋,中國曆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劉裕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長子劉義符繼位。劉義符當政沒到兩年,被大臣徐羨之等人殺害。徐羨之勾結另一個大臣傅亮,擁立劉義符的弟弟劉義隆做了皇帝,劉義隆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是個精明能幹的人,他認為,國家穩定的關鍵,是讓農民有地種,有飯吃,這樣他們才不會起來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穩。當時農民很窮,欠的官債不少,連種子也買不起,宋文帝便宣布,農民欠政府的租稅一律減半,等秋後收了糧食再交。農民聽到減免租稅的命令,高興極了,生產的勁頭也足了。
為避免地主吞並農民的土地,宋文帝還經常下令清查戶口,把農民和他們的土地登記在政府的戶籍冊上,同時,規定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稅,這不僅增加了國家收入,也使租稅不至於平均攤給土地少的農民,相對地減輕了農民負擔。
宋文帝很重視官員的選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對於貪官汙吏嚴加處分、不徇私情。
宋文帝的治國舉措,使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整個國家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景象。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號,曆史上就把他在位時候的太平景象稱為“元嘉治世”。
[我還想知道]
宋文帝繼位後,先是善待徐羨之、傅亮、謝晦三個大臣,最後將他們全部除掉了,從而掌握了國家大權。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占領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宋朝在南方占據百分之三十多國土,南北朝對峙局麵,正式形成。
北魏孝文帝遷都和漢化政策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嗎?
公元439年,北魏曆經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終於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100多年北方16國割據局麵,北朝從此開始。
公元471年,元宏繼北魏帝位,史稱孝文帝。孝文帝登基時隻有4歲,所以由祖母馮太後臨朝執政。馮太後執政期間扭轉了北魏國力衰微的局麵。
公元490年9月,馮太後駕崩,24歲的孝文帝親掌朝政。當時,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地處邊塞,既不便於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的聯係,又不便於進攻南朝,對控製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礙,於是,孝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決定遷都洛陽。
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始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首先,他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鮮卑族同姓結婚,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
孝文帝還下令,鮮卑族一律改穿漢人服裝,說漢語,並嚴厲規定:在朝廷當官的人再說胡語,就要降爵罷官。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對北魏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舊習,都進行了一係列的大膽的多方麵的改革。在他的帶動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漸漸融合,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以及與這種生產方式相聯係的文化。那些“代遷戶”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聯係,學習了新的風俗和新的嗜好,逐漸漢化了。北魏孝文帝的遷都和漢化政策,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還想知道]
頑固守舊的鮮卑族很不滿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他們暗中勾結起來,煽動皇太子元恂發動叛亂。
孝文帝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來,親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頓,並將他廢為平民,囚禁起來,過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為平定了這場叛亂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廣。
為了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還帶頭娶漢族大姓女子為皇後、妃子,並且給他的弟弟們娶漢族大姓為妻室,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周武帝滅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嗎?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國家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然而在生產力得到發展和鮮卑族漢氏得到加強的同時,北魏統治者卻日趨腐化,國力迅速衰敗。公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但是東魏和西魏又被北齊與北周取代。
公元561年,17歲的宇文邕繼北周帝位,史稱周武帝。為北周第3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年輕皇帝。
周武帝繼位後,為除去殺害兩位哥哥孝閔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的宇文護,足足等待和策劃了13年。終於,在公元572年,將他們斬首在太後宮中。此後,北周武帝開始進行改革,以恢複連年戰爭造成停滯的經濟。
北周武帝進行的一係列改革,使國家逐漸強盛起來,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消滅北齊是統一北方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周武帝派出六路將領討伐北齊,又派出使者去約南朝陳宣帝進兵淮南,牽製北齊的力量。公元575年7月,周武帝親自帶領六路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齊境內進發。
公元577年元月,周武帝滅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為結束全國長期的分裂局麵,促進北方民族的聯合,推動社會曆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我還想知道]
公元572年3月18日,周武帝和宇文護一同去拜見皇太後,途中,周武帝把《酒誥》這篇文章交給宇文護,讓他以此勸皇太後戒酒。宇文護不知是計,欣然同意。就在宇文護給皇太後誦讀《酒誥》時,站在他身後的周武帝突然用一件玉器將他擊昏,最後由宇衛王宇文直將宇文護斬首。
周武帝是繼北魏太武帝之後的另一個禁佛皇帝。
楊堅篡位建立了曆史上短命但又影響深遠的朝代——隋朝嗎?
北周武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在曆史上以滅佛而聞名,然而繼他之後的宣帝、靜帝卻沒什麼本事,軍政大權掌握在左大丞相楊堅手中。
楊堅是北周的皇親國戚。他既是周宣帝的嶽父,又是周靜帝的外公,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身為宰相,權力極大。
楊堅總攬國家大權後,在漢族官僚們的支持下,積極布置奪取帝位計劃。
楊堅篡位之心漸漸被人識破,親近北周皇族的勢力紛紛起兵反對楊堅。楊堅部將高熲挺身而出,主動要求率兵前去鎮壓,他率軍浴血奮戰,很快就把反對楊堅的叛軍鎮壓下去了。
尉遲迥是北周舊勢力最有力的代表,反對楊堅的叛亂就是他組織的。他一垮,其他幾股反楊勢力也就相繼衰敗。接著,羽翼已豐的楊堅開始大殺北周的皇族。北周宗室子孫死亡殆盡,周靜帝成了孤家寡人,徹底無助。
公元580年,楊堅自稱隋王。次年2月,周靜帝被迫讓位,楊堅稱帝,即隋文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
公元589年,隋軍平定南陳,結束了中國曆史上400多年的長期分裂局麵,統一了全國。
[我還想知道]
隋文帝雖然極會治國,卻不善於治家,他去世後不久,由於其子隋煬帝的暴政,隋朝很快便滅亡了。
隋朝雖然短暫,但在科學技術方麵卻有不少卓越的成就。比如,保留至今的趙州橋和曆史上曾經繁榮一時的著名城市——東都洛陽,在工程設計、技巧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淵太原起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封建王朝——唐朝嗎?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任命唐國公李淵為河東宣慰大使,留守太原,自去山西鎮壓農民起義。
李淵升任太原留守後,一些關東世族子弟為逃避遼東兵役,紛紛投靠李淵,河東的一些官吏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也和隋朝統治者貌合神離,不斷勸李淵乘機起兵,建立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