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6月,李淵命劉文靜假造隋煬帝詔書,偽稱要征發太原、西河(今山西汾陽縣)、雁門(今山西代縣北)等地,派次子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到各地募兵。他們聯合突厥勢力,依靠關隴、河東地主集團的力量,宣稱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代守長安的楊侑為帝。然後,李淵令長子建成為左軍大都督,次子為右軍大都督,率領招募的“義兵”,從太原出發,進軍長安,四兒子元吉留守太原。
公元617年11月,李淵彙合李建成、李世民的兵馬20多萬攻入長安。攻入長安後,李淵覺得自己當皇帝的時機還不太成熟,便按從前曾說過的擁立代王楊侑為皇帝。他封自己為唐王、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等要職。由於楊侑隻有13歲,所以,實際權力仍掌握在李淵手中。
為了避免奪位的嫌疑,李淵暗示部下逼楊侑自己提出讓位,楊侑隻得同意。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登基,國號為唐,改年號為武德。李淵為唐高祖。從此,開始了盛唐曆史。
[我還想知道]
公元626年,李淵主動傳位給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李世民當上皇帝,即唐太宗,改年號為貞觀。
唐太宗在位期間,招賢納諫,大臣們都敢於直言進諫,所以,政治比較開明,經濟繁榮,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曆史上把這段時期稱作“貞觀之治”。
文成公主進藏促進了藏漢兩族人民的友好往來嗎?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在西北邊境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
吐蕃的讚普鬆讚幹布非常羨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34年,鬆讚幹布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長安訪問。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訪。從此,漢藏兩族關係越來越密切了。不久,鬆讚幹布派使臣帶著豐盛的禮物,到唐朝向皇室求婚,唐太宗沒有同意。公元640年,鬆讚幹布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讚帶著黃求婚。
這一次,唐太宗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普。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以後,引起了吐蕃人民莫大的喜悅和興趣。鬆讚幹布按照唐朝建築的風格,在邏些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宮室,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進藏,不僅帶去了各種穀物、蔬菜種子,還帶去了工藝品、藥材、茶葉及各種書籍。
吐蕃的手工業,如釀酒、造紙、造墨、繅絲等都是唐朝漢族工匠直接幫助建立的。
吐蕃過去沒有文字,無論什麼事都用繩子打結,或在木頭上刻符號表示。在文成公主的建議下,鬆讚幹布指令柔紮布負責造字工作,後來造出了30個字母和拚音造句的文法。鬆讚幹布認真學習新文字,並把這些字刻在宮殿的石崖上,從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文成公主用吐蕃文釋譯唐朝的儒經和佛經,促進了藏文化的發展。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了,她在吐蕃總共生活了40年。
文成公主對藏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藏族人民崇敬,至今在拉薩的布達拉宮裏,還保留著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的塑像,漢藏人民常到那裏拜謁。
[我還想知道]
傳說當時與祿東讚同時到長安求婚的還有四個國家的使臣。可是隻有一個公主,究竟該嫁給誰呢?最後,太宗決定出幾個難題考一考這些使臣,看誰最聰明能幹就把公主嫁給哪個國家。結果祿東讚取得了勝利,為吐蕃迎回了公主。
青海有一條倒流河,這條河從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傳說文成公主從這條河開始,就要棄轎騎馬,進入草原。文成公主想到從此和家鄉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了,不禁痛哭失聲。公主這一哭感動了天地,結果使這裏出現了河水倒流的現象。
武則天廢二帝而成為我國惟一的女皇帝嗎?
唐太宗在位期間有一“才人”名叫武則天。因為容貌姣好,所以唐太宗又賜號“武媚”,人稱媚娘。
唐太宗去世後,媚娘和一些宮女都被送到感業寺去做了尼姑。新繼位的皇帝唐高宗與媚娘早有舊情,當他到感業寺焚香的時候,正巧與媚娘相遇,彼此十分傷感。於是,高宗讓武則天重蓄烏發,答應再次接她入宮。武則天入宮不久,便被晉升為“昭儀”(位列九嬪之首,地位僅次於皇後)。武則天十分得意,還想進一步奪取皇後的位子。公元655年10月,唐高宗下詔,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
當上皇後的武則天,仍不滿足,她要稱帝,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天子。
武後親生的有4個兒子,即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唐高宗為了保住李家的皇位,廢武後沒有成功,就想禪位給長子李弘。武則天知道後,立即用毒酒藥死了年僅24歲的長子。高宗又立李賢為太子,武後又以李賢行為不正為由,威逼唐高宗將其廢成平民,流放到巴州,後被武則天謀害。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病死。第二年正月,李顯即位,就是唐中宗。唐中宗隻當了1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掉了。武則天又立第4個兒子李旦為皇帝,稱唐睿宗。
公元690年11月,唐睿宗和滿朝大臣按照武則天的旨意,向她上表,請求她親自當皇帝並改國號。於是,67歲的武則天下詔廢了唐睿宗,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經過36年的苦心經營,武則天終於正式登上皇位,成為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我還想知道]
武則天稱帝之後,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發展經濟。她當政期間,人才濟濟,社會安定。
武則天為自己立了一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
唐玄宗選賢相達到了“開元之治”的全盛景象嗎?
武則天死後,其女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想爭奪王位,被睿宗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鎮壓。隨後,睿宗即位,立李隆基為太子,不久,李隆基繼皇帝位,稱唐玄宗,年號“開元”。
唐玄宗很注意從各方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繼位的第二年就宣布:在京官中選拔有才識的人派到外地作都督刺史;選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調到朝廷來任職,使他們出入的人數相差不大。後來把這種調動作為一種製度固定下來。唐玄宗非常愛惜人才,他想到當年被太平公主貶到同州作刺史的姚崇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就召他入朝做宰相。但姚崇推辭不肯,唐玄宗很奇怪,問其緣故,姚崇跪下說道:“臣有十件大事,恐怕陛下未必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唐玄宗說:“你說說看,是哪十件大事?”姚崇從容地說:“第一,以仁義為先,不要隻用刑罰;第二,30年之內,不要在邊境作戰;第三,宦官不要幹預朝政;第四,皇親國戚不要擔任台、省職務;第五,無論什麼人,犯了法都得受罰;第六,取消租稅以外的一切額外征收;第七,禁止營造佛寺;第八,對待臣部下要有禮;第九,允許群臣朝政提出批評建議;第十,嚴禁外戚幹預政事。這十件大事,陛下能同意嗎?”唐玄宗十分誠懇地說:“這十件大事至關緊要,我都同意,你不必擔心。”姚崇馬上叩頭謝恩,表示願意接受任命。
姚崇當了宰相以後,沒有辜負唐玄宗對他的信任,治理國家很有成績。人們把姚崇和另一位宰相宋璟跟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相比,說“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把玄宗開元這20多年,比同於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稱之為“開元之治”。
[我還想知道]
由於李隆基死後的廟號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史書上稱他為“玄宗”,又因廟號中有“明”字,又稱為“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