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不願向宋稱臣而建立了西夏嗎?
宋朝一建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部落一個叫李繼遷的頭目不想投靠宋朝。投靠了遼,向遼稱臣,被封為“夏國王”。
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看到父親甘願作宋臣,惟惟諾諾,很不高興。他對李德明說:“我們應該有骨氣,不應向宋稱臣,離開了它們,我們照樣能活。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可以訓練兵馬,等我們力量強大了,我們可以去奪取地盤,那時我們什麼都會有的。”李德明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了,但他是個穩重的人,雖然有當皇帝的想法,但終究沒有膽量。
李德明死後,元昊做了首領。元昊精通漢文和佛學,他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公元1038年,元昊毫不留情地把反對自己稱帝的人都殺掉後,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曆史就稱之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現在寧夏銀川)。西夏控製著甘肅、寧夏、清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我還想知道]
公元1044年12月,元昊看到無法滅掉北宋,便與宋議和,向宋稱臣。元昊名義上是宋朝封的國王,但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
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間多年的征戰嗎?
宋太宗時,遼、宋兩朝打打停停,戰事不斷。至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時,兩朝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遼朝大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相繼去世,韓德讓已升任大丞相,蕭撻凜為南京(幽州)統軍使;宋朝太宗皇帝已死,其次子趙恒繼承皇位,史稱宋真宗,寇準、畢士安為宰相。
這年秋天,蕭太後為了結束長期戰亂,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爭,迫使宋朝求和。宋真宗得知遼軍南下後,接受宰相寇準的建議派王繼忠前往與遼軍講和。
蕭太後在逼近澶州途中,得到王繼忠轉達宋朝的求和之意,當即表示同意講和。但命令遼軍繼續進兵,以增加和談的份量。不久,遼軍占據澶淵。
宋朝皇帝趙恒聽說這個消息,忙派大臣曹利用到澶淵遼營議和,最後達成協議:宋朝每年送給遼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遼不再追索關南數州;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蕭太後為叔母。
澶淵之盟的簽訂,結束遼朝與宋朝多年來的相互征戰,揭開了遼宋曆史的新篇章,建立了睦鄰友好,邊境無幹戈之憂。在此後的120多年間,雙方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民間互市,政府友好往來。
[我還想知道]
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二月初五,遼朝承天皇太後蕭綽在南巡路上病逝,是年57歲。蕭綽從17歲嫁給景宗皇帝為貴妃算起,整整40年。這40年來,她顯示出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在治理國家方麵功績卓著,使遼朝的農業、畜牧業、文化、冶金、紡織等方麵都得到發展。
範仲淹實行新政遭貶職終未成嗎?
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仁宗執政期間,看到國力衰弱,很著急。於是從陝西調回範仲淹,派他擔任參政知事(副宰相)。
範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馬上召見,要他提出治國的方案。範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先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
宋仁宗看了範仲淹的改革方案,立刻批準在全國推行。曆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慶曆”是宋仁宗的字號)。範仲淹的新政剛一推行,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汙吏,紛紛鬧了起來,散布謠言,攻擊新政。
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範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回到陝西防守邊境,宋仁宗隻好應允了。
範仲淹一走,反對派便對改革派發動猛攻。宋仁宗礙於當時的阻力,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廢止。
範仲淹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擊,但是他並不因為個人的遭遇感到懊惱。隔了一年,在嶽州(治所在今湖南嶽陽)做官的滕宗諒,修建當地的名勝嶽陽樓,請範仲淹寫篇紀念文章。範仲淹揮筆寫下了《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裏,範仲淹寫到: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思想感情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這兩句名言一直被後人所傳誦,而嶽陽樓也由於範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我還想知道]
範仲淹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對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們的政績好壞提拔或者降職;嚴格限製大臣子弟靠父親的關係得官;改革科舉製度;慎重選擇任用地方長官。
公元1052年,64歲的範仲淹去世時,數百名羌族首領痛哭流涕,為之齋戒三日。
王安石變法因遭到官僚地主的
阻撓而以失敗告終嗎?
公元1067年,宋朝的第六代皇帝、年方20歲的趙頊繼位,史稱宋神宗。宋神宗是一個很希望有作為的皇帝,一心想通過推行新法來扭轉宋朝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麵。宋神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聽說王安石是個有才能的人,繼位後便把變法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身上。久已有誌於改革的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信任,更是以興天下為己任,全力進行變法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主要分為理財、整頓軍備和加強治安、培養選拔人才三大項。其中的措施有: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改革科舉。
王安石的新法在短時間內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但新法在許多方麵損害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認為祖宗之法更改不得,紛紛對王安石的新法加以攻擊。
王安石的變法步履維艱。尤其是皇室後族的大力攻擊,使王安石陷入空前的困難境地之中。王安石先後兩次被罷相,第二次以後再沒有回朝。改革派的力量終於沒有敵過保守勢力的圍攻,變法隨著王安石的罷相而失敗。
[我還想知道]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出身於一個地方民吏家庭,他聰敏而好學,經由科舉而踏上仕途。
北宋被金國滅亡以後,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康王趙構於公元1127年5月,在南京應天府繼位,即宋高宗,年號為建炎。宋王朝後來遷都臨安,曆史上稱做南宋。
嶽飛因抗金報國而成為
民族英雄嗎?
宋高宗建立南宋的第三年,金軍舉兵南侵,占領了江北的大片領土。此時,戰鬥在抗金前線的將領嶽飛孤軍奮戰,退守鍾山後以寡敵眾,斃敵數以千計。這是嶽飛在江南抗擊金兵的開端。金兵渡江後占據了建康,嶽飛領兵繼續戰鬥,自成一軍,從此開始了獨當一麵的抗金活動。
從公元1130年至1133年,嶽飛的部隊愈戰愈勇,捷報頻傳,戰鬥實力不斷增加。嶽飛也從一個普通的將領升為抗金大將,統領4萬人的軍隊,號稱“嶽家軍”。
公元1134年,金與其設立的傀儡政權偽齊共同南下。嶽飛主動請戰北伐,得準。
北伐戰局對南宋十分有利,但高宗卻在這時下詔,不許嶽飛率兵繼續北進。公元1137年,金國向南宋誘降。高宗為了保住半壁河山,立刻答複說隻要金兵許和,一切條件皆可接受。並任命秦檜作右相,準備向金投降。秦檜是南宋有名的賣國求榮的奸臣,他上台後,便指使宋高宗從抗金前線招回嶽飛,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上殺害了嶽飛。嶽飛死後,嶽家軍不久就解散了。
嶽飛為恢複中原,抵抗外族侵略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鼓舞著後世之人。杭州嶽飛墓永遠受到追慕和憑吊嶽飛而修健的,而跪在墓前的秦檜夫婦隻能永遭世人的唾棄。
[我還想知道]
嶽飛抗金臨行前,嶽母在嶽飛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個大字,表明抗金報國的忠心和決心。嶽飛死後,後人為他在杭州修建了靈墓,墓前是秦繪夫婦跪下謝罪的石像。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寫了1萬多首詩,是中國曆史上寫詩最多並且流傳下來最多的詩人。
成吉思汗報父仇建立了封建王朝——元朝嗎?
嶽飛死後,宋朝繼續委權於金國。此時,北方的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斡音wò)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集會,推選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