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嗎?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腐敗的清政府為換取和平,於1858年6月26、27兩日,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天津條約》,定於1年後在北京批準換約。
可是,英法政府還感到不滿足。他們覺得所得到的利益太少,決定再次使用武力逼清政府退讓。
1859年6月,英法侵略者以護送代表到北京交換條約為名,派軍艇運載2000名軍人一舉拿下天津,直逼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鹹豐皇帝驚恐萬狀,倉皇逃往熱河。留下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在北京,與英法侵略者談判。
英法聯軍繞過北京城的安定門和德勝門,占領了海澱地區,向圓明園進兵。
闖進圓明園內的侵略軍沒有找到皇帝,但發現了數不清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他們放棄了尋找皇帝,開始大肆爭奪這些奇珍異寶。
英法聯軍在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掠奪和破壞以後,為了掩蓋罪行,也為了讓清政府見識一下他們的厲害,縱火將圓明園全部焚毀了。
清政府在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後,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全部條件,分別與英、法兩國簽訂了更加屈辱的《北京條約》。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我還想知道]
《天津條約》規定:除了賠款以外;還答應外國公使駐北京;增開南京、漢口、煙台、營口等10處口岸;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通商、傳教等等。
《北京條約》除了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外,還增加了新的條款:開放北京的門記——華北最大的海港天津港為通商口岸;割讓九龍給英國。
中日甲午戰爭使台灣再次離開祖國懷抱嗎?
1894年,即中國舊曆甲午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吞並朝鮮並西侵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7月25日,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麵不宣而戰,對中國船隊發動了海盜式的偷襲。清政府隻好於8月1日對日宣戰。
在此以前,清政府雖然已經建立艦隊,修築了沿海防禦工事,但整個軍事政治機構已經腐朽。掌握最高權力的慈禧,除了盡情享樂外,還正煞費苦心地籌備過六十大壽。
9月15日淩晨,日軍四路重兵向平壤城內的清軍發起猛攻。
9月17日,日本艦隊又在黃海向北洋艦隊挑起一場海戰。這是整個甲午戰爭中最悲壯的一幕。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定遠”、“致遠”、“經遠”3艦傷亡慘重。其中,“經遠”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為國殉難,表現出了崇高的愛國氣節。
黃海海戰後,牛昶炳等人指使一些貪生怕死的人,用尖刀威逼丁汝昌率隊投降。丁汝昌不願賣國求榮,但又無力挽救危局,懷恨自殺以身許國。丁汝昌死後,馬格祿等人又盜用丁汝昌的名義,向日本侵略者繳械投降,北洋海軍就這樣“一朝瓦解成劫滅”。中日甲午戰爭以侵略者的勝利而告終。
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侵略者的旨意,派李鴻章赴日本“議和”。4月17日,李鴻章按日本侵略者要求,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割讓台灣給日本等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我還想知道]
中日甲午戰爭後,光緒皇帝決心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但僅進行了100天即被慈禧太後鎮壓,維新派中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弟、康廣仁6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失敗後,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與黃興等一批愛國人士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中國同盟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武昌起義使清政府迅速瓦解了嗎?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武漢是革命力量最集中的中心點之一。革命黨人在這裏做了長期深入的工作,在湖北新軍裏培養了大批骨幹;當地群眾也在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下,積極傾向革命。武漢地區的革命運動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武漢地區有兩個革命團體,一個叫共進會,一個叫文學社,都和同盟會保持著密切聯係。他們看到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8月間組成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推舉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為總司令,共進會負責人孫武為參謀長,劉堯征、彭楚藩等為軍事籌備員,負責組織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起義發動之後,熊秉坤等率眾直奔楚望台軍械局。到11日拂曉,起義軍已全部占領武昌城。11日晚和12日早,漢口和漢陽也發動了起義。武漢三鎮全部為革命軍所占領。
武昌起義後,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宣布把國號改作“中華民國”,至此,清王朝的統治瓦解。因為1911年是舊曆辛亥年,所以這次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
一些投機分子看到起義成功,也都自稱“擁護共和”鑽進革命隊伍中,控製形勢發展,而且勢力越來越大,起義雖然成功,卻隱藏著巨大的危險。
[我還想知道]
地處長江中遊的武漢,是中國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被稱作“九省通衢”。
武漢還是當時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商埠。所以,武漢自然成了反動統治的心腹要地。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標誌著中華民國誕生嗎?
武昌起義後,全國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新的鬥爭形勢迫切要求有一個全國統一的領導中心,於是,建立中央臨時政府的議題提到日程上來。1911年11月9日,黎元洪發出通電,請已經宣布獨立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議商組織臨時中央政府。
自11月30日始,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內連日舉行。英國駐漢口領事也假以中立者身分為袁世凱傳情達意。代表會議通過了兩項議案:一是初步訂立《臨時政府組織法大綱》,另一是如果舊勢力代表袁世凱反對清朝,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12月29日,17省代表開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為保全前不久代表會議虛位以待袁世凱的承諾,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表示本人“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這一年定為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誌著封建帝製的覆亡,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宣布退位。10月10日,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然而,袁民凱的最終目的不是當上大總統,而是做皇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瘋狂鎮壓革命黨後複辟帝製,做了中華帝國的皇帝,並下令將1916年改為“洪憲”元年,元旦正式登基。
[我還想知道]
1912年,宋教仁等將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
1915年12月25日,蔡鍔等在昆明護國寺宣告雲南獨立,組成維護共和政體、反對複辟帝製的“護國軍”。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帝製,6月7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