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是因呼籲和平而被印度教徒槍殺的嗎?(3 / 3)

美蘇“冷戰”是從宣布“杜魯門主義”政策開始的嗎?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來到國會大廈,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谘文,要求國會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援助,以抵製極權政體的“侵犯”。他宣稱世界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一個國家都麵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要求美國承擔起“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這篇谘文所形成的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美蘇同盟關係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美國的杜魯門主義推行不久,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隨後出台。而蘇聯及其控製下的東歐國家自起爐灶,實行彼此經濟合作的“莫洛托夫計劃”。後來,歐洲在經濟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西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了相互對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的對抗,使美、蘇之間開始持續了數十年的“冷戰”。“冷戰”初期,西方國家同東歐社會國家的對立,直接造成了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這之後,“冷戰”一度險些升溫為“熱戰”。

[我還想知道]

“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發明的,他把真刀真槍的戰爭稱為“熱戰”,把戰後美蘇間的對抗稱為“冷戰”,意思是說,它的激烈程度幾乎接近於戰爭,就差動用槍炮了。

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行召開國際會議。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於11月22日12時30分在達拉斯市遇刺身亡,終年46歲。

1961年11月16日~1973年5月1日,越南人民終於打敗美國侵略者,結束了長達13年之久的越南戰爭。

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因其堅持走獨立自由道路嗎?

1968年1月,捷共召開中央全會,免除了諾沃提尼的第一書記職務,由主張改革的杜布切克接任。

杜布切克有著遠大的抱負,就職後,竭力把改革派人物推上領導崗位。4月,捷共中央全會宣布開始實施杜布切克的《行動綱領》,探求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形式。《行動綱領》將改革運動推向高潮,民主空氣大增,出現了西方人所稱的“布拉格”之春的活躍局麵。

但杜布切發克的《行動綱領》明顯背離了勃列日涅夫的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觀點。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蘇聯的核心地位是不容動搖的,而杜布切克卻要“平等”、“互相尊重”。在勃列日涅夫的眼中,杜布切克是在“造”“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反”。的確,杜布切克是想擺脫蘇聯的控製,走出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走一條適合捷克斯洛伐克國情的獨立自由的道路。

1968年5月,杜布切克被召到了莫斯科,受到嚴厲指責,蘇聯要求他立即停止國內的改革進程,但是遭到拒絕。接著,蘇聯國防部長突然飛抵布拉格,提出要在捷克舉行華沙條約國軍事演習,企圖以此對捷克施加壓力。捷克方麵勉強同意。

蘇軍的這次“演習”一直持續到7月1日,“演習”結束後蘇軍並未撤離。蘇聯的行為引起捷克人民的強烈憤慨,一批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知識分子發表了《兩千字宣言》,號召人民按自己的決定行事,加速各方麵改革。蘇聯稱這一宣言為“反革命的號召書”,把它作為反蘇的“罪證”,開始積極策劃華沙條約國對捷克的入侵。

蘇聯占領捷克後,迫使捷克在蘇聯事先炮製的協定上簽字,承認蘇軍進入捷克是被“邀請”的,使蘇聯的軍事占領合法化。一場生機勃勃的捷克改革運動被蘇軍的坦克無情地碾碎了。

[我還想知道]

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音樂界有一個傳統,每年5月都要在首都舉行名為“布拉格之春”的音樂節。杜布切克的改革發生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正在進行之中,世人因此稱杜布切克的改革為“布拉格之春”。

杜布切克是在前蘇聯長大的,成人後,又在前蘇聯高級意識形態學校學習了三年,這一切都是杜布切克從眾多共產黨員脫穎而出的資本。

尼克鬆為改善中美兩國關係而訪華嗎?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阻撓新中國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發動侵朝戰爭,積極扶植蔣介石台灣政府。中美兩國長時間處於彼此敵對和相互隔絕的狀態。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鬆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他主張美國與“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主張大力鼓勵政府探索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

1970年3月,美國宣布放鬆到中國旅行的官方限製。4月,又宣布放寬對中國的貿易管製。

1971年初,“羅馬尼亞渠道”傳來周恩來的口信:“美國總統的信息不是新的。我們之間隻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占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地試圖談判這個問題已經十五年了。如果美國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準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這一口信語氣溫和,態度誠懇,使尼克鬆、基辛格深受鼓舞。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飛往中國,在首都北京,基辛格與周恩來進行了17個小時會談,商定了尼克鬆訪華的時間。

7月15日,中美兩國根據秘密達成的協議,同時發表公報,宣布了尼克鬆即將應邀訪華的消息。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絕大多數的態度是積極的,同時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責。

基辛格第二次來北京期間,聯合國大會已經通過決議,開除台灣當局,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

1972年2月21日,尼克鬆到中國訪問,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經過中美雙方的討論、磋商,27日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美國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公報還規定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尼克鬆訪華後,經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同年5月,尼克鬆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兩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

這些政績為尼克鬆贏得了世界聲譽,也為他的競選連任工作打下了基礎。

[我還想知道]

葉海亞和齊奧塞斯庫訪問美國時,尼克鬆請他們為美中關係正常化提供中間幫助,從而建立了“葉海亞渠道”和“羅馬尼亞渠道”。

1988年5月15日起,蘇軍在10個月內全部撤出了阿富汗。這樣,阿富汗人民有了一定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