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的頭上還戴著散發出撲鼻異香的假發,遠遠看去頗像一個大頭小身的獅子,有點滑稽。
演奏會開始了,利奧波德父子各就各位。他們先是演奏一首意大利名曲。父子三人泰然自若,但卻掩飾不住內心的緊張,生怕在這些貴族麵前稍有差錯。
他們知道,這次的演出決定著他們能否在巴黎一鳴驚人。但事與願違,他們的演奏似乎並不為這裏的“上帝”們所賞識,三重奏的優美旋律,被淹沒在一片喧嘩聲中。
莫紮特年齡雖小,卻個性很強。他敏感、自尊,不論是什麼人若是不尊重他的演奏,他都會立即停下來令人難堪。
此時麵對觀眾席裏傳來的喧嘩聲,他已忍無可忍。他憤怒地在心中說:“樂盲,樂盲,簡直是一群樂盲!”
三重奏之後,下麵該是他的獨奏。在演奏前,莫紮特小聲地自言自語說:“哼!淺薄的巴黎人,妄自尊大的巴黎人。好,看我來治治你們!”
他站在羽管鍵琴的鍵盤前,屏住呼吸,用力地、連續不斷地敲打著琴鍵,彈出一連串的最強音。這一招倒真有點像“西方音樂之父”德國著名音樂家巴赫當年用來對付那些勉強坐在樂堂裏昏昏欲睡者的情形。
可坐在一旁的利奧波德,卻為兒子的這一舉動深感不安。然而,這一招果真奏效。一些人停止了嬉笑,全場寂然。這時小莫紮特注意到一位端莊美麗的貴婦人,凝神諦聽著,細膩委婉的旋律令她心醉神迷。
音樂是心之聲,它是交流、溝通情感的藝術。聽眾的神態,自然會直接影響演奏者的情緒。頓時,莫紮特感到在這裏他又一次地找到了知音。於是,他彈得越發投入,越發信心十足,而且越彈越美妙。
最後,他彈奏了一首自己的作品。他彈出的回旋曲如行雲流水,和諧悅耳,扣人心弦。多情的法國人善於附庸風雅,也最易動感情。台下所有的聽眾都被這無比美妙的樂曲吸引住了。
最後一個和弦剛落,樂堂裏掌聲雷動,響起了長時間的歡呼聲。人們擁過來把莫紮特和羽管鍵琴團團圍住。音樂會成功地拉下了序幕。
自這次轟動巴黎社交界的演出之後,莫紮特成了譽滿全城的風雲人物。人們讚美著、頌揚著,他們議論紛紛:“聽說了嗎?一個奧地利的孩子,讓巴黎人開了眼界!”
“是啊!他的演奏,真是奇妙無比!”
“這可真是世上絕無僅有的音樂天才!”
隨著各種誇獎、好評、盛讚不斷升級,從巴黎城到凡爾賽宮,法國的貴官顯宦的請柬雪片似的飛來。每一個貴婦人的沙龍都以能邀請到這一神童來演奏為榮。甚至國王路易十五及其王室成員在尋歡作樂之餘,也想親眼看看這位音樂神童,以一飽眼福。
在這種情況下,格林先生終於安排了莫紮特姐弟到當地宮廷裏演出的時間。
進入凡爾賽宮獻演
1763年,在聖誕節前不久,利奧波德一家乘坐一輛豪華的馬車,駛向巴黎的最高宮殿凡爾賽宮。
對於在維也納王宮自由玩耍的莫紮特來說,原以為對王宮已經很熟悉了,但當他進入凡爾賽王宮時,卻發現維也納宮廷的生活原來是那樣簡陋。
宏偉壯麗的凡爾賽王宮,不僅有金碧輝煌的殿堂、栩栩如生的塑像,還有樹木蔥翠、百花爭妍的花園,這些美麗的景象使他們目不暇接。這兩個奧地利孩子以為自己走進了天堂,他們驚喜得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叫起來。
“多麼宏偉壯觀!”
“多麼富麗堂皇!”
莫紮特和姐姐在蓬巴杜夫人那套正對花園、像天堂一樣的房間裏為她作了表演。莫紮特彈的是一架雕飾精美、漆工講究的金邊撥弦古鋼琴。牆上掛著與真人一樣大小的兩幅畫像,是蓬巴杜夫人和國王的。
莫紮特和姐姐還在其他的幾個套間裏為皇後和公主們彈奏。讓姐弟倆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些公主麵前,什麼規矩和禮儀都是不存在的。她們可以在莫紮特演奏時隨便地去親吻演奏者,她們可以在房間裏,甚至在走廊裏,與莫紮特等人接吻、打鬧。而這樣的行為絲毫不會受到宮廷的責難。
在聖誕節那天,莫紮特一家還有幸在宮廷教堂裏聽了晨禱,做了3次彌撒。應該說,這是莫紮特對法國音樂的初次了解。然而他的音樂細胞卻並未為之興奮。
當時,巴黎音樂界的法國派和意大利派的互相攻擊正在最激烈之際。利奧波德自然認為意大利派十全十美,不過也承認法國的合唱隊很有水平。法國以自己的教會歌唱手和絕妙的管風琴家而自豪已經有幾百年了,訓練有素的交響樂隊也是如此。
從17世紀作曲家呂利時起,這個管弦樂隊就被認為是歐洲第一流的樂隊,它在音樂會上演奏的不僅是法國作曲家新作的交響樂作品,而且也演奏其他一些國家著名作曲家的作品。這些演奏會始終吸引了廣大的聽眾。
呂利是意大利人,後來在法國定居,充當宮廷樂師,他曾為法國古典主義代表作家莫裏哀的喜劇配過樂曲,有“法國歌劇專製帝王”之稱。莫紮特與呂利相距一個世紀之遙,但是後來的情況表明,莫紮特在這裏所接觸到的一切,其中自然也包括呂利的傳統,都作為珍貴的滋養融彙到他日後的音樂創作之中。
在凡爾賽宮,他們感到最為榮幸的是覲見了法王路易十五和王後陛下。1764年的元旦,利奧波德一家被恩準親眼觀看路易十五和他的妻子兒女正式進餐的情景。
當然,國王並沒有邀請他們一起進餐,隻是在席間一位瑞士衛兵領他們走過一條通向皇家用膳大廳的過道。這條過道極其潮濕,寒冷得可怕。他們榮幸地站在椅子邊上,像仆人似的看著這一大家人吃飯。
莫紮特站在王後身旁,王後不時從桌上拿點什麼給他吃,並用德語對他講話。
盡管他們沒有資格與王室成員們同桌用膳,可是受到這樣破格的接待也非同小可。利奧波德一家人感到幸福極了。
即興創作奏鳴曲
莫紮特在巴黎的這段日子裏,最大的收獲是他無師自通地創作了兩首奏鳴曲。譜寫奏鳴曲的最初動機,或者說激起他創作靈感的是一位使他無法忘懷的巴黎女性。
在這裏,除了在凡爾賽宮演出之外,莫紮特姐弟還登門為當地的一些貴族們演出。
一次,巴黎社交界有名的絕代佳人泰塞伯爵夫人特別邀請莫紮特到自己的府中為自己做即興伴奏。這種伴奏指在事先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臨時根據演唱者的主旋律配以豐富的和聲和音型,邊創作,邊用樂器伴奏。
泰塞伯爵夫人唱了一首意大利抒情歌曲,這是莫紮特從來沒有聽過的曲目,盡管樂曲複雜難度很高,但他很快找準了感覺,悟到了作品的思路。
憑著對歌曲的理解,對歌曲發展的想象,對歌手感情的觀察,莫紮特準確流暢地為歌手伴奏。這使一群顯赫的貴族聽眾驚歎不已。
人們專心致誌地聽著,幾乎不是在聽歌,而是在聽伴奏。隨著泰塞伯爵夫人歌聲的起伏跌宕,鋼琴發出了和諧的音響,就像一艘輪船在茫茫的海麵上行駛,任它如何前進,波浪聲總隨著它的速度變幻著它的節奏、它的音量。
就這樣,莫紮特成功地奏完了全曲。一曲完畢,全場立即被熱烈的掌聲掩蓋。之後,莫紮特向泰塞伯爵夫人鞠了一躬,請求她再唱一遍,並繼續給她伴奏。
這一次,莫紮特竟完全做到了旋律、和聲俱全的伴奏曲!人們完全驚呆了,窒息了!連輕微的呼吸聲都沒有,客廳裏一片寂靜。琴聲又響了起來,莫紮特又把那支歌曲反複彈奏了十多遍,每一遍都換一種變奏。一唱一彈,配合得那麼默契。
泰塞伯爵夫人唱著唱著,陶醉在音樂的歡樂之中,莫紮特的伴奏使她心馳神蕩,不能自製。“這真是奇跡,我親愛的小天使!”她邊說,邊去擁抱小莫紮特。
在這之後的一次音樂會上,莫紮特聽到了法國作曲家和羽管鍵琴演奏家丁·朔貝特的奏鳴曲演奏。幾天之後美妙的旋律還環繞在他的腦海裏。他決定效法朔貝特的曲式,譜寫幾首奏鳴曲送給帶給他靈感的泰塞伯爵夫人。
一天,當他回到宮廷旅館的時候,他坐上一把高高的椅子上,兩條小腿在椅子前懸蕩著,在桌子上玩起墨水和羽毛筆來。
利奧波德先生看到兒子在弄墨水,就給他係上了一條小圍脖以防墨水沾在衣服上。
莫紮特先拿著羽毛筆欣賞起來,那是一支用天鵝翅膀外側第二根羽管製成的筆,筆梢那長長的鵝毛潔白得真惹人喜愛。父親還以為孩子是看中這羽毛筆呢,其實莫紮特在欣賞了羽毛筆後,就用墨水在紙上寫了起來。
當天晚上,寫好曲目的莫紮特來到父親麵前,神神秘秘地把一張紙片,塞到父親手裏,得意地說:“爸爸,我給你看一樣東西!”
利奧波德接過紙片一看,發現這是兩首由小提琴伴奏的鋼琴奏鳴曲,看著,看著,他激動地驚叫:“孩子,這兩首奏鳴曲是你寫的?”
莫紮特微笑著點點頭。
利奧波德怎麼也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兒子的作品,他立即把兒子拉到鋼琴旁說:“快,沃爾夫岡,快坐下來彈給我聽聽!”
莫紮特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願意違背父親的意思。他很快在琴前坐定,生怕打擾母親的休息,小聲地彈奏起自己的作品。他的感情十分投入,琴聲清脆有力,節奏分明。可以看到他把法蘭西的婉約幽情同德國音樂的穩重自然融合在一起,音樂效果恰到好處。
坐在他身旁的利奧波德欣賞著、品味著。他已無法抑製住自己的極度興奮,向睡在隔壁的妻子安娜·瑪麗亞感歎地說:“嘿!親愛的,你聽見了嗎?是咱們的兒子沃爾夫岡自己寫出的曲子,這真是很不錯的奏鳴曲呢。”
他的聲音有些發顫地自言自語:“上帝啊,這真是神力所助呀!”這是人們在無比激動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
隔壁的安娜·瑪麗亞並未入睡,外邊發生的一切她都聽見了。她心裏明白,這哪裏是什麼神力所助!細心的她早就觀察到這幾天兒子的房間夜深了還有燈光,那是兒子在刻苦地創作啊!她在心裏默默地說:“兒子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真的成功地寫出了奏鳴曲。”
莫紮特創作出兩首鋼琴奏鳴曲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格林先生的耳朵,他和利奧波德商量後,決定把這兩首奏鳴曲獻給國王的女兒維克托瓦。還把莫紮特隨即創作的樂曲《K.8》和《K.9》獻給皇太子妃的女兒德·泰塞伯爵小姐。
這本來已是格林奉承國王的舉動了,但他似乎還嫌不夠熱情,於是又寫了一篇長長的獻辭,寄給“法國的維克托瓦公主”。在格林的幫助下,小莫紮特的這幾首作品很快就刊印出版了。
這些作品是莫紮特首次公之於世的作品。應當說莫紮特在來巴黎之前,不論是在慕尼黑還是在維也納,不論是去皇宮還是在貴族沙龍,他能取悅於人主要靠的還是十個手指的功夫,即便那種隔著絲巾嫻熟地彈奏難度極大的樂曲之類的驚人之舉,充其量也不過是音樂遊戲而已。
但現在的莫紮特已經不滿足於此,他要向新的、更高的階梯去攀登了。他作品的第一次出版,標誌著他從一個卓越的演奏家,向一個偉大的作曲家的跨越。
事實上,莫紮特這個8歲的孩子也確實與剛離開薩爾茨堡時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在音樂上的知識已經基本具備了,他的演奏不僅老練了很多,而且他還成為一個超過同行的評論家。
一次,凡爾賽宮又有他的演出了,這當然吸引了很多權貴,但宮廷的樂師們也不肯放棄這個好機會,紛紛參加了演出。當莫紮特看到一位宮廷樂師時,他突然向樂師說:“先生,你的奶油小提琴怎麼不帶來?”
樂師不明白他的意思,說:“今天是看你的演出呀!但是你說的是什麼話呢,什麼叫作奶油小提琴呢?”
莫紮特回答說:“對的,你的小提琴聲音太柔和了,就像奶油一樣,而且,你的小提琴比正常的音階低了1/4度。”
那個樂師當然不願意莫紮特這樣評價自己,他有些不服氣地說:“我們幾把小提琴的聲音都調得差不多的,而且很準的。”
莫紮特不跟他爭辯什麼,而是隨手拿起身邊的小提琴,又讓那位宮廷樂師取來自己的小提琴,他們倆親自拉了一曲來作音階的比較。結果證明,莫紮特說的低了1/4度一點也不錯。
這件事讓那個宮廷樂師對莫紮特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莫紮特更受到了凡爾賽宮廷樂師們的尊重。
利奧波德一家在巴黎住了半年,到了這年4月,他們已經得到了一大批東西,也博取了不小的聲望,爭取到了很多對他們頗為愛慕的保護人。於是,帶著對巴黎的美好印象,他們在1764年4月10日出發,取道加萊前往英國的首都倫敦。
倫敦的創作生涯
莫紮特一家在巴黎的成功,使他們的錢袋鼓了起來,為了使旅途的行進縮短,利奧波德在去倫敦的路上選擇了海路。利奧波德在法國北部麵臨多湖海峽的港口加萊和幾個前去英國的客人一起包租了一艘輪船出發了。
坐在輪船上,那劈啪作響的海浪,對莫紮特來說,真好比是一首動聽的交響曲。聽著這迷人的節奏,莫紮特情不自禁地取來小提琴想要和海浪聲合奏一曲。樂曲響起來了,船上愛唱歌和愛跳舞的船員們都隨著莫紮特的琴聲歡樂地唱了起來,跳了起來。
在船艙裏,不知是哪位船員帶來了一隻可愛的黑色小猴子,它看到莫紮特在人群中忘情地拉動小提琴,便學著莫紮特的樣子,找來了一塊木板抵住了下巴,右邊的爪子拿著一根小木棒,模仿著拉小提琴的動作。
大家看見這種情形,高興地哈哈大笑。一個船員說:“看來是莫紮特的演奏把小猴子的心也征服了,我看它是想拜莫紮特為師呢!如果真能那樣,那我們以後就可以每天都開音樂會了!”
船員的話又引起了人們一陣歡笑。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正在認真拉小提琴的莫紮特,他們真的從心底裏佩服這個音樂神童。
在船上,利奧波德規定兩個孩子開始寫日記,而且到哪個國家,就最好要用哪個國家的語言來寫。
由於莫紮特姐弟倆的語言接受能力很強,他們在這幾年演出中接觸了各種地方語的音樂愛好者,基本上已經懂得了德語、法語和英語,所以父親對他們的這個要求其實也是一種使他們繼續提高的方法。
幾天後,輪船就在倫敦海峽靠岸了,還像以前一樣,利奧波德把全家安頓在索赫區弗裏思街的一位威廉森先生家裏後,就帶著各種各樣的推薦信在這個城市奔走起來。
由於在巴黎的成功,又有格林先生的幫忙,再借助各種的推薦信,這些方法在倫敦一下子見效了,他們很快就接到了於4月27日去王宮聖·詹姆士宮演奏的邀請。
這天,他們被接進王宮為英王喬治三世陛下和王後演出。
原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最初想娶薩拉·倫諾克斯小姐作為王後的,因為這位小姐是公認的如花似玉的美人。然而宮廷中方方麵麵的壓力還是使他的這一欲望遭到了破滅。接著,他又同德國梅克倫堡的公主夏洛特戀愛成功了,於是,夏洛特便成了英國王後。
夏洛特具有日耳曼人的血統,這樣一來,莫紮特一家又再一次置身於親切、樸實的德國家庭氣氛中了。
聖·詹姆士宮在禮節規矩上比舍恩博隆宮更為隨便。國王喬治和王後夏洛特相處得非常融洽,因為他們都喜歡過簡樸的生活,典型的例子是他們的住宅,像倫敦所有的貴族住宅一樣管理得井井有條,比法國最整潔的房子還幹淨得多。
那種較小型的樓房,每個層麵都是前麵有兩個房間,後麵有一個廁所。據說,此後倫敦的所有住房幾乎都是照此格式建造的。
莫紮特一家到達王宮後,喬治三世和夏洛特待孩子們非常真誠熱情。他們先安排孩子在房間裏聊聊天,問問愛好和這幾年來的演出情況,然後就讓莫紮特姐弟來到鋼琴邊,聽孩子們彈奏。
莫紮特姐弟首先演奏了自己的保留節目,之後,英王陛下特地讓莫紮特彈奏了幾首本國音樂家巴赫的樂曲。
巴赫是素有“歐洲音樂之父”之稱的約翰·塞巴斯梯安·巴赫之子約翰·克裏斯梯安·巴赫,此時他已在英國定居,並成為倫敦音樂界的頭麵人物。
在這之前,他早以交響樂、歌劇和古鋼琴著名作曲家的資格蜚聲於意大利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樂壇。他的作品雖承襲了父親巴赫的傳統,但是在他的奏鳴曲和協奏曲中所洋溢著的那種溫柔、甜美的情調,又是老巴赫的作品中所不具有的。他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征服了歐洲。
莫紮特首次彈奏這一樂壇巨子的作品,而且又是在王族麵前,利奧波德不禁在一旁為兒子捏了一把汗。在這裏就座的除了王室成員,還有一些在宮廷樂隊任職的音樂行家們,如果彈奏得稍有差池,是難逃觀眾耳朵的。因此,可以說,父親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莫紮特坐在琴前,全神貫注地一口氣奏下來。他對音樂內涵的把握,以及對作品風格的體現,使在場的一些音樂行家們無不交口稱奇。
國王陛下也為他成功的演奏而鼓掌祝賀。當莫紮特彈完最後一曲,那聲音還在空中回蕩時,喬治三世已按捺不住他對莫紮特的喜愛之情,站起身來輕輕地撫摸著莫紮特那金黃色的鬈發。
然而,這時的王後卻興致正濃,她提出讓莫紮特伴奏,讓自己亮一亮歌喉。
這對莫紮特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由於莫紮特不時地在主旋律彈完之後即興彈些裝飾音和協奏,所以為王後的演唱增色不少。
由於莫紮特出色的伴奏,也引起了在場演員的興趣,有一位演員也提出要莫紮特為他伴奏。莫紮特別出心裁,提出要用橫笛伴奏。那位演員在橫笛的伴奏下,唱完了一曲別有韻味的獨唱。
其實,在一段時期的旅行演出中,莫紮特看到感興趣的樂器,早在摸索著學習了。由於他對鍵盤樂器和弦樂器很熟悉,又有很好的理論基礎知識,所以他可以說拿上什麼樂器隻要撥弄幾下就可以成曲了。
當莫紮特為演員伴奏完畢以後,又看到演員的譜架上有一部亨德爾作品的低音曲譜,他就拿過來以這曲譜為基礎,自由發揮彈出了一個極其美妙的旋律。這使國王和王後及聽到的人都發出了嘖嘖的稱讚聲,國王和王後更喜歡這個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