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1 / 3)

天才少年

為進入天國而奮鬥固然是崇高的,但是活在這凡世也美妙無比。那就讓我們做人吧!——莫紮特

榮獲“騎士”封號

1769年,莫紮特13歲了,他已經從一個小神童成長成為一個天才少年了。

他童年時的圓臉逐漸拉長,變為成年人棱角分明的臉型;他的鼻子變高、變長,眼睛更加前突,而不那麼明亮了。他那結實的下顎底下的陷窩已經變淺了,構成了他所特有的鬆弛小褶。

他一下子長高了許多,穿的一切都顯太小。他的四肢長得更粗、更有力了。不過,他的嗓子唱歌根本不行,他既唱不了高音,也唱不出低音,連5個純音都唱不到。這使他很煩惱。但他還能彈奏,於是,他就用琴聲來代替想要唱歌的想法。

自從1767年莫紮特從維也納回到薩爾茨堡之後,在利奧波德的推薦下,西吉斯蒙德大主教就給了莫紮特一個宮廷“樂隊指揮”的職位。這是一個較低的樂師頭銜,其實是徒有虛名。隻不過,從那時起,他常常要應召譜寫教會音樂。

在此後的近兩年時間裏,莫紮特寫了很多宗教音樂,同時創作了幾首大型器樂合奏曲:嬉戲曲、娛樂曲和小夜曲。

這些作品都是用民間曲調占優勢的舞蹈曲或群眾性的小曲自由結合而成。像這樣的作品在維也納和奧地利國家南部是非常流行的,它也是莫紮特父親最喜歡的體裁。

莫紮特模仿了他們的範例,很快掌握了這種娛樂音樂的風格和特性,並且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和富於幻想的激情豐富了它。

這年年底,莫紮特父子倆收到了對他們很友好的維也納宮廷作曲家加謝的來信後,他們決定前往意大利開始新的旅行。

美麗的意大利半島,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偉大的文藝複興運動的發源地,是造就偉大藝術家的搖籃。每當人們提起意大利來,就自然會想到畫家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詩人但丁、作家薄伽丘等文化巨人。這是一個令人無限神往的地方。

意大利的音樂,特別是意大利的歌劇舉世聞名。各國不知有多少著名的音樂家都先後到過這裏,受到這裏音樂文化的熏陶而成就卓著。

當時,往往隻有在意大利得到修煉,通曉意大利的風格和在意大利博得聲譽的音樂家,才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利奧波德計劃這次意大利之行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他好不容易得到主教大人的假期。不過,為了爭取這次的假期,主教大人在利奧波德和兒子離開時起,就停發了他們的薪水。

此時,莫紮特已近14歲,他的姐姐也已經長成大姑娘了。成人的瑪麗安妮已不方便拋頭露麵再進行演出。為了掙錢貼補家用,她留在家鄉給別人上音樂課,順便可以照顧母親。因此,此次旅行僅有莫紮特父子,比起前幾次少了一些家庭的溫暖。

1769年12月的一天,父子倆出發了。他們的行動路線計劃得非常周密,首先沿著薩爾茨堡去米蘭的通常路線向南進發,然後直插意大利半島。

作為一個音樂神童,莫紮特早已名揚四海。他和父親一進入意大利境內,就立即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

每到一站,莫紮特都要舉行一場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場場座無虛席,掌聲雷動。在一些天生就有音樂感的意大利人麵前,莫紮特每一場演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意大利人為他而傾倒。在曼圖亞地區的報紙上曾有人這樣評價他,他們稱“莫紮特是為了壓倒所有被公認的音樂大師而降生到人間的”。這種讚譽表達了意大利人對莫紮特無比的厚愛。

在意大利各地的精彩演出,莫紮特產生了轟動效應。

一次,他們父子在演出之餘到某個城市觀光市容,走著走著,前麵擠滿了由四麵八方擁來的人群,沸沸揚揚。父子倆怕是有人聚眾鬧事,望而卻步,但是好奇心又驅使他們想走上前去看個究竟。

哪曾想到,人群裏竟有人突然高喊著說:“看,就是那個年輕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莫紮特!”

這人的聲音剛落,人群裏的其他人也異口同聲,大聲地說著:“莫紮特,你好!莫紮特,我們向你致敬!”

眾人簇擁著,幾個年輕人竟把莫紮特抱起來,舉到半空。人們歡呼著,跳躍著。莫紮特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音樂是最能溝通人類情感的藝術,它能使你在異國他鄉找到朋友和知音。他感到無限幸福。

莫紮特父子又來到意大利的另一城市米蘭,在那裏,他們和菲爾米安伯爵結成了好朋友。

菲爾米安伯爵是個頗有地位的米蘭貴族,他很喜歡莫紮特。他聘請莫紮特為米蘭劇院下次的聖誕節慶典寫一部歌劇,莫紮特欣然同意,並決定漫遊意大利以後完成這件事。

而後,他們又前往巴馬。莫紮特在巴馬臭名昭著的“巴斯塔德拉”家裏聆聽了馳名世界的意大利式歌唱,演唱者就是聲名顯赫的露克萊齊姬·阿吉亞利。她能用純淨的嗓音極其輕鬆地唱出高得難以置信的音符。要不是莫紮特親耳聽見,他真不相信誰能唱到小字三組上的C音。

莫紮特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信講述給媽媽和姐姐,在介紹演唱者阿吉亞利時,他還附上了巴斯塔德拉實際唱過的音調和樂段。

1770年3月,莫紮特父子倆來到了世界大都市羅馬。這裏是莫紮特父親利奧波德最向往的地方,在他們到達後的一個星期三的下午,父子倆去瞻仰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是羅馬16世紀20年代時期的最傑出的瑰寶,人們除了讚賞它的建築之外,更驚歎於它的壁畫。

西斯廷教堂中的禮拜堂是人們最常去的地方,它的天頂總共有1000多平方米,天頂上麵的畫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題材排列而成。組畫共分三組,即敘述世界的創造、人的墮落和挪亞的故事。組畫兩側各有6個高28米的先知和巫女。

這些畫是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又三個月,每天爬在18米高的腳手架上,仰著脖子完成的。

當傑作完成之後,米開朗基羅的頸椎已經向後變形,看書時隻能把書放在身體的正上方才能閱讀,而他隻有37歲的人卻已形如老翁。他那宏偉壯麗的組畫讓整個羅馬為之轟動。人們感謝上帝讓米開朗基羅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莫紮特欣賞著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畫麵,讚歎著羅馬藝術的偉大。突然,教堂裏傳來一陣悅耳的歌聲,莫紮特仔細一聽,發現是歌手正在演唱一首著名的多聲部讚美詩《愉快的聖詠》,和諧、莊嚴、優美的歌聲飄進了莫紮特的耳朵。

這首曲目正是莫紮特奉若神明、夢寐以求的樂曲,他多麼想把曲譜借來一睹為快。

莫紮特決定試一試。當時他和父親都穿著漂亮的衣服,說著德語,父親利奧波德直截了當地讓仆人請瑞士衛兵閃開。士兵們看著他們亮麗的服飾,把莫紮特父子當成是一個德國貴族,而有些人則以為莫紮特是個王子。

就這樣,他們順利地進入教堂,來到了紅衣主教們的桌前。莫紮特站在了兩位紅衣主教的椅子中間,其中一位是紅衣主教帕拉維希尼,他向莫紮特點了點頭,說道:“請您悄悄告訴我,您究竟是誰?”

莫紮特微微一笑,小聲地說:“我是奧地利薩爾茨堡的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

紅衣主教大吃一驚,說道:“什麼,您就是那個傳聞甚多的有名的小男孩?”

莫紮特聽後問道:“您不就是紅衣主教帕拉維希尼先生嗎?”

大主教說:“是啊,你問這幹什麼?”

這時,莫紮特說:“我們有幾封帶給主教閣下的信,並請求晉見他。”

聽完這句話,紅衣主教高興極了,他誇獎了莫紮特的意大利語,又說:“我也能說幾句德語。”

莫紮特告訴這位紅衣主教自己想要借《愉快的聖詠》的想法,遭到了主教的拒絕。此後,他們才知道,原來,《愉快的聖詠》是西斯廷教堂最珍視的曲目,教堂裏的任何音樂家都不準擅自取走其中的任何一部分,也不準自己、或通過別人抄錄,違者必將開除教籍。

莫紮特為自己的魯莽感到很遺憾。在告辭時,他禮貌地親吻了紅衣主教的手,主教大人從頭上摘下帽子,非常恭敬地施了一個禮。

盡管莫紮特沒有得到想要的曲目,但他還是有辦法將它得到。

離開教堂,莫紮特再次回到禮拜堂假裝欣賞起壁畫來,但此時的他已經無心觀賞米開朗基羅在拱頂上所作的畫,而是緊張地、全神貫注地傾聽從教堂傳出的音樂,好讓每個音符都鐫刻在他的記憶裏。

《愉快的聖詠》一結束,父子倆就急急地趕回旅館,莫紮特一把抓起紙和筆,爬上一張椅子,把整個《愉快的聖詠》樂譜全默寫出來了。但他還不太有把握的幾處是:一段二部合唱的譜子、古典教堂音樂風格的幾種傳統形式,和《愉快的聖詠》整個缺乏明顯的節奏這一特點。

隔了一天,正好是星期五耶穌受難日,莫紮特又來到西斯廷教堂,把寫好的總譜夾在帽子裏,再仔細地聆聽了一遍《愉快的聖詠》,他發覺有兩個地方的音符錯了,而其餘則完全準確。

從此之後,這個“絕密的”從不外傳的秘曲就再也不是什麼秘密了。不久,莫紮特搞到秘不示人的《愉快的聖詠》樂譜的奇跡以及帕拉維希尼主教與莫紮特的對話自然地流傳了出去,但莫紮特不僅沒有被開除教籍,還應邀帶著這份總譜到一次聚會上去。

會上,西斯廷教堂的演唱者之一克裏斯托弗利證實了這份總譜的準確性。於是,這神奇的事件成了當時人們的美談,莫紮特也為此事得意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