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7月的一天,在莫紮特父子即將離開羅馬的時候,突然接到教會的通知,羅馬教皇要在7月8日那天接見莫紮特。
這可是個可以讓利奧波德一直掛在嘴上值得炫耀驕傲的事。但他也為此擔心起來,因為畢竟是莫紮特泄露了西斯廷教堂的秘不示人的樂譜,他有些害怕兒子會因為此事而受到牽連。
不過,擔心歸擔心,他們依然打扮如新,前往教皇住所。
這天,莫紮特穿上了剛買不久的蘋果綠的外衣,那衣服四周是帶有玫瑰色的飾邊和銀色紐扣的。他戴上了一個白辮假發套,兩鬢的頭發則微微有些卷曲,再配上漂亮的白色絲襪、緞子內衣和別致的網式前褶。
然後,這個笑容可掬的美少年出現在羅馬教皇的會客大廳裏,人們的直覺就是“氣度不凡”。而在這個氣度不凡的美少年的身後,卻是一個身穿嶄新栗色波紋綢外衣,外衣四周飾有天藍色鑲邊的男子,他就是利奧波德。
這一老一少站在一起,加上那精心考慮過的衣著和色彩,構成了一幅十分迷人的畫麵。
當教堂音樂響起的時候,教皇在一群人的簇擁下緩緩地走進大廳。接著,教皇殿下向莫紮特頒發了金製騎士敕令,同時賜給莫紮特以金質勳章和“貴族騎士”的封號,然後又是一段長長的樂曲。
按照常理,這樣的封號會使很多獲得者終生炫耀的。德國歌劇作曲家格魯克就接受過這樣的榮譽,此人曾對歌劇改革有過重大貢獻,當他獲得此封號後便終生以此為榮。
但莫紮特也許是從小就受到很多國王的讚許和賞賜,對這樣的封號卻並不以為然,回到住處以後,他拿起教皇的恩賜笑著對父親說:
“讓這份金製騎士敕令和‘貴族騎士’的封號放在旅行箱裏和我一起去旅行吧!”
雖然莫紮特已經是一個小小的男子漢了,但他孩子般純潔的心靈在此時卻依然不變。
被授研究院院士
1770年8月,莫紮特父子從羅馬出發,來到了那不勒斯。
此時,正是這個城市的演出旺季,莫紮特的演出自然成為旺季中的熱門。人們甚至為這個美少年的演出才能產生了爭論。
在一次演奏會上,莫紮特彈起了他喜愛的樂曲,但奇怪的是,當他彈奏完畢後,劇場裏卻一直不見有人鼓掌。人們隻是在下麵竊竊私語,一時間,喧囂聲、嘈雜聲此起彼伏。
莫紮特正有些奇怪,這時,台下有個好心人從前麵樂團的方陣中走上台來,附著莫紮特的耳朵輕輕說道:
“台下人們都在說,你手上的那枚戒指是有魔法的,所以你每次奏出最動聽的樂曲時那戒指都在閃光。如果你能取下戒指,讓人們聽聽你的琴聲,我們將感到不勝榮幸。”
哦,原來是這樣,莫紮特恍然大悟,他想:我的戒指又不會彈琴的,那不勒斯難道會被這種妖言所迷惑嗎?
為了使這裏的人們相信自己是有真實才能的,莫紮特讓劇場人員拿走了他的戒指。然後,他像變魔術似的把雙手正正反反地在觀眾的麵前亮相,接著又捋起袖子,以表示無法私藏魔法。
莫紮特再次走到琴凳前慢慢地坐下了。琴聲再次響起,莫紮特從低音彈到高音,一聲比一聲激烈,似乎給觀眾以一種清醒,樂曲隨之傾瀉而出,很多觀眾在一陣響亮的掌聲之後才清醒過來。
他們終於知道,這不是魔法在起作用,於是熱烈的掌聲更加激烈,人們紛紛稱讚這是真正藝術家的演奏。由於莫紮特在意大利的大小城市的轟動的演出,一個更實在的榮譽又在等待著莫紮特的到來。
9月,莫紮特父子來到了意大利音樂文化中心波倫亞。在這裏,莫紮特有幸遇到波倫亞音樂學院的院士帕德爾·馬爾蒂尼神父。他是歐洲著名的教會音樂和器樂的作曲家。他對莫紮特的才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馬爾蒂尼對莫紮特進行了全麵考問,對莫紮特在他給的那些主題上寫的賦格曲大為讚揚。他給莫紮特講了幾堂課,並非常誠摯地關懷著他。在與馬爾蒂尼親密來往的兩個月中,大大地發展了莫紮特作曲最難的部分,即對位技巧的自由運用。
意大利之行對少年莫紮特產生的影響中要數他的教誨最為寶貴。莫紮特一生中一直非常尊敬這位前輩。
在馬爾蒂尼的推薦下,莫紮特還破例獲得了波倫亞音樂研究院院士的殊榮。按照波倫亞音樂研究院的規定,年滿20歲才有申請成為院士的資格,但是由於馬爾蒂尼神父的堅持,使得14歲的莫紮特有了這個機會。
當然,院士的頭銜並不是隨意送給莫紮特的,而是經過了相當嚴格的考試取得的。這天下午,該研究院的院長和兩個主考官例行接納會員的考試程序,當著全體院士交給莫紮特一部應答輪唱的讚美詩,讓他到一旁去把讚美詩譜上四個聲部的曲調。
有的參試者需用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作品,莫紮特隻用去半個小時的工夫就交卷了。傳看他的作品,使主考官們驚詫萬分。作品完美、精致,天衣無縫,即使再苛刻的主考官也覺得無可挑剔。結果他得了滿票,被授予波倫亞音樂研究院院士的榮譽稱號。
莫紮特又一次成為人們矚目的對象。當天晚上,父親利奧波德迫不及待地給妻子和女兒寫信告訴家裏這一喜訊,他在信中說:
10月9日16時他必須到達研究院的大廳。研究院院長和兩名主考官當著全體院士交給他一部應答輪唱的讚美詩,讓他到隔壁房間去把讚美詩譜上四個聲部的曲調。
監考員把他領進那個房間並鎖上了門。他寫完以後,主考官、所有在場的樂隊指揮和作曲家們都檢查了卷子,然後用黑、白二色圓球投票。得票全是白球,接著就招呼他進來。
他一進門,大家紛紛鼓掌、歡呼,並表示祝賀。研究院院長事先已經代表研究院通知他已被接納為院士。他一一致謝,全部過程到此結束。
這時普林賽先生和我還被關在大廳另一邊院圖書館的一間屋子裏呢。大家都對他這麼快就答完了卷子感到不勝驚異,因為以前許多人譜一首三行的應答讚美詩都得花上長達3小時的時間呢。
不過,你應該明白,通過考試絕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事先就告誡他,在這樣的考試中有八項嚴格的規定。他隻用了半個小時多一點兒就做完了。
其實,莫紮特成為音樂研究院的院士,是因為人們知道他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每次他聽完音樂,都能作出些獨到的評論和分析,有時甚至是毫無顧忌、直言不諱的。也就是從那時起,莫紮特形成了一個終身的癖好:喜歡對一首樂曲或作者作出入木三分的優劣評價。
比如,他常常對別人說:“這出歌劇還不錯,不過太墨守成規。風格過時了,不適合再上演。他們的舞蹈誇張得太厲害,簡直可怕。劇院倒很漂亮。”
莫紮特的這些評論使他在音樂界裏除了妒忌他才能的人之外,又樹起了一些敵人。直言不諱,使他的樹敵大於他的音樂才能,而善良的莫紮特卻並不知道這些敵人將對自己以後的發展造成怎樣的危害。
創作歌劇轟動米蘭
1770年10月18日,莫紮特父子返回到米蘭。
米蘭歌劇院正在排練莫紮特的大型三幕正歌劇《海洋之王,萊·第·邦托》。劇院邀請他親自指揮,準備在聖誕節期間上演。
米蘭歌劇院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劇院,早在他第一次來這裏時,他就答應了菲爾米安伯爵為劇院寫歌劇的事。
為了順利地將此事完成,莫紮特帶著歌劇的腳本一邊構思,一邊在意大利各地演出。這期間,他不失時機地在羅馬和那不勒斯等地觀看歌劇,熟悉各種類型的歌唱家的演唱風格,熟悉意大利歌劇的特性。這對他的歌劇創作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
從這年夏末秋初起,莫紮特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譜寫宣敘調,並將它們寄給了米蘭的導演。導演對莫紮特的樂譜非常滿意,他立即邀請莫紮特父子盡快返回。
莫紮特在寫《海洋之王,萊·第·邦托》之前,曾試著寫過一部歌劇,那就是他兩年前所作的維也納歌劇《裝癡賣傻》。
由於他當時還缺乏創作大型歌劇的知識,再加上劇院的意大利經理阿弗利喬對它的上演進行了拖延和推宕,各種各樣的明爭暗鬥充斥其間,他的第一部歌劇最後夭折。
不過此時的莫紮特已受到了意大利歌劇的熏陶和名師的指點,再加上他已有過創作小歌劇的經驗,所以他的《海洋之王,萊·第·邦托》寫作進行得很順利。
但由於這個歌劇反映的是古代的一個悲劇,所以譜寫樂譜必須進入感情,這甚至影響了他的情緒。莫紮特在創作中有時沉入了深深的思考,這時,他就又會寫些家信以調節自己的情緒。他在給母親的一封信中說:
親愛的媽媽,我實在寫不了很多,因為寫了那麼多宣敘調,我的手指疼極了。求媽媽為我的歌劇一切順利而祈禱,也為大功告成後我們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禱。
莫紮特的煩惱和祈禱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既要用音樂的音符達到敘述故事情節的目的,還要用音符表現出人們的對話,有時甚至要和劇中人說話吟詩的韻律相一致,這是一件非常嚴峻的工作。
然而,誰又曾想到,還有比這更嚴峻的事情威脅著莫紮特呢?
莫紮特為米蘭劇院寫新劇目的事很快被當地的音樂界知道了,人們不相信一個小孩子居然能寫出能夠在舞台上正式上演的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