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布要經常換洗,臍帶布可用1塊長形的布條,兩端縫上2根帶子。這樣的臍帶布使用方便,應準備數根,便於經常換洗。如果臍帶護理不好,可使臍帶周圍皮膚發紅,臍部有粘液,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帶有臭味,這就是臍炎或臍帶感染。臍炎可伴隨發熱、不吃奶,嚴重時可致黃疸加深,引起敗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發現臍部有問題要及早處理,並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寶寶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厘米,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6×9厘米左右的2塊膠布,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2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2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2塊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預防疝氣
小兒疝氣男孩多見。它屬於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造成,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隆起,可延伸至陰囊內,往往平臥後消失,站立、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如發生嵌頓,可在腹股溝區捫及腫塊,並有壓痛。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後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醫學上對小兒斜疝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1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於小兒疝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後痛苦也很輕,目前已不主張采用非手術療法。
小兒疝氣的手術方法不同於成年人,隻要將疝囊高位結紮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隻有15~20厘米,不必剪開腹股溝管,隻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紮就可。一般約20分鍾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目前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采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後恢複時間也延長。因此,當決定給患兒做手術時,家長應向做手術的醫師作相關谘詢。另外,提請病家在擇醫時注意一點,由於目前的醫療市場尚欠規範,最好選擇比較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進行治療,以使療效得到保障。
別去“胎毒”
在一些科學文化落後和人的素質低下的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寶寶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給剛出生的寶寶灌什麼“開口連”、“四磨湯”,實在作賤小寶寶。寶寶在母親子宮內的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的緣故,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麼“胎毒”,純粹是誤會。
胎兒出生後,由於光、空氣、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溫度等刺激,在皮膚上會出現鮮紅色斑塊,以臉部、軀幹、肢體上多見,這叫做“新生兒紅斑”,一般3~4天會逐漸消退。在紅斑消退時伴有皮膚少量脫屑或脫皮,這不是胎毒,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
新生兒皮膚易脫屑,是因為在宮內時,胎兒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後,胎兒生活環境由濕潤一下子變成幹燥,濕潤的皮膚也就會變得較幹燥,薄薄的一層表皮就很容易脫落了。嬰兒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脫屑,以軀幹、四肢末端多見,而臉部一般沒有脫屑。對幹燥的皮膚可適當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兒脫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開始出現黃疸,一般持續7~10天,再慢慢消退。這個過程叫生理性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均會出現,屬正常現象。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時,身體需較多的紅細胞去攜帶氧氣,出生後新生兒自己開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氣,那麼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了,所以一部分的紅細胞被破壞,分解成膽紅素,加上新生兒肝髒功能發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高於正常,就出現了一時性的黃疸。
新生兒身上出現的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藥物和做任何治療,這些現象都會自行好轉的,用不著擔心。
頭上包塊處理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後,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新生兒頭部包塊一般由2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於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陰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後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於孩子在娩出時顱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剛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後或1~2天後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後緩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後2周至3個月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2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亦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隻須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給孩子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手使勁地搓揉,還應避免碰撞。更應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頭顱血腫內的血液處於半凝固狀態,既不易抽出,又極易引起細菌在其內繁殖而造成感染,而頭部細菌感染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隻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麵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頭顱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可有貧血、黃疸加深等繼發現象,亦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皮膚發育及保健
新生兒的皮膚表皮層薄,皮下毛細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較紅。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自動免疫能力較弱。
孩子出生後一般不主張立即進行全身洗澡,隻要用消毒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拭頭皮、耳後、麵部、頸部及其他皮膚皺褶的部位即可。生後3~5天可以開始用溫水洗澡,逐漸可以使用無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後應該用清水衝洗幹淨,防止殘留皂液刺激皮膚。每次洗澡後隻要用柔軟的毛巾沾幹皮膚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兒的皮膚表麵留有少量的皮脂,能起到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
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凍傷。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洗澡後應該在皮膚皺褶處撲粉,預防潮濕、糜爛。新生兒用的衣物、尿布等,應該使用舊的、柔軟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損傷孩子的皮膚。
笑與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
嬰兒有2種情緒反應,即生理需要滿足時的愉快情緒——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滿足時的不愉快情緒——哭。
小兒的笑是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是與他身體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係的最簡單最直接表現。
笑有2種:一是自發性的笑,多是微笑。當嬰兒生理需要滿足時,例如:吃飽了、喝足了,溫暖的環境有著柔和的陽光和輕聲悅耳的音樂,他可出現自發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當小兒長到2~3個月時,他看到人(尤其是母親)及周圍環境中的彩色玩具時,就會發笑,這是對周圍環境反應而產生的滿足,這種笑叫反應性微笑。3~4個月時,如果我們大人逗逗他,他則會“咯咯”地笑出聲來。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有利於嬰兒的身心發育,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具有多種刺激的豐富環境,同時要滿足他的生理需要,讓他保持身心的輕鬆與愉快。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嬰兒最常見的現象,哭聲是他們用來表達情感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隻要他的身體或情緒有什麼不舒服,就會立即通過哭聲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對嬰兒的生存十分重要。對一個哭叫的嬰兒絕不能置之不理,隨他去哭。嬰兒哭啼的原因很多,必須進行分析,有心的父母應仔細觀察分辨,迅速熟悉嬰兒哭聲發出的種種信號。
饑餓啼哭饑餓是普遍的原因。寶寶一哭,首先要檢查的就是他是否餓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尋求保護嬰兒哭啼隻是想要人把他抱起來,這種尋求保護的需要對嬰兒來說,幾乎跟吃奶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媽媽應盡量滿足寶寶的這種需要,給他一種安全感。
不舒服太熱、太冷或太濕都會使寶寶哭啼。媽媽可用手摸摸寶寶的腹部,如果發涼,說明寶寶覺得冷,應給他加蓋一條溫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氣溫很高,寶寶看上去麵色發紅,煩躁不安,則可能是太熱了,可以給寶寶輕扇扇子,或用溫水洗個澡。尿布濕了,寶寶會覺得不舒服而哭啼,因此不要忘了勤給寶寶換尿布。
消化不良和腹絞痛嬰兒因腹痛而哭啼,多與飲食有關。例如,奶粉調配不當引起胃腸不適等。發生腹部絞痛時,嬰兒通常會提起腿,腹部繃緊、發硬。嬰兒因消化不良而哭鬧時,可試著喂些熱水,或輕輕按摩嬰兒的腹部。人工喂養兒要注意調整一下奶粉的配方。
感情發泄跟成人一樣,嬰兒也需要發泄他們的情感,一般是以哭的方式進行。有的嬰兒哭的次數比較頻繁,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平息下來。這種嬰兒大都比較活潑好動,很可能是用哭叫來釋放多餘的能量。寶寶通常在晚上煩躁易哭,在他煩躁之時,可試著給寶寶洗個澡,做做按摩,或者抱他出去散散步。
生病嬰兒生病時,會用哭聲來表達他的痛苦。如寶寶哭聲尖厲,異乎尋常,應帶他上醫院檢查。
此外,蚊蟲叮咬,嬰兒睡床上的異物,甚至母親緊張、煩躁的情緒,都會引起嬰兒啼哭。
培養母子感情
荷爾蒙促進自然的感情
年輕的母親們在分娩後盡管非常疲倦,但她們的心情是興奮的,她對嬰兒產生偉大的母愛。但是,有些母親並未意識到她們對嬰兒有這種強烈感情。
其實母愛是荷爾蒙的一種反應。母親在產後腦部幾乎立刻就產生某種“催產素”或“催產激素”,這種荷爾蒙引起乳汁分泌,也能引起母性感情。對這種荷爾蒙,不同的婦女感情上的反應也有不同,所以有的母親對嬰兒的愛也可能會表現得遲鈍些。
母親對自己嬰兒的感情也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諸如實際的分娩情況、她本人對生育和嬰兒的期望等。因嬰兒的降生而出現感情巨大起伏的情況是常見的。即使產程很短暫,完全正常,但分娩畢竟是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痛苦大事,也是一件要盡職盡責的艱苦工作。
如果分娩不順利而產程很長,並且用了藥物,產婦可能太疲倦和麻木,以致無法對嬰兒產生母愛感情。她也可能對她的新生兒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她認定嬰兒既是自己的親骨肉,應當一出生就長得同她和她的丈夫相似。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很少如願以償,這種認為雖然有科學的道理,但很難達到。
許多母親發現她們在嬰兒出生48至72小時內對嬰兒的愛逐漸增長。直至第3天隨著“母愛”荷爾蒙的出現,她們對新生兒感覺到一種明顯的愛。“母愛”荷爾蒙要過2周才起作用,那也是比較正常的。
母子感情還需後天培養
母愛除了生理荷爾蒙促使產生一種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還需要後天培養。一般采取如下措施培養與增進母子感情。
母親和嬰兒的身體接觸,母親的聲音和身體的氣味,在嬰兒生活的頭幾天裏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段時間裏如果嬰兒和母親形成一種結合,並且能加以鼓勵的話,那麼這種結合就是牢不可破的,就會形成一種感情的紐帶。
看寶寶的眼睛嬰兒出生後,母親應盡快開始和嬰兒的身體接觸。還有,眼睛接觸應在嬰兒出生後盡快進行。嬰兒的眼睛在聚焦之前是看不清東西的,但他卻能判斷形狀和輪廓。嬰兒在36小時之內就可以認識母親臉部的形狀和外貌了。一旦嬰兒發現母親的眼睛,他就會搜尋並注視著母親的雙眼。嬰兒出生後幾小時內就可以做出上述這些動作。
和嬰兒早期進行眼睛接觸的母親,並且堅持繼續做下去,特別是在哺乳時,麵對著嬰兒和深情地注視著嬰兒眼睛的母親,極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和聰明的,他們大多能冷靜地通過邏輯討論來解決各種問題,而極少對她們的嬰兒采取體罰手段,這樣的母親都善良,都屬賢妻良母型。
多進行早期身體接觸新生兒從頭幾天開始,母親就應該盡可能和嬰兒多接觸。所謂接觸,是指身體的接觸。譬如說用背帶背著嬰兒。新生兒覺得與他母親身體的緊密接觸是十分安全的,她的身體柔軟而溫暖,氣味熟悉。當嬰兒把頭靠在媽媽的身體上時,他會聽到他過去9個月在母腹裏曾經聽到的熟悉的心跳聲(心搏)。在這種環境裏,嬰兒覺得安全又舒服。對嬰兒來說,他在媽媽的身體上輕輕搖動比完全靜止地躺在床墊上要自然得多,特別是它好像能喚起嬰兒在母腹內柔軟而舒服的環境的回憶,會形成一些條件反射。
母親氣味的重要影響母親身體的氣味是嬰兒和母親最初的一種聯係。嬰兒對母親身體發出的氣味十分敏感,並會作出天然的生物反應。每當母親走入嬰兒的睡房時他就會醒來,而當其他人甚至是父親進入他的睡房時他可以照睡不醒。這是因為嬰兒十分敏銳的嗅覺可聞到母親身上獨特的化學物質“外激素”,他醒過來是因為他立刻認出母親是他舒適、喜悅和食物的源泉,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
必須注意聲音的傳導新生兒非常喜歡柔和、輕鬆的聲音,不喜歡高聲的噪音。盡管嬰兒習慣母親的聲音,仍應以輕柔、溫和的聲音講話和唱歌。嬰兒對高音調的女聲反應比低聲調的男聲反應好些。對於嬰兒來說,母親的聲音活像一種治療。每當母親和嬰兒相處在一起時,應該跟他小聲談話、唱歌或低聲哼唱。幼小的嬰兒都十分喜愛童謠和簡單的歌,特別是有聲音的旋律和有節奏的歌。較早會唱歌的兒童能夠很快地學會使用單詞。他們趨向於比其他兒童較早地會講話和閱讀,他們對聲音和語言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在這方麵也有天賦,是兒童成長成材的基礎。因此,母親必須注意嬰兒的聲音傳導。
使嬰兒睡眠充足
布置單獨的小床
寶寶是幼小的生命個體,他的體溫與大人還有很大的區別,還有一個適應性的過程。寶寶進行睡眠,最好給一張單獨睡的小床,這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和良好睡眠衛生習慣都有促進作用。寶寶單獨睡小床,小床就是寶寶第一活動小天地。可以在小床的床頭上方掛上一些紅、藍、黃色的彩球或玩具,在寶寶醒來時用來訓練寶寶的視覺、聽覺和頭、眼的協調活動,對寶寶的智力發育很有幫助;寶寶單獨睡小床,有單獨被褥,可以避免與母親同一被窩睡的弊端:如果寶寶與母親同一被窩睡,往往把寶寶的頭部蒙在被窩裏,寶寶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造成寶寶睡不安寧,睡不深沉,對呼吸係統也不衛生。而且由於母親在哺乳期中比較疲勞,晚上睡眠很深很深,翻身時容易把寶寶壓在身體下麵而造成意外窒息。所以,讓寶寶單獨睡一床,從小鍛煉寶寶不依戀母親睡眠的良好習慣,這對培養寶寶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堅強自立的性格有好處。寶寶單獨睡,母親也可安心地入睡。
寶寶的小床一般安放在母親床邊,便於睡眠時隨時抱出來喂奶和換尿片、蓋被褥等生活照料。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單獨睡眠,可以養成孩子單獨睡眠的好習慣。
寶寶的小床四周要有欄杆,床鋪最好是木板或硬性棕棚或彈簧床,嬰兒不宜睡軟床。床上可以不放枕頭,因為寶寶的脊柱是直的,沒有生理變曲,不安放枕頭一樣睡得舒適。被褥應用質地柔軟、保暖性好、顏色淺淡的棉布做,不要用合成纖維或尼龍織品,因為這些化纖織物不吸水、透氣性差,還容易產生皮膚過敏反應。褥子上可墊一塊防水布,預防大小便汙染床褥。寶寶床上用品要經常洗曬,保持清潔衛生,柔和舒適。
保證良好的睡眠
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哺乳時間,全天幾乎處於睡眠狀態,睡眠時間達到20~22小時。嬰兒具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促進身體和智力的發育,特別有利於骨骼的生長。有正常睡眠規律的孩子精神飽滿,生長發育良好。而睡眠常受幹擾的孩子常常愛哭鬧,煩躁不安,打噤驚悸,飲食不振,體重增長緩慢,抵抗力降低,反應遲鈍。
要促使嬰兒良好睡眠,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就要從新生兒做起,具體做法是:
1不要過饑過飽:母乳不足嬰兒常餓醒啼哭;喂得過飽,由於腹部不適,也難入睡。
2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室內要力求安靜;避免強光刺激;空氣要新鮮;室溫不宜過高。
3被褥要柔軟幹燥,經常曝曬、拆洗;不要蓋得太重,應隨季節、室溫的變化而增減;睡前要換好幹軟的尿布;衣服要輕柔舒適,使肢體舒展,氣血暢通。
4睡前不要逗弄孩子,以免興奮。
5睡前不要抱著搖晃、拍哄等,要建立自然睡眠的習慣。
6新生兒時期,新生兒餓了就哭,尿了也哭,不分晝夜。為了逐漸延長夜間的睡眠,保證父母休息,在臨睡前要盡量喂飽,換好尿布,使夜間喂奶減少1次,一般間隔6小時。
訓練嬰兒安睡
剛出生的寶寶有的晚上不睡覺,不是哭就是鬧,這被稱為“小兒夜哭”,這既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也影響大人休息。如果孩子養成了這個習慣,長此以往還會陰陽失調,人體生物鍾就會出現混亂。
如果寶寶不是因為有病哭鬧,就得想辦法解決寶寶夜哭問題,可以試試下麵的“5個晚上訓練法”:
第1個晚上
即在原來固定的喂奶時間喂過寶寶後,在他(她)還醒著的時候就放在床上,讓其自行安睡。在半夜,必須聽到他(她)的哭聲後才走到他(她)的床邊,先檢查尿布,但不要把他(她)抱起來,隻輕輕拍拍他(她)或和他(她)小聲說話。如此過10~20分鍾後,寶寶若仍不入睡,再把他(她)抱起來。此時盡量拖延至20分鍾後才喂他(她)開水。記住,不要先喂奶。喂完水後讓他(她)安睡。如果他(她)還是不睡,這時再讓他(她)吃奶。
第2個晚上
固定喂奶時間,應比第1個晚上晚30多分鍾。寶寶如果半夜醒來,處理方法同前一晚上,采用拖延戰術,但要比頭一晚多拖延5~10分鍾才把他(她)抱起來,如果哭得很凶,也比頭晚多拖15分鍾再喂水。
第3個晚上
繼續這麼做,但在每一個環節上應試著再多拖延10~20分鍾。
第4個晚上
寶寶經過3天的訓練,大致已能睡到早上5、6點鍾。這天晚上的步驟仍同前晚,惟一不同的是,寶寶醒來時,等上10~20分鍾再去理會他(她)。
第5個晚上
按前4天推,固定喂奶時間應接近半夜了,此時可視情況,開始將喂奶時間提早30分鍾,調整到大人正常休息之前,並繼續將寶寶第2天早上醒來後的喂奶時間延遲1~20分鍾,直到寶寶被訓練成在大人起床後才醒為止。
培訓睡眠習慣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睡眠時間也逐漸減少,就會建立自己的睡眠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就是按時睡,按時醒,自動入睡,睡得踏實。這樣,寶寶醒後就會精神飽滿、情緒愉快,顯得活潑可愛,十分好玩好動。要培養寶寶的良好睡眠習慣,就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1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光線要暗些,電視、收錄機的聲音要低些,說話的聲音也要放輕些,這樣就會使寶寶入睡得快、睡得熟。
2每天睡覺前給寶寶洗個澡,換穿幹淨衣服;冬季若不便每天洗澡,也必須洗臉、洗手、洗淨臀部和腳,換幹淨衣服和尿布再睡。
3被褥要清潔、舒適、適合季節特點,被褥、被罩、床單、睡衣要勤洗、勤曬、勤換。睡衣要柔軟寬鬆,冷暖要適度,以寶寶睡下片刻後手腳溫暖無汗為宜。
4白天喂奶後要有一定活動量,晚上才睡得沉;睡前不要過分逗引寶寶,使他不易入睡。
5活潑型寶寶睡前常常愛“鬧覺”——啼哭一陣後就會入睡,這是他睡前疲乏不堪的最終表現,不是什麼大毛病。可以采用一些小辦法,可讓他習慣平時的睡眠姿勢,用固定的搖籃曲或低聲安慰、或輕輕拍拍他,讓他在床上自己入睡;不要抱著他連拍帶搖、又走又唱地哄他入睡,這樣入睡後常容易驚醒,睡得不踏實。
6要尊重寶寶的入睡姿勢,側臥、仰臥、俯臥均可,入睡一段時間後,可以幫助他變換一下姿勢,使他睡得更舒服。
7剛入睡時出汗較多,是寶寶的植物神經功能還不夠穩定的生理現象,不一定是佝僂病的症狀,可輕輕地給他揩幹。
8寶寶熟睡時,可輕輕剪除長的指甲,以防他抓傷自己或吃手指時把細菌帶入體內。可以每周剪1次,不宜剪得太深,不要損傷皮膚。
加強眼睛保健
初生嬰兒視力很差。在外界環境,特別是光線的刺激作用下,到2歲時孩子的視力發育到05左右,3~5歲時發育到10。這個階段的視力發育如何,對孩子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一切孩子視力發育的環境條件、身體疾病、全身營養狀況不良等,都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防止光線過強。初生嬰兒的環境光線不能過強,而目前一般醫院嬰兒室的燈光都越來越強,其實隻有在暗光下才有利於孩子視網膜發育。
出生後接生人員應該給嬰兒滴一次眼藥水,以預防眼部感染。同時要對嬰兒進行一次較為全麵的身體檢查。如發現孩子眼部異常,應盡量早做矯正和治療。
經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視力情況,如發現孩子眼斜、發紅、單眼或雙眼運動障礙、不對稱、流淚或分泌物過多、眼角膜發黴、瞳孔變黃、發紅、發白等,或視力發育水平明顯低於同年齡其他孩子時,都應及時檢查,以便確診,及早采取措施。
買玩具要買色彩鮮豔的,但不能有尖角。這樣,玩具不容易刺傷眼睛。
許多傳染病,特別是引起急性高燒、驚厥的傳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視皮質盲、視神經萎縮等,對此,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注意營養。不要養成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要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多吃些瘦肉、魚、蛋、青菜和水果。
嬰兒的抱法
嬰兒在走路之前,很多時間是在父母的懷抱裏度過的,父母也非常樂意摟抱孩子。那麼,怎樣抱嬰兒才合適呢?抱嬰兒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種: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左腕和左手護住嬰兒的背和腰部,右手護住嬰兒的臀部和腰部。由於新生兒脖子軟,挺不起來,用這種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撐住孩子的腦袋,使頭不至於前傾後仰。
正確包裹嬰兒
為了新生兒的保溫,必須給嬰兒進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講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嬰兒,有時為防止孩子蹬脫被蓋而受涼,父母還常常將包被捆上2~3道繩帶,認為這樣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穩,其實卻沒想到包裹過緊會妨礙嬰兒四肢運動,孩子被捆綁後,手指不能碰觸周圍物體,不利於新生兒觸覺發展。所以過緊包裹嬰兒,不利新生兒生長發育。同時,由於捆得緊,不易透氣,出汗容易使皺褶處皮膚糜爛,給孩子造成許多痛苦和束縛。
在民間有一個習俗:在孩子出生後,習慣用布或小被子將嬰兒的腿包直,用帶子把整個嬰兒身體捆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包裹,俗稱:“蠟燭包”,認為“蠟燭包”能預防小兒長大後變成“羅圈腿”。這種觀念是缺乏科學道理的,“羅圈腿”就是醫學上稱的“O”型腿,一般見佝僂病及其後遺症。這種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蠟燭包”會給嬰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後,四肢仍處於外展屈曲狀態,“蠟燭包”強行將小兒下肢拉直,不僅妨礙嬰兒的活動,而且包裹過緊也影響皮膚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汙染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時,造成髖關節脫位。因此,要提倡嬰兒盡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於自然放鬆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與發展,讓嬰兒輕輕鬆鬆地自由發育。
嬰兒需要包裹,應以保暖、舒適、寬鬆、不鬆包為原則。用嬰兒睡袋來替代包裹,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避免對嬰兒造成束縛,影響嬰兒生長發育。
嬰兒穿衣禁忌
服裝樣式應按小兒不同月齡、性別和季節特點來選擇。由於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和好動,所穿服裝不應束縛其活動;不得有礙自由呼吸、血液循環和消化;不應對皮膚有刺激和損害;不能使用腰帶,以防約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兒服裝樣式要簡單、寬鬆,且要易穿、易脫。上衣最好是無領小和服,掩襟略寬過中線,大襟在腹前線處係布帶,以使腹部保暖好。後襟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汙染和浸濕。這種上衣適於新生兒和2~3個月的嬰兒。新生兒下身可穿連腿褲套,用鬆緊搭扣與上衣相聯。一方麵可防止鬆緊腰帶對胸腹部的束縛,也便於更換尿布,還對下肢有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換尿布時下肢受涼。
4~6個月的嬰兒開始會翻身、爬行,活動量增大,這時可穿寬鬆帶背心的連腳開襠褲,這種衣褲具有保暖好、便於運動、又不束縛胸腹呼吸活動等優點。這時嬰兒正處於乳牙萌出期,唾液腺發育較好,常常流口水浸濕頸、胸部。為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幹燥,可給嬰兒戴上圍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純棉布、毛巾或多層棉紗布製作。
隨著月齡的增長,10~12個月的嬰兒活動能力大大增強,活動範圍、活動量也隨之增大,開始扶站、扶走。這時衣服的大小、長短特別要注意合體,以便於活動,上衣袖不宜過長,褲子長短也需合適,仍以背帶褲或連衣褲最好。
這時父母抱嬰兒去戶外玩耍時,在嬰兒褲子的褲腳上最好縫一鬆緊套,套在孩子襪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長抱嬰兒時將褲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涼。
嬰兒衣服別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鈉。這種物質進入人體以後,對人體中的澱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著很強的抑製作用,容易引起人體中毒。如洗滌不淨,衣物上殘留的烷基苯磺酸鈉會給嬰兒造成危害。因此,嬰兒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給嬰兒隨時保暖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製還不健全,因而給嬰兒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觀察是冷還是熱呢?一般可以摸露著的部位,如麵額、手等,以不涼無汗為合適。若四肢發涼,說明溫度不夠,要想辦法加熱水袋保暖(熱水袋的溫度應在50℃左右)。要將熱水袋放在嬰兒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引起燙傷。
嬰兒房間的布置
溫暖舒適寧靜
嬰兒從母腹之中來到人間,其生存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組織器官還十分嬌嫩,功能尚不健全,機體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影響生長發育,十分脆弱,甚至患病,還有一個很長的適應過程。因此,父母有必要為小寶寶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寶寶茁壯地成長。
嬰兒的房間要注意保持安靜。因為孩子一到世上就要自行呼吸,心髒等循環器官也要進行大改造。為了不妨礙這些變化和改造,也為了母體恢複分娩的疲勞,均需保持安靜。若是不安靜,等於增加了嬰兒的運動量,為此要多消耗氧氣。為補充這些多消耗的氧氣,寶寶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時嬰兒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所以,要盡量使寶寶能夠安靜地睡覺,不必過多抱他。當然,也用不著過於小心,比如在寶寶附近走路時踮著腳,說話時附耳低語,實在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因為環境搞得過於寂靜會使嬰兒變得神經質,稍有聲響便會嚇一大跳,日常家務,工作一如既往也無妨。對於那些令人煩躁的噪音,盡量設法避免,千萬別刺激嬰兒的聽力和神經。
光照通風不潮
新生兒大多數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為此要為寶寶準備一個較為安靜的房間,進出的人少,光照好、通風好、不潮濕,周圍環境又安靜的房間最為理想。有條件的話,最好安排嬰兒和母親有專用的房間;條件不允許的話,可在房間內條件較好的位置為嬰兒設一個角,同時要求母親能關照得到。
不要將孩子的床鋪放在光線直射的窗口,或光線直接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間的空氣要新鮮,要通風,但又不要讓風直接對著床位吹。掃地、擦桌要濕掃、濕擦,避免塵土飛揚,汙染空氣。
房間內禁止吸煙,這時孩子的呼吸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損傷。
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十分講究。如果室溫太低,為維持正常的體溫,就需耗用體內較多熱能,這會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果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嬰兒又會有發熱、脫水等現象。因此,室溫過高過低或忽冷忽熱對新生兒都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室溫夏天在23℃~25℃左右,冬天20℃上下較合適。要經常注意寶寶麵色和皮膚溫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適當。如果寶寶皮膚發涼,體溫低於正常,表明保暖不夠,可加蓋棉被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在50℃~60℃之間較合適。熱水袋應放在棉墊下或棉被外,以防止燙傷寶寶,棉被也不可過厚過重,避免影響寶寶正常呼吸,如果寶寶皮膚潮紅,溫度較高,則有可能是保暖過度,要適當減少衣、被。使用電風扇或空調降溫時,注意不要讓冷風直吹寶寶身體,使用空調降溫,與外界溫差不應超過4℃~5℃。另外,冬天不要用電熱毯給寶寶取暖。長時間地使用電熱毯,有可能致使嬰兒脫水。
要控製好室內溫度,不要過幹或過潮,二者對新生兒都是不利的。因為嬰兒個體很小,運動量較小,靠活動產生熱量是不可能的,隻有為他調節溫度,以適應嬰兒生活和成長。
避免疾病傳染
嬰兒剛剛開始新的生命,抵抗力很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親朋好友不要常常不斷進屋探望,要盡可能減少喧嘩,縮短時間,諸如親吻、貼臉等親昵行為對新生兒不利。人員雜亂易使室內空氣汙濁,增加嬰兒患病的機會。特別應婉言謝絕正在患病的人接觸孩子。同時,寶寶不滿1個月,不要帶他到人多的地方去,盡量給嬰兒創造一個閑適的生活環境。
內外空氣流通
為了保持嬰兒房間安靜,並非要一直關門閉窗,要適當適時打開門窗,讓空氣自由流通。特別是新生嬰兒和坐月子的媽媽,以及奶液、尿布等都會發出一些氣味,這些氣味混雜在一起是非常難聞的,所以,要讓嬰兒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使室內外空氣流通,散發難聞氣味。它還能鍛煉嬰兒的眼睛,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寶寶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呼吸道十分有利。
在寶寶出生後2周時間,就應從習慣室內的空氣開始,打開窗戶,讓寶寶盡量地呼吸5分鍾左右的新鮮空氣。2~3天後,嬰兒習慣了,就可以帶到外邊去,呼吸5分鍾左右的空氣。以後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但對未滿月的嬰兒不能超過20分鍾,免受風寒。當然,到室外享受新鮮空氣,一定要選擇好時間和地方。夏天在上午10時左右或下午3時以後;冬天在正午前後;春秋最好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炎熱的夏天要在涼爽的樹蔭下,寒冷的冬天要選無風或風不大的日子,在日光好的地方。但不要讓陽光直射嬰兒頭部,不到人多的地方,不到有灰塵的地方。
皮膚的護理
新生兒出生一般8~12小時即可沐浴。夏天應天天洗澡,冬天每周洗1~2次。沐浴時室溫要在28℃左右,水溫要在37℃左右,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壓住雙耳,以免水流入耳內,發生感染。右手將幹淨的毛巾濕透,輕輕捺臉,然後用香皂洗頭、頸部及上肢,用水衝洗後擦幹,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清洗時要注意腹股溝及旮部,適當多用些香皂,衝洗後擦幹,之後可給新生兒撒痱子粉並蓋好被子。撒痱子粉時,應用左手蓋住新生兒臉部,以免把粉撒入小兒眼、鼻、口內,右手將粉撒於頸下、頸後、腋下、腹股溝、背、臀部,皺褶處應多撒些痱子粉,以防皮膚糜爛,然後包好;眼睛發紅可塗紅黴素眼膏,臀部發紅可塗茉草油。
尿布要選用鬆軟、吸水性好的舊棉布,要勤洗勤換,洗後最好在太陽下曝曬或定期用開水燙,防止紅臀發生。
包新生兒時不可將四腳拉直,緊緊裹住。這種“受刑”的包裹方法既不利於新生兒發育,也不利於運動。上衣宜穿“和尚”服式,不可穿套衫。
尿布皮炎的預防
用尿布的嬰兒經常會出現臀部和會陰部的皮膚發紅、糜爛,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尿布皮炎。新生兒更為多見。
尿布皮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尿布洗換不勤,或者使用橡皮布、塑料膜、油布等不吸潮的材料包裹尿布,致使嬰兒臀部的皮膚經常受濕熱的刺激而發生皮膚炎症。另外,由於尿素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氨,氨對皮膚有很大的刺激性。
尿布皮炎的早期表現隻是在接觸尿布的部位出現大片的皮膚發紅、粗糙,如果這個時候能得到及時、得當的處理,皮炎很快可以消退。否則繼續發展下去,可以出現斑丘疹、瘡疹,嚴重的可能導致局部皮膚糜爛,甚至可以出現皮膚潰瘍。
對於尿布皮炎應著重於預防。應該勤換尿布,避免潮濕的尿布長時間的接觸皮膚,尿布應該用舊的細棉布製作,要有足夠數量的尿布並保持清潔、幹燥、柔軟。換尿布時可以用無刺激性的爽身粉使皮膚保持幹燥。此外,嬰兒穿衣、蓋被均不宜過多,衣服也不宜裹得過緊,室內的溫度應該合適,這樣可以降低濕和熱對皮膚的刺激。
如果孩子的皮膚已經發生皮炎,切忌用熱水和肥皂擦洗,因為熱水和肥皂可以加重皮膚炎症。輕的尿布皮炎隻需勤洗皮膚,保持局部皮膚幹燥、清潔,一般2~3天就能治好。如果發生皮膚糜爛等現象,則應到醫院治療。
保護男嬰生殖器
男嬰的生殖器官與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外形不一樣,其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視對男嬰生殖器的保護。
男嬰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異,個頭兒小不一定是病態,更不能給以雄性激素治療。因為男嬰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會增高,無故給以雄性激素刺激,無疑是“拔苗助長”,嚴重的會造成畸形發育。
男嬰睾丸內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組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較弱,一旦遭受損傷,會影響成年後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輻射、放射線及有害化學物質等汙染的地區去,並應預防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感染。
男嬰陰莖包皮長而且外口較狹小,包皮內層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內,使細菌在此處繁殖,發生感染。父母應經常為孩子清洗,將男嬰包皮上翻,用清水衝洗龜頭,以保持外陰衛生。排尿後若殘留尿液,應捺幹或洗淨,並用專門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發現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龜頭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
3、身心與培養
正確快樂的玩耍
聽音樂
方法媽媽在給寶寶喂奶時,將錄音機或音響的音量調小,播放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樂曲。此活動在寶寶出生幾天後即可進行。
目的音樂可以訓練聽覺、樂感和注意力,陶冶孩子的性情。
注意不要給嬰兒聽很多不同的曲子,一段樂曲一天中可反複播放幾次,每次十幾分鍾,過幾周後再換另一段曲子。
看光亮
方法用一塊紅布蒙住手電筒的上端,開亮手電。將手電置於距嬰兒雙眼約30厘米遠的地方,沿水平和前後方向慢慢移動幾次。此訓練可在嬰兒出生半個月後開始進行。
目的吸引嬰兒注視燈光,進行視覺刺激。
注意最好隔天進行1次,每次1~2分鍾,不可不蒙紅布用電筒直照嬰兒眼睛。
看明暗
方法將一張與書大小差不多的白紙對折,將一邊塗黑,另一邊空白。嬰兒清醒時,將這張紙舉在他眼前30厘米處。可在生後半個月開始進行。
目的觀察嬰兒的眼球是否在黑白兩個畫麵上溜來溜去。
對寶寶說話
方法寶寶清醒時,媽媽可以用緩慢、柔和的語調對他說話,比如“××,我是媽媽,媽媽喜歡你”等等。也可以給寶寶朗讀簡短的兒歌,哼唱旋律優美的歌曲。此活動可在出生20天後開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