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疾病與預防
及時預防接種
4個月的孩子應該第3次服用脊髓灰質三價混合疫苗(小兒麻痹糖丸),應按時帶孩子到所屬防疫部門服用。
4個月的孩子該注射三聯針的第2針了,三聯針是用來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等疾病的。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咳嗽時表現為一陣陣痙攣性劇咳,使孩子非常痛苦。患上百日咳2~3個月才能治愈,有的可繼發肺炎。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患病後嬰兒咽喉部可見白色假膜,假膜沿呼吸道蔓延,病情發展快且嚴重,有的很快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後果不堪設想。破傷風,是由於破傷風杆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小兒皮膚嫩,容易碰傷,傷口易受破傷風杆菌汙染,破傷風杆菌可產生毒素,傷害人體神經係統,造成抽搐、牙關緊閉,甚至窒息死亡。這3種傳染病,嚴重地威脅著孩子的健康成長,自從廣泛進行了“白、百、破”預防針的注射後,這3種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所以,一定要按時給孩子進行預防接種,以防患於未然。
三聯針第2針的注射時間應與第1針相隔30天以上,如果此時正巧生病,可推遲幾天再去接種,但最多不要超過60天。
發燒不吃奶的處理
人體發熱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消化酶的分泌減少。盡管食入量很少,但食物在胃腸內停留的時間很長。所以,孩子在發燒時食欲減退,有時還肚子脹。
怎麼辦呢?可以讓孩子每次食入量少一點而相應多吃幾餐,而且要食一些稀釋而清淡的有助於消化吸收的食品,如在牛奶中加一些米湯或水,並注意給孩子多喂水,保證足夠的液體供給。發燒時體內水分消耗較多,如不注意給孩子喂水,一方麵發燒不容易退,另一方麵,容易引起代謝紊亂。在補充水時,特別要注意補充些鮮果汁水或菜水等。
不要常吃小中藥
有許多家長常在孩子看完病後,還要求大夫加開一點小中藥,如至寶錠、妙靈丹等,理由是怕孩子生病,常給孩子吃點小中藥預防著。這種做法既不妥當也不科學。
這是因為,人體食入的任何藥物都要在肝髒解毒,由腎髒排泄。小兒的身體處在成長發育過程,許多髒器功能尚未成熟,肝髒解毒功能差,腎髒排泄的功能不完全,應盡量少用藥,更不要隨便經常濫用藥。許多小兒中藥製劑中,都含有朱砂,中藥用來鎮驚,但朱砂是煉汞的原料,長期服用,可蓄積中毒,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便秘的護理
吃牛奶的孩子常常便秘,每次排便很痛苦,有的甚至把肛門撐破。孩子因此而哭鬧,不願大便,使家長心急如焚。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呢?可以采用下述辦法試一試:
1在奶中適當增加糖分,100毫升牛奶中加10克白糖。
2給孩子吃些蜂蜜水。
3注意給孩子吃新鮮果汁水、蔬菜水和蘋果泥等維生素含量高的輔食。
經常便秘的孩子,除了在飲食上調劑外,還應堅持做體操,以增加腹肌的力量,有利於排便。
預防營養缺乏病
目前在嬰兒營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母乳喂養率逐漸下降,大城市,母乳喂養率隻有20%~30%。因此要大力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婦幼保健大夫和產科醫生要通力協作,以提高母乳喂養率,如在產前作好產後喂乳的準備,產後及早喂奶。因為嬰兒越早吸奶,越能促進奶汁的分泌,如果大多數的嬰兒都能由母乳喂養,而且在4~5個月後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就可以使嬰兒在營養方麵順利地渡過出生後生長發育最快的第1年。合理添加輔助食品,是指除了穀類食品以外,還要有一些動物性食品,如牛奶、雞蛋、肉泥等等。此外果汁、菜泥和果泥也很重要,能提供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目前常發生的嬰兒營養缺乏病有二:一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佝僂病;另一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在食物中含量較少,主要靠太陽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使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維生素D。因此要讓孩子多到戶外見太陽。北方冬季較長,見太陽的時間少,可以吃一些魚肝油或維生素D油劑以補不足。另一種常見的缺乏病是缺鐵性貧血,這主要是攝入的鐵不足,或吸收不好。影響鐵吸收的因素很多,而維生素C能很有力地促進鐵的吸收,所以膳食中應供給足夠的維生素C,因為它對鐵的營養狀況很重要。動物性食品中除了奶和蛋以外,其他食物中的鐵都較易吸收,這便是要給嬰兒吃肉泥的原因。此外還可以吃一些強化鐵的食物和鐵劑。其他的營養缺乏病如維生素A缺乏、核黃素缺乏、硫胺素缺乏、維生素C缺乏等,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較少見。近年來發現有些地區的兒童有缺鋅的症狀,如食欲差、生長發育遲緩、異食癖等,應引起重視,因鋅缺乏有可能影響智力發育,要進行研究。
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小兒由於發育不健全,體溫調節功能差,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低,所以在冬季常易患流感、流腮、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這些傳染病的早期酷似感冒,極易被誤診,如治療不及時,不僅會造成疾病流行,還很容易發展為肺炎。小兒一旦得了呼吸道傳染病,再合並感染上肺炎,就會增加治愈的難度,出現呼吸急促、鼻翼扇動、喘憋、煩躁等症狀,嚴重的可出現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那麼,在冬季該怎樣預防小兒患呼吸道傳染病及肺炎呢?
首先,要加強體格鍛煉,注意增加營養,讓小兒多在戶外活動,常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以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和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
其次,在疾病流行期間,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外出時要戴口罩,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應注意室內通風,定期用食醋熏蒸消毒。此外,應適時接種流感、麻疹等疫苗,提高小兒的免疫力。
小兒患了呼吸道傳染病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在家要加強護理,室內空氣要新鮮,不要在小兒居室吸煙,室溫最好保持在18℃~20℃之間,相對濕度55%,空氣過於幹燥會刺激氣管粘膜,加重咳嗽和呼吸困難。室內要保持安靜,保證小兒睡眠。家長要遵醫囑按時給孩子用藥。鼻腔及咽喉分泌物過多時要及時清除,並隨時密切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一旦出現口唇發紫、出汗、四肢發涼等病狀,要及時請醫生處理。
早期判斷視力障礙
觀察嬰兒的眼球運動,如果眼球有震顫,即眼球快速度的左右抖動,則很可能存在視力障礙。
把一個直徑10厘米的紅色絨線團放在距嬰兒眼睛15厘米處,1個半月嬰兒,眼睛能隨著紅絨線團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跟至中線處。
2個月的嬰兒,當有人麵對著他並逗他,但不能發出聲音,也不能觸及嬰兒身體,嬰兒會出現應答性微笑。
4個月的嬰兒,兩眼能隨著紅色絨線團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移動180°。
4個半月的嬰兒能兩眼注視放在桌麵上的有顏色的小丸,如糖豆。
嬰兒如果在4個半月時達不到上述幾項檢查標準,可能存在視力障礙,一定要及時去眼科做進一步檢查。
出現腸套疊的處理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鄰近的另一段腸腔內,是嬰兒時期的急腹症。這種病有幾個特點:男孩子多於女孩;多發生在4~12個月以內的健康胖孩子身上;發病季節多在夏季7~8月份。有以下幾種發病原因:嬰兒對增加輔食不適應;夏季飲用冷食多,引起腸道病毒、細菌感染機會多;這個年齡抵抗力弱。以上因素均能引起腸蠕動紊亂,誘發腸套疊。
患了腸套疊,孩子是很痛苦的,肚子陣陣絞痛,孩子劇哭不止,雙手緊握,四肢亂動,麵色蒼白。發作1~2分鍾後,腹痛消失,患兒安靜如常。約15分鍾後,腹痛再次出現,重複循環,伴有嘔吐。起病後8~12小時,由於腸管缺血,壞死,可發現果醬大便排出,這時切莫認為是腸道感染,應馬上到醫院就診。
預防夜盲
夜盲是夜裏看不清事物。夜盲是怎麼得的?原來在人們的視網膜中有一種叫杆狀細胞的在合成視紫紅質中缺乏其原料而無法形成或是由杆狀細胞本身的病變而引起的。
什麼情況造成了以上病因呢?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
1父母的遺傳基因造成的,稱為先天性夜盲。遺傳造成的視網膜色素變性,杆狀細胞發育不良,以致喪失了合成視紫紅質的能力,而產生夜盲症。
2由於全身病變繼發引起的眼部病變。也叫獲得性夜盲。常見於彌漫性脈絡膜炎,廣泛的臍絡膜缺血萎縮等,引起這種夜盲,可隨疾病的痊愈而好轉。
3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維生素A缺乏,患此種夜盲者為暫時現象,隻要不缺維生素A就會好的。許多食品中含維生素A很高,如胡蘿卜、豬肝等。預防由於維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視網膜杆狀細胞合成視紫紅質原料不足,就可以避免此種夜盲症的發生。
防治沙眼
沙眼傳染的途徑主要是接觸傳染,所以要嚴防亂用毛巾、公用臉盆,從而消除沙眼傳播的途徑。得了輕度的沙眼,感覺不是很明顯,常是在體檢時被醫生翻轉眼皮時才發現。眼結膜表麵粗糙不平,重者可形成濾泡樣增生。在發病初期可能有發癢和輕微異物感,易流淚或早晨起床時發現有眼屎(眼分泌物),發展以後成為磨痛、怕光、眼睜不開等重症。此時應抓緊治療,否則會造成治療困難以至引起角膜血管翳、眼瞼內翻倒睫、眼球幹燥、角膜混濁等合並症,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沙眼發展到重期會出現瞼內翻倒睫、眼球幹燥、眼球粘連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引起眼板肥厚變形,使睫毛內倒(倒睫毛),像毛刷一樣刺激角膜,使角膜充血、水腫、破漬,很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侵襲,導致角膜感染。日久天長角膜混濁,視物不清。再加上結膜炎症後瘢痕化,淚腺分泌腺被破壞造成角膜幹燥、淚少,殺菌能力降低等。最後導致失明。
沙眼是很普通的病,而且對異物較敏感,所以很容易治療。但是關鍵在於早治,而且要有耐心,堅持用藥3個月至半年就可以奏效了。
沙眼用藥常選用氯黴素、利福平、磺胺醋酞鈉等,每天上3~4次。晚上用膏劑,這樣作用會持久些,也適合睡眠過程。一般選用四環素、金黴素眼膏。對於比較重的,要抱到醫院請大夫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