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出生第5月
1、飲食與營養
喂養特點
5個月的孩子,由於活動量增加,熱量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以前認為隻吃母乳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現認為純母乳喂養可以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如果必須人工喂養,5個月的孩子的主食喂養仍以乳類為主,牛奶每次可吃到200毫升,除了加些糕幹粉、亨氏米粉、健兒粉類外,還可將蛋黃加到1個,在大便正常的情況下,粥和菜泥都可以增加一點,可以用水果泥來代替果汁,已經長牙的嬰兒,可以試吃一點餅幹,鍛煉咀嚼能力,促進牙齒和頜骨的發育。
本月在輔食上還可以增加一些魚類,如平魚、黃魚、巴魚等,此類魚肉多,刺少,便於加工成肉糜。魚肉含磷脂、蛋白質很高,並且細嫩易消化,適合嬰兒發育的營養需要,但是定要選購新鮮的魚。
在喂養時間上,仍可按上月的安排進行。隻是在輔食添加種類與量上略多一些。魚肝油每次仍喂2滴,每天3次,鈣片每次2片,每天2~3次。
鵝口瘡乳母的飲食
鵝口瘡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普遍發生於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尤其多見於先天不足、體質虛弱的新生兒。臨床表現為小兒口舌布滿膜狀白屑,形如鵝口,故稱為“鵝口瘡”。又因其白屑如雪,所以又稱“雪口”。
患鵝口瘡的小兒,開始微有發熱,經常啼哭,舌上口腔黏膜出現白屑雪片,逐漸蔓延,形如鵝口,白屑周圍有紅暈,互相融合而形成結實的厚片,狀如凝固的牛奶,不易消除,嚴重的可延至喉嚨,吮乳困難,呼吸不利乃至全身情況惡化。中醫認為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由於胎熱內蘊於心脾,積熱循經絡上熏於口舌,或由於水不製火,虛火上炎,故口腔粘膜及舌上出現白屑雪片。由於熱毒上熏,邪火灼傷粘膜,故白屑周圍出現紅暈,瘡麵疼痛,白屑壅塞咽喉,引起吮乳困難、呼吸不利等症。
由上可知,引起鵝口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胎中伏熱,熱毒上熏心肺所致,後天失調,導致心脾之積熱循經上熏於口腔而致,因此患鵝口瘡的小兒,其乳母要注意忌食辛辣香燥動火食物,如煙酒、大蒜、胡椒、辣椒、油煎熏烤等食物,以防熱毒經母乳進入嬰兒體內,蘊於心脾二經,積熱上熏致病情加劇。另外,過量用抗生素也會引起鵝口瘡,故乳母在哺乳期不要過量用抗生素,必須使用大量抗生素時,嬰兒可代用人工喂養為好,以防嬰兒發生鵝口瘡。如見小兒發熱、癡呆、吵鬧等症狀,應忌食牛奶,少哺人乳,更應忌食海鮮、雞鴨、牛羊肉及其湯類。在乳母暫時不能哺乳期,更應注意忌上述食物。如不注意忌口,則易生濕熱,濕熱交阻,使病情加重,或經常複發,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凡患鵝口瘡的嬰兒的乳母一是要注意自己的忌口,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二是要注意小兒的飲食忌口,如暫停人工喂養,更應多給予米湯、葡萄糖、多種維生素、果汁、蔬菜湯等。切忌給以過多的奶糖、巧克力和粗糙的食物,以免加重濕熱和損傷黏膜,使病症加重或並發感染。
嬰兒夜啼乳母的飲食
小兒夜啼是指非因身體不舒服而引起每夜啼哭,甚至通宵達旦,有的每夜定時啼哭,哭後仍然安靜入睡,稱為“夜啼症”。
小兒夜啼與乳母的飲食忌口有很大的關係,如乳母經常進食油炸辛辣油膩之品,辛辣刺激,肥甘之味易生濕熱,內熱經乳汁進入小兒體內,可使邪熱薰心。中醫認為心熱為陽,陽為人身的正氣,因小兒正氣未充,則至陽衰,陽衰則無力與邪熱相搏,正氣不能戰勝邪熱,則邪熱薰心而致小兒夜間煩躁啼哭,睡喜仰臥,見火或光亮夜啼更嚴重,同時還可見到小兒煩躁悶熱、口中氣熱、手腹發熱、麵赤唇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有的乳母喜食生冷寒性食物也可影響小兒陽氣,導致寒邪內侵。中醫認為諸髒屬陰,夜則陰盛,陰盛則陽衰,陽衰則陰寒凝滯,或陽為陰寒所鬱,不得伸展,白天表現為睡喜伏臥,四肢欠溫,麵色青白,口中氣冷等。夜間則表現為啼哭不休,一般在清晨3時後停息。
由此可見,乳母宜食清淡,既保持一定的營養,又應忌食助火生熱化燥傷陰之品,這樣就會減少母乳中致嬰兒夜啼之物,從而避免嬰兒夜啼。
嬰兒拒絕吮奶的處理
用嘴吸吮乳汁,是嬰兒的天性,但一些嬰兒有時厭吮,表現出厭煩、不願吮奶的情緒或乍吮又止,甚至哭鬧。原因何在呢?
奶頭不適
如人工喂奶,奶瓶上的奶頭質地太硬,或上麵的吸孔太小,吮乳費力,從而使嬰兒厭吮。
疾病
嬰兒在患一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麵頰硬腫時,均有不同程度地出現厭吮。
鼻塞
因為嬰兒鼻塞後,就得用嘴呼吸,如果吮乳,必然妨礙呼吸,往往乍吮又止。
生理缺陷
如兔唇、齶裂等生理缺陷,其吸吮困難,也會出現拒吮現象。
口腔感染
此因疼痛而害怕吮乳,原因是嬰兒口腔粘膜柔嫩,分泌唾液少,口腔比較幹燥,再加上不適當地給嬰兒擦拭口腔或飲料過熱,常使嬰兒的口腔發生感染,口腔感染後,吮奶時即可產生疼痛,從而出現拒吮現象。
早產兒
原因是其身體尚未發育完善,吸吮機能低下,故常表現出口含奶頭不吮或稍吮即止的現象。
由上可知,嬰兒拒吮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必須仔細分析,辯證治療。若屬口腔感染的,可用溫水清洗口腔,然後塗些紫藥水;鼻腔堵塞時,要動作輕巧地取出異物;屬生理缺陷或疾病所致拒吮的,當去醫院診治。
母乳不能代替打預防針
盡管母乳對新生兒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不可低估,但這種保護作用是有時間限製的,一般僅有3~6個月。因為母乳為嬰兒提供的抗體屬於自然被動性保護抗體,很容易從肌體消失。再加上抗體都具有很強的特異性,某種抗體隻有某一方麵的作用,而對其他方麵無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單純依賴母乳來維持嬰兒體內的免疫保護功能是不夠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嬰幼兒要進行免疫接種的原因。
免疫接種也叫預防接種,俗稱“打預防針”。它是通過打針、吃藥、噴鼻等方法,有計劃地將疫苗或者苗種接種到人的身上,刺激人體產生抵抗相應傳染病的抗體,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樣產生的抗體,較母乳中的抗體效能穩定,持續時間長,防病效果可靠。它是母乳和其他任何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質都無法替代的。
由此可見,既要喂母乳,同樣也應該打預防針,兩者皆對孩子有益不可互替。
擠乳喂養的注意
如果因為種種情況,確不能直接進行母乳哺養,需要擠乳喂養,那麼,擠乳必須注意許多問題。
母乳奶瓶哺乳
擠出自己的乳汁裝入奶瓶,特別是母親生病,疲乏不堪或將嬰兒交給別人照顧的時候,可用盛有母乳的奶瓶來喂養嬰兒。擠出的乳汁可以冰凍保存達6個月之久。
雙乳擠出乳汁
擠乳喂養不是一種束縛,可以從雙乳擠出乳汁並把它放到已消毒容器裏保存在冰箱內。這樣就使得在母親不在的時候能夠喂養嬰兒,其優點就是喂養嬰兒的是母親的乳汁。
可以用雙手或吸奶器從雙乳擠出乳汁。大多數婦女覺得用手擠乳汁比用吸奶器更為簡便。開始擠乳前,備一個碗、一個漏鬥和一個可以密封的容器,然後,用消毒液或沸開水將所有的用具消毒。手擠壓法在頭6周裏都有些困難,因為雙乳產乳還不充足,但應堅持用手擠壓。最好的擠乳時間是在早晨,此時乳量最多,但如果晚間停止喂哺嬰兒的話,那麼,晚上擠乳則是最佳的時間了。可以毫不困難地擠出50毫升左右乳汁。如果嬰兒稍大,就必須每天至少擠乳4次,以維持乳汁供應。
為了保證乳汁繼續供應,有些母親認為上午是乳汁最旺盛的時候,哺乳後擠出剩餘的乳汁是個好辦法。所以,可以擠出所有剩餘的乳汁使乳房排空,以使雙乳能在下一次喂哺時產出更多的乳汁。
擠乳注意事項
如果必須彎身將就一個低的位置進行擠乳,那準會累得腰酸腿疼的。如桌子不夠高,可以把盛乳汁的容器放在一疊書上。
擠乳決不應該出現傷痛。如有,就說明沒有按正確方法進行。
每件用品和所有的容器均應消毒,雙手必須洗淨。
如果擔心嬰兒習慣了奶粉喂養後不願恢複母乳喂養,可試著用杯和茶匙給嬰兒喂食擠出的母乳。杯和茶匙應事先消毒。
乳汁必須正確貯藏,不然的話,擠出來的乳汁就會像瓶裝牛奶一樣變壞。如果用這種乳汁喂養嬰兒,他就會生病。一旦收集了乳汁,就把它立即放入冰箱裏保存直到需用時才取出,它可保存48小時;也可以把乳汁冰凍,可保存達6個月之久;擠出來的乳汁可放在密封的消毒塑料容器裏,不要用玻璃容器以防凍裂。
人工喂養不能代替母乳
母乳喂養嬰兒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母乳中有嬰兒必需的免疫抗體,母乳喂養的嬰兒患病率明顯低於非母乳喂養的嬰兒。
其次,母乳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比例,適合嬰兒消化吸收,其中補體、乳鐵蛋白等成分,是其它任何乳品都不可比擬的。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嬰兒至少要喂滿4個月的母乳。因此,若不是母親有病或母乳缺乏等客觀原因,不要完全用人工喂養代替母乳喂養。
添加輔食
為了生長發育的需要所添加的食物,叫作輔助食品,簡稱輔食。年齡愈小,生長發育愈快,所需營養的全麵性也愈迫切。若有不足,即可造成嚴重影響。當嬰兒長到3個月以後,胃腸道消化酶的分泌日趨完善。5個月嬰兒漸出新牙,胃容量變大,這時在乳類之外,漸漸添加半流質以及部分固體食物,無論從營養需要還是對消化器官適應性的鍛煉上,都是必要的。5~6個月的嬰兒,即使乳類充足,不加輔食也會導致某些營養缺乏,從而導致抵抗力低下。輔食還是乳類過渡到飯食的“橋梁”,這座橋搭得好,嬰兒就很好地斷奶,而後步入正規飲食。這是整個嬰幼兒時期營養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很重要。
嬰兒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新添食品適應力弱,易發生消化吸收紊亂,故增加輔助食品必須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不能操之過急。
喂菜湯、菜泥、水果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