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出生第5月(3 / 3)

4、疾病與預防

及時預防接種

上個月給嬰兒注射了三聯針(百白破混會製劑)的第2針,這個月應注射第3針,這樣就完成了百日咳、白喉、破傷風3種疾病的第1次免疫注射過程。以後到1歲半、6~7歲時,還要加強2次免疫。此後,孩子便獲得了對這3種病的持續而良好的免疫力。

大部分孩子在注射三聯針後都有些不適,常表現為發熱,吃奶不好,在打針的局部稍稍有些紅腫,孩子比以前愛哭鬧了。這些現象家長必然很擔心,其實這是正常的反應,一般2~3天就會好的。如果體溫超過了385℃,可以給孩子吃點退燒藥阿魯片。如果發熱持續3日不退,並出現皮疹、咳嗽等症狀,就要請醫生給孩子看看有無其他不適。

預防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菌痢的主要表現是發燒、腹瀉、大便膿血,伴有腹疼,重者可出現脫水、休克、抽瘋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菌痢的發病是由於痢疾杆菌隨汙染的飲食經口進入胃腸後,在腸道大量繁殖,釋放毒素,引起腸道的炎症病變。同時,毒素的吸收引起發燒、全身不適等症狀。如果毒素首先侵犯中樞神經係統就會引起腦中毒症狀,病人抽瘋、昏迷、血壓下降……這就是中毒性痢疾。

預防痢疾,一定要做到:1大便後、吃飯前給孩子洗手,並養成習慣,最好用肥皂及流動水洗手,以防手上的致病菌隨食品入口。

2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幹淨、消毒。3腐爛變質、不新鮮的食品一定不給孩子吃。4孩子的餐具要專用並經常消毒。5如果家中有人得痢疾,應注意隔離,避免傳染給孩子。

如果孩子得了痢疾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按醫囑服藥,千萬不要吃2次藥覺得腹瀉好一些了就自行停藥。最好在服藥3天後複查大便,使常規檢查正常後再服2~3天藥。一般療程為7天。除用藥之外,還要注意適當休息,吃易消化的食品,如果孩子高燒,可服用退燒藥和物理降溫。若發生中毒性痢疾,則應住院治療。

預防腦震蕩

嬰兒腦震蕩不單單是由於碰了頭部才會引起,有很多是由於人們的習慣性動作,在無意中造成的。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快點入睡,就用力搖晃搖籃,推拉嬰兒車;為了讓孩子高興,把孩子拋得高高的;有的帶小嬰兒外出,讓孩子躺在過於顛簸的車裏等。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習慣做法,往往可以使孩子頭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動,嚴重者可引起腦損傷,留有永久性的後遺症。小兒為什麼經受不了這些被大人看作是很輕微的震動呢?這是因為嬰兒在最初幾個月裏,各部的器官都很纖小柔嫩,尤其是頭部,相對大而重,頸部肌肉軟弱無力,遇有震動,自身反射性保護機能差,很容易造成腦損傷。

預防心律失常

竇性心律不齊

表現為隨呼吸而改變,吸氣時心率增快,深吸氣時更為明顯,呼

氣末期心率減慢。在發熱、運動、情緒緊張、哭鬧或用阿托品後心律不齊消失。

竇性心動過速

表現為小兒正常心率因年齡而異,如新生兒心率超過200次/分;1歲以下超過160次/分;1~2歲超過140次/分;2~6歲超過130次/分;7~12歲超過120次/分,這被稱為竇性心動過速,常見於運動、緊張、哭鬧、發熱、貧血、出血、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某些藥物如阿托品、麻黃素等影響也可引起心率過速。

病竇綜合症

這是由於竇房結功能衰竭而引起的激動產生和傳導發生障礙。小兒可由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黃中毒、先天性心髒病引起。臨床特點是持久而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心律不隨運動、哭鬧、發熱而增加。除心動過緩外還可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所以也稱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症,簡稱“快——慢綜合症”。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此病約有60%發生在健康兒童身上,約5%~10%病人原有預激綜合症,亦可見於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髒病、心肌炎、缺氧、洋地黃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等。4個月以下嬰兒多見,常突然發作,此時可出現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涼、呼吸急促、拒奶、嘔吐、口唇發紺等症狀,可持續數秒、數分鍾或數小時而突然停止。血壓低,聽診時可發現心音弱,心律快而規則,新生兒可達300次/分,嬰兒可達200~300次/分,年長兒可達160~180次/分。

早搏

正常心髒跳動的起搏點是在心髒竇房結,而早搏是由異位節律點提前發出激動而引起心髒搏動。按異位節律點出現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這些症狀可以通過心電圖檢查來確切診斷。

房室傳導阻滯

可由心肌炎、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藥物中毒(如洋地黃)、低血鉀等原因引起。按受阻程度可分為1、2、3度。1度一般無症狀,心電圖儀表現P-R間期延長。2度可出現心髒漏跳現象。3度由於心律過慢,可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症,這是十分危險的,需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預防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在各種組織器官中形成結核結節和幹酪樣壞死灶,是一種蔓延於世界各地的常見病、多發病。結核病對人類的危害已有數千年的曆史。接種卡介苗對於預防兒童結核病,特別是那些嚴重類型,如粟粒性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等,可降低發病率。接種對象是新生兒及從未接種過卡介苗的兒童。接種卡介苗可出現特殊形式的局部反應,如接種2周左右局部出現紅腫,以後局部化膿。化膿的地方一般要在3個月左右後結痂,形成疤痕。化膿破潰時,可塗甲紫,勤換內衣,以防感染。以上變化是正常反應過程,無需特殊處理。偶爾出現接種部位的同側腋下淋巴結腫大,可以熱敷處理。如已軟化形成膿瘡,要請醫生診治。

預防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乙肝是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嚴重的一個型別。接種乙肝疫苗是控製乙肝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目的不隻是預防個體的發病,更重要的是預防和減少人群慢性帶毒狀態,從而達到減少或控製乙肝傳染源的目的。目前北京地區使用的乙肝疫苗,對阻斷母嬰傳播率達95%以上。接種對象:所有乙肝易感者,劑量是第1次5微克,間隔1個月和6個月分別接種5微克。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完成第1針10微克(為提高母嬰阻斷),間隔1個月和6個月分別接種5微克。但新生兒母親為表麵抗原陽性時,注射劑量應分別為10微克、10微克、10微克。接種後偶見注射部位紅腫或疼痛,發熱和頭痛,不需任何處理。

預防流行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起病突然,發熱,可有呼吸道症狀,病程較短。

流感病毒存在於病人的鼻涕、口水、痰液等分泌物中,主要借空氣飛沫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發病較多。

流感的潛伏期為1~2日,最短者數小時,長者達3日。此病症狀是起病急、發熱、怕冷、頭痛、肌肉酸痛、疲乏、上呼吸道症狀等,小兒常伴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如無合並症,3~4天後症狀減輕。

患兒應臥床休息,室內空氣要新鮮,防止繼發細菌感染。要多飲水,對症治療,高燒時要物理降溫。患流感不要用抗生素治療,可服板藍根衝劑、小兒清熱解毒衝劑等。

在流感流行季節,小兒住室要注意通風,不要到公共場所,注意增加戶外活動,曬太陽,積極鍛煉身體。

治療口角炎

如果孩子經常口角糜爛,甚至口唇裂縫、出血,就是患了口角炎。口角炎常伴有舌炎,這時舌呈鮮紅色,舌乳頭可有部分剝落,舌麵、舌尖出現明顯毛刺狀小乳頭。這種病多為維生素B2缺乏引起的。

經常患口角炎和舌炎的孩子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肉類、蛋類,同時可口服核黃素片(維生素B2)。

治療皰疹性口炎

本症為小兒容易發生的急性口腔粘膜感染,也可能單獨發生在唇及口周皮膚,有自限性。

症狀

單純皰疹常發於唇部及鄰近口周皮膚和口腔粘膜。呈散在或成叢的小水泡,周圍有紅邊。初起時發癢,繼而有痛感。水泡很快潰破,形成淺潰後迅即結痂,數日即脫落自愈。全身症狀較輕,所屬淋巴結有時略腫大。嬰兒發生在口腔粘膜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發現。

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藥。但可塗擦魚肝油軟膏以促其愈合,並可減輕疼痛。進食時宜用流食或軟食,食前可用1%奴弗卡因液漱口或塗布,也可以減少疼痛。

家庭用藥誤區

孩子有病,當然要給他吃藥啦!但很多家長對待喂藥給孩子吃這件事情並不夠“專業”,往往犯了錯而不自知。這包括喂藥方法、儲存藥物方法以及使用一些成藥的常識等。以下陳列了一些常犯的錯誤,並告訴大家正確的處理方法。

錯誤1

用1隻普通湯匙或茶匙來量藥水喂給嬰兒吃,而不用專門為嬰兒而設的量藥水用的試管形匙。隨便用1隻平常用的匙來喂藥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分量給嬰兒,影響療效。1茶匙的分量相當於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是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喂嬰兒吃藥水,最好是用試管形匙,吃藥可用滴管。

錯誤2

沒有依說明在吃藥前搖勻藥水。搖勻藥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為需要把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則,會造成開始吃的2/3藥力不夠,到最後吃的1/3又嫌太衝,會對嬰兒有害。

錯誤3

保留著已過期的藥物。每種藥物都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過期的藥物是有害無益的。必須養成習慣先看看藥物是否已過期,才喂給孩子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個月清理一次藥品或藥櫃,丟掉已過期的藥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過期,為安全起見,寧願棄掉,不要怕浪費。

錯誤4

孩子服食了買回來的成藥已數天,仍未見改善病情,卻依然繼續給他吃下去。假如孩子吃了這些成藥已2~3天,還未見好轉便應該停止不要再吃,須盡快帶孩子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