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寶寶的頭發長得多與少、黑與黃與剃不剃胎毛毫無關係。毛發與人的體質、營養和遺傳密切相關。因此在母親孕期要有充足而全麵的膳食營養;嬰兒出生後堅持母乳喂養;嬰兒應盡早到戶外活動,讓頭皮常曬到陽光並按時為嬰兒添加各類輔食。在嬰兒出生後每周用37℃左右的清水輕輕揉洗頭發1~2次,去除頭皮胎垢,增加血液循環,促進頭皮的新陳代謝,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頭發的生長十分有益。
由於孩子滿月後,在戶外時間逐日增多,父母給孩子穿得漂亮些,理理發也是應該的,但給嬰兒理發最好用剪子,而不應用剃刀。
因此,剃“滿月頭”的舊俗應該根除,應樹立科學文明的育嬰觀念。
口水多的處理
孩子6個月左右,由於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多。而孩子又不能及時咽下,就會出現流口水的現象,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這時要注意給孩子戴圍嘴,並經常洗換,保持幹燥。不要用硬毛巾給孩子擦嘴,擦臉,而要用柔軟幹淨的小毛巾或餐巾紙來擦。
小兒在出牙時,除流涎外,還會出現咬奶頭現象,個別孩子還會出現低燒,這都是正常現象,家長不必擔心。
培養良好習慣
家長要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要有規律,孩子的飲食、睡眠、遊戲等都應有固定的時間。生活有規律的孩子,會更健康、快樂,不愛生病,也不愛哭鬧纏人。這樣,家長能夠節省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和家務。
當小兒會坐之後,就要訓練他坐盆大便的習慣。最好要定時、定點坐盆,並教他用力。當小兒有大小便表示時,如突然坐立不安或用力“吭吭”的時候,就應該讓他坐盆,逐漸形成習慣,不要隨便在床上、在玩的時候大小便。
3、身心與培養
訓練動作功能
大人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幫助他練習坐起來的動作,一是從俯臥位或仰臥位爬起來坐下,一是從直立狀態坐下。大人還可以把孩子扶坐在自己的膝上,或放在特別的座位裏,使他不會前後左右傾斜,保證坐姿正確。但也不要讓孩子坐的時間過長,以防脊柱彎曲。
家長扶著孩子腋下讓他站在大人腿上跳躍,或拉小兒雙手使之隨力站起試做踏步的姿勢,都能夠鍛煉小兒的骨骼和肌肉,加快動作發育。
6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由仰臥位翻轉成俯臥位。但也有的孩子還翻不好,家長應該助他一臂之力,使他學會翻身。當孩子會翻身後,家長千萬注意看好孩子不要從床上掉下來,最好給床加上床擋。
如果孩子能熟練翻身,家長可以訓練孩子往前爬,在開始爬的時候,家長可以把一隻手頂住孩子的腳掌,使之用力蹬,這樣孩子的身體可以往前移動一點。然後,再把手換到孩子另一隻腳下,幫助他用力前進,使小兒慢慢體會向前爬的動作。發育較好的孩子很快就能夠學會爬。為了鍛煉孩子手的活動能力,可以給他一些紙,讓他去撕。
語言訓練
6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咕咕發音,這時,要多和孩子談話、交談,讓孩子觀察說話時的不同口形,為以後說話打下基礎。
6個月的孩子能夠知道自己的名字,如果叫他沒有反應,家長應該告訴他:“××是你的名字,這是叫你啊!”然後再叫他,如果他有反應就鼓勵他,抱抱他或親親他,反複幾次,孩子聽到叫他的名字就會有反應了。
家長要教孩子認識身體的各部位,比如和孩子一起遊戲,教他指出自己身體上的部位,告訴他:“這是手,這是腳,這是耳朵,這是鼻子……”這樣反複教他幾次後再問他:“手在哪兒?”讓他指出來。
玩具的選擇
孩子6個月之後,開始喜歡看、聽、摸、啃咬各種物體。這時,家長可為孩子提供較多的玩具。選擇玩具,要結實,不怕摔,不易碎,又不能太硬,太硬會碰壞孩子的頭和臉;玩具還必須是無毒、衛生而又不怕啃咬的;玩具也不能太小,太小他會吞下去,或放進鼻孔、耳朵裏;不能給嬰兒羊毛製品的玩具,他可能會從玩具身上扯下一根毛,塞進自己嘴裏;也不要給他一串小珠子,因為孩子也許會扯斷線繩吞下去幾個珠子。這些玩具都不適合給6個月的孩子玩,以免發生危險。
半歲的孩子可以玩簡單的玩具,例如:皮球、娃娃、塑料的搖鼓、大的沒有上漆的積木等。
將玩具給孩子之前,要清洗幹淨,因為6個月小兒經常會把玩具放在嘴裏“品嚐”。另外,一次給孩子的玩具不要太多,他玩膩了,便希望給他新的。
係列健身操
這個月除了堅持鞏固以前的各節健身操外,可增加1個動作。
嬰兒仰臥兩腿伸直,家長左手扶孩子左腿,右手拇指讓孩子握住,輕輕拉起孩子。重複2遍。
4、疾病與預防
頭痛的處理
頭痛是孩子經常會出現的情況,孩子可發生一次性的頭痛現象,亦可為反複發作性頭痛。且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各有不同。年長兒多能自己表達頭痛等不適。小嬰幼兒在發生頭痛時,則大多表現為抓頭、摸頭、尖聲哭叫、搖晃頭部或煩躁、多睡相交替等情況。此時應引起父母們的警惕。
可引起孩子頭痛的原因很多。位於各個器官的疾病,均可引起孩子發生頭痛。孩子在發熱或患有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時,或在受到情緒、精神等諸因素影響時,亦可發生頭痛,大多數孩子的頭痛是因精神緊張,疲勞過度,發熱或患有慢性鼻竇炎而引起。少數情況下是由於腦炎、顱內腫瘤等腦病引起。後一種頭痛時,孩子除頭痛外還可出現其他的相應表現,引起頭痛的常見疾病及其主要表現有下麵這幾類情況。
腦部疾病
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病及腦出血、腦外傷、腦內腫瘤均可引起頭痛。其多為持續性,但如患顱內腫瘤,孩子會在每天早晨起床時頭痛明顯,還可伴有發熱或昏睡或煩躁、嘔吐、抽搐、肢體無力等症狀。此時,須立即由醫生進行神經係統檢查及做腰穿術查腦脊液、頭顱CT和眼底等檢查,方能明確診斷。
腦外局部因素
鼻竇炎的患兒以頭痛為主要表現,且頭痛以夜間睡眠時為主。孩子還伴鼻塞、發熱、局部壓痛等症狀。孩子因屈光不正引起的頭痛現象也較為常見,孩子多在用眼過度時發生頭痛。中耳炎患兒在出現發熱、耳痛、外耳道流膿等症狀時,亦可發生頭痛。所以,對發生頭痛的孩子進行眼科、五官科的檢查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疾病
任何原因所導致的發熱,均可使孩子出現頭痛症狀。根據各個孩子的反應和耐受性不同,頭痛程度可輕可重。且大多隨熱度的下降,頭痛逐漸緩解。如孩子在患腎髒病(如腎炎、腎病)時出現頭痛,應警惕高血壓的發生。此外,孩子在發生煤氣中毒的初期,亦多表現為頭痛或頭暈。
藥物因素
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A,可引起孩子發生顱內高壓而出現頭痛。而長期應用皮質激素後,如突然停藥,亦可誘發頭痛。
頭痛性癲癇
有些反複發作頭痛的孩子,家長為其到處求醫,往往除腦電圖異常外,無其他異常發現。此情況以頭痛性癲癇可能性較大。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癲癇,須由醫生進行診斷。一旦確診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方可治愈。
如上所述,可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總的來說,嬰幼兒以耳鼻部感染、腦炎、腦膜炎為多。腦部感染、腦內腫瘤所占比例相對較小。
在孩子發生頭痛時,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可先測試一下孩子是否發熱,並注意觀察有無其他異常情況。如孩子頭痛症狀較輕,並且一會兒會自行緩解,往往說明沒有器質性的軀體疾病。如孩子在頭痛時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出現,頭痛前有患病史或外傷史,或頭痛反複發生並較為劇烈,則應及時帶其去醫院診治。
大便不暢的處理
孩子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可用手指沾些熱肥皂水插入孩子的肛門裏,慢慢地撥動硬便,把它弄碎後用手指帶出來。或用開塞露等,也可很快排便。
孩子大便幹燥可服些輕瀉劑,服藥後12~24小時後可排便。最好的辦法是預防便秘,給孩子的飲食中加些玉米、萵苣、韭菜等纖維素含量多的食物。要耐心地,不要威嚇地訓練孩子坐盆,有些孩子是因為不喜歡坐盆而不大便,使糞便在直腸變成硬塊。還有的家長讓孩子坐馬桶大便,孩子兩腳不能接觸地麵,也造成大便不易排出。
預防嬰兒貧血
嬰兒出生6個月之後,從母體得來的造血物質基本用完,若補充不及時,就易發生貧血。6個月孩子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和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貯存的鐵缺乏,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常見的缺鐵原因有以下幾種:
先天性儲鐵不足
由於胎兒儲鐵以產前3個月最多,所以早產、雙胎、母親貧血嚴重時,都會使新生兒儲鐵減少。
生長發育過快
生長發育越快,體重增加越多,身體缺血量也就越多,對造血原料鐵的需要也就增多。因而生長發育過快的孩子容易發生缺鐵現象。
飲食中鐵缺乏
因為人奶、牛奶含鐵很少,不夠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單純喂奶而不增加輔食的小兒特別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疾病的影響
孩子患某些疾病可造成身體缺鐵。如孩子消化道畸形,長期腹瀉,鐵便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易發生貧血。再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鉤蟲病等由於腸道經常少量失血,也會引起貧血。
家長了解了貧血的原因,就會認識合理喂養的重要性,及時給孩子添加輔食,多吃動物肝、瘦肉、雞蛋、綠色蔬菜等來防治貧血。
當孩子精神不好,食欲差,經常疲乏無力時,應觀察孩子麵色、口唇、牙床,皮膚粘膜是否蒼白,若是,應想到小兒貧血,及時到醫院檢查。一經證實,就要堅持耐心按醫囑服藥。
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這些造血物質而引起的疾病。
維生素B12,在動物瘦肉、肝、腎中含量較多,在奶類、蛋類中含最較少。葉酸在新鮮綠葉菜、酵母、肝、腎中含量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