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可以通過認識活動的目的、預測活動的結果來培養和激發興趣。學習本身可能是艱難的,工作過程可能是枯燥的,但學習的結果將使自己成才,工作的結果將使自己的、他人的生活更豐富、更美好,這卻是人類所共同需要的,因而也是使人感興趣的。這種間接興趣可以轉化為對學習與工作本身的直接興趣,如同法國化學家拉伏西蒙所說:“公共的利益,人類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變得可貴。”

興趣是學習與工作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隻有培養孩子興致盎然地去學習、去工作,才會使他在求知的道路上奮然前行並最終登堂入室,才會在工作中孜孜不倦並最終取得成就。

運動促進孩子智力

全麵正確地理解智力

許多家長習慣地把兒童的智力理解為認多少字,背多少兒歌,會多少位之內的加法,把這些當成智力好壞的標準。智力是人們在獲得知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所具有的心理特性,還包括有效地處理環境、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新情況的能力,人的謀略、機智和靈活應變能力,感知及活動能力。對嬰幼兒來說,培養他們手腳和身體各部位的活動能力是提高未來智力水平的可靠途徑,千萬不能等閑視之。

解放孩子的手腳

嬰兒生下來就包得嚴嚴實實,不利於感知覺的發展,也不利於兒童肌體與空氣陽光的接觸。嬰兒放在寬鬆舒展的環境裏生活,手腳就自由得多了,並有利於兒童的手腳和皮膚接觸外界的物體,增加新鮮刺激,增強大腦的發育。

增加嬰兒感官刺激

嬰兒雖然靜靜地躺在小被子裏,但他的身心卻在日生夜長。父母可以在床的上端或嬰兒身邊掛放一些鮮豔的物體和玩具,使孩子有機會看到或抓到這些東西。可以盡早促使孩子能辨別物體的各種色彩和質地。新鮮的刺激還能促進嬰兒腦細胞的生長發育。而絕不要把嬰兒整天放在單調平淡的小床上。

鼓勵孩子多嚐試

首先要克服掉我國民族育兒的一種不良態度。出於保護兒童之心,當孩子稍有一點冒險行動表現時,母親立即會叫起來:當心!當心!而在西方國家,母親常掛在嘴上的不是當心,而是:自己試試看。中國人的競爭意識、冒險精神不如西方民族,可能與中國這種教養傳統有關吧!隻要不是十分危險的東西,都應該讓孩子去親自摸摸、動動。孩子跌了跤,媽媽自己首先不要急躁,更不要在孩子沒哭的情況下去問孩子:痛不痛?摔壞了沒有?因為你這樣講等於是在培養孩子的膽怯習慣,也在暗示孩子愛哭撒嬌。

音樂促進孩子智力

音樂胎教的好處已廣為人知了。實際上,音樂不僅可以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悅耳動聽的音樂還能增強孩子的愉快情感,同時,還可激發孩子潛在的智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啟發其豐富的想像力。

因此1~2歲的孩子,不妨給他們聽聽溫柔優美的樂曲,以節奏緩慢,聲音悅耳為宜,切記音量不要太大,如成為噪音就有百害而無一利了,配以手舞足蹈,對於孩子的性格智力培養,將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一些孩子的音樂教育,可以依照下麵的方法進行:

鼓勵孩子學唱兒歌,啟發孩子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動腦筋,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使孩子在學唱歌時能進入意境,可以結合歌曲的內容用圖畫或實物來講解,這樣孩子的觀察力也被動員起來,孩子耳聞目睹了歌曲的內容,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歌唱中也促進了大腦的積極思維和語言的發展。

選擇適合孩子聽的曲目欣賞,可以全曲聽,也可以選擇主題或分段聽。首先培養孩子坐得住,精神能夠集中,這是在孩子唱歌的基礎上進行欣賞,給孩子一個完美的藝術享受。開始時欣賞的歌曲或樂曲不要太長,最好能和孩子生活接近,這樣孩子對欣賞音樂有好感,便於日後有提高欣賞能力的信心。

孩子聚精會神聽完後,將主題再次重複,給孩子想像的空間,啟發孩子哪段是小鳥的叫聲,哪段又是流水的聲音……這樣將聽覺思維形象化,而進一步發揮了孩子創造性想像能力。

根據孩子年齡特點,讓孩子將想像變成語言或故事表達出來。音樂藝術的表現是廣闊的,隻要能調動和發揮出孩子的想像即可。

啟發孩子根據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在音樂的伴奏下,任孩子隨心所欲地去跳舞。

孩子音樂教育的內容不是固定的,家長不必拘泥於某一首或某一類歌曲,凡是優美動聽的音樂都可以作為教育孩子的素材。經過長時間的音樂培養,相信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用手促進孩子的智力

左撇子聰明

一般人似乎都有這樣的印象:“左撇子”比一般人聰明。另據國外統計,在學習能力測驗得分最高的兒童中,20%以上是左撇子或左右手都能者。

大腦的分工

人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控製右半身的活動,主司語言、抽象邏輯思維,管理人的說話、閱讀、書寫、計算和時間感知;右半球控製人的左半身活動,主司形象、空間知覺、感知音樂旋律,管理人的直覺、想像、舞蹈、節奏感以及情感與意誌活動。一個人生下來時,左右兩手並無誰占優勢之分。直到5~6歲左右,才基本確定哪個手是優勢手。

左右開弓好

每個人的優勢手是左手還是右手,有遺傳的因素,但社會教育才是關鍵因素。家長在培育兒童時應注意:

1從小培養嬰兒學會左右兩手“開弓”,不要單獨用一隻手。

2在右手為優勢手占絕大多數的社會裏,不能歧視左撇子,而要充分發揮其所長。家長更不能訓斥左撇子孩子。

3在左手優勢已經定型的情況下,不要硬性改變其優勢手,這樣可能會引起兒童情緒緊張和活動的不協調,甚至引起口吃。

4多做單側體操,多活動左半身,多接觸實物、形象,多從事音樂、繪畫、舞蹈、體育活動,從小使右腦在活動中與左腦共同發展。

0~1歲智力培養

第1個月

看亮光

將一張與書大小差不多的白紙對折,將一邊塗黑,另一邊空白。嬰兒清醒時,將這張紙舉在他眼前30厘米處。可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進行。

這是為了觀察嬰兒的眼球是否在黑白兩個畫麵上溜來溜去。

認認小寶寶

母親依偎在嬰兒身旁,將臉接近嬰兒的臉,並讓嬰兒平躺在床上,引導嬰兒把手放在母親臉上,摸母親臉上的各部位,這時母親輕念有節奏的兒歌:“看看我的眼睛,看看我的鼻子,看看我的嘴巴,聽聽我的聲音,認認我是誰?我是你的媽媽。”反複做幾次。

把嬰兒的手放在他自己的臉上,念出各部位名稱:“看看××(嬰兒的名字)的眼睛,看看××的鼻子,看看××的嘴巴,××是媽媽的好寶寶。”

這是為了訓練嬰兒視力及眼肌運動能力,刺激嬰兒的觸覺;促進手的動作。

說說悄悄話

寶寶睡醒時,用緩慢、柔和的語調對孩子講些“悄悄話”,如:“噢,××(呼乳名)醒了,睡覺夢見媽媽了嗎?”“××,我是媽媽,媽媽好愛你”等等。每天2~3分鍾。

這是為了給寶寶聽覺刺激,有助於孩子早日開口說話,並促進母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聽音樂

媽媽在給孩子喂奶時,將錄音機或音響的音量調小,播放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樂曲。此活動在孩子出生幾天後即可進行。

這是因為音樂可以訓練聽覺、樂感和注意力,陶冶孩子的性情。

但要注意不要給嬰兒聽很多不同的曲子,一段樂曲一天中可反複播放幾次,每次十幾分鍾,過幾周後再換另一段曲子。

跟著媽媽學

讓嬰兒平躺在床上,母親的臉靠近嬰兒,對嬰兒伸出舌頭,重複幾次,看嬰兒是否摹仿;母親張大嘴,做打嗬欠狀,重複幾次。

這是為了訓練嬰兒最初的摹仿力。

訓練嘴、鼻、手

將同類味道的水如淡甜水、濃甜水放入孩子口中,觀察其反應。

將同類氣味的東西讓孩子聞,觀察其反應。

把木頭、塑料、金屬等不同質感的物體放到孩子手中握觸。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味覺、嗅覺、觸覺的發育。

第2個月

看玩具

在孩子睡床上方約75厘米處懸掛一個體積較大、色彩鮮豔的玩具,如彩色氣球。媽媽一邊用手輕輕觸動氣球,一邊緩慢而清晰地說:“寶寶看,大氣球!”或“氣球在哪兒啊?”

這是為了引孩子用眼睛去看懸掛的玩具,訓練孩子逐漸學會用眼睛追隨著視力範圍內移動的物體。

要注意懸掛的玩具不要長時間固定在一個地方,以免孩子的眼睛發生對視或斜視。懸掛的物品也不要過重或有尖銳的邊角,以防不慎墜落時傷著孩子。懸掛的玩具或物品還應定期更換花樣。

踢被子

媽媽有意識地在孩子身上蓋上小薄被或小薄毯,讓孩子自己用手和腳把被子推開、踢開。

多重複幾次,這是為了充分活動和鍛煉孩子的全身筋骨。

要注意媽媽絕不能在此時離開孩子,以防孩子把被子扯到頭、臉上,堵住鼻子。如果是在夏天,可在孩子洗完澡後,讓他獨自裸著身體,在席子上玩耍一會兒,讓其手舞足蹈,全身活動。同時,這可使孩子全身皮膚直接接觸外界物體,下意識地儲存“觸覺經驗”。

聽音樂

為嬰兒準備好口琴、小手鼓、吉他等樂器。

選一支簡單的曲調,分別用各種樂器演奏;選一首輕鬆、悅耳的曲子播放給嬰兒聽。

這是為了培養嬰兒聽力和韻律感,增強嬰兒樂感和注意力。

轉頭

媽媽手持色彩鮮豔的玩具,最好是可搖響的,在離孩子眼睛30厘米遠的地方,慢慢地移到左邊,再慢慢地移到右邊。讓孩子的頭隨著玩具作180度的轉動。

要注意媽媽在移動玩具時,將玩具發出聲響。孩子能朝左朝右各轉90度,遊戲即可停止。

這是為了集動作訓練、視覺訓練和聽覺訓練於一體綜合訓練。

抓東西

為嬰兒準備一件帶響的玩具,如撥浪鼓和兩條色彩鮮亮的彩帶。讓嬰兒采取仰臥姿勢;把撥浪鼓的兩頭係上兩根彩帶。

把撥浪鼓的一頭彩帶持在孩子的胸部上方,彩帶下端垂落在嬰兒手邊;搖晃撥浪鼓,利用響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嬰兒看到玩具和彩帶會興高采烈地舞動手腳,偶然間碰到下垂彩帶的一端,與之相連的鼓會發出響聲,嬰兒會暫停動作,反複幾次,嬰兒可能會去抓彩帶,舞動雙手,帶動上麵的玩具發聲。

這是為了發展手眼協調動作和抓握動作。

第3個月

兒歌

每天在哄孩子睡覺時,媽媽可以一邊輕拍孩子,一邊低聲而緩慢地吟誦兒歌。

寶寶疲倦了,

我把搖籃搖。

寶寶整天玩,

累得要睡覺。

會唱歌的母親,還可以輕輕哼唱搖籃曲給孩子聽。

下麵這首兒歌也可供媽媽哄孩子睡覺時選用。

小寶寶,快睡覺,

不要吵,不要鬧,

媽媽給你搖一搖。

小月亮,掛樹梢。

花兒睡,鳥不叫,

寶寶你,快睡覺。

照鏡子

把嬰兒抱到鏡子前,拉著孩子的手觸摸鏡子,對他說:“鏡子,光光滑滑的。”指著鏡子中孩子和母親的映像,對孩子說:“這是××,這是媽媽。”母親變換臉部表情,讓嬰兒注意媽媽的表情和鏡子中媽媽的表情。

這是為了培養視覺,給孩子玻璃質地的觸覺刺激;發展嬰兒自我意識。

逗引孩子

在孩子情緒愉快時,運用各種方法逗引孩子發音,與他“交談”。

說笑逗引:抱起孩子,與孩子麵對麵,用愉快的口氣和表情與他說笑、逗樂、使孩子發出“呃、啊”聲或笑聲。

玩具逗引:用孩子喜愛的玩具、圖片逗引他發音,一旦他興奮地手舞足蹈時,就會發出“咿、啊”之聲。

戶外活動逗引:在戶外活動,遇到孩子感興趣的人和物,他也會高興地咿呀作語。

輪流逗引:在逗引時,家庭成員可輪流同孩子逗樂。孩子在母親懷中更愛笑,更愛笑出聲音,四肢乃至全身都有愉快的活動。

一旦逗引孩子主動發音,媽媽就要富有感情地稱讚他,輕柔地撫摸他,與他“你一言,我一語”地“交談”。

這是為了學習控製發音器官、理解語言、促進父子情感交往。

抓玩具

準備一個有把手的發聲玩具(如撥浪鼓)。

母親向嬰兒展示有響聲的撥浪鼓,母親拿住玩具的上部,讓把手空著,在距嬰兒胸部20厘米處慢慢晃動,引起嬰兒注意,隻要嬰兒有抓握撥浪鼓的企圖,如孩子張開手掌,把手伸向玩具,母親就要把玩具靠近他的手,讓他去抓握。

母親把玩具舉得再高些,使嬰兒不僅有抓握玩具的動作,還要抬起胳膊。嬰兒抓住玩具後,要溫柔地撫摸他,並用言語讚揚他。

這是為了發展嬰兒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嬰兒抓握動作。

第4個月

寶寶飛

讓孩子背靠在媽媽懷裏,媽媽雙手分別抓住孩子的兩隻小手,逗他把兩個食指尖對攏又水平分開,嘴裏一邊說“寶寶飛——飛”,如此反複數次。還可以分別用其餘四指對攏又分開玩此遊戲。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的小肌肉,同時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語言動作協調能力。

抓積木

準備一些圓球和正方形的積木。最好以紅色為主,圓球直徑約3厘米,正方形的邊長約3厘米,厚約15厘米。

讓嬰兒俯臥,扔給他圓球讓他玩耍;把方塊積木放在嬰兒麵前,吸引嬰兒注意力;慢慢調整圓球和方積木的位置,讓嬰兒去抓握;兩塊積木間距為5厘米左右,如間距太大,嬰兒不易比較它們。

這是為了訓練手的抓握動作,感知圓形和正方形的物體形狀。

與小朋友玩

爸爸媽媽應經常把孩子抱到室外,讓孩子觀看其他小朋友玩耍,天氣寒冷不宜外出時,可抱著孩子到有小孩兒的鄰居家串門兒,或請鄰居家的小孩兒來家裏玩。孩子看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父母應不斷地和他說話:“看,這是小哥哥(小姐姐),他們在踢球玩(跳皮筋)呢。”

這是為了盡早地讓孩子接觸與他年齡相近的小朋友,有利於發展其良好的同伴關係。

第5個月

寶寶

用被子把孩子“圍”起來,或者把孩子放在帶圍欄的小床裏。在孩子麵前放上會發聲的橡皮玩具、可以抱的布娃娃或其他小動物玩具,讓孩子自己玩個夠。或者,媽媽走過去,幫他把玩具弄出聲響來,再把玩具放到不同的地方,逗引孩子變換體位,抓握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