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玩具上絕不能有易掉落的動物金屬眼睛、小鈕扣等。要讓孩子持躺臥位,但也不要長時間保持這種姿勢,以防脊柱彎曲。同時注意讓孩子拿東西時,學會把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認識物體和尋找物體的能力,同時鍛煉其手眼協調能力。
翻身
讓嬰兒俯臥在床上。母親雙膝著床,低下頭,用頭緩緩碰撞孩子,使他翻身,故意發出轟隆隆的馬達聲:“壓路機來了,壓路機壓著你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翻身,進一步發展孩子大肌肉群協調能力。
拉大鋸
讓嬰兒仰臥在床上,母親跪坐在嬰兒腳前。讓嬰兒的兩手各握住媽媽的一個拇指,用手掌握住孩子的手,媽媽慢慢地將手提起來,讓孩子借助媽媽的力量坐起來,再放他躺下,一邊做一邊念兒歌:“拉大鋸,扯大鋸,外婆家,唱大戲,媽媽去,爸爸去,小寶寶,也要去。”
這是為了鍛煉上肢及肩、胸部肌肉;培養孩子坐的能力、聽力和語言能力。
看玩具動
把電動的或上足發條的機械玩具表演給孩子看,大人結合玩具特點配以豐富的語言,如:“嗄—嗄,唐老鴨”,“小火車開了,嗚嗚——”。
這是為了訓練感知覺,培養觀察力、注意力,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和語言。
學發音
舉起嬰兒的小手,放在母親嘴唇上,發一個長音:“啊—啊—”“嗚—嗚—”等重複音節,把嬰兒的手從母親嘴唇上挪開,和孩子麵對麵,用豐富的表情重複上麵的音節,逗引嬰兒注意母親的口形,分別以低音高音繼續上麵的音節;重複幾次再加一些新的重複音節:“ba-ba-,ma-ma-”。
每發一個重複音節應停頓一下,給孩子摹仿的機會;可以把孩子抱到鏡子前,練習摹仿。
這是為了發展嬰兒的語言能力、聽力和摹仿力。
第6個月
騎馬馬
把嬰兒抱坐在母親腿上,然後腿有節奏地上下搖動,就如騎馬一樣。母親要牢牢抓住孩子的雙手。
母親把腿一上一下錯開搖動,一邊念歌謠:“小寶寶,騎大馬,呱噠呱噠呱噠噠,跑到外婆家,外婆對我笑哈哈。”把腿放平,休息一會兒,對孩子說:“寶寶下馬了。”改變速度,忽快忽慢,引逗孩子歡笑。
這是為了加強嬰兒四肢的鍛煉;使嬰兒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叫名字
用相同的語調叫孩子的名字和其他人的名字。看是否在叫到孩子的名字時,他能回過頭來,現出笑容,表示領會了。孩子如能準確聽出自己的名字來,媽媽要說:“噢!對啦!你就是××”,“寶寶真聰明”之類的話,同時把孩子抱起來,貼貼他的小臉。如果孩子對叫聲沒有反應,就要耐心地反複告訴他:“××,你就是××呀。”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對特定語言的反應,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
要注意孩子情緒不好時不要進行該遊戲。
抓積木
準備有立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大小形狀不一的積木,間距2厘米壘在嬰兒麵前(此間距是嬰兒觀察物體大小和形狀的最佳距離)。
使嬰兒不停地擺弄這些積木,當他想去抓大塊積木時,他必須把整個手張開,而去抓小的積木時,隻需二三個手指,當嬰兒把積木扔掉時,大人撿回來按上述距離擺在孩子眼前。經過反複訓練,嬰兒不用嚐試,能迅速根據大小不同的積木而采取不同的抓握動作,並且目測距離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發展。
如果嬰兒不表現出厭煩情緒,不要打斷他,給他充裕的時間讓他玩。
這是為了讓孩子用不同動作抓握不同的積木,培養視覺和觸覺經驗。
照鏡子
抱孩子在穿衣鏡麵前,讓他捕捉、拍打鏡中人影,用手指著他的臉反複叫他的名字,再指著他的五官(不要指鏡中的五官)以及頭發、小手、小腳、讓他認識,熟悉後再用他的手,指點他身體的各個部位,還可問“媽媽在哪裏?”(讓他朝媽媽看或抓鏡中媽媽),用他的手指著媽媽“媽媽在這裏!”。逐漸地他就會朝著媽媽看或抓鏡中的媽媽。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認媽媽、認自己、認五官、認身體、了解實物與鏡影的不同。
打方木
讓孩子坐在媽媽腿上,桌子跟前。把一樣小巧的玩藝兒,如方木、扣子等扔到桌上,趁孩子看見的時候,將杯子扣在小玩藝上麵,然後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右手接近桌子。如果孩子把杯子拿起來了,遊戲就算完成。
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抓著方木、扣子之類的小玩藝玩,以免誤吞進肚裏。
這是為了進一步訓練孩子尋找物體的能力,同時,通過抓起較大的物體,開始鍛煉孩子的手指小肌肉。
藏東西
把玩具的一半遮掩起來,看看孩子是否去拿玩具。一般5~6個月的嬰兒能毫不費力地完成這個動作;當著嬰兒的麵將整個玩具蓋住,對嬰兒說:“玩具在哪裏?”在嬰兒看來,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不存在了,母親拿掉布:“玩具在這裏”,孩子發現玩具還在,特別高興。
經過若幹次訓練後,增強了嬰兒記憶力,使孩子認識到,即使玩具被布蓋住了,但玩具還在原來的地方,看嬰兒是否能把布拿掉。這種遊戲既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又培養他的思維能力,孩子往往樂此不疲。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第7個月
指東西
讓孩子坐著,大人用手指抓住孩子的食指,教他撥弄玩具,如:小轉盤、小按鍵、算珠等,使玩具轉動或發出響聲,引起他撥弄的興趣。或自製一個練習摳洞的硬紙盒。紙盒上麵貼上有趣的圖畫或畫上小動物的臉,在上麵開一個個的小洞,讓孩子用食指摳洞玩。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食指動作,促進小肌肉發育。
扔球玩
找來一個紙盒和若幹個五顏六色的塑料小球。母親先作示範,把小球一個個扔進紙盒裏,一邊扔一邊說:“咚,扔進去一個,咚,又扔進去一個。”讓孩子摹仿,若孩子還很不熟練,可以手把著手教孩子扔;開始時,盒子和球放在接近孩子身體位置,孩子玩熟練以後,逐漸將盒子遠移到一定的距離。
母親示範時,動作要慢,像放慢鏡頭一樣,讓孩子看清楚。孩子若把球扔進盒子裏,要鼓勵表揚。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手臂運動能力、視覺、運動協調能力;培養摹仿能力。
拾豆子
媽媽準備一些幹淨的大蠶豆放在孩子麵前,讓孩子用手去拾,開始時加以引導。
要注意孩子拾豆豆時,媽媽或家人應在一旁照看,以免孩子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小糖塊等細小物品代替。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拇指與食指對捏拾細小物品這一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的發展。
讀故事
翻開圖畫書之前,先用手指著書的封麵說:“這是書,讓我們來讀讀寶寶的書。”
翻開,給孩子講內容,根據內容分別指給孩子看不同的圖畫,念出物品、動物的名稱:“看這隻小白兔,這是小白兔的眼睛,紅紅的。”如果孩子偶而指著書上的某一圖時,一定要把名稱告訴孩子。
這是為了用重複的字和色彩鮮豔的圖片,給孩子語言刺激。講時的輕言細語會讓嬰兒感到舒適、放鬆,心緒平靜。
找東西
把孩子熟悉的幾件玩具或物品放在他麵前,先說出玩具的名稱,再把它拿起來給孩子看或摸,然後放進一隻小籃子或小盤裏;
放完後,再邊說邊把玩具一件件從籃子裏拿出來;
從中挑出幾件,隔一定距離放在他麵前,說出其中一件的名稱,看他是否看或抓這件玩具。
當麵把一件玩具藏在枕頭底下(開始可藏一隻能自動發聲的玩具,如鬧鍾),或者將玩具熊或娃娃用被子蓋住大部分,露出小部分,讓他用眼睛尋找或用手取出,找到後將玩具給他繼續玩作為鼓勵。
這是為了讓孩子理解語言,認識物品,訓練記憶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拍拍手
母親和嬰兒相對而坐,握住嬰兒的兩隻小手,母親一邊說:“拍拍手。”一邊把嬰兒兩隻小手掌對拍一下;母親不再握嬰兒的手,說到“拍拍手”時,自己拍一下手,教他摹仿。
也可以配合《拍手歌》,一邊唱歌,一邊跟隨節拍做拍手動作。
這是為了發展嬰兒對語言的理解及摹仿能力。
第8個月
追皮球
媽媽把皮球從床頭滾到床尾,對孩子說:“皮球滾過去了,把它拿過來。”孩子爬過去把皮球抱起來,媽媽和孩子一起拍打皮球;重複做,孩子成功地爬過去抱住皮球後,媽媽鼓掌以示表揚。
這是為了訓練嬰兒熟練爬行動作,活動全身和各部位肌肉。
練站立
讓孩子抓住媽媽的大拇指,媽媽輕輕地把他從臥位拉到坐位,然後再拉他慢慢站起。每天練習幾次,增強肩、胸的活動能力。等孩子能站後,可以在床欄上掛些玩具,吸引孩子站起來取玩具,媽媽在旁邊幫忙和照顧。另外,可以讓孩子在床上站好,從旁邊或前邊輕輕地推他一把,使他失去平衡,再用另一隻手扶住孩子,防止他跌倒。
要注意站立時間不宜過久。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站的能力和平衡能力。
敲東西
孩子在這個階段,十分喜歡拿著某樣物品東敲西敲。媽媽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舊瓶罐、厚玻璃瓶、塑料碗、小木板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體發出的不同聲響。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手的靈活性,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體發出的不同聲響。
翻來覆去
媽媽用手支著頭部側身臥在與嬰兒前方一定距離處,引導孩子爬過來,媽媽拍著自己的身體,“爬呀爬呀爬大山。”引導孩子爬過媽媽的身體。
讓孩子抓住媽媽的褲子或襯衫站起來,站一會兒。
孩子玩熟練後,媽媽故意扭動身體,孩子可能會在爬和站的過程中跌倒,鼓勵孩子重新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爬和站。
裝東西
準備一個空紙盒,小皮球、小玩具、小勺子等任何可以放進去的小玩意兒。
媽媽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或床上,當著孩子的麵,將準備好的小玩意兒逐一放進空盒子裏,一邊說:“把小勺放進去,把皮球放進去,讓我們把這個盒子裝滿。”盒子裝滿後,再將盒裏的東西逐一取出,說:“看看,盒子現在空了,什麼都沒有了。”
重複以上動作,讓孩子摹仿,直至孩子能把東西放進盒子裏再取出來為止。
這是為了讓孩子了解把東西放進去之後還可以再取出來,並訓練孩子的手肌肉。
指眼、鼻、口
讓孩子和媽媽對坐或抱起孩子,問:“鼻子呢?”讓他指媽媽的鼻子或自己的鼻子,指對了就親他一下說:“對!寶寶真聰明!”以此類推,教他學會認識五官。
這是為了理解語言、認識五官、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第9個月
拾東西
讓孩子一手扶著欄杆站穩,在他腳前放置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媽媽引導孩子彎下腰,用不扶欄杆的手拿起腳前放的玩具,同時對孩子說:“拿拿。”反複幾次以後,讓孩子學會一聽到“拿拿”。就彎下腰去。如果孩子一時彎不下腰,媽媽可以讓孩子臉朝玩具背靠媽媽站在床上,媽媽雙手抱住孩子腰部,然後讓孩子彎腰拿起玩具,再直起身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聽懂話”,把詞和動作結合起來。
講故事
媽媽可給孩子買一些構圖簡單、色彩鮮豔、故事情節單一、內容有趣的嬰兒畫冊。在孩子有興趣時,一邊翻看、指點畫冊上的圖像,一邊用清晰而緩慢的語調給他講故事。同一個故事應當反複地講。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語言發展與智力開發,無論孩子是否能夠聽懂,媽媽一有時間都應繪聲繪色地講給孩子聽,培養孩子愛聽故事、並對圖書感興趣的習慣。如果這時有的孩子實在不肯和媽媽一道看畫冊、聽故事,媽媽也不必急躁,可以過一段時間後再試試。
搖不倒翁
讓孩子推動放在他麵前的會笑的不倒翁,在學習中讓孩子觀察體會推得重,搖的時間長;推得輕,搖的次數少。
這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自己與客觀物體的關係,萌發自我意識。
指揮音樂
選擇一首節奏鮮明、有強弱變化的音樂。寶寶坐在母親腿上,從他背後握住他的前臂,說:“指揮”。然後合著音樂的節奏打拍子,並隨著音樂的強弱,變化手臂動作幅度的大小,當樂曲停止時指揮動作同時停止。逐漸使寶寶能配合動作節奏,以後每當放音樂時,一說指揮,孩子就有節奏地揮動手臂。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節奏感,理解動作與音樂的關係。
第10個月
讀書
精心地挑選一些上麵印有各種各樣圖案的手帕,或買一些可繡在童裝上的各種小動物布貼,或彩色碎布做成的多種圖案,用尼龍粘扣粘在手帕上。再把這些手帕縫在一起,一本“布書”就製成了。這本書裏應當內容豐富,又富有情趣,可以有娃娃、水果、小動物、動畫故事人物、日常用品、房屋、風景、交通工具等,可以先教孩子學習1~3頁,最好結合實物進行學習。這本書既不怕撕也不怕咬,可以放在洗衣機中洗滌甩幹,又有遊戲價值。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對圖書的興趣,提高認識能力。
認圖片
先取出孩子已認識的實物如梨或香蕉。再取出畫有該物的圖片,將實物與圖片對比讓寶寶學習,寶寶很快就能理解圖片代表實物。待孩子認識4~5張圖片後,可將這些圖片藏在其他圖片中,讓孩子從一大堆圖片中找出他熟悉的那幾張。一旦找出來,就要對孩子大加讚賞。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圖畫代表的實物。
區別1、2、3
在孩子的注視下,用一張16開的紙包上1塊糖果,打開,再包上,鼓勵他打開紙把糖果找出來,當他打開後,媽媽就說:“1塊”,把糖果給他作為獎勵。當著孩子的麵另取4塊一樣的糖果,邊說“這是1塊,這是3塊”,邊用2張紙分別包上1塊和3塊,再打開讓他注視兩邊的糖果各5秒鍾後包上(兩包的數量不要變),要求他把兩包糖果都打開,看他要哪一包。反複玩後,如果他總是要3個的一包,說明他能區別“1”或“3”,然後,再包上2塊和3塊,看他是否還要3塊,即能區別“2”與“3”。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手的技巧,形成簡單數概念的萌芽。
第11個月
教數數
在抱著孩子上下樓梯或扶著他學走路時,家長要有節奏地從1數到10給他聽;也可在他玩積木時,幫他給積木排隊數數。每天至少3次,讓他逐漸熟悉數目的順序。
這是為了熟悉數字大小的順序,為發展數概念做準備。
搭積木與滾皮球
第一步:準備一個乒乓球(積木要比乒乓球小些),教孩子把一塊積木搭在另一塊上,再試著把乒乓球搭在第二塊積木上,但乒乓球總是掉下來,滾走了。這時,再給孩子一塊小積木,這一次他成功了。
第二步:把一根小棒和一隻皮球交給寶寶,看他是否知道用小棒推著皮球滾動。再把皮球拿走,給他一個側立的小圓盒(如罐頭盒)看他是否用小棒推著小圓盒滾動。
不要急於教孩子做,而要觀察他、啟發他做。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小肌肉動作,初步形成圓東西可以滾動的概念,理解物體與物體特性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