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用棍子夠玩具

與孩子玩滾皮球的遊戲時,故意將皮球滾到孩子能看到但用手夠不著的地方,然後給孩子一根細長的紙棍,看他會不會用棍子夠玩具,如果給他示範,他就會摹仿。不要苛求孩子能準確地把玩具取出來,他隻要能用棍子碰到玩具就是成功。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了解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嚐試使用“工具”。

學發音

把一首孩子平時經常聽的兒歌念給他,而且每句最後一個押韻的詞要容易發音,如“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念時,故意加重每句最後一個字的語氣,並將前麵的字拉長,念成“小娃—娃”,以強調最後那個押韻的字。你緊接著說:“寶寶,說‘娃’!”然後你再念一遍“小娃——”故意不說出“娃”字,等著孩子說出。如此反複進行,使他逐漸能跟著把最後一個押韻的詞都說出來。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做畫冊

把一些構圖簡單、色彩鮮明的畫麵從舊雜誌上剪下來裝訂好,製成一本“嬰兒畫冊”給孩子看。看時,每張畫麵可停留7~8秒鍾,並配以簡要的講解。如:“這是一座漂亮的房子,房子前麵的花園裏開著很多美麗的花。”“這是一隻大花狗,它正在啃骨頭吃呢!”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一道翻看這本自製的畫冊,等到嬰兒對畫冊中的內容十分熟悉以後,可讓他按照父母的指令去翻找畫冊。如,媽媽問:“大花狗在哪兒呀,你給媽媽找一找。”如果孩子不知所措,媽媽可把著孩子的小手翻到大花狗那一頁,說:“原來大花狗在這兒呢!”

這是為了有意識地發展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力,並通過簡短、明晰的語言與畫麵的有機結合,給予孩子豐富的語言刺激。

第12個月

塗塗畫畫

在孩子對麵的小桌上,先用油畫棒(蠟筆)在紙上慢慢畫出一個微笑著的娃娃的臉或小動物,再塗上各種色彩,以激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把油畫棒給孩子,教他用全手掌握筆,並扶住他的手在紙上作畫。再放開手,讓他在紙上任意塗塗點點。不管他塗成什麼樣子,都要誇獎孩子。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塗畫的興趣。

獨立行走

待孩子會走2~3步時,給他獨自站穩的機會,給他一個小玩具讓他抓在手裏,以增加安全感,大人先後退幾步,手中拿著一個玩具逗引孩子,鼓勵他向你走來,快走到時,你再後退1~2步,直到孩子走不穩時才把他抱起來,要對他的勇敢、頑強大加讚賞,並把玩具給他,和孩子玩一會兒。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獨立行走的能力。

認顏色

找出孩子喜愛的紅色玩具,如紅色積木,反複告訴他:“這塊積木是紅色的”。然後問孩子:“哪個是紅色的?”如果他能很快地從幾種不同的玩具中指出這塊紅色積木,就要稱讚他。

取出第二件紅色的玩具,如紅色瓶蓋。告訴他:“這也是紅色的”。當孩子表示疑惑時,再拿一塊紅布與紅積木及紅瓶蓋在一起,另一邊放一塊白布和一塊黃色積木,告訴他:“這邊都是紅的,那邊都不是紅的。”(不能說那邊是白色的、黃色的)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顏色上。

把上述幾種玩具放在一起,要求他:“把紅的拿給我”。看他能否把紅的都挑出來。如果隻挑那塊紅積木,就對他說:“還有紅的呢!”並給一定提示(如用手指),讓他把紅的都找出來。

要注意一次隻能教一種顏色,教會後要鞏固一段時間,再教第二種顏色。如果孩子對你用一個“紅”字指認幾種物品迷惑不解,甚至連第1個紅色玩具都不認識時,就再過幾天另拿一件孩子喜歡的玩具重新開始。

這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抽象概念,發展思維能力。

說東西去向

當著孩子的麵,在桌上擺出幾樣物品,要求孩子注意看和認真記,並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讓孩子轉過身去,拿去其中的某樣或幾樣物品。然後,當孩子轉過身來時問他:“什麼東西不見了?”如果孩子答對了,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如果答錯了,應提醒他注意觀察和牢記。

這種訓練方法較為靈活,使用的物品可以是吃的、用的、玩的和穿的。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記憶力。

1~2歲智力培養

1~2個月

抓豆豆

碗裏放些黃豆或綠(紅)豆,教孩子能一把抓起豆豆,然後把手鬆開,讓豆豆從指縫裏漏出掉到碗裏。可以邊抓邊說:“黃豆綠豆,吃了長肉。”玩時要注意不能讓孩子將豆子放進嘴裏,以防嗆進氣管。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手的小肌肉運動。

學叫人

在各種交往場合,或者在自己家中,父母要利用一切機會訓練孩子對各種社會關係稱謂的理解與發音,如見到叔叔來了,就教孩子喊“叔叔”,姑姑來了,叫“姑姑”等。這些基本的稱呼包括: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等。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記憶力,記發音、記名字、記人;訓練發音,理解社會關係;增加交往感情,培養良好個性。

玩玩具

用帶有音樂或可發出響聲的玩具如小鴨或火車在前麵拖著走,邊走邊說:“寶寶追上小鴨了!”讓孩子在後麵慢慢追著玩具走。父母可故意停下腳步,讓孩子捉到玩具,並給予鼓勵。還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交換位置,孩子拉著玩具在前麵走,爸爸在後麵追:“小鴨、小鴨等等我”。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行走能力。

聽鍾聲

把手表貼在孩子耳邊,並說:“嘀嗒、嘀嗒、嘀嗒。”接著媽媽把手表貼在自己的耳邊說:“嘀嗒、嘀嗒、嘀嗒。”然後,把手表遞給寶寶問:“嘀嗒、嘀嗒在哪兒呢”?如果孩子表示出要把表放在耳邊,就可以了。媽媽可讓孩子多聽一會兒,再說:“給媽媽聽嘀嗒。”如果孩子把表送到了媽媽的耳邊,就說明他懂了,並給予鼓勵。

這是為了測試和訓練孩子的聽覺能力。

看書講故事

給孩子買一本彩色的的畫書,最好上邊有兒歌或簡單的故事。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或讓他坐在自己腿上,一邊和孩子翻看,一邊給他講故事或念兒歌。

這是為了培養嬰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記憶、表達能力;在孩子腦中貯存空間形象,為想像能力的發展積累素材;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手的精細動作;逐漸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

分大小、多少

分大小:將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告訴孩子哪個大,哪個小。然後問孩子:“哪個大?指給媽媽看。”如果孩子答對了,就要表揚他;如果錯了,沒關係,再教孩子認一次。

分多少:把糖果分成三堆,讓孩子比較哪堆最多,哪堆最少。然後讓孩子把最多的一份給爸爸,最少的一份給自己,剩下的一份給媽媽。

這是為了讓孩子建立大小、多少的初步概念。

3~4個月

開商店

將孩子平時玩的玩具、卡片、圖書找出來,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玩開商店遊戲,用紙片來充當貨幣。媽媽當顧客,孩子當售貨員。請孩子先問:“你要買什麼?”媽媽回答:“我要賣鉛筆。”並把紙幣遞給孩子,孩子就把東西拿給媽媽。可互換角色。

這是為了幫助孩子學說名詞。

認識圓形

教孩子認識圓形,並讓孩子指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體,如氣球、車軲轆、鏡子、碗等。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認識基本形狀。

取物、放物

找一隻有折頁小盒,內放一些小玩具。讓孩子在家長的語言指示下開關取物,如:“寶寶把盒子打開,給媽媽拿出一塊積木”或“寶寶把蠟筆放進盒子裏”等。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的小肌肉運動和發展語言能力。

幫父母做事

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和場境進行訓練。如爸爸洗臉時讓孩子拿毛巾、吃飯時讓他拿筷子、洗腳讓他拿拖鞋等等。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勤快的生活習慣,培養勞動能力;訓練孩子手的靈活性,走、跑的靈活性;訓練孩子的聽話、說話能力。

5~6個月

認三角形

可在紙上用色彩鮮豔的筆畫出幾種三角形圖,並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平時還要結合室內外孩子常見的有三角形狀的實物,反複教孩子認識三角形。經過反複指認,孩子便能分辨出三角形。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形狀知覺能力。

指東西

故意將孩子的玩具藏起來,讓孩子根據媽媽的指示把東西找出來,如“在床上”,當孩子走到床邊,再告訴孩子:“在枕頭底下”。可逐漸增加難度。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辨別方向的能力。

給娃娃看病

準備一個玩具娃娃、一套醫生用具。孩子當醫生,媽媽抱著娃娃來看病,對孩子說:“我的孩子生病了,請你給看看吧。”教孩子拿出聽診器給娃娃聽聽,並告訴得了什麼病。如是感冒,請孩子給“開些”感冒藥;如是發燒,請孩子給打一針。

這是為了讓孩子嚐試擔任角色的快樂感。

聽命令

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引導孩子將語言與實物聯係起來,如“把奶奶的眼鏡拿過來”,“把櫃子上的糖盒拿來”,“把你的積木拿來,我們一起搭積木”等。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語言理解和記憶力。

開火車

媽媽做車頭,孩子做車廂,告訴孩子:“火車馬上就要開了,乘客同誌請上車。嗚……”,邊搖動雙臂邊向前跑,讓孩子緊緊跟在你的身後,同時發出“哢嚓……哢嚓”聲。跑一段路後,媽媽說:“火車到站了,乘客同誌請下車。”也可讓孩子當車頭,媽媽當車廂玩。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想像力及配合動作。

7~8個月

走杠杆

父母在房間或院子中畫出長3米距離為25厘米左右的平行直線,在直線的一端放上孩子喜歡的物品或玩具,要求孩子不踩線從這頭走到那頭把物品拿回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走的動作、增加生活樂趣和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

摹仿操

教孩子摹仿一些機械動作、動物動作、人的日常動作等,以鍛煉肌肉、訓練摹仿能力、培養愉快情緒。

開飛機:讓孩子兩臂伸直舉作機翼,在地上小跑或彎腰直起做飛機下降、俯衝狀。

開火車:讓孩子兩臂提起做跑步狀,左右交替前伸後撤,做開火車動作。

劃船:教孩子右腳在前,兩臂半握拳,屈曲於體側,由前向後轉動,做劃船的動作。

洗手:讓孩子兩臂彎曲,兩掌相對前後摩擦。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動作摹仿能力。

撒網撈魚

父母雙手相握雙臂分開成魚網,孩子當小金魚。遊戲開始,孩子自由地在魚網內外跑動。父母邊唱兒歌邊準備網魚:“一網不撈小金魚,二網不撈魚,三網才撈魚”。說完以後孩子就要盡量躲開魚網,如被網住,問孩子:“你是大魚還是小魚?”若答“大魚”,父母說:“把它送到魚市上去。”若答“小魚”就說:“把它送回水裏去吧。”放開孩子,遊戲重新開始。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應變能力,活躍家庭氛圍。

疊手帕

拿一塊花手帕問孩子:“手帕是什麼形狀?手帕上畫有什麼?”讓孩子觀察手帕並回答問題。再把花手帕折成長方形、三角形等形狀,讓孩子幫著做並觀察手帕的變化,最後折成一隻小老鼠,讓孩子玩。也可讓孩子玩折紙遊戲。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認識形狀、練習手的動作。

一問一答

這時應經常和孩子進行言語交談。1歲半以後,孩子逐漸由學說單詞過渡到學說短句,這時應多問孩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孩子用短句回答,如:“媽媽上哪去了?”“爸爸叫什麼名子?”等,若孩子回答不出或表達得不明確不完整,媽媽要用完整的句子教孩子重複練習,直到孩子完全學會。一問一答,既能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又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這是為了練習孩子對話能力。

9~10個月

拔蘿卜

讓孩子坐在地上或躺在床上做“蘿卜”,媽媽握住孩子的雙手,一前一後或一上一下地牽拉,邊拉邊說:“拔蘿卜呀拔蘿卜,拔了一個大蘿卜。”把孩子抱起或立起。也可以在數次牽拉之後,顯示出精疲力盡的神態,並說:“蘿卜太大了,我拔不動呀,叫爸爸來拔(或叫爺爺來拔,叫奶奶來拔,叫哥哥、姐姐、小花貓、小花狗一起來拔)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興趣。

這是為了體驗合作的快樂。

認親人

把家中的親人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叔、伯伯、姑姑、舅舅、舅媽等連同人和名字教給孩子。即家中來人時,讓孩子認人、命名,告訴他“這是誰”,(姑姑),她叫什麼名,你應該叫她什麼(姑姑)等,並訓練他開口叫。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對親人、親屬關係的理解與記憶;

培養孩子的親情;

訓練孩子的聽話、說話和交往的禮儀、禮節。

學數數

經常教孩子進行數數練習。如給孩子吃水果時,先讓孩子一一點數幾個蘋果,有幾口人,這些蘋果夠不夠每人吃一個。類似反複練習很多次,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隻要你對這類問題耐心注意。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理解數的含義。

學排隊

給孩子找出大大小小幾種不同的扣子,問孩子哪個扣子大?哪個扣子小?給它們排隊。可以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也可用其他東西進行練習,如勺子、鞋等。

這是為了熟悉大小概念,鍛煉孩子的比較能力。

追影子

在睛朗的天氣裏,用一麵小鏡子在陽光下反射亮光,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不停變換位置,鼓勵孩子隨影子的移動去捕捉,孩子會樂此不疲地玩下去。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動作敏捷性與靈活性。

11~12個月

比賽踢球

在室外,擺一把椅子。把椅子底下的空檔當做球門,爸爸和寶寶在椅子的兩邊踢球,看誰踢進球門的次數多。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控製方向能力;發展肌肉動作。

選物取物

把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放在用手夠不著的地方,然後在他手邊放一個一尺長的棍子,一根鉛筆,一把梳子,教孩子選一個工具把玩具拿到手。如孩子不會選擇,可教孩子把備選工具一一試用。這是為了訓練抽象比較能力。

撲克牌遊戲

準備一副撲克牌,教孩子幾種牌的分類及排列遊戲。如按顏色可分為紅、黑兩色,按花可分為:紅桃、方塊、黑桃、梅花4類。待孩子認識撲克牌的花色大小後,還可教孩子用牌來玩接龍遊戲,即從大到小排列或從小到大排列。然後把每次活動所花的時間記錄下來,看是否有進步。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圖形、數的識別能力和分類能力。

複述句子

可選內容簡單、但富有情節的小故事如拔蘿卜,作為複述內容。先給孩子講幾遍故事內容,然後再教孩子複述句子。複述時,媽媽說出一句(3~5個字),讓孩子摹仿一句。漸漸地媽媽說出一句話的開頭,孩子可以補充後麵的話,最後讓孩子自己能把句子複述出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記憶能力。

看圖說話

為孩子準備幾本兒童畫報,給孩子講故事,並結合孩子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問題讓寶寶回答。如你把別人的玩具帶回家應該怎麼辦?你向別人借玩具,別人不借怎麼辦?別人給東西吃,你該怎麼辦?別的小朋友打了你,你該怎麼辦?等等。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2~3歲智力培養

1~2個月

攀高取物

將玩具放在高處,在成人監護下,看看孩子是否學會先爬上椅子,再爬上桌子,站在高處將玩具取下。家長要先檢查桌子和椅子是否牢固平穩,並在一旁監護不讓孩子摔下來。學會了上高處夠取物品之後,家長要注意,洗滌劑、化妝品、藥品等凡是不能讓孩子誤吞誤服的東西,都應鎖入櫃子內,不能讓孩子自己取用。當孩子能取到玩具時應即時表揚:“看寶寶多棒,真能幹!”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學會四肢協調、身體靈巧。

分辨早上和晚上

清晨,媽媽說“寶寶早上好”。讓孩子說“媽媽早上好”。邊起床邊向孩子介紹“早晨天亮了,太陽公公也快出來了,寶寶快穿好衣服出去看看”。白天要打開窗戶和窗簾,使室內空氣流通,讓孩子享受新鮮空氣。白天可以出去玩,也可在家中玩,白天天很亮,不必開燈。到晚上也要向孩子介紹“天黑了,外麵什麼都看不見了,要開燈才看得見,咱們快吃晚飯,然後洗澡睡覺”。使孩子能分清早上和晚上,並讓孩子學習說“晚安”才閉上眼睛入睡,但媽媽不要立刻離開孩子身邊,因為孩子會睜開眼睛看看,如果媽媽還在,他才能安心入睡,不妨多道幾回“晚安”,讓他將詞彙學熟練了。

這是為了讓孩子了解時間概念,分清早上(白天)和晚上。

自我介紹

孩子先會說自己的小名,這時要教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姓和名。同時學會說出爸爸和媽媽的姓名。孩子喜歡用手指表示自己幾歲,這時應當用口說出自己幾歲。如果講話順利,還可以進一步要求孩子說出自己是“女孩”還是“男孩”。這時孩子隻能記住自己的性別,並不懂得區分性別。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學習自我介紹。

學習禮貌

通過兒歌、交往等方式教孩子使用“謝謝”、“對不起”、“您好”、“沒關係”、“再見”等禮貌用語。可直接示範讓他記憶,也可用兒歌的形式讓他記住再練習。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這是重要的心理訓練內容),增強交往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學拚圖

用賀年卡3~4張,將硬紙貼在底麵使圖片加厚。把圖中主要人物或物品的重要部位切開,使圖卡分成2、3、4片不等。先取分成兩片的圖卡讓孩子試拚,如果不會可以示範一次。依次讓孩子自己試拚切分成3、4片的圖卡。

最後將所有碎紙片完全混合,讓孩子自己將每一種圖片拚好。

選擇圖片時的紙片,最好一圖一物或圖中以一物為主一物為輔,如動物、人物、水果等最佳,房屋、植物次之。另外風景畫較複雜,不易孩子由局部而推斷整體。

這是為了練習孩子手眼協調及由局部推斷整體。

背數1~5和1~10、記述兩位數

以背兒歌的形式讓孩子學習背數。平時喊口令一、二、三,孩子很容易就學會了。再加上4和5,背會1~5並不困難。重點在6~10上,可以隻學習背6~10,然後再由1背到10。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押韻背誦,可以讓他背1~7的韻歌: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麵背,一麵拍手,每三個數拍一下,這種正數和倒數的歌訣對將來學習加減法時都十分有用。在學背誦的同時,也可以隨時讓孩子記述任何兩位數以鍛煉短時記憶能力,如記住2和5,9和3等。多數孩子多先學會背數,然後學會點數,最後才真正認識數。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背數為識數打基礎。

分清大和小

取出兩個紙盒子,一個大,一個小,將大盒子打開,把小盒子放到大盒子內。這時告訴孩子“小的放到大的裏麵”。再讓孩子將小盒子打開,在屋子裏找一些小東西放入小盒子內。如果孩子很喜歡這個遊戲,可以找彩色筆在大盒子上寫“大”,在小盒子上寫“小”。孩子不但懂得了大和小,也同時學認大和小的漢字。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認識第一個相反概念和相應的漢字。

3~4個月

玩球

讓孩子去撿滾動的球,這是孩子樂於參與的第一步。

接住從地上滾來的球:使孩子事先做好準備姿勢,接滾到麵前的球。在熟練的基礎上漸漸學接滾到身邊的球,和滾到離自己較遠的球。

與其他小朋友配合玩布巾滾球:用一條舊的毛巾,由小朋友握兩個角,讓球在布巾中央滾動而不掉到地上。兩個人動作要配合得好,先讓球在布巾中滾動,以後可以讓球在布巾中央彈跳而不滑落。

接從地上彈起來的球,或用腳擋住踢過來的球。

這是為了增強孩子手足合作協調,學習與別人配合,逐漸能參加同齡兒童的遊戲。

畫圖

用一張大紙放在桌上,成人先教孩子正確握筆,讓孩子自由在紙上塗畫。當孩子無意中畫了一個近似圓形的封口曲線時,先豎起拇指給以“真棒”的表揚,然後家長在孩子畫的圖中添加幾筆,如果它是扁的橢圓,加上盤子的底部就成為盤子;如果它是圓形帶凸,加上一個柄便成梨子;如果是圓形帶凹,加上一個柄可成為蘋果;如果幾乎成圓形,加上光芒便成為太陽。家長幫助孩子作畫,會使孩子對畫畫有更大的興趣,漸漸由亂塗而成為有目的地學畫。孩子總是先畫一個形態才讓成人幫助它變成某件東西,善於畫畫的家長,有豐富的想像力,能完成孩子無意畫出的線條構成簡要的圖畫。這種本領很快會被孩子摹仿,甚至變為畫畫的神童。

畫畫也離不開基本功,如畫線要直,畫豎線和橫線要垂直,畫圓要近似圓形。家長經常同孩子一起練習,一起作畫,在快樂的遊戲練習之中學會這些必要的基本功。

這是為了從亂畫過渡到圖畫,提高興趣。

洗臉

每天早晨的最普通的清洗步驟都是孩子要學習的課題。萌出20個乳齒的孩子要學習刷牙;然後將手洗幹淨,學習將毛巾擰幹,先洗雙側眼角,用毛巾的尖端將鼻子內的髒物擦出來。再將毛巾在水龍頭下洗淨,清洗雙側耳廓耳背,然後洗淨臉頰和頸部。家長可以一麵示範一麵檢查,看看是否將各部位都洗幹淨了,最後將毛巾洗淨掛好。孩子可以不必用肥皂洗臉,以免肥皂進入眼瞼而發生刺激,使孩子害怕而躲避洗臉。當孩子某天做得最好時,父母可親吻他以示讚美。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自我料理、保持個人清潔衛生的能力和習慣。

認識花草樹木

在郊遊或飯後散步時,家長應教孩子學會看到的東西。例如,花和樹葉不同,花的顏色漂亮,有香味,吸引蝴蝶和蜜峰采蜜,同時可以傳授花粉;葉子綠色,是製造食物的地方;樹根從地上吸到水分,通過樹幹樹枝送到花和葉子上,葉子較好的食物,也由樹幹分送各處,或者儲存在根和根莖上,如蘿卜、土豆是食物儲存在根和根莖上的植物。果樹的果子之所以有甜味也是由葉子製造的。

能夠四處奔跑的動物,會自己尋找食物,如尋找野果、蔬菜、野草等作為食物。植物不會跑,它們有根、莖、葉,自己製造食物,不但供自己用,也養活了動物和人類。我們吃的食物是植物的種子,蔬菜和水果都是植物,有了植物人類才能生存。

這是為了教孩子認識花草樹木,培養孩子接受環境、愛護自然的精神。

裝東西

找不同大小的三個瓶子,先讓孩子學習擰開螺口瓶蓋,然後按不同大小將瓶子配上蓋,擰好。讓孩子玩一會兒,待他能準確無誤地為三個瓶口配蓋並擰上蓋子之後,再做第二套遊戲。將中號瓶子裝滿米粒,把瓶中的米粒倒入大號瓶子內,看看米粒占據瓶子多少空間,可以劃上記號;再將大號瓶中的米粒倒入放在盤子裏的小號瓶內,看看瓶子裝滿之後米粒溢出來灑在盤子內。這個遊戲要在成人看管下由孩子學習將米粒從一個瓶倒入另一個瓶中,要求眼睛和手配合良好,盡量不讓米粒灑到外麵。等到精巧熟練,倒入米粒不灑出之後,可以用水練習,讓孩子自己通過實踐看看哪個瓶子裝得多。同時學會大、中、小的順序。

這是為了讓孩子練習認識大、中、小及其容量,鍛煉手的精細動作。

禮貌用語

首先主要是在家庭中應用禮貌語言,通過日常的摹仿,孩子很容易學會。例如,每天早晨起床要問“您早”,家長可以先做示範,也可趁勢用英語說“Goodmorning!”漸漸成為習慣。每天早晨第一次遇到人時要說“您早”。平常家長讓孩子幹一些雜事時,也不要忘記說:“請你給我拿××”。當他遞過來時說“謝謝”。也要求孩子在請求父母幫忙時說“請”或“Please”。父母幫忙後也說“謝謝”或“Thank-you”。這樣互相禮尚往來才能培養懂禮貌的孩子。

當自己有事外出或家人離開時要互道“再見”或“Bye-bye”。晚上睡前要說“晚安”或Goodnight”。有親朋來訪時要問候“您好”或稱呼“叔叔阿姨好”。客人進屋後要讓坐。孩子見慣了父母待客也能知道些一般禮節。客人離開時一定要送出門口,請客人有空再來。客人帶來的小朋友要由小主人負責接待,拿出玩具共同遊戲。如果孩子躲避怕生可以暫時不管,千萬不要在客人麵前教訓孩子。待客人離開之後,隻有兩個人時才慢慢告訴他應該如何去做,鼓勵點滴進步。

有些孩子特別膽小怕生,不要勉強他非叫“××叔叔”或“××阿姨”,如果孩子不作聲就不必勉強,以免由於害怕而重複發音出現口吃。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懂禮貌的好習慣。

娃娃更衣

媽媽給孩子選購的娃娃要符合教育的目的,娃娃的衣服要易於穿脫更換。可以購置塑料的大光身娃娃,自帶衣服以備更換。無論男女孩子都喜歡娃娃,而且更喜歡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娃娃。孩子學習為娃娃更衣才便於自己學習穿脫衣服。娃娃的衣服最好較為寬大,用鬆緊帶固定,如寬大的套頭衫,鬆緊帶褲子等。或者用粘貼尼龍代替扣子也便於穿脫。平時鼓勵孩子自己脫掉衣服鞋襪,也可以學習穿無扣的套頭衫和背心。鼓勵孩子自己穿上無跟襪和鞋。孩子初學時不懂得鞋需分左右,家長可以告訴他左右鞋的不同,讓孩子漸漸認識。有些女孩子在3歲以前能分清左右自己穿鞋,多數孩子需在3歲之後1~2個月才學會分清左右穿鞋。

這是為了讓孩子學習穿脫衣服。

5~6個月

空間遊戲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和日常生活現象讓孩子認識大小、上下、裏外、前後等。例如:

吃飯時訓練孩子認識他的碗比爸爸的碗小;看電視時認識大象比白兔大。

開門時認識裏邊、外邊;玩小丸與瓶子的遊戲時認識裏、外。

上床睡覺時認識上、下,從冰箱頂上拿飲料時認識上下、裏外。

走路時認識前後,臉這一麵是前邊,背這一麵是後邊等等。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空間觀念的建立,對生活、智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培養空間觀念,增強生活能力,開發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