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習興趣是弱智兒童普遍的表現。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學習,叫他們來學習,注意力始終不集中,以致父母會失望地說:“不是我們不想教孩子,而是他不學,時間一長,我們也失去了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就此放棄;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是否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水平和能力。太難的孩子理解不了,枯燥的孩子沒有興趣。另外,不要讓孩子在精神萎靡、饑餓、疲乏時接受訓練,在引導孩子玩遊戲前,先消除這些不利因素,再讓他們開始學習、訓練。另外,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強製孩子,那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形成學習習慣對弱智兒童來說很不容易,家長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弱智兒童與一些愛學習的小朋友經常在一起,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智商。

弱智兒童觀察力不佳,感知事物膚淺,時常表現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詢問他們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時,往往說不出來。

對弱智兒童加強表揚,給予強化,這對他們是很有效的。表揚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精神上的,親一親、拍一拍、說一些鼓勵的話;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對年齡小的孩子,物質強化更有效,可以給一些孩子喜歡的食物、玩具等。

觀察是知覺、語言和思維多種能力綜合的智力活動過程,觀察在弱智兒童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培養弱智兒的觀察力無論對於知識的學習,還是智力的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弱智兒的觀察能力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培養弱智兒的觀察興趣

培養弱智兒觀察能力,主要是引發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在培養興趣時要注意選擇內容有趣味又不脫離弱智兒實際生活的事物,使他們能接受觀察的內容。

製定周密的觀察計劃和明確的觀察任務

在讓弱智兒進行觀察時,一定要有明確的觀察目標,使弱智兒有目的地進行觀察。經過幾次指導和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們就會逐漸學會製定觀察目標和計劃,並能付諸行動。

積極鼓勵,培養其獨立性

弱智兒在經常出錯後會受到挫折,獨立性不強。家長要熱情地激勵弱智兒,使他感受到成人的讚許。無論觀察結果對錯,都要對他獨立觀察的行為予以表揚,使其不會因常出錯而感到自卑或情緒低落。

不同形式的觀察訓練

首先是比較異同訓練法,這種方法是同時讓兒童觀察兩幅圖畫,要求他們找出不同之處。其次是信息增失訓練法,這是讓他們觀察一組物品,然後蓋住這組物品,再拿來或拿去一些,然後讓他們看並說出增加或拿走了哪些物品。再有是選擇訓練法,就是給弱智兒童呈現大量的信息(圖片、數字、實物),讓他們在規定時間內找出要求的內容。人們往往認為弱智兒童的智力不會再發展了,受“三歲看大,七歲至老”這種觀念的影響,認為他們小時候什麼樣,長大後還是那樣,所以就不再花費心思培養他們了。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一方麵,家長常反映孩子大點就比小時候好一些了,這說明弱智兒童仍在不斷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體格和智力都發生變化,隻是發展的速度慢,發展的起點低而已。

另一個方麵,除了極為嚴重的弱智兒童外,隻要給輕度、中度甚至重度落後兒童以正確的教育與訓練,他們也能學習,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不過,這種學習進步是緩慢的,父母要做到耐心細致。

智力障礙兒童的診斷

孩子早期智力落後的診斷非常重要,診斷時一定要細心,對一些微小的異常要加以注意。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確診,及時治療,這對許多疾病的治愈都是大有裨益的。一般診斷方法有如下幾種:

妊娠期檢查

產前診斷對於先天畸形如無腦兒和脊柱裂等,先天性代謝病如高尿酸血症等,染色體病如先天愚型等,檢出率非常高,可以通過終止妊娠防止病兒出生。產前診斷的對象沒有限製,凡孕婦均可進行。其中重點診斷對象是中高齡產婦、曾生育過先天愚型或多發畸形患兒的孕婦、本身是先天愚型的孕婦、丈夫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孕婦、習慣性流產者等。

孩子出生後的診斷方法

①出生時胎位不正,或出生後肢體過軟,要注意神經係統發育的異常。②定期進行智力檢查,若發現孩子動作或智力低於同年齡兒童,應給予足夠重視。例如,按一般發展規律2個月的孩子應能抬頭,如果到4個月還不能抬頭,就要作進一步檢查。當然也有個別兒童是屬於發育快慢的個體差異造成的。③對外貌特殊的孩子應特別注意,如苯丙酮尿症患兒皮膚白而細嫩、頭發金黃,先天愚型的孩子斜眼塌鼻、半開口、常伸舌流涎等,還有頭小畸形也常是智力落後的特殊外貌。有些孩子皮膚上有各種色斑,如白斑、咖啡色斑、綠色斑,並同時伴有抽搐、嘔吐等情況,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特殊症狀。④新生兒期的反複驚厥,往往是腦部病變的表現。⑤外傷後發育速度變慢。有些孩子早期心理發展良好,某個年齡時不慎跌倒頭部落地,當時無異常情況,幾個月後發現孩子行為和心理方麵落後於同齡兒童,要注意慢性血腫壓迫大腦。

早期教育的方法要得當

早期教育要充分考慮兒童的特點和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要得當。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兒童家長參考。

學習遊戲化

即寓教於樂,成人在玩中教,教之有意;孩子在玩中學,學之無意,由此培養孩子的興趣。

注意訓練孩子的感覺器官

尤其是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各感覺器官的聯合功能,這是發展形象思維的手段,也是進一步發展抽象邏輯思維所必不可少的。

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學習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在撿石子、捉昆蟲、認樹名、采標本等活動過程中,家長要通過不斷提問、討論見聞等形式,使孩子從大自然中學到有用的東西。

教育孩子多了解社會

比如帶孩子到工廠和農村參觀,看看大人們在做什麼、說什麼、怎樣辛辛苦苦勞動等。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孩子參與部分社會勞動,這對逐步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十分重要。

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發音起到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是孩子在生活和遊戲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語言能力在0~3歲之間的發展極為迅速,這個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鼓勵孩子提問

對孩子的提問,家長不要怕麻煩,要盡可能予以解答。

注意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盡量讓孩子和小夥伴們多接觸,交朋友,培養孩子從小喜歡與人交往、不怕生人、活潑大方的性格,將來成為有獨立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

禁止有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做法

如填鴨式教學、強製學習、機械式識字、算題等,特別是恐嚇、體罰,以及不適當的物質獎勵等,這些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沒有好處。

發現孩子的缺點要及時糾正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錯了,從而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並重

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智力開發,這對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無疑是非常有益的。然而,智力的發展僅僅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麵,兒童心理還有另一重要方麵,即個性傾向性、情感和意誌品質,以及性格方麵,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這兩方麵是密切聯係、相輔相成地發展的。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取決於兒童的智力(聰明程度),還取決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對培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予以同樣的重視。

怎樣進行智力啟蒙

嬰兒期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飛速期,也是對他們進行智力啟蒙的最佳期。這時的啟蒙教育應立足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注意力及言語表達能力。從方法上來看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廣泛接觸各種現實物品和生活場景,從各種感知覺的訓練開始。如通過擺積木認識各種幾何形體,通過日常生活來掌握長與短、大與小、寬與窄、高與矮等相對量,以及紅、黃、藍、綠等顏色。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背兒歌、講故事。還可以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孩子動腦筋,想問題,如可以給孩子看一張圖片,上麵有小兔子、木板、小船、鴨子,讓孩子想一想小兔子怎樣才能安全過河,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通過這些方式便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不管采用怎樣的方式方法,在對嬰兒進行智力啟蒙教育的過程中,成人應注意這麼幾個問題。

教育活動必須有玩具和實物的參與

這是由嬰兒思維的具體行動性的特點決定的,沒有實物作為支柱,孩子便不能思維。如讓孩子認識核桃時,最好給他一些真實的核桃,讓孩子摸一摸、玩一玩,最好再砸開外殼看一看裏麵的核桃仁是什麼樣的,親口嚐一嚐,這樣便會使孩子對核桃有一個總體的、正確的認識。

要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智力教育

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方式,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在玩中獲得發展,如讓2歲左右的孩子認圖形的時候,可以玩“找圖形”的遊戲。即用同色彩紙剪幾組形狀不同顏色相同的圖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一套放在成人手中,其他的放在一個盒子裏。成人取一種圖形放在桌上,要求孩子從盒子中找出相同的圖形放在一起,並告訴孩子此形狀的名稱,訓練孩子區別不同形狀的能力。

應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給

孩子獨立活動的機會語言和思維緊密相聯,成人可以通過孩子的語言了解孩子的發展水平。獨立活動可以通過孩子的語言了解孩子鞏固知識、加深記憶的程度。1~3歲的孩子可獨立玩10~20分鍾,隨著年齡的增長還可延長5~10分鍾,每天獨自玩的次數要依孩子的發展和環境情況而定。

智力啟蒙教育是嬰兒教育的重點。

智力開發的四不宜

不宜過急

有些家長不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就為幼兒定下了許多發展目標。從自己的願望出發,讓幼兒幹這個幹那個,但往往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還可能損傷孩子的身心發展。

不宜過多

現在一些家長望子成龍,開發幼兒智力心切,便自作主張,讓幼兒參加名目繁多的學習班。比如,今天舞蹈班,明天美術班,上午英語班,下午武術班等等,搞得孩子精疲力盡,直到對什麼都失去了興趣。因此奉勸家長: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反之隻能事倍功半,害己又害了孩子。

不宜過高

有些家長在開發兒童智力時,常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比如,寫字要像成人一樣工整漂亮、畫畫也要幹淨而有邏輯等,這些超出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要求。隻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時間長了會使孩子形成懦弱,不求上進的心理,將給孩子以後的成長蒙上陰影。

不宜過快

有些家長讓孩子學英語,希望他能說很多單詞和很多句子。要求孩子寫字、認字,最好在短時間內能認識多少字等等。盲目從數量上去求多。其實家長應該明白,這麼多的學習隻是開發幼兒智力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結果,我們不能求快而損傷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智力發展的個體差異

由於孩子個體的先天素質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及主觀努力不同,他們各自智力發展的具體狀況是不一樣的,表現出多方麵的個體差異。

智力的類型差異

人們常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孩子在智力類型上是有明顯差異的,如有的觀察力非常敏銳,有的記憶力異常牢固,有的思維能力特別深刻,有的想像力十分豐富。進一步說,有的在觀察中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對細節感知清晰,有的則側重於綜合,善於把握總體印象。同樣是思維能力強,每個人在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上又各有千秋。

孩子在能力類型上也有很大區別,有的以適應能力為主導能力,善於適應各種環境;有的創造能力占主導地位,善於創造性地開拓新局麵;有的屬於多才型能力,能夠在多種活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有的屬於專才型能力,在某一方麵有非凡的能力。專才型能力又包括數學能力、文學能力、表演能力、製作能力等不同專業的能力。

根據上述原理,家長要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的智力類型,采取針對性措施使孩子的特長得到發展,當然對於孩子某些方麵的劣勢也要設法予以補救,盡量使其達到這些方麵的中等水平。

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

每個孩子智力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可以粗略地劃分為超常、中常和低下三種水平,其分布是兩端小、中間大。但是,對孩子的智力進行測量和定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難以確定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統一標準。目前我國教育和心理工作者一般是從以下八個方麵判定孩子智力水平的:1求知欲是否強烈;2觀察是否精確;3想像是否豐富;4思維是否敏捷和深刻;5記憶是否準確和牢固;6學習時能否長時間集中注意;7能否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8有無一項或多項才能。如果上述幾方麵都非常出色,就可以說是智力超常孩子;如果各方麵都比較差,就可以說是智力低下的孩子。

才能是指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中各種能力的有機結合,或者說是各種能力的完備的、獨特的、質的方麵的結合。如果從事某種活動的各種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和最完善的結合,就可以把這些能力的綜合叫做天才能力,把有這種能力的人叫做天才人物。

有的學者還常用智力測驗來確定孩子的智力水平,他們把智商在80~120之間的孩子看做是智力中常,把120以上看做是智力優秀,把130以上看做是智力超常,把140以上看做是天才,70以下的智力低下。

家長對於智力超常的孩子要嚴格要求,及早引導其走上成才之路,對於智力低下的孩子也不能灰心和冷漠,而要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其智力的恢複和發展。

智力發展遲早的差異

人們智力水平表現的早晚是不同的,有的人很早就表現出某些方麵的優異智力,而有的表現智力卻很遲緩。孩子智力水平與其實際年齡一致的僅占總數的3675%,而7歲孩子智力水平達到9歲的有78%,隻有5歲或5歲以下的達到451%。人的智力在孩子時期就表現十分出眾的叫做才華早露,亦可稱“早慧”。早慧的孩子都是超常孩子。古今中外有許多早慧的孩子,我國唐初的王勃10歲就能作賦;明末的夏浣淳9歲善詩文;奧地利的莫紮特5歲時即表演鋼琴,8歲舉辦獨奏音樂會;近代控製論創始人維納4歲開始大量閱讀,14歲大學畢業;美國的“邁克爾”2歲3個月時智商就達到180,4歲半時智商達到220,具有18歲青年的閱讀能力。

但也有不少在年輕時並未顯示出眾才能的人,是在進入中年甚至老年時才表現出驚人的才能,這種情況叫“大器晚成”。我國現代大畫家齊白石年輕時是位普通的木匠,40多歲時才顯露其雕刻、繪畫方麵的卓越才能;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愛迪生、愛因斯坦小學時期都曾被斥責為笨蛋、糊塗蟲和沒有希望的孩子,但他們在成年以後都做出了巨大成就。

家長可以采取措施促使孩子的智力早期開發,但無論孩子的智力早慧還是晚成,家長都不能放棄對其關心教育,防止對早慧孩子“捧殺”和對晚成孩子的冷漠。

智力發展的性別差異

男女孩的智力是存在著差異的,但它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男人比女人聰明,或者認為青春期以前的女孩比男孩智力水平高,青春期以後男孩的智力水平會趕上和超過女孩。實際上男女智力差異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從總體上看,男女的智力並無優劣之分,同年齡段男女智商的平均值是極為相近的。但在智力水平的分布上,男性智力偏高和偏低的都大大多於女性,而大多數女性的智力處於中等水平。這樣就造成了男性傑出人物大大多於女性,如諾貝爾獎頒發以來,現在全世界獲獎者已達數百人,而婦女獲此殊榮的隻有七人。

從智力的具體成分來看,男女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在感知覺方麵,女性的觸覺、嗅覺、色覺和聽覺分辨能力較強,男性的視覺分辨能力、空間定位能力較強;記憶方麵,女性在短時記憶和機械記憶上優於男性,男性則傾向於理解記憶,其記憶保持時間也較長;在思維方麵,女性的心理感受性較強,善於形象思維,男性綜合能力、概括能力較高,善於邏輯推理,勇於求異創新;在實際活動方麵,女性長於精巧的手工和文娛表演,男性則善於科技作品的設計與製作。

智力發展中出現的性別差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生理原因。男女大腦兩半球的結構和機能略有差別,特別是青春期後性激素不同,女性容易出現焦慮,妨礙其智力活動;二是社會曆史原因。由於長期封建思想的影響,使女性在受教育、就業、家務等方麵都與男性有某些差異,這使某些女性的進取心、積極性都落後於男,妨礙其智力發展。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應充滿愛心,抱有熱望,鼓勵和培養其進步。還要根據男女孩的不同特點,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努力成才。

孩子聰明的決定性因素

孩子聰明與否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遺傳因素與後天的培養教育都非常重要,但決定性的因素是後天的社會環境、教育條件和本人的主觀努力。一般來說,決定孩子聰明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正常發育的大腦

要使孩子聰明,首先要保證孩子的大腦能夠正常地健全地發育,這就要求家長進行婚前、孕期的檢查,發現有先天性癡呆和發育不全的胎兒,及時加以處理。孕期注意衛生,預防疾病,加強營養,以保證大腦神經細胞數量充足、結構功能更加完善,為以後的智力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基礎。孩子出生以後,注意保護孩子的大腦,不要讓大腦的生理器官受到損傷,更不要去打孩子的頭部。每個生理器官的發育都會影響大腦的發育。

健壯的身體

隻有當孩子身體健壯時,大腦才可能得到足夠的氧和營養物質的供應,孩子的精力才能更充沛,注意力更穩定和集中,記憶、想像、思維、意誌、情感等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反之,孩子體質瘦弱、經常生病、各種係統功能低下、大腦容易疲勞、動作反應遲鈍、精神萎靡,智力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有的家長認為,要使孩子聰明,就要讓孩子加班加點去學習,因此不讓孩子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戶外活動,不注意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這種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麵的,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

孩子生下來以後,各種各樣的影響和教育訓練,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自覺地盡早地給孩子以積極地教育訓練,孩子的智力發展就可能早一些、快一些,聰明些。反之,孩子的智力就可能發展晚一些、緩慢些。

孩子的實踐活動和主觀努力

這是使遺傳素質所提供的發展可能性和教育訓練所給予的影響轉化為智慧的中介因素。再好的先天素質和良好的教育條件,如果缺乏個人主觀上的努力,聰明程度也不會很高的,外因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許多科學家的發展史和超常兒童的調查結果證明,他們所以才能出眾,聰明過人,與他們豐富而深刻的實踐活動、廣泛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持久而又穩定的情緒、頑強的意誌、積極進取的精神有著密切的聯係。

綜上所述,即使是一個平凡的孩子,隻要大腦發育正常,針對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給他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實施科學的教育,充分調動他的主觀能動性,組織他積極參加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就可以使他變得更加聰明。

孩子智力超常的表現

我國古代所謂的“神童”,外國所謂的“天才兒童”,都是指智力發展水平較高的超常兒童。智力超常兒童就像婷婷小柏,在園丁的精心撫育下,可望成為參天大樹。

我們研究智力超常兒童的成長規律及特點,就能及早發現和培養超常兒童,及時對他們進行針對性教育,使他們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我們還可以運用超常兒童的成長規律,改進對一般兒童的教育工作,提高一般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擴大兒童智力發展的超常麵,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服務。可見,研究智力超常兒童問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智力超常兒童的心理特點

智力超常兒童在各個年齡階段都存在。我國心理學工作者近年來關於智力超常兒童的調查研究證明:超常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嬰兒期的超常兒童表現的特點是對學習(如認字等)有興趣,感知覺敏銳(例如,視覺和聽覺的辨別能力強),記憶力強等。

幼兒期的超常兒童所表現的特點,除具有較精細的視、聽辨別能力、記憶力強、注意穩定等外,還具有接受能力強、掌握書麵語言迅速,能夠自己閱讀,並具有一定水平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學齡初期的超常兒童表現的特點是,記憶力強,思維敏捷,求知欲望強。

智力超常的原因

據一些學者研究,兒童強烈的求知欲,對某種活動的濃厚興趣和刻苦努力,是超常兒童智力發展的主觀因素。精心安排的早期教育是促進兒童智力超常的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它既具有潛移默化之功,又能收到精雕細刻之效。

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教授曾對我國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童年智力發展進行追溯性的分析研究。他指出,唐代詩人元稹的母親賢而能文,親授以書傳,所以他9歲已工屬文。元代數學家王恂,自幼性極穎悟,他的母親教以千字文,再過目即成誦。

德國詩人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親時常帶他去參觀城市建築,並給他講述城市的曆史,借以培養他對曆史的愛好。他母親時常給他講些富於想像的美麗的傳奇故事,培養他的想像能力。在他4歲半時,祖母送給他一座木偶戲院,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6歲半的時候,就自己排戲,在他的小型戲台上演出。他10歲時就開始寫劇本了。

音樂家貝多芬,從小也受到很好的教育。他父親聘請當時最有名的音樂家來教他鋼琴和小提琴。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從小就受到法國女家庭教師的培養,很早就酷愛書籍,時常偷偷地鑽進父親的藏書室,一讀就是幾個小時。

我國少年小提琴手呂思清,4歲開始學提琴,經過刻苦學習,8歲就把《我愛北京天安門》、《洪湖水浪打浪》等曲目演奏得情深自如。小書法家周慕瑩,3歲半時由她父親教認字,4歲半時學習語文課本第一冊,並開始練習書法,6歲時練就一手好字,握筆像有千鈞之力,懸腕自如。這些都說明早期教育是促進兒童智力超常的重要原因。

正確對待獨生子女的智力培養

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由於獨生子女大都是父母年輕力壯時出生的,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從優生學的研究來看,他們的先天身體素質和智力狀況較具有優勢,又由於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環境對子女的培育或愛撫較之非獨生子女家庭要好些和多些,這對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的發育、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形成都提供了較為優越的條件。因此,不少的研究結果表明,獨生子女的智商為108,而非獨生子女的智商為103,還有的研究表明,小學一年級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的智齡高7個月。但對獨生子女的智力發展也是有不利的一麵的,這表現在獨生子女的心理有如下弱點:一是占有欲強,一切都想獨自占有,如有的孩子在家裏吃烤雞時兩隻雞腿從小就是照顧給他的,若哪一次父母吃了一隻,孩子還會發出“你怎麼也吃”的疑問;二是嬌、驕二氣重;三是不合群;四是獨立生活能力差。從“小皇帝”、“小公主”出巡前呼後擁,“侍從”多個,上大學都還不會疊被子、洗衣服等都可見他們的這些弱點。怎樣在教育中趨利避害,使獨生子女身心健康成長,我們應該注意:①不要過分偏愛,以免養成孩子的優越感。偏愛與溺愛往往使孩子隻能聽順耳話,不能聽逆耳話,隻能一切比別人好,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其結果是孩子會拒絕教育,走上邪路。一些小學調查,發現在表現差的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的比例較大。這一結論,應當引起家長們的深思。②讓孩子更多地參加集體生活,鼓勵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裏參加集體活動,為集體做好事,虛心向別人學習,接受集體的幫助,正確地對待批評,感受集體的溫暖。③不嬌生慣養,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教育孩子節儉,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智商腦力

均衡營養有利於腦力發育

從生理的角度,來談談使大腦變好的條件。一是從食物中供給大腦營養。二是肢體運動所帶來的刺激,有益於大腦的發展。

常常有母親憂心忡忡地問:“老師,讓孩子吃什麼才能使腦子變得更好?像市售的補腦丸,或是維生素,可不可以?”、“老師,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孩子一吃就聰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根據大腦生理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腦子好與壞,在先天部分,是從母體的胚胎為起點,也就是說,從懷孕的第一個月開始,大約到了第七個月,整個腦細胞的發展會漸漸緩和起來。在母體懷胎七個月期間,100億左右的腦細胞就可發展完成。而其中蛋白質的充足與否,則在於整個腦細胞的發展數量。如果腦細胞的數量少,就如同零件少一般,無法建構出精密度高、性能強的頭腦來。

婦產科醫生一再強調,孕婦在懷孕期間,處理疾病的方式必須慎重。因為從懷孕第二個月開始,如果孕婦患有慢性病、中毒、營養不良、嚴重的惡疾等,會使胎兒腦細胞的分裂蒙上一層陰影,甚至讓他一出世,便患有腦疾。如腦水腫、智能低下等。這不僅是孩子自己的悲哀,也是父母終身的負擔。

另外,新生兒若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因為腦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如果吸收不到充分的養來促進發育,腦細胞的發育受到阻礙,而產生癡呆嬰兒現象。

人的智力差別,與遺傳、胚胎及胎兒期情況、分娩過程以及後天教育等有關。其中孕婦的營養將直接影響後代的智力發育。婦女懷孕後,生理代謝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妊娠10周以後隨著胎兒的發育,母體除維持本身日常所需的營養素外,還必須供給和滿足胎兒的需要,因此,孕婦對各種營養素需要的數量和質量,要比一般婦女多。人腦是極為複雜的思維器官,必須有蛋白質這一物質基礎。智力水平的高低則和腦細胞的數量多少有密切關係,人的腦細胞一般要經曆兩個增殖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在胎兒期的第10~18周,此時,腦細胞數目增加最快;第二個高峰是在出生後第3個月。以後腦細胞增加逐漸緩慢,可維持到一歲半左右。

在腦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刻,如果各種營養素供應不充分,尤其是蛋白質不足,就會使孩子智力發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傷。所以,保證孕婦有豐富的營養,無論對於母親健康還是對後代優生都是必要的。孕婦的飲食要搭配得當,不要偏食,要特別注意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多的食物,如肉、魚、蛋、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

可是,究竟哪些營養是孕婦及初生嬰兒所應該吸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