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益智飲料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飲料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時尚,不但品種繁多,貨架上琳琅滿目,而且電視廣告吹得天花亂墜。這令人眼花繚亂的飲料世界,格外吸引著孩子們。那麼,怎樣給孩子們選擇適宜的飲料呢?
飲料的種類
飲料是一種以補充人體水分為主要目的的液體食品。按其配製成分可分為三種類型。
解渴型飲料
這類飲料以補充人體水分為主,達到解渴的目的。它們大都以豐糖、香精、色素等加水製成或添加濃度在25%以下的天然果汁為主要原料,屬果味飲料。有的充入二氧化碳,成了汽水。如檸檬汽水(雪碧、萊蒙等),可樂汽水(幸福可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等。
營養型飲料
這類飲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素,如橘子水、粒粒橙、喜樂、多維健、達美、百乳寶等。
具有特殊作用的飲料
這類飲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特殊成分。如針對孩子貧血加入了鐵、鋅等元素;按國家規定特許添加了某些中草藥,如上海可樂、天府可樂、少林可樂、中國可樂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飲料都適合孩子飲用。有許多飲料孩子是不宜經常飲用的,如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幸福可樂等可樂類飲料中均有可可堿和咖啡因,有的還含有中草藥,孩子經常飲用這類飲料,會對健康不利。此外,有一些低劣飲料充斥市場,尤其是那些“三精水”(包括橘味水),是由色素、香精和糖精混合而成,孩子如經常飲用,也會給健康帶來危害。
適合孩子飲用的飲料
乳酸奶飲料
其飲料含有少量牛奶,經乳酸菌發酵使絕大部分乳糖分解,故易於消化吸收,味道又很符合孩子的愛好,是一種飲料佳品。但它畢竟是以解渴為主要目的的飲料,因此,不能與牛奶等同視之。從營養價值上來看,兩者相差也很懸殊。
牛奶中營養素的含量比乳酸奶飲料高得多,其中蛋白質、脂肪、鐵、鈣和維生素的含量均是酸奶飲料的3倍以上,倘若乳酸奶飲料含牛奶量不足30%,其營養素含量往往隻有牛奶的10%~20%,即喝10~20瓶的乳酸奶飲料還不一定能抵得上一瓶牛奶。因此,千萬不要讓孩子以乳酸奶飲料代替正常的喝牛奶。
礦泉水
礦泉水是天然物質,含有孩子需要的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是一種良好的飲料。但必須指出,粗製濫造的不合格礦泉水飲料,如有些人工礦化水,其中常帶有有害物質,如鉛、砷、汞、鎘、鉸等,也不能讓孩子飲用。
果汁、蔬菜汁等飲料
如橘子汁、蕃茄汁、山楂汁、粒粒橙汁、粒粒椰子汁等。這類飲料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且含有豐富的鈉、鉀等,還有利尿作用。
夏季消暑飲料
用銀花、紅棗皮、綠豆衣、扁豆衣、烏梅等煮成湯,略加熱,是夏季消暑解毒的好飲料。這種飲料還可以治療兒童暑熱症和減輕氣喘症。
補充體液
如果嬰幼兒發生腹瀉,家庭可自製下列飲料以補充體液。
胡蘿卜湯胡蘿卜是堿性食物,含有果膠,能使大便成形並有吸附細菌和毒素的作用。胡蘿卜湯的做法是:先將胡蘿卜洗淨,切片煮爛,再將熟泥放在籮篩中壓成細泥,最後把細泥與原來煮胡蘿卜的湯水一起倒入大碗中,每500克胡蘿卜可製成1000毫升胡蘿卜湯,加2平匙蔗糖,這對有輕度腹瀉的嬰幼兒是一種好飲料。
口服補液飲料配製方法是:食鹽一茶匙(35克),蔗糖2平湯匙(30克),與水混合達1000毫升。少量多次口服。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飲料不能代替開水。有的孩子在整個夏天不喝或很少喝開水,口渴了就光喝飲料。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喝飲料總比喝白開水強。其實,市場上出售的飲料多數含糖量較高,這類飲料喝起來口膩,隻能一時解渴,時間長了,反而增加口渴感。長期如此,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注意事項
孕婦食物攝取謹防過量
蛋、牛奶、大豆等食品,與現代過敏性疾病,特別是乳兒期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炎有著密切的關係。
關於這一點,有些專家學者並不以為然,不過,各種試驗資料表明,這些食品在營養學上屬於營養相當豐富的食品,雖然營養非常豐富,但如果在懷孕期間攝取的過量,很容易造成胎兒的過敏性體質。
過量食用這些食品會在母親體中形成抗體,並經過胎盤傳給胎兒,使出生數個月以後的嬰兒遭受嚴重的濕疹煩惱。
如果不能吃太多蛋、牛奶、大豆等食品的話,該吃什麼才好呢?其實,蛋的蛋白質可以從魚類獲取,牛奶的鈣質可以從小魚或海草等食物攝取。
或許有些人覺得魚的料理很麻煩,但是,隻要掌握訣竅就很簡單了。
煮魚可以放入高湯及調味料之後,慢火燉煮即可,比肉的料理還簡單。煎魚比煎肉還容易,而且可口。小魚幹或是新鮮小魚更是富含鈣質。
另外,還有沙丁魚幹、小魚、海草及小蝦等食品,可以取代牛奶的鈣質。
提到大豆,實在是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
醬油、味精、豆瓣醬是調味必需品,豆腐也是餐桌上常見的食品。如果您聽到大豆是過敏性疾病的根源,恐怕要大吃一驚了。
曾經有人因為第一個孩子對蛋過敏,所以懷第二個孩子的時候,隻從豆類攝取蛋白質。結果生下來的孩子又對大豆過敏,這就是攝取過量大豆製品所造成的。另外,如果是過敏性的體質,那麼,對其他物品也容易過敏,請特別注意。
總之,不管營養多麼豐富的食品都不能過量,均衡才是最重要的,最科學的。
防止營養不良
孩子重度營養不良目前已減少,現在主要是喂養不當及疾病的影響造成的輕度和中度營養不良。預防的重點是加強嬰幼兒保健工作,進行營養指導和積極防治疾病。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不足者,應采取合理的混合喂養,補充動物乳類或豆漿等,不應單獨供給澱粉或煉乳、麥乳精等代乳。在嬰幼兒期,食物成分的正確搭配,除蛋白質類食物外,必須補充新鮮蔬菜;合理安排生活,培養良好的習慣,在患病期間要補充足夠的熱量和營養素,如有先天性畸形,如唇、齶裂等,要及時矯治,在醫生指導下選購營養食品。
孩子最常見的營養障礙之一就是貧血症。乳類(指牛、羊乳)的最主要缺點是含鐵量少,維生素C受消毒(如煮沸)的影響含量減少,而影響鐵的吸收,因而用牛、羊奶喂養的嬰兒易患貧血。配方奶粉由於強化了維生素C和鐵質,在6個月內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嬰兒適用配方奶Ⅱ,6個月後可選用配方奶Ⅰ。如果買不到配方奶粉,則應早加含鐵和維生素C豐富的哺食,或果汁菜水及蛋黃、肝泥、肉泥等。羊奶喂養的嬰兒易患巨細胞貧血,應補充葉酸。感知能力
感知的含義
感知分感覺和知覺兩大部分,是人作為主體認識世界和觀察社會最基本的方法,是認知過程。
感覺與知覺兩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感覺是人腦對現實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如見到顏色、聽到聲音等;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和整體屬性的反映,它是各種感覺整合的結果,如看到一個紅紅的、圓圓的、摸上去很光滑、咬一口甜潤潤的東西,就知道是蘋果。
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單純的感覺是不存在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割,隻是有時才把二者分開來,便於單獨研究。
感知發展的意義
感知在把人作為個體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人的生命存在後最早出現的認識方法和過程,是人認識世界的最原始方式,也是最低級的方式,是其它認知活動的基礎。一切較高級的認知活動,如記憶、想像和思維等,都必須在感知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和發展。
首先得從嬰幼兒時期的感知覺培養抓起,才能保證兒童智力的正常發展。
感知是嬰幼兒認知活動的最基本的方法。嬰幼兒所從事的各種認知活動,如觀察圖片、實物和大自然,玩積木、泥工和手工、拚板和插塑遊戲,畫畫、認字和數數等,無不與感覺活動息息相關。
例如,要使兒童畫得與示圖相像,就得抓住二者在顏色和形狀上的特點。在進行建築遊戲時,一定得琢磨積木的形狀和整體結構,能不斷將積木與示圖相對照,弄清各部位在空間上的對應關係。至於學習數字概念,一開始更離不開對客體的種類、大小和形狀的感知語言學習,則要求能精確地分辯語音、語調、字形輪廓和筆畫方法等。可見,嬰幼兒的感知覺與其智力活動是密切相關的,大大促進了智力的發展。
感知水平的高低與一些創造性活動有關。感知活動促進了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活動又大大促進了感知水平的發展。據觀察發現,具有高成就的音樂家、畫家、建築師、作家、運動員等,無不具備高水平的感知素養,他們都具有在一瞬間敏銳、準確地把握住感知對象的特征,並有入木三分地加以表現的能力。而這種感知能力正是在嬰幼兒時期打下基礎的,並為終生發展所享用。
嬰幼兒階段是感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進行感知訓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積極創造條件去促進嬰幼兒感知覺的發展,認真開發嬰幼兒感知能力的訓練,應成為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任務之一。
總之,要發展兒童其它較高級的認知水平,必須打好感知覺的基礎。培養內容
感覺培養包含的內容
感覺是人腦對當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例如,看見紅黃等各種顏色是視覺,聽到高低強弱等各種聲音是聽覺,聞到香臭等各種氣味是嗅覺,嚐到酸甜等各種味道是味覺,接觸到軟硬涼熱等是觸覺。感覺是認識的基礎,幼兒期各種感覺都在向完善化方向發展,最明顯的是視覺和聽覺。
視覺
幼兒初期能正確辨別各種基本顏色,如紅、黃、藍、綠,但不能辨別混合色(紫、橙等)和各種顏色的色度(粉紅和深紅、淺藍和深藍等),也不能正確說出顏色名稱;幼兒中期逐漸能夠辨別混合色和各種顏色的不同色度,通常能夠說出各種基本色的名稱;幼兒末期基本上能認識光譜中的全部顏色,能用基本色的顏料調配出所需要的混合色,也能經常正確地說出各種顏色的名稱。家長和教師必須重視幼兒的視力保健,特別是要經常注意發現幼兒視力是否有缺陷,如色盲、近視、遠視等,必要時應給予照顧和治療。
聽覺
在整個幼兒時期,孩子的聽覺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特別是通過語言交際和專門發音訓練,言語聽覺有明顯發展。孩子4~5歲時就能辨別語音的微小差別,到了6~7歲便可以毫不費力地辨別本民族語言所包括的各種語音。家長和教師要經常留心孩子聽覺方麵可能出現的缺陷,即“重聽”現象,也就是聽覺遲鈍。有重聽現象的孩子,往往聽不清楚或聽不完全別人的說話或其他聲音,卻借助說話人的表情或當時的具體情景去進行猜測,所以不易被發現。我們要經常檢查孩子的聽力,一旦發現有問題,就及時給予治療和必要的照顧。
知覺培養包含的內容
知覺是人腦對當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例如,看見一個蘋果、一本書,聽到一支歌曲等。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多種感覺相互聯係和綜合活動的結果。知覺有反映事物空間特性的空間知覺,有反映事物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時間知覺,以及反映物體在空間位置移動的運動知覺。知覺在嬰兒期就已出現萌芽,到了幼兒前期1歲半以後,隨著語言的發展,由於開始掌握某些事物的名稱,就能把事物的各種屬性通過詞語概括出來,因而初步發展了知覺。
空間知覺的發展
幼兒期的空間知覺得到進一步發展。從空間知覺上看,對方位的知覺,3歲幼兒開始能夠辨別上下方位,4歲左右已能初步辨別前後方位,5歲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6歲能完全正確辨別上下和前後,但對左右的辨別還未發展完善,7~8歲時才能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逐步從以自身為中心過渡到以其他客體為中心去進行辨別。
距離知覺的發展
對距離的知覺,整個幼兒期隻能區分熟悉的物體或場地的遠近,對比較遙遠的距離不能正確認識。他們不理解也不掌握“近大、遠小”,“近物清晰、遠物模糊”,“顯露物近、被遮物遠”等透視原理。因而往往不能正確判斷畫麵中景物的遠近關係,如認為遠處的樹是小樹而近處的樹是大樹。同時,也不能把現實中景物的遠近位置在繪畫中正確地表現出來,如把警察畫得比汽車大得多。
形狀知覺的發展
對形狀的知覺,是逐年發展的,到幼兒末期已能掌握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半圓形、菱形、橢圓形等平麵圖形和球體、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
時間知覺的發展
從時間知覺上看,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又沒有可代直接感知的具體物體;再加上孩子思維尚未發展完善,還很難掌握具有相對性的表示時間的詞,所以孩子時間知覺的發展水平比較低。幼兒初期有了一些初步的和他們生活密切聯係的時間概念,如“早晨”是起床的時候,“晚上”是睡覺的時候,以及“白天”、“黑夜”等等。幼兒中期不僅可以正確地運用“早晨”“晚上”等詞,也可以正確辨別“昨天”“今天”“明天”“後天”“大後天”,知道春夏秋冬,但對幾秒、幾分、幾小時、幾個月、幾年等更小或更大的時間單位的理解掌握感到困難,已能學會認識鍾表、日曆等計時工具。發展孩子時間知覺最好的方法是觀察與時間有聯係的圖片、電影、錄像等,如母雞生蛋或孵小雞;通過講述故事掌握表示時間的詞,如“從前”“古時候”“許多年”“很久”“後來”等。
感知培養的任務
提高感知素養是培育嬰幼兒感知能力的主要任務。可使其逐漸掌握感知覺標準,即掌握關於物體某些外部屬性的一般標準。例如,顏色感知的標準是7種“譜色”以及它們在明度、色調和飽和度上的細微差別,形狀感知的標準是幾何圖形,大小感知的標準是度量係統,依據這些感知標準,即可對感知事物進行一定程度的把握。
掌握感知標準是一個長久的、複雜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隻有感知的程度。嬰幼兒時期隻是掌握感知標準的初期階段,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培養任務和方法,也有不同的要求標準。
1歲嬰兒期
1歲嬰兒期的感知覺發展屬於原始的感知階段,是其它高級認知的基礎,它需要啟蒙和開發,不斷發展成為較高級的認知活動。
1歲嬰兒期的培養任務就在於:向嬰兒提供豐富多彩的外部印象,吸引嬰兒注意物體的外部特性,訓練嬰兒手的動作與被抓握物體的大小、形狀、距離、遠近等的適應關係。
在嬰兒初生後的頭一年內,如果不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嬰兒就會進入感知的盲區,從而可能阻礙感知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其它高級認知活動的發展。
2歲幼兒期
2歲幼兒期是感知覺處於從知覺的概括向思維的概括的過渡發展階段,這是一個認知活動發展的橋梁,是非常關鍵的階段。
2歲幼兒期,開始應讓幼兒隻注意有關物體顏色、形狀、大小及其他屬性的表象,了解這類屬性的基本類型,在實際的早期培育中,有的父母把幼兒期感知培育的任務簡單化為隻是讓其認識2~3種顏色和形狀,能記住和叫出它們的名稱。而事實上,這樣的培養往往會限製幼兒感知水平的發展。一方麵把感知範圍縮小了,另一方麵會妨礙兒童去注意某一屬性的其他類型,從而產生錯覺。
不要強製孩子過早地去說出物體屬性名稱,重要的是讓孩子在自己擺弄物體的過程中考慮這些屬性,理解這些屬性的含義。因此,即使幼兒把三角形稱作“小紅旗”或“屋頂”,把圓形稱作“太陽”或“大餅”,把正方形稱作“花手帕”等等,也不必介意。隻要成人在與幼兒一起活動時,明確地稱呼這些屬性的名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就會由於耳濡目染而自然而然地掌握如何稱呼的。
感知的發展也是漸進的,幼兒的感知也是先接觸然後才有感知的。
3~6歲小兒期
3~6歲小兒期是發展感知標準和觀察方法的最佳時期,如果說3歲前是感知培養的預備階段,那麼從3歲開始就應進行係統的提高感知素質的訓練工作了,其中主要的任務是了解各種感知標準及其運用方式。
掌握小兒感知標準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它還包括掌握分析性知覺,即對顏色、形狀和大小的各種組合進行分析,包括區分其中的各種成分和各成分間的關係,以便把一個結構複雜的物體分割成幾個幾何形狀。
3~6歲小兒的感知培養中,還應教會孩子觀察物體的方法,如根據物體的顏色或形狀將物體歸類,有順序地觀察和描述客體的外部特征等,這是為進一步提高小兒感知水平而奠定的基礎。
感知培養的方法
熟悉聲音
嬰兒仰臥,母親將臉靠近嬰兒;叫嬰兒名字,讓孩子集中精神聽你的聲音“××,媽媽在叫你。”“寶寶,你的名字叫××”。學著發出各種聲音,如:咳嗽聲、咂吧嘴聲、吹口哨聲,學母雞咯咯叫聲,火車嗚嗚跑聲……
這是為了刺激嬰兒聽覺發展,使嬰兒漸漸熟悉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摹仿動作
嬰兒仰臥,母親的臉靠近嬰兒,對嬰兒伸出舌頭,重複幾次,看嬰兒是否摹仿;母親張大嘴,做打嗬欠狀,重複幾次。
這是為了訓練嬰兒最初的摹仿力。
發展韻律
母親站著,把嬰兒抱在胸前,使嬰兒頭部靠在母親肩上;播放輕鬆悅耳的音樂,或母親自己哼哼歌,同時撫摩、輕拍嬰兒的肩、背與四肢,一邊緩慢地隨著音樂節拍前後搖晃。
讓嬰兒平躺在母親懷裏,用一隻手捧著嬰兒的頭,讓嬰兒眼睛與母親接觸;母親隨著音樂節拍,緩慢地搖晃自己頭部,讓小兒嚐試用眼睛跟隨頭部的晃動。
這是為了促進嬰兒對體位的感知,發展嬰兒的觸覺和韻律感。
感知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新生兒感知能力的培養
觸覺的訓練
家長可利用喂奶訓練孩子的觸覺。當新生兒吸奶時,除了吮吸乳頭外,分別讓他吸橡皮的、木製的或鋼製的各種實物。另外,要天天給他洗臉、洗澡,使皮膚受到水濕擦浴等刺激,並經常用幹淨手指撫摸新生兒全身皮膚、麵頰、手、足,尤其要輕柔地多撫弄新生兒的手指尖。
聽覺的訓練
在喂奶時,播放優美的輕音樂,使之產生樂感、節奏感。播放外語磁帶,使之產生外語感,為將來學外語奠定基礎。用小型錄音機播音樂,放在孩子身後,並隨時改變位置,讓孩子追尋聲源及傾聽能力,同時也訓練孩子的轉頸動作。
視覺的訓練
由於嬰兒對光的感覺與生俱來,所以在嬰兒出生時,可在其房間安裝一個柔和的燈,光線不要直射,第一周開燈一會兒可關燈,以鍛煉瞳孔擴張與收縮。第二周開始有注視力,可用鮮豔有聲響的玩具,分別一個個呈現在他眼前,再移動之,逗引他凝視、追視及眼球協調活動,引起反應,使之愉快。
味覺的訓練
不管什麼氣味都讓孩子聞:洗澡時聞肥皂香、吃奶聞奶香、吃飯時聞菜香、聞酒氣味……品嚐多種味道,用筷子頭將酸、甜、苦、辣各種味道,點在嬰兒舌尖上。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分辨各種不同的氣味和味道。
手的訓練
用手指碰新生兒的手掌心,他會緊緊地抓住,要使嬰兒通過抓各種不同的物體,積累經驗,提高抓握能力,可用光滑的、粗澀的、木製的、塑料的等各種實物,分別觸其手心。當他抓住時,又試著抽出以鍛煉其握力。或用實物觸及其手掌邊緣,逗引他能合攏手掌。
嬰幼兒感知能力的培養
觸覺的訓練
嬰兒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出生僅1~2個月,就能把拿到手的物體緊緊抓住,如給他一個小鈴鐺,他會使勁抓住,無意識地一搖便發出悅耳的聲響,這會使他感到驚奇,繼而快樂。這是孩子早期最簡單的遊戲活動,成人應該通過這種玩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視、聽、觸等感覺器官,發展孩子的各種基本動作。
嬰兒到了4個月時,就能控製自己的腿部運動,這時嬰兒喜愛翻身,喜愛活動,要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有趣的遊戲,使他得到鍛煉。可以讓嬰兒躺在床上,在他的腳前掛一個大點的色彩鮮豔的玩具,引逗他興奮地用腳去踢、踹,注意要使這玩具容易被碰到,並在晃動時能發出聲響,用這種音響效果鼓勵他不斷地踢、踹。開始時,大人可以先輕拍這個玩具,向嬰兒的腳邊蕩過去幾次,以此來引起他的興趣。父母要經常用和藹的態度,輕柔的動作,多接近嬰兒,培養嬰兒良好的情緒。
5個月以後的嬰兒,已經開始主動地運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和感知周圍的世界。他開始喜歡用自己的手去抓、摸、拉過來、推過去,可能的話,他還要改變物體的形狀。就這樣,他感知了物體的各種性質:薄厚、軟硬、涼熱,表麵的粗糙、平滑……這時可盡量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不同類型的玩具,當然這些玩具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讓他抓、摸、拆、折,讓他接受各種不同的感受和刺激。
味覺的訓練
在嬰兒期,孩子的味覺有了一定的發展,家長可在給孩子喂牛奶、糖水、果汁時經常調整濃度,以訓練孩子精確分辨同一味道不同濃度的能力。另外,孩子在體驗各種氣味和味道的過程中,成人要注意給予詞語的強化,例如,“這味道好重”,“糖水真甜”,“果汁是酸甜的”等。
視覺的訓練
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的視覺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能看得見活動著的物體和大人的笑臉等,將手掌慢慢逼近他眼前,就會眨眼了。這是孩子能看到移動物體的證明,這種眨眼動作稱做“眨眼反射”。普通嬰兒在1個半月到2個月之間都會有這種眨眼反射。而那些未成熟兒,晚的要到3~4個月才會有這種眨眼反射。
嬰兒對顏色的分辨力,大約滿月以後就開始發達起來。
為了讓嬰兒視覺提早發展,父母可為他布置一個舒適的色彩鮮豔的環境,當嬰兒醒時,通過觀察可刺激他的視覺,促使視覺功能的成熟。
嬰兒出生後2個月,會用眼睛注視物體,待到3~4個月時,嬰兒視覺機能完善了,可用玩具引逗嬰兒,他們的小手則會亂動,以示捕抓。這時最好用一些色彩鮮豔、體積較大的充氣玩具,吊在他的床上方,玩具距嬰兒的胸部50~70厘米較為合適。最初嬰兒可能對眼前的玩具視而不見,母親可以慢慢地晃動玩具,讓玩具發出聲響,吸引嬰兒的注意力。這個遊戲要堅持天天做,漸漸地,嬰兒就能夠比較自如地扭動頭部,讓目光追隨晃動的玩具了。
5個月的嬰兒,能用兩眼看近處的物體,並出現無意識記憶力,並能分辨大人溫和與發怒的麵部表情,所以這時父母應該以愉快的笑容、和藹的語聲接觸孩子。6個月的嬰兒開始分辨顏色,聽到發聲的玩具伸手去抓,這就發展了嬰兒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協調性。視覺是嬰兒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嬰兒期又是孩子視覺發展的重要時期,父母不能忽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