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父母應經常帶這時期的嬰兒去公園等地方領略一下大自然的風光,看看綠色的世界,看看五彩繽紛的田園風光,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可帶他們去動物園看各種動物,或看家禽、小鳥等,提高嬰兒觀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也可抱嬰兒去看看商店中陳列的各種商品、畫片、模特兒等。
聽覺的訓練
嬰兒一般都喜歡音樂,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給嬰兒快樂的刺激和滿足。經研究表明,多聽音樂的嬰兒與一般發育的同齡孩子相比,眼神和表情要機靈得多,動作和語言也要早熟一些。但給孩子聽音樂時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同時音樂的聲源不宜離孩子的耳朵太近,以免損害孩子的聽力。
父母哄嬰兒入睡的輕柔曲調,以及愛撫嬰兒的笑語,不單是父愛母愛的表達,也是孩子聽力訓練的啟蒙課。堅持這樣做,孩子就能很快識別出爸爸、媽媽的聲音,即使聽不懂話,但也可以看到他們因認出父母而手舞足蹈,有時還會發出幾個單音節的聲音來回答。當孩子再長大一些時,就可以給他玩一些會發出聲響的玩具,逗他根據聲音去找玩具,以訓練他的聽覺。
當孩子會說簡單的話語後,可讓孩子識別周圍環境中的音響,如風聲、雨聲、流水聲、汽車行駛聲、馬蹄聲、腳步聲以及他們見過的動物和昆蟲的叫聲。為了提高孩子聽聲音的興趣,還可以用遊戲的方法區別各種聲音,分辨聲音的高低、輕重、長短等。如果能有意識地根據孩子的生理發展來加強其中的聽力訓練,隻要不是聽力先天不足,孩子就會練出一對靈敏的耳朵。
手的訓練
孩子生下來一、兩個月後,手就能伸屈自如了。雖然尚不能有意識地活動手指,但如有東西碰到小手時,他就會無意識地抓緊往嘴裏塞。
3個月左右時,嬰兒手的撫摸動作就開始了。例如,撫摸褥子、被子、玩具等,摸到什麼就抓什麼,但此階段的眼和手還不能配合,手的動作是沒有方向性的。嬰兒進行撫摸所產生的觸覺感,對大腦是良好的刺激。這時如果嬰兒的雙手被束縛住,或玩具太高或太遠,可望而不可及,手接觸物體的機會少了,就不利於嬰兒手的鍛煉和心理的發展。
嬰兒出生半年後,手和眼的動作逐漸協調起來,手會有目的伸向看到的物體,並逐漸學會了拇指與其他四指相配合的抓握動作。他們會津津有味地玩弄一切到手的東西,從中感知物體的特性,如大小、形狀、重量、軟硬等。當他學會一個協調動作後,會不厭其煩地重複,每重複一次,手就靈巧一些,腦子也隨著靈活一點。1歲左右的嬰兒,最好擺弄物品。因此,必須提醒父母,事先要把貴重的、怕摔怕碰的東西收藏好,把危險且易傷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在嬰兒夠不著的地方,多給嬰兒一些較安全的玩具玩。
手指和腕部的訓練
這時期做做伸伸懶腰活動,會訓練嬰兒的手指和腕部的協調能力。
將雙手十指交叉相握,雙手心向上撐至頭上,同時雙臂伸直,然後鬆開雙手向兩側自然落下,反複幾次。
腿與腳的訓練
9個月以前的嬰兒還不會爬,隻能做到翻和坐,9個月以後的嬰兒才學會爬行。
嬰兒會爬是他生命旅程的第一個裏程碑,需要給他更多的練習,保證他有更多的機會去做各種形式的活動肌肉的遊戲。
在開始時要給予他鼓勵,例如,提供一種他所喜愛的玩具或美味食品讓他爬著去拿,讓他爬著去夠你伸出的手臂。在他爬時,你可以用手推著他的腳底,這樣使他有東西蹬著,易於往前爬。
一旦嬰兒爬行自如之後,他需要的不再是鼓勵,而是獲得靠自己力量移動的興奮,他會為自己的成功感到極大的喜悅。
感官綜合的訓練
3個月的孩子由於神經係統的發育,雙手抓握東西已出現了隨意性的變化,去抓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顏色有了初步的分辨能力。視覺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視野範圍由原來的45度擴大到180度。在語言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根據這些特點,可以在孩子床上距離孩子能用手抓到的高度係上各種色彩鮮豔的小玩具,當嬰兒伸手去抓時,玩具被碰得來回擺動,發出聲響,孩子會很高興。由此鍛煉孩子的眼、耳、手的協調能力。另外可以讓孩子趴在床上或桌子上,孩子的雙手可以支撐起上半部身體,頭部也能抬高,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的發育,也為以後的爬行打下了基礎。此時,還可以在孩子麵前放一些能引起他注意的玩具,他想用手去抓,頸部、胸部肌肉都在用力,從而鍛煉這兩部位的肌力。還可以讓孩子坐在媽媽的懷中鍛煉,但時間不能太長。孩子處在坐位時,頭還有點搖擺不定。但也有的嬰兒頸肌比較發達,立抱時,頭能很穩。為了鍛煉孩子的手勁,可以先把嘩啦棒放在他手裏,開始時,孩子握住的時間很短,以後逐漸能握很長時間。
要和孩子多說話,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也不理解語言的意思,但是反複地把一些語言輸送到孩子大腦皮層貯存起來,可以為以後的語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方法
新生兒的培養
在新生兒的活動場所拴一根繩,繩上懸掛一件綠色的玩具。玩具懸掛的高度應距新生兒臉部60~70厘米。為了引起新生兒的注意,成人可將玩具移動、旋轉或輕輕抖動。當新生兒開始注視玩具時,可用秒表記錄下他注視的時間。如果新生兒對玩具的注視超過5分鍾,一般就不要再進行了,以免疲勞。這種訓練每天可進行兩次,但玩具可以一直懸掛在那裏,以便新生兒醒著時自己能觀察。
大約過了3~4天後,當新生兒不再注意綠色玩具時,可以把綠色玩具換成紅色的。當紅色的玩具懸掛3~4天後,再換其他顏色的玩具,如黃、橙、藍、紫色的玩具。
這是為了豐富新生兒對各種顏色的印象,發展區分顏色的能力。
0~1歲的培養
嬰兒視聽能力的訓練
新生兒半個月後,可以對視覺進行訓練。例如拿一些色彩明快的圖案讓孩子看。應當注意的是,強烈的光線對孩子視覺發育不利。因此,新生兒室內光線要柔和,而且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電視機距離孩子的床要遠,不要讓孩子看電視。在孩子睡醒後,母親可以用和藹親切的語音對他講話,進行聽覺訓練;給孩子唱一些歌;也可以聽一些柔和悅耳的音樂,但聲音要小,以免過強的聲音刺激孩子,使孩子受到驚嚇。孩子在睡覺時,要保持室內安靜。
看發響玩具
在嬰兒胸部上方垂直懸掛兩根綢帶,在綢帶的上半部分約距孩子60~70厘米處,橫掛著幾個新的各種顏色的發響玩具。在綢帶的下半部(距兒童7~10厘米處),橫掛著幾個已經熟悉的、不再引起嬰兒注意的發響玩具,以便把嬰兒的注意力吸引到上麵的新玩具上去。
大人此時應該做的是用手搖動上麵的玩具,以引起嬰兒對它的關注,嬰兒開始觀察新玩具時,常常會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有時還張開嘴,屏住呼吸,對玩具看上好幾秒種,然後他們突然高興地把手伸向上方,偶然間會碰到懸掛在下方的舊玩具。於是,舊玩具又一次帶動了上麵玩具的晃動,嬰兒開始重新屏住呼吸,仔細觀察新玩具。在靜息片刻以後,嬰兒突然出現一個新的積極的動作,重新伸手去碰懸掛在下半部的發響玩具,以期帶動上麵玩具的晃動。
這樣的遊戲一天可以做2~3次,每次5分鍾,隔2~3天換一次懸掛在上麵的發響玩具。
這是為了訓練嬰兒注視懸掛著的、借助自身動作會晃動的玩具,發展孩子的視覺和聽覺。
看臉
媽媽(或爸爸)經常俯身麵對孩子微笑,讓其注視自己的臉。然後,媽媽將臉移向一側,輕身呼喚孩子的名字,訓練孩子的視線隨媽媽的臉移動。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視覺,還可增強母子間的情感聯結。但要注意如果媽媽或家人實在沒有時間,也可從畫報或掛曆上取一張人像畫(不能太小),貼在孩子小床周圍的牆壁上。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經常變換不同的人像,如男性、女性、老人、兒童等等,發展孩子的視覺。
眼睛跟蹤玩具
將嬰兒俯臥,在他眼前同時放著兩個玩具。當嬰兒注意到這兩個玩具後,成人可將其中的一個玩具向後移動,並說:“××走了,走遠了。”嬰兒開始觀察那一移動的玩具,並轉動著頭用目光追蹤它的移動。當把這一玩具移動到一定距離時,成人開始將嬰兒的注意力引向第二個玩具,並將第二個玩具朝另一個方向移動,於是嬰兒又反頭轉向第二個玩具,眼睛開始追蹤第二個玩具的移動。然後,成人輪流把兩個玩具向嬰兒的視線中央推近,以激起嬰兒頭部、軀幹和目光的積極動作。
這個遊戲可連續進行2~3天,每天2~3次,每次2~3分鍾。當然,如能及時更換玩具,也可以持續更長時間。
這是為了訓練嬰兒用眼睛追跟蹤物體的移動,發展孩子的追視能力。
嬰兒手的抓握動作訓練
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手不僅是運動器官,也是智能器官。俗話說“心靈手巧”,要鍛煉孩子的智力,就要讓他盡量多觸摸各種不同質地、形狀的玩具。如小鈴鐺、積木塊、塑料球等東西,還可以給他看一些顏色豔麗的圖畫,以豐富他的視覺發展。這種手眼協調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技能,需要孩子大腦皮層中的感覺中樞與運動中樞協調配合。
將色彩鮮豔、有響聲、稍大一些的玩具,固定在嬰兒床的上方,孩子稍用力就可以觸摸到的位置。每次吊放2~3個,隔幾天再換幾個新鮮玩具。這樣孩子不但能注視玩具,還能夠取到玩具,增加了孩子的興趣。也可以用鏡子逗引他,這樣可鍛煉他抬頭挺胸,來觀賞鏡中的自己。鍛煉孩子努力用上臂支撐身體的能力。
拍打、夠取玩具
將色彩鮮豔、有響聲、稍大一些的玩具用衣架半固定在搖籃上方孩子胸前能夠抓到的地方,每次吊2~3個,隔幾天輪換。
搖動或弄響玩具,引起孩子注意,再抓著孩子的手臂伸向他注視的玩具,使他能夠擊打、夠取、抓握、觸摸玩具。
先使玩具晃動,當孩子想要抓住的瞬間,可將玩具突然捉住放在孩子手中並弄出聲響,激發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嚐試用視覺捕捉目標而擊打、抓到玩具時,要用自然而豐富的表情和手勢,輕快、欣喜的語調如“真棒”等綜合的鼓勵法加以鼓勵。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手的動作技能。
抓握東西
用不同顏色的大小不等的套環若幹,或同樣顏色的圓形和正方形的物體若幹,讓孩子努力用手去抓握這些物體。
這是為了使手的抓握適應物體大小或形狀。
套環遊戲
讓嬰兒俯臥,在他麵前放上用線繩穿起來的大小不等的套環。如果嬰兒想要去抓握大的套環,他必須把整個手都張開;如果他要抓小的套環,隻需動兩三個手指即可。一般而言,開始嬰兒隻是用手去碰打或大或小的套環,而不能抓住它,以後他才改變手的動作,以便抓住套環。當嬰兒抓住一個套環以後,也就把另一套環拉近到眼前。這樣,他依次抓握著或大或小的物體,並不斷變換自己手的抓握動作。經過多次訓練之後,嬰兒無需事先嚐試,便能迅速根據大小不同的物體而采取不同的抓握動作,使手的抓握動作適應物體的大小。
在這一遊戲過程中,應當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嬰兒獨自擺弄。
這是為了使嬰兒練習手指動作,逐漸掌握抓握要領。
嬰兒手眼協調能力的訓練
5個月嬰兒手眼的訓練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色彩鮮豔、圖較大的嬰兒畫報,給孩子邊看邊講,開始時先看一些簡單的畫,如一隻貓、一個蘋果,以後逐漸看其他的物品、景色、花草等。
5個月的孩子能俯臥抬胸時,可把玩具放在他伸手能夠到的地方讓他抓,再把玩具換個地方,讓他轉頭或轉身去找。當他找到時,就要鼓勵他。這樣做是鍛煉孩子頭、頸、上肢的活動能力及手的動作,訓練手眼協調,另外也能促進他的觸覺發育和記憶能力,看過的東西還想再去看,再去找。
5個月的孩子如果還不能很好地翻身,就應該訓練他,可以在大床上或在地毯上,讓孩子仰臥在上,拿一個有趣的新玩具逗他,當他想抓時,將玩具向左側或右側移動,這時孩子的頭也會隨著轉,伸手時上肢和上身也跟著轉,最後下身和下肢也轉,全身就翻了過來。開始時大人可以助他一臂之力,但主要還是鼓勵他自己翻身。當他翻過來了,就要表揚他,抱抱他或親親他,然後把他放回原位,讓他重新再翻。當他能夠自仰臥位翻轉為俯臥位之後,就大大開拓了自己的視野,開始了認識世界的一個新階段。
教嬰兒認識物品
訓練認識日常物品、玩具,可發展認知能力。如果讓孩子認識“燈”,大人可以指著燈讓孩子看,並且告訴他這是燈,每天練習5~6次,直到你說一聲“開燈”,燈就亮了,這時孩子就會用眼睛盯住燈,慢慢孩子就會認識燈了。
拿放玩具
帶蓋的小水桶1個,易於抓握的小型的、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物體,如疊羅漢、正方形積木、長方條、小蘑菇、彩蛋、小球、圓柱體等。
首先,大人向嬰兒展示帶蓋的小桶,接著告訴嬰兒裏麵有東西,並打開桶蓋讓嬰兒看裏麵的玩具。桶裏的上層是正方形積木、長方條、疊羅漢、小蘑菇等容易放穩的玩具,下層是圓柱體、彩蛋、小球等能夠滾動的玩具。
大人建議嬰兒把手伸進桶裏,並從中取出一件玩具。當嬰兒從裏麵取出正方形積木或長方條時,他們往往會觀察並玩上一會兒。當嬰兒在手裏擺弄積木一會兒以後,大人可要求嬰兒把積木放到桌上,並指導他們注意積木能否平穩地放置。然後提醒他桶裏還有玩具,可以再拿。在遊戲過程中,嬰兒往往愛把正方形積木放在長方條上,然後再擺上疊羅漢、小蘑菇等。接著,當他們取出球形物體並試圖把它們放在這些積木上時,他們卻不能成功。由此,他們便發現了球形物體雖放不穩但可以滾動的特性。
當嬰兒擺弄完所有玩具後,就可以把玩具收回到桶裏,結束遊戲。開始大人可以幫助嬰兒收拾玩具,然後應吸引嬰兒一起參加玩具的整理,以養成他良好的習慣。
取娃娃
媽媽當著孩子的麵,用紙把一個布娃娃包起來,然後交給孩子說:“娃娃哪兒去了?寶寶,把娃娃找出來!”孩子會翻弄紙包,把紙撕破,最終看見娃娃出現了,孩子會很高興。然後媽媽再用另一張紙把娃娃包好,然後又慢慢打開紙包,把娃娃拿出來,多次重複這一動作,給孩子看,最後讓孩子學會不撕破紙,就能取出娃娃。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手的活動能力和眼睛的協調能力。
玩套環
把一支鉛筆插進一塊橡皮泥或一個硬紙盒裏用透明膠帶固定,做成一個套環用的柱子。用鐵絲擰3個直徑為10厘米的環,每個環用不同顏色的布纏好,再用針線固定一圈。給孩子示範將環套在軸上,邊套邊數“1個、2個、3個”,套完後再一個個數。讓孩子學著操作。
這是為了訓練手眼協調能力,進行數學啟蒙。
套環套到軸上
拿一根帶底盤的軸,若幹相同顏色的內徑很大的套環或若幹顏色各異內孔直徑與軸吻合的小套環。
對內徑很大的套和內孔很小的套環套到軸上的遊戲,在指導方法上很相似,隻是前者是從“把環套上去”開始,而後者則是從“把環取下來”開始的。
在做內徑大的套環遊戲前,大人應先做一下示範,做完以後,大人把軸推到嬰兒麵前,並再次演示套環的玩法,嬰兒摹仿成人,試圖自己也來完成同樣的動作。此時如果嬰兒有困難,成人可把住他的手把套套到軸上。應當注意的是,套環應當一個一個地遞給嬰兒,因為此時嬰兒的注意力極不穩定,如果他手中同時有幾個套環的話,就會分散他的注意力,從而影響作業的完成。當嬰兒把所有的環都套上軸以後,大人應予鼓勵,並建議他把套環一個個取下來。如果嬰兒感興趣,如此“套上”、“取下”可以重複多次。這一遊戲形式大約從嬰兒11個月開始做為宜。
對於內孔小的套環遊戲,成人可先向嬰兒演示套環。當嬰兒把注意力集中到物體上之後,成人開始把套環從軸上取下來,並要求嬰兒幫助完成這一任務。當把全部套環都取下來以後,大人又要與嬰兒一道再把套環重新套到軸上去。如此,“手把手”地“取下”、“套上”重複多次以後,可慢慢要求嬰兒獨立地進行這一遊戲。這一遊戲一般12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完成,太小的嬰兒很難進行。
這是為了繼續教嬰兒擺弄實物,完善手眼協調的動作,並形成嬰兒對作業的良好態度。
1~3歲的培養
這一時期嬰兒的視聽能力、形狀與大小知覺能力、方位與距離知覺能力以及時間知覺能力又有新的進步,所以幼兒期的感知訓練就應著力於這些方麵。這裏我們隻著重介紹一下顏色視覺、形狀知覺和大小知覺三個方麵的訓練內容。
幼兒顏色視覺能力的訓練
顏色、形狀和大小是物體的三個主要屬性。在幼兒期,訓練其顏色視覺能力是感知培育的主要任務之一。不過,對於1~2歲的幼兒和2~3歲的幼兒的色覺訓練主要要達到的目的是:能將兩種顏色不同的同類物體按色歸類;能將兩種不同類的物體按色歸類;能從4種顏色中選出兩種所需要的顏色進行歸類。2~3歲幼兒的色覺訓練目標則主要是:能按顏色特征區分、比較同類或異類物體;知道顏色是物體的一種屬性,可用來標誌物體;能將兩種顏色的物體交替排列。
塗塗畫畫
用蠟筆或水彩筆在畫紙上畫毛線團、氣球等,以引起孩子塗畫的興趣。然後讓孩子拿蠟筆,隨意塗塗畫畫。但注意不要讓孩子把蠟筆往嘴裏放。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色彩感知。
積木插孔
拿幾張兩種顏色(紅—橙、橙—黃、綠—藍、藍—紫、紫—黑)的可插積木的小桌或插塑板。每張小桌或插塑板配10個積木塊,每種顏色的各5個。
活動之前,大人應引導孩子對眼前的桌子等物進行觀察。小桌的顏色各種各樣,積木的顏色也是各種各樣的,不過桌子的某一部分的顏色與一些積木的顏色是相同的。如果把積木“栽入”相同顏色的小孔裏,那麼它就好像“躲了起來”一樣,誰也發現不了;如果把積木“栽入”不同顏色的孔裏,則很遠就會被人發現。接著,成人指著桌子的黃色部分問孩子:“與這種顏色相同的積木在哪兒?”如果孩子有困難,成人可先挑1~2個相同的積木,然後依次把它們“栽入”小桌的孔內。這時可以問孩子,這些積木有沒有“栽”對,進一步強化孩子對同色的桌子、積木相配的觀念。
在大人引導孩子完成黃、橙小桌的積木插入作業後,可讓孩子自己獨立地完成其他顏色配對組的作業。此時,如果孩子有錯誤,可以提醒他,但不能再示範完成。這一遊戲形式亦可改用別的顏色組合(如紅—藍、綠—藍、橙—紫、黑—白)或別的遊戲材料(如蘑菇)來進行。如果想適當加大訓練難度,則可將其演變成“從4種顏色的物體中選出兩種顏色相同的物體並插入相應的插塑板的孔中”的遊戲形式。
這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按顏色將不同類型的物體進行歸類的技能。
泥塑
取幾塊色彩鮮豔的橡皮泥,捏捏拍拍做幾個造型,紅色的捏個蘋果,黃色的捏個小雞等。然後讓孩子說出泥塑物品的名稱,並教他摹仿製作。
畫“波浪”
成人先畫一條波浪線,讓孩子照著畫一條。然後成人再在孩子畫的“波浪”上畫一條小船,並給孩子講解,加深孩子的印象。
做項鏈
取大小和形狀完全一致的4顆紅4顆白色的珠子。穿珠子的細線和裝珠子的小盒各一。
成人先把珠子從盒中倒出,並告訴孩子它們的顏色是不同的,成人甚至可以選出一對珠子,對孩子說:“這是紅色的珠子,這是白色的珠子。”然後成人向孩子提出要求:做項鏈,並指出“做項鏈時,應當先穿白色的珠子再穿紅色的珠子”,邊用語言指導邊用動作示範。最後由孩子按要求單獨完成。這一遊戲形式也可以改由別的顏色配對或別的遊戲形式來進行。如果把顏色屬性改成形狀或大小屬性,又可用來訓練幼兒的形狀或大小知覺。
這是為了教孩子學會把不同顏色的物體交替排列。
分顏色
把玩具堆成一堆,媽媽把紅色的玩具一樣一樣揀出來,每揀一樣給孩子看一下說:“紅色的。”再把其他顏色的玩具照樣分開堆。然後把玩具重新混在一起,叫孩子分。如果孩子一時還不能很好地做這件事,媽媽可以協助或提示孩子,幫助他完成這個遊戲。
這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色彩感和能力。
幼兒形狀知覺能力的訓練
在幼兒期,對形狀知覺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1~2歲幼兒能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塞入相應的孔中;能把兩種形狀不同的同類物體形狀歸類;能把兩種形狀不同的同類物體歸入不同類的相應物體之中。2~3歲幼兒能從4種形狀的物體中選出兩種,與不同類物體對比;能將兩種形狀的物體交替排列。
重疊的圖形
準備重疊的圖形一張,蠟筆一盒。
出示圖片,讓孩子注意觀察圖形,告訴孩子這是一張多種東西的重疊圖形,請他仔細找一找,這些東西都是什麼。待孩子找出剪子、菜刀、湯匙、碗、帽子5種圖形後,再讓孩子把每種物品塗上不同的顏色。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觀察力、注意力,提高辨別能力。
自製拚圖
準備圖畫紙、剪子、鉛筆、蠟筆。
讓孩子在紙上畫出三角形、正方形、圓形、菱形等,再讓孩子把各種圖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讓孩子剪下各種圖形,用這些圖形任意組合,就可以得出各種圖案。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的能力。
記得快
準備一幅畫有四種水果的畫、兩張紙、一盒蠟筆。
讓孩子仔細看畫大約10秒鍾,然後將圖畫用紙蓋上。讓孩子仔細想一想,剛才都看到了什麼,然後用筆把剛才看到的東西畫下來。畫完後,打開圖畫對照一下,改正錯誤的地方。給每種水果塗上適當的顏色。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
拚圖案
準備畫好同心圓的硬紙兩張,剪刀一把。
讓孩子自己動手將每個畫有同心圓的圖片,沿虛線剪成4個小方塊,先摹仿圖拚拚看看,然後自己動手拚各種圖案。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積極思維,培養孩子動手能力。